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
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提出:“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公开力争,不当面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怎么会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
第二篇: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寓意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人物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说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2]。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尝著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4]
魏徵魏征(历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第三篇: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主要描写君王处理政事,贵在客观公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
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
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
唐太宗刚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衍生成语
居安思危:居,是处于,处在的意思;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第五篇:(专升本高中语文文言文)谏太宗十疏翻译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谏》·魏征 翻译
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帝王的才德和明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德,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昭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作得好的的确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曾经取得天下还有余力,如今守住它却力不足,为什么?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诚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众人像水,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应想到知足,自我戒备;将有所兴作时,就要想到克制自己,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当谦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的度量;喜欢游玩,就应想到国君一年只可打猎三次的礼制,作为游乐的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担心堵塞言路,被蒙蔽视听,就该想到开阔胸襟,虚心接纳臣下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小人;有所赏赐,就应考虑不能凭一时欢喜而错误地奖赏;有所惩罚,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