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老狗的故事
老田今年八十二了,住在一处大城市遥遥不可及的偏僻小山村。
老田前些年间死了老伴,儿女们又都忙着在城里讨生活,现在这个家,就剩下他孤身一人了。
老田的家是一栋几十年的老房子了,土坯为墙,茅草为盖,门窗木头都被虫蛀得不成样了,风一吹来,咿呀作响,这样的屋子一共有三间,这里,便是老田的“家”。
日落之后,天色渐晚,老田结束了在田地里一天的忙活,他扛起了锄头,准备回家。
“黑啊,准备回去咯。”他朝着不远处的田埂喊了一声。
那儿,一条黑色的大狗闻声而起,一蹦一跳地来到了他身边。
“走咯,回家咯!”
两年前,在割完草药回家的路上,老田碰到了一条瘸腿掉毛的老狗,这条狗,也就是现在的老黑。
当时,老狗一直偷偷跟在他后面,他走一里地,老狗跟一里地,他停下,老狗也停下,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次后,老田开口,“要不,你跟我回家吧。”
老狗挺有灵性的,好像听懂了他的话似的,居然一路跟着他回到了家,就这样,老田捡了条瘸腿的老狗,给他取名为老黑。在老田家呆了大半年,老黑长壮了,毛顺了,变得精神多了!不过也黏人多了,从此以后,老田去哪它便跟着去哪。
推开有些摇摇欲坠的房门,摸着黑点开了那四十瓦的白炽灯泡,放下了扛在肩上的锄头,昏暗的灯光下,老田开始烧火做饭。
老田家的饭,很晚,没有固定的时间,因为一个人过活,所以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煮。
等到老田把饭做好时,已经是晚上的十点多了。
老田把做好的饭盛出一碗,倒入了老黑的饭盆里,接着又匀了一小半刚炒好的萝卜丝儿,和着米饭拌了一下,放到了地上,“黑啊,吃饭了。”说罢,他也端起了自己的碗,哗啦哗啦地扒起了饭。
待一切收拾立整了,夜已经很深了,老田爬上床,沉沉睡去,老黑搭拢着脑袋,趴在老田床下的地上,一夜一直守着他。
虫鸣蝉叫,日月更替,日子就这样,含糊的,模糊的,就这么过了去,留下的痕迹只有一篇篇撕去的日历和满脸堆砌、日益加深的皱纹。
这天,又到了收何首乌藤的药商来村子里收药的时间了,老田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开始了收拾,把家里闲散的药草全部用蛇皮口袋装在了一起,因为上一次,老田扛着自己晾晒了大半个月的何首乌藤去了村头交药的时候,遇见一位药商见他药不错说下次可以来他家收,老田很是高兴,答应了他在家等他。
果然,在他起床整理屋子后没多长时间,老黑开始朝着门外一个方位大声吠叫,不久后,门外传来了收药商人的声音。
“老田,在不在屋头?”
“在屋头!在屋头!老黑,不要咬!”老田连忙回应了声,拍了拍老黑的头,走出了房门。
老黑也很是听话,在老田拍了它的头之后就不再吠了,默默跑到院里的一个角落里趴着晒起了太阳。
“老田,这回你又有好多货哦?”收药商熄火了三轮车,从车上一边下来一边笑问道。
“两大蛇皮口袋。”老田说。
“要得要得,拿出来看看喃。”
收药商同老田一起进了屋子,将两大蛇皮袋的药材搬了出来。
“老田,你这药还不够干燥啊,这样吧,你再晒也麻烦,我给你九毛一斤收了吧。”收药的人打开口袋,检验了药材质量后开始故意压价,其实老田的药是他今天所收药材里面处理得最好的了,不过看在老田是老实人,想趁机压一压。
“你耽怕是在欺负老实人哦!”老田一听就有些不乐意了,自己这些药可是辛辛苦苦地晾晒了大半个月,实打实的,而且自己的药,收药商里面向来没有说过一个差的,今天居然有药商嫌弃自己的药材差!
见老田有些火了,收药人从衣夹里摸出了包烟,打开,从中抽出了支,递给了老田,老田摆手摇头谢绝了,“我不吃你这些。”而后,掏出了自己的烟斗。
收药人收回了烟去,含在自己嘴里,点燃,吸了一口,而后,顺势也给老田点燃了烟斗。
“那你说你要好多才卖嘛。”收药人看着老田,吐出了个烟圈。
“反正少了一块钱一斤我不得卖!”老田别过头,吧吧吧抽起烟来。
收药人沉默了一会儿,只见他深吸一口烟,红色的火光圈在烟纸上急剧向他嘴边移动,一支烟的生命就这样迅速的走到了尽头,“那这样嘛,老田,你的药草喃,也是我收的药里面比较好的了,你看这样要得不,我们喃,都各退一步,九毛八一斤,不能多了。”收药人掐灭烟头,对老田说道。
“那……可以嘛。”老田掂量了掂量,终是答应了。
过完了称,接过了钱,收药人骑着货三轮颠颠簸簸地消失在了黄泥路的尽头。
卖了草药,手握着几十块钱,老田很是高兴,特地走了十几里路去镇上的猪肉铺子上买了一副猪板油。
洗净,切小块,放入花椒和姜块和少许盐,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熬煮,一副猪板油终于化成了一大碗喷香的猪油和油渣滓。
老田用猪油给老黑和着白米饭,“老黑呀,慢些吃哈,老黑呀,好生吃哈,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放心,不得把你饿着的。就剩咱们两爷子,也要把日子过好些。”老田就着油渣大口大口的扒起了饭。
其实老田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也不至于是吃不起一口肉的那种,但他就是节约,总觉得能为儿女省一点是一点。
老田一共三个儿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去了城里打工,大儿子在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帮工,二女儿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小儿子在一家清洁公司当着“蜘蛛人”。
初到城中的那几年,还能时不时回家看看,后来儿女们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仅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会给老人按时寄到,再后来,就连生活费都稀稀松松的了,有时几个月一次,有时半年一次,有时一年一次。
好在老田并不靠着儿女们那点赡养费养活,他自己也有自己的活路,况且他也不稀罕儿女们的钱,到了他这个年纪,有钱的日子和没钱的日子,没有多大区别,只要能够一天到晚吃饱饭,睡好觉,一身无病无灾就行,现在的他,最大的愿望无非是能再多看两眼儿女,毕竟自己半截身子已经没入了黄土……在前些年身体还健壮的时候,他还将相亲邻里的田地租种着,有时一年收成好时,还时不时能有几个子落下,不过,这些年啊,人老了,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干那些力气活了,他便退了那些田地,只保留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继续栽种着粮食和蔬菜,以解决自己的裹腹之需。
老田所在的这块小山村出产一种叫何首乌的药材,少了种地的老田一年间靠着卖何首乌藤药草也还可以简单地维持着生活。
何首乌藤要入收药人的眼是要经过很多道麻烦工序的,要挑好,切好,还要经过晾晒等好些步骤。特别是一斤生藤晒干之后也收不到几两干货,一般人都会觉得太亏而不愿意去劳神费力,恐怕也只有像老田这种不怕费事的人儿才会去坚持吧。
就在过年之前的几个月,老田的儿女们齐齐回了趟家,这可把老田给乐坏了,上镇子上去又是杀鸡又是买鱼买肉的,仿佛要把平时节衣缩食一直舍不得花的钱今个儿都要一股脑儿的给全花出去。
然而,午饭后,凳子都还没坐热的儿女们就在说着离开的事儿了。
“现在快到年关上了,活路多,老汉儿,我今年子过年可能不得回来了!”老大说。
“老汉儿,这两年我要供娃娃读书,给娃娃挣学费,我可能也不得回来了,过年期间我脱不开身,你做啥子可要把细点哈。”二女儿接着道。
“今年过年我也可能回不来了,老汉儿,公司这接了几单过年期间擦玻璃的大单子。”三儿子亦如此说到。
临走前,儿女们将这接下来大半年的生活费给了老田,老田虽拿着钱,却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待儿女走后,空气突然变得好安静,老黑趴在地上,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老田。老田叹了口气,他对老黑说,“今年过年只剩下我们两个老家伙过了。”
老田坐在门坎上,从怀中抽出烟斗,扯了几根烟丝,撕了小半片烟叶,用烟叶将烟丝紧紧裹住,小心翼翼地塞进烟斗中,嚓,一根火柴划过,在微风中摇曳着淡淡的曦光,将烟丝点燃,老田狠狠地啅上了一口,而后缓缓吐出了似云若雾的烟气。
老田的手在老黑黝黑光亮的皮毛上摩挲,浑浊的眼睛凝望着远方,许久,目中竟有了点点泪光,“忙啊,忙啊,忙啊……”,叹息之后,老田收回目光,用布满茧的老手拭过眼角,又吧吧吧地抽起了旱烟。
老田闲来没事干的时候,时常爱坐在自己家的门口看夕阳落山,他说这是种享受。夕阳很美,薄暮的红日缓缓沉入西山,将歇的阳光拖着两条孤单的身影,总是将之拖得很长很长……而后融入了远方的黑暗……天凉了,虽有一件衣裳披搭在肩上,可依旧有些冷,老田拢了拢衣领,转头对老黑说道,“天冷咯,老黑,走,我们进屋里头去坐去。”
时间,过得很快,在城里人的眼中,时间是钟表上时分秒地流逝;而在乡里人的眼中,时间是四季庄稼作物的更迭。
一茬麦子一茬禾,不知不觉的就到了腊月了。
大年三十,除夕那夜,老田早早地吃过了晚饭,坐在了自家的门口前,看着村东头那些家大户们家上方夜空接连不断绽放的烟花,连声叹道,“好看,好看,硬是好看,想起以前,二女子和三娃子小时候最喜欢看人家屋头放烟花了……哎,现在都大咯,各自有各自的家咯……”
老黑此刻很贴心,用脑袋在老田的身上很亲昵地蹭了蹭,老田回过头来,拍了拍老黑的头,老黑也向着老田身上更近地靠了靠,而后,一人一狗相依。
快到凌晨了,听到远方村子里为祈福新年红红火火的第一炮陆续燃放,老田摇了摇老黑,对着老黑咧嘴一笑,“老黑啊,新年好哦……”
一个人,一条狗,一段余生。
第二篇:我与老人之间的故事作文
我与老人之间的故事作文
我与老人之间的故事
似乎每个人都会这么想:老人应该在晚年享享清福。可是我的身边却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着一份让人看不起的工作,那就是拾破烂。
她的皮肤黝黑,满脸的皱纹像厚厚的皱巴巴的树皮一般把在脸庞上,一个季节只有一套衣服,而且是破破烂烂的。可我对他却有一段深刻的回忆。
小时候,作业常常会写不好,这时,奶奶便拿起他的竹鞭,打我,可我却不服气,在街上跑来跑去,可有一次,奶奶实在是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我赶紧跑开,是破烂的老人对我说:“快到这儿来。”当时我还有一些警惕心理,拍他是什么坏人,但他的动作,语言让我相信了他。于是,我逃过了一劫,今后,每每遇到这种事,我都会跑到这儿来,向他求助,所以我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救世主。
我的抵抗力非常差,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我在家养病时,是破烂的老人到我家来看我,我还深刻地记着他带的东西:一大瓶雪碧,足足有,一盒小笼包,热腾腾的,让人看了就嘴馋,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接住他的东西,把小笼包吃得精光。事后奶奶还说我不懂事,没有说谢谢,但我看到他高兴地看我吃东西的样子,就知道这比谢谢更为喜悦。后来,我回忆他的事,想起他每天也就十块钱左右,怎么会这么大方,让我十分感动。
过了很久,听说她回了老家,我也搬进了新家,可从这儿走过时,却再也没见过他了,至今,想起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我想对他说一声最真诚的谢谢。
第三篇:读《流浪的老狗》有感
读《流浪的老狗》有感
读《流浪的老狗》有感
北京工电大修段 康利丰
提到作家张洁,可能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除了知道她写过《无字》、《沉重的翅膀》等一系列著名小说和先后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外,最能激起我们回忆的或许就是小学时候学过的她写的《挖荠菜》,那个梳着两个牛角辫,面对摆上餐桌的荠菜所流露着的迫不及待的表情的可人画面仍能在我们脑海中出现,同时透露着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生活的辛酸。而捧起《流浪的老狗》,却让我们感受到另一份情感,也让我们的思绪跟随作者飘飞到了另一个境界。
洒满阳光的午后,翻看着一张张充满着西方艺术气息的欧洲建筑和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阅读着一行行透露着轻松安逸生活气息的文字,我们的灵魂仿佛也能一下子随着作者张洁的路线,一路前行,一路感受着迷人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风貌。
《流浪的老狗》乍看书名,给人一种悲惨凄凉的孤独之感。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讲究的是落叶归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故土情怀,特别是人到暮年,不能坐守故土,环顾儿孙,颐养千年,却要四处漂泊流浪,承受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或是热情友好、或是冷漠无情的态度,总让人感觉孤独落寞和内心的一种恐慌。而读《流浪的老狗》却丝毫没有一点感伤,相反,却因作者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穿梭,感受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羡慕和向往。
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作者张洁的一本旅游日记,她用一幅幅照片,记录下了自己经历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她用一行行动情的文字,让我们能够透过照片读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大巴、火车,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静谧的湖泊、迷人的小咖啡馆,好像在向我们讲述着一对情侣的情意绵绵;小教堂、歌剧院、石磨坊,这一个个流露着欧洲文化气息的建筑,仿佛能够听到从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和人们诵读的《古兰经》。
'米兰的时装秀对我毫无吸引力,倒是不可不去拉·斯卡拉歌剧院看场歌剧,当然还有《最后的晚餐》那幅画。',一些世俗中追求的事物在作者眼中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就是一些旁人严重的'冷门死角',却能勾起作者的强烈兴趣。跟随作者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没有太多大城市的繁荣和建筑物的恢弘,作者更感兴趣的是一种寻常细小事物中所蕴含的细腻和人们言语中带着的一种含蓄韵味,是一些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事物。她深入到世界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肌理当中,记下她的独特感受和这个世界让我们忽略的,以及我们无法想象的美妙,旅行成为作者理解和介入这个世界的方式。
读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张洁似乎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喜欢老东西,并不是因为老了,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就连我上学时穿的衣服,同学们都说是‘自来旧’'.通过文章我们看到,老风琴、老电话,这一件件透露着年代信息的'老古董'总能一次次地走进作者的视线并引起她强烈的兴趣,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旧东西里面有老主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对旧事物的传承和吸纳。'喜欢希腊,是因为它老而弥坚的味道——尽管破败,依然从容;尽管没有巴黎的浮华,但那断壁残垣间,却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气息,而奥林匹克新老赛场之间又有多少风云流过?着实让人唏嘘。'似乎就是最好的印证。
通过文章我们能够感觉到,张洁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她喜欢一个人乘坐大巴,从来不为追求舒适享乐选择去住五星酒店,但也'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落脚在几个人一间的青年旅社,任凭四周吵闹也能安然入睡',所以她会选择'背个背包边走边选,见到可意的旅店就进',正是这种随性和追求情感上的满足,也为她的旅途增添了不少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比如某个小旅店中貌不惊人的俄罗斯女人,曾祖父竟然和屠格涅夫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而她本人对文学也颇有见地,又比如在秘鲁4300米的高原上,误打误撞住进了一家宛如军事博物馆的小旅店,这也让张洁如同孩子一般兴奋。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让人流连忘返。
但是多年来的四处漂泊,也给作者带来了两个她所谓的'副作用',一个是她在书中所提到的'午夜梦回,常常有几秒钟时间,不知身在何处。摸摸自己的床,再在黑暗中审视一下家具模糊的影子,想了想,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可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跑野了,总想再次上路'.正如书的开头提到的:'有位西方朋友问我:‘你喜欢北京的家,还是喜欢美国的家?’我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喜欢流浪。’'
流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并不代表情感上缺乏归宿。
张洁爱旅行,爱流浪,她甚至把旅行当作信仰,将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正如她自己所述,'流浪的最大惬意是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谁,自然也就没有了看我不顺的人,和我不愿意掺和的事,实在是大大的自在。''流浪的老狗'这个意象,既酷又充满戏谑。能够将自己比作'老狗',体现的是作者豁达、幽默和轻松愉悦的人生观,背后透露着的是一种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既是一种自嘲,也是自我激励和肯定。同时,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将'流浪'作为自己最倾情钟爱的生活方式,这大概是她从小在战乱中总寄人篱下,或逃难途中的童年记忆,在成人世界里的映射吧。
读过张洁《流浪的老狗》,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开始有新的思考。生活上,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工作中,我们也会因为一点点小的成绩而放松自我,过分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都是我们看待问题、面对生活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
我们知道生命会有终点,但是我们不会知道这个终点有多远,人生就像是一个偌大的迷宫,而地图却不在我们手中,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陌生中探索,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可能承受着错误和失败的代价。但是,我们没法去将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精准,我们也无法保证自己从来不走弯路,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之后,要能够将经历当成一种财富积累下来,将失败挫折当成一种财富积累下来,不论风雨兼程,总能够笑着坚持自己脚下的路,当我们再次面对下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不再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变得迷茫和无助。
乐观、豁达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是我们处事的一种方式方法,抛开世俗的诱惑和烦恼,忘掉生活中本该丢弃的琐碎,留在我们心底的就是一种面对万事万物的处之泰然,是一种泰山崩于前的坦然和淡定,正如普希金在诗中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同样,我们只有经历了困难、挫折和失败之后,我们的人生财富汇慢慢积累,内心也在历练中一点点变得坚强起来,用理性面对问题,用智慧沉稳面对。
通过跟随作者的一路前行,也让我们懂得了,生活中除了要关注焦点,还要学会去留心繁华背后的曲径通幽,让我们看到了聚光灯背后隐藏的风景,头戴光环虽可以艳压群雄,但当繁华褪去,事物回归平淡,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看似平淡却满含韵味的画面。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看看喧闹背后是否还有另一番景致,在经历过后是否还有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再次思考,是否还有一些人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生活中,我们要能够辨认清楚哪些是我们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花朵固然美艳,但昙花一现过后攥在手里的,只有时间的痕迹。褪去事物华丽的外衣,我们应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青年,处在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我们乐观,开朗,充满活力,我们积极,努力,有上进心。在这个最美好、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我们要能分辨清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旦选择了前进的目标,不论前方荆棘满途还是荒沙遍野,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北京工电大修段团委书记 康利丰
第四篇: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
一条老狗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梳理】
一、字音认读
绿苇()
倚闾()惬意()魁梧()
跳蚤()
黑黢黢()......啜泣()
忐忑()
迢迢()怅然()万籁()
洞穴()......
二、相关链接 【季羡林求学经历】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课内精读】
1.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母亲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这篇散文是如何做到自然美和情感美和谐统一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字音认读
wěi yǐ qiâ wú zǎo qū chuò tâ tiáo chàng lài xuã
二、课内精读
1.【答案】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怀念;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苦。2.【答案】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万籁俱寂。宇宙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只有天上的星星在眨眼,仿佛闪出一丝光芒。全村没有一点光亮,没有一点声音。”这是背景;“透过大坑里芦苇的疏隙闪出一点水光。走进破篱笆门时,门旁地上有一团黑东西,细看才知道是一条老狗,静静地卧在那里。”这是作品的中心。一个黑色背景下,一个给人温暖的亮点,亲切、感动流淌在画面中。一份悲凄当中有一丝感动,读者也不自觉地产生了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领略到了静谧天幕下的一抹惊奇的暖色,自然美和情感美融于一体。
3.【答案】亲情无价,敬老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当今社会,有的人对父母又是打又是骂;有的人把父母赶出家门;有的人很有钱,但对父母不闻不问,而父母死后,却假惺惺地办宴席、建豪华坟墓。“羊尚有跪乳之恩,鸦尚有反哺之意”,这些人的行为实为人不齿。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慰问老人”。可见社会对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非常重视。人们无论多忙,也应该挤出时间多陪陪父母。
第二课时
【课后跟踪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绿苇(wěi)
惬意(qiâ)
啜泣(zhuì)
忐忑(tâ)
....B.迢迢(zhāo)倚闾(lǘ)怅然(chàng)万籁(lài)
...C.跳蚤(zǎo)黑黢黢(qū)杳无音讯(yǎo)洞穴(xuâ)....D.札(zhá)记
星宿(xiù)蛊(gǔ)惑人心
苦心孤诣(y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嫌隙
钟磬
藩篱
扒手 B.寂寥
玄想
稀疏
掩饰 C.棕红
颠簸
罹难
天经地义 D.电线竿
混沌
半晌
万箭钻心
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一条老狗》看似写狗,实则写________ 4.文中老狗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2.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
(1)(2)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语言运用
1.扩写下面一段话,使之情景更丰富,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冷风过境,气温骤降,俨然一股冬天驾临的气势。
2.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至90之间。
参考答案
一、基础考查
1.【解析】选D。A.啜读chuò。B.迢读tiáo。C.穴读xuã。2.【解析】选D。竿--杆。3.【解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4.【解析】忠诚、坚守、诚信。
二、课外延伸 1.答案:C项。
【解析】“不假议论、冷静客观”错,文中有大量的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让叙事散文带有了杂文的味道。2.答案:“主人”对狗的态度:①打骂是常有的事,甚至随意就把狗剥皮炖肉;②等到自己和狗都衰老时,才会给狗自由;③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不管它能否承受;④要求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自己。
作者对狗的态度:⑤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每点1分,共5分。)
3.答案:①从最后一段看,在夜晚,众狗吠叫时,它保持沉默;从全文看,它忠心为主,失去了自己,晚景凄凉,故说是“黑夜的一部分”;②第3段写到它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③老狗不再咬人,动物性消褪;作者全文将狗拟人化来写,实际上是以狗的一辈子暗喻人的一辈子,故说是“人的一部分”。(每点2分,共6分)
三、语言运用 1.【答案】
(示例一)一床单薄的衾被,已抵抗不住冬天严整的包围了。冷风如同携着利刃,横扫而过。秋日残留的余温像是萎靡不振的战士,在敌人肃杀的气势下望风披靡,纷纷撤退。乘虚而入的冷风,挤占了空气中的每一丝缝隙。冬女王,也在这样的准备下,用她晶亮洁白的皇冠,宣告她的驾临,就连梦中的花朵也被那凌人的气势抖落了。
(示例二)冷风率领着披冰甲、持寒枪的千军万马一路长驱直入地来临了,一天之内,气温骤降。枯黄的树叶急忙跃下枝头,与地上成堆的落叶抱团取暖,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轮暖阳缩进阴云里,收起最后一丝金色的温暖。天空阴沉着脸,俨然一股冬天驾临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要求扩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字,我们可以在“冬天”的特点及景物上着力,展开想象。比如,“冷风”如何的冷?“气温”有多低?可以描写冬天里人的情态、动作、表情;可以描写景物,如树、寒风等。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考虑比喻、拟人,还可以运用排比。要注意语言生动、鲜明。
2.【答案】(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有时候,一个人所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只是一双可以相执的手;有时候,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无力的劝慰,而只是一个能靠在上面痛哭的肩头;有时候,时间并不能抹去一切,只有爱才能抹平伤口。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首先,要看清要求是以这句话为开头进行续写;其次,要抓住扩展的中心,即这一句的中心,“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必须围绕“善良”来续写,谈出“善良比真理更重要”的理由;最后,要注意衔接自然和字数的要求。
第五篇:春节老人的故事
关于春节,追根溯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正是这位制服年兽的老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丰富的春节文化:每到春节,放眼望去,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还有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整个神州大地处处流光溢彩...因此,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的“春节老人(FatherSpring)”,他代表着智慧、勇敢,吉祥、平安。他是和平的使者,是他战胜了年兽,给人间带来安宁。今天,作为春节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给古老的春节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我们应该让“春节老人(FatherSpring)”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让他带着中国的春节文化走向世界,与圣诞老人握手,让中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美丽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