第一篇:《绿色蝈蝈》最新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1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第二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朱孝荣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绿色蝈蝈。
2、品味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自主表达,介绍一种熟悉的小动物。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
1、投影:首先请同学们猜两个谜语:
①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②小飞虫,尾巴明,夜黑闪闪象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各打一种昆虫)
你喜欢小昆虫吗?你仔细观察过昆虫吗?
相信大家都与昆虫有过近距离的接触,或许还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知了唱歌、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生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投影展示蝈蝈特写图片及课题——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与《昆虫记》的相关知识。
2、教师投影展示: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靠业余自学,花十多年时间,先后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著作有《昆虫记》,该书主要探讨有关昆虫的问题。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三、字词检测,投影:
讨论后明确: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描写更形象,充满喜爱之情,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就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总的来说是因为使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语,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投影:请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例如: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写,而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流露纸上。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简评。
七、联系生活,自主表达
1、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或家养的一种动物,看谁能抓住特点(外形、声音、食性等)讲得又具体又生动。注意先不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再请同学猜一猜你讲的是什么。
教师举例: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它是一种素食动物,门牙长长的非常厉害。有一次我喂它吃胡萝卜,只见它迅速地张开嘴巴,萝卜就像魔术似地变短了,我一不留神,手指也差点变成胡萝卜送到它嘴里去了。(兔子)
2、学生互动,评价。
3、教师小结: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勤于观察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八、课外延伸
大自然中有趣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来。
第三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居:和睦共居——()
第四篇:教学设计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文学性强、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指导:明确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2、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了比喻,使蝈蝈的声音更加生动具体;“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准确认识;“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多种称呼,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生物的喜爱,同时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3、在写作上,你从本文能学到什么东西?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用词准确形象。②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拟人贴切自然,较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用投影打出词典中能蝈蝈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不起眼的昆虫,法布尔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传神的。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小生命的热爱。)
六、课堂练习
仿写小练笔: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七、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让我们体会到不起眼的蝈蝈,居然有如此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作业安排
课外阅读《昆虫记》。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第五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猜几个谜语。(PPT)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蜘蛛
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蜈蚣 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萤火虫
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蚊子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能够根据它们的特征来猜。那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为蝈蝈写一则谜语,要怎么写。(PPT)
好,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有了这个作业后呢,同学们就更应该认真听课,留心蝈蝈有什么突出特点了。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们将来共同了走进法国作家法布尔,来了解他的《绿色蝈蝈》。(PPT)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我们在了解到法布尔对科学的执着和谦逊的态度后,接下来我将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喧嚣xiāo 劫掠jié
静谧mì
酷kù爱
吮shǔn取 气氛fēn 满载zài而归
更胜一筹chóu 篝gōu火 喑yīn哑yǎ 狩shóu猎 cuàn篡夺 rǎo扰乱
螽zhōng斯 窸xī窣sū作响 莴wō苣jù
轻盈yíng 津津jīn有味
同学们把绿色“哥哥”叫得如此亲热,你们了解他吗?老师考考你们,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到了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方面的信息。
外形: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声音:喑哑、尖锐、清脆、急促、动听 饮食习性:吃蝉、甜食、吃同类、吃水果 居住:和睦相处
三、文本分析
同学们读得很细致,找得都很正确。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蝈蝈的外表、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者对蝈蝈的称呼也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谁来说说?
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那么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 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用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那么请大家细细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向同学推荐的理由。我建议大家最好从修辞手法方面入手,同学们先找一找,文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同学们在赏析句子是要善于总结规律,不妨作如下归纳:
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的 特性,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
与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 特性。
生1:“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饥不择食和贪婪的特性。
生2:“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蝈蝈的和平共处的生活习性。
生3:“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蝈蝈捕蝉的动作的敏捷的特性以及突出了蝈蝈的勇敢的特性。
生1:“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一样的麻烦。”将蝈蝈与螽斯进行比较,说明他们不喜欢吃莴苣叶。
生2:“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将蝈蝈与螳螂进行比较,突出蝈蝈的贪婪的特性。
生3:“就像英国人快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将蝈蝈与英国人比较,突出其酷爱甜食的特性。
生4:“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一点,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将蝈蝈与蝉进行比较,突出蝈蝈的叫声柔和,表达对蝈蝈的怜爱之情。
1、身藏石缝和草从,肩披绿铁钾,争强好斗讨人欢,夜来袭,高歌唱!
2、腿长胳膊短,绿甲大刀尖,有人不吱声,无人把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