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腰三角形教学教案设计
我们都知道的是等腰三角形指的是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接下来具体的内容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第二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性质,体验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学习新知识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其证明要用到辅助线的添加,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以前学生在证明问题时,主要考虑利用全等三角形,也总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虽然涉及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要注意纠正这种不顾条件、一概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
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顶角和底角的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分类讨论、方程的数学思想只能在练习实践中体会。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等腰三角形,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
活动2,学生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观察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 “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活动3,学生受剪纸制作等腰三角形和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的启发,添加辅助线,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活动4,学生从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继续出发、再探性质,顺理成章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
活动5,为学生设计了一组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的题目,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再通过例1,渗透方程的思想。
活动6,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感悟与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达到知识的概括与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活动7,作业以推荐的形式出现,一部分是必做题,另一部分是选做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开放学生的六官(眼、耳、嘴、脑、手、心灵),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探究氛围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索式、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法上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⑴“动静”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开放自己的六官,体验数学发现的快乐,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丰富自己。与此同时,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美,感悟等腰三角形辅助线添加的独特魅力,体会分类讨论以及方程的数学思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奏出数学课堂最和谐的乐章。
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在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给予必要的引导,师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
2.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期望能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应用意思得到锻炼,并能较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能利用性质“等边对等角”进行综合应用。
⑴本节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还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⑶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维、动手能力方面的亮点给予表扬,不足的方面给予帮助、指导和恰如其分的鼓励,能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第三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说明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 程宏
《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是全面构建三角形知识体系的基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了转化、分类和方程的数学思想,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本节课学生借助动手翻折、几何画板等操作性实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对于刚接触系统性证明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综合上述分析,我采用实验法和探究法展开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目标: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本节课我采用“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首先在轴对称的基础上研究等腰三角形,使学生经历“渗透——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其次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借助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思辨这样一 个循序渐进的探究性过程;最后在例题、练习的设计中,仍然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对等腰三角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列举出如下常见的例子:天安门城楼的一角、埃及的金字塔、诺曼底大桥、维也纳金色大厅,让学生欣赏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浓厚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等腰三角形有了简单直观的认识,八年级学生又有较强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相关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等腰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并辅助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学实验: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中的四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借助数据验证等腰三角形两条性质的猜想是成立的。通过构建数学实验,验证几何结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同时这一设计也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启发学生证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证明过程,然后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若学生证明方法单一,则及时启发:你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如果学生已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则师生共同进行补充与完善,并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最后多媒体展示证明过程,从而用多种方法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三组超链接,根据学生的观点随机选择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也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能力。最后学生跟随屏幕口述性质1的数学符号表述。因为八年级学生刚接触较为系统的文字性命题的证明,并且性质1的证明已让他们充分体验了这一过程,所以性质2的证明我并未采取常规的写出已知、求证、进而证明这一套思路,而是在性质1证明的基础上,以作出顶角平分线为例,启发学生“由三角形全等,我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促使他们形成理性认识:等腰△ABC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垂直于底边,即“三线合一”。类比这种证明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三条结论,从而证明出 性质2。最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回答中体会“三线合一”这条性质的符号表述,即在等腰的前提下,知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任意一个条件,就能推出其余两个条件成立,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性质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必须给足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向深层次转化,并辅助教师启发、师生合作、生生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想、说、讲、做“四步合一”。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1、能否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流于形式。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好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平台和空间,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节课的成功就能获得保证。
2、学生之间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学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3、学生对于“三线合一”的理解存在困难。怎样能利用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新知识;怎样能让学生由观察比较到验证归纳,再到推理论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演绎,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性。同时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时,教师如何对“收”“放”“度”充分的把握,合理分配时间?这些方面还值得我进一步去反思、去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期待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人人积极思考,主动展示,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而有效。学生不仅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多点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数学,并能及时给自己和别人以真实客观的评价。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微笑教学”贯穿课堂,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第四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于它的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这两个性质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计算,以及今后的证明尤为重要,故确定为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由于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底角和顶角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它们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只能从练习实践中获取经验,故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当前学生,我运用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采用创设情景、实验法来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三、教学工具 长方形的纸片、剪刀
四、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活动1:
(1)学生欣赏: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
老师激发:同学们所观察到的自己所熟悉的图形,并再次让同 学们观察图中所示三角形特点,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 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2)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从白纸上剪出任意的等腰三角形并观察△ABC 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说明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 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2)B
C 图(2)
△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2:
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将两腰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
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活动3 :
你能用所学知识验证上述性质吗? 问题:已知:△ABC中,AB=AC。求证:∠B=∠C; B
DC 图(3)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或做BC边上的高或顶角角平分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ACAB ADAD中
〔解答〕在△ABD和△ACDCDBD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多样,让学生在去讨论交流。也为下边的讲解做铺垫。巩固练习: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______.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⒊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运用
如图(5),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个内角的度数.
B C 图(5)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发现:
(1)∠ABC=∠ACB=∠CDB=∠A+∠ABD;(2)∠A=∠ABD;(3)∠A+2∠C=180°.
若设∠A=x,则有x+4x=180°,得到x=36°,进一步得到两个底角的度数. 〔解答〕略
(四)归纳小结
小结:每个小组说说自己的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P51,练习第1题、第2题.
第五篇: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
《等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性图形。
②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精神,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三、教学难点
“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
四、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 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形,△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
(板书)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写成“在△ABC中,AB=AC”而不写成“等腰”两个字
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或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指出它的几何符号语言的书写: 如上图:∵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1(口答)
1、等腰直角三角形每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40°,那么它的顶角的度数是多少?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多少?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那么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5、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20°,则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 度?
6、等边三角形各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十 2 ×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板书)
教师与学生合作分析,口述(2)的证明过程。活动4:提出问题: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ADB=∠ADC=90°,由此,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
重合三线合一(板书)
活动5:教师出示课本例1(小黑板显示)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
分析例1,剖析推理方法及依据,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例1过程,解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2:(出示小黑板)如图,在ABC中,AB=AC(1)∵AD⊥BD ∴∠______ = ∠_____; ______ = ______(等腰三 角形底边上的高与______、______重合)
(2)∵AD是中线 ∴_____ ⊥_____;∠_____= ∠____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_____、_____重合)
(3)∵AD是角平分线 ∴____ ⊥ ____;____= ____(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______、_____重合)
(四)、师生互动,总结新知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用自己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性质;
4、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作法(作底边上的高、作底边上的中线、作顶角的平分线)
(五)、作业设计,深化新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叠合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种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给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教材中例1设计与旧人教版求“人字形的角度”相比具有一定难度,为此,在讲完性质1后,设计如教案中练习1,一方面是用来巩固性质1,其中练习1中2、3、4具有变式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是为推论及性质2作准备。教案中练习2是用来巩固性质2,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符号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回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