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在生活中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爱,不分贫穷贵贱,善良,也不分贫穷贵贱,尊严,更不分贫穷贵贱,孝顺,不分年龄大小,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孝顺?
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你只有做到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比如,年轻的妈妈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称呼婆婆“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在现在的家庭中,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其非常的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其实这是不对的。
爱是双方的,不是单向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这样他们才会看到父母的辛苦,加深对父母的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好习惯的培养,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孝顺老人的故事和一些不孝顺的故事,让他去比较那个小孩做的更好,他就会慢慢地明白孝顺是美德。
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有了好吃的分给父母吃,有了好用的必须也先让父母用。当孩子想要分享好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事独生子女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宠爱偏多。其实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就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老让别人迁就你。
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应该把吃的先让给长辈。
孩子的正确行为要给与肯定
在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一些行为上入手。比如,当爸爸上班的时候,妈妈经常会把衣服和包给爸爸拿好,孩子看到了就会效仿妈妈,当爸爸再次上班的时候,也会给爸爸拿衣服,那么,这时候爸爸就要很高兴的夸奖孩子的行为,并要鼓励孩子以后这样做很好。
只要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了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事对的,以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很积极的去参与,这样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一直保持下去。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只要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
第二篇: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作者:肖国
(四一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育子女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天职,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抓住小细节,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当孩子在受到挫折时,及时给孩子爱的鼓励。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
1、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让孩子了解父母通过劳动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并要有感激之情。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所提出的问题,决定让他们了解家庭经济问题到什么程度。家境困难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懂得生活应该俭朴,与父母共同克服困难;家庭富裕的要让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在学习、品德上努力上进,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样对待长辈,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父母。当孩子明白他有为家人的欢乐、幸福出一份力,并能自觉地为维护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愿望时,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个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对社会、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并自觉抵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把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扩大为社会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亲属,当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生病了,带上孩子去探望,当他们求助时,尽自己所能给以帮助。然后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关爱同学、邻居,进而关心帮助社会上不相识的人。
3、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使孩子从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减轻父母的负担。
4、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欢乐、幸福,孩子不仅应知道自己有需要和愿望,还应想到父母和亲人的需要和愿望。父母要教会孩子对人有同情心,告诉孩子为了实现父母和亲人的愿望,可以适当地限制或放弃自己的部分需要和愿望,比如父母应坚持让孩子把好吃的先让给长辈;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父母下班回家,应主动让父母安静休息,当家里条件不许可时,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与愿望等等。
5、具体要求和训练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具体内容的训练。如教孩子学会根据性别年龄称呼“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等;听父母说话时要认真,眼睛不东张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评时不顶嘴,不任性;在家要当父母的小帮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动为父母祝贺生日;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尝等等。孩子从小事做起,天天训练,就可以形成习惯。
肖升旺
第三篇: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是美德
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是美德
育才小学四年级(8)班 家长: 陈爱华
如今,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家庭,即使有两个孩子,长辈们也视为掌上明珠,捧为“小公主”“小皇帝”。谁知道,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社会中那种摆阔气、讲攀比、比吃穿,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就勤俭节约方面来说,我家孩子就读的学校里,就经常发现有些孩子不珍惜粮食,大手大脚乱花零用钱,不爱惜课业用品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的勤俭节约的意识薄弱,这要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记得一年暑假,我带孩子们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同去的还有其他小学的孩子和老师。刚到营地,卸下行李。我发现:一个个书包、行李袋里装满了零食。只有10天的培训要带这么多吃的吗?那还不算,第一天刚吃完中饭,我就看到孩子们跑到基地的小店。我好奇跟了过去,原来孩子们又在挤破头皮买吃的。一问才知道,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早就消灭殆尽。据我统计,这次夏令营活动,如果平均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的食品等均在100元以上。另外,家长还给他们300元左右的零花钱。这个数字不令人惊讶吗?难道短短几天的时间孩子们就要消费这么多吗?我陷入沉思。
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家长们真的那么有钱吗?就我们班级来讲,五十几个孩子的家庭全是以父母打工为生。每年两三万的收入是很微薄的,但他们做父母的是这么说的:“即使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瞧不起。”原来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很明显,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处理得不好,孩子就会一切向钱看;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想享有,不想尽点义务,甚至走上邪路。如此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丧失。现在是21世纪,物质生活今非昔比,到底要不要讲勤俭节约?答案是肯定的。
怎样教孩子勤俭节约?我感到很困惑。翻开《家长必读》,我了解到:韩国的家庭收入远远高于我国,在一个普通的韩国家庭,父母除了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资源给孩子,其他方面比较苛刻,韩国的孩子基本没有零花钱,因为所有文具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由父母、学校准备好,无需自己购买,所以没有给零花钱的习惯,长辈也没有习惯给孩子“红包”等。韩国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锻炼,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他们只要参加户外生存体验活动,就不给孩子一分钱,不带任何零食,靠自己的能力,用仅有的资源,学会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这一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谈谈我的做法:
一、谈话诱导,心灵启迪。
我针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里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饭粒、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我就心平气和地跟她们谈话,让她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识,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二、故事启迪,感同身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孩子的形象思维较之于抽象思维占优势。喜爱听故事。我抓住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爱惜学习用品、节约粮食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榜样作用,言传身教。父母自身要勤俭节约,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小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由模仿学习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为人师表。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和熏陶孩子,平时勤俭节约,为孩子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浪费自来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节约举止、行为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孩子,使孩子提高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劳动体验,辛勤果实。
平时结合劳动教育,我不断地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我带领孩子去稻田拾稻穗,从拾稻穗中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还教育孩子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同时,我指导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如何教孩子做一个懂得节俭的人,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和教育习惯,合理消费,积极引导。努力吧,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孩子。
第四篇: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献辞的主题是: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自古以来,孝敬长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做人要从“孝”字开始。
可是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什么是孝敬,怎样孝敬还真不知道。于是一幕幕生活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放学了,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焦急地在校门口迎接着,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便马上抢过孩子的书包,将孩子抱上车子,经过小摊前,有的学生叫着嚷着要买这个,要买那个,家长们拗不过,只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总是很感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今的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亲情的感悟也有所欠缺。在媒体上我看到这样一项调查,一个班54名学生,知道父母生日的只有5个,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一个也没有,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只占4个,能经常与父母沟通谈心的只有1个,在节日时向父母送礼物以示祝贺的也只1个……同学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爱,不敬,只知享受,不懂感恩,那他怎么能很好地去爱他人,爱集体呢?更不用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了。
中华五千年,从古到今,涌现出了很多孝敬长辈的感人故事,他们不仅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啧啧称赞,更是我们这些后人所应该仿效的,如《元觉劝父孝祖》、《汉文帝为母尝药》、《黄香温席》、《毛泽东深情祭父母》等等,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述两个古人孝敬长辈的感人故事:第一个故事: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一位皇帝,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黄香,九岁时丧母,伺奉父亲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童就是指的东汉时期的黄香。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他们“施恩不图报”,我们做儿女的唯有好好孝敬他们才能表达我们的这份感恩之情。“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
1、主动问候。每天上学前和长辈说声:“再见”,放学到家,说声:“爸妈好!”,长辈为我们做事,要说声:“谢谢!”,不要以为这是应该的。
2、听长辈的话。长辈讲的话要听,不要和他们顶撞,要理解长辈的一片苦心。
3、参与家务劳动。长辈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为他们多做事。这是每个晚辈都有应该做到的。家庭中的事也就是你自己的事,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个地,收个碗,抹个桌,端个菜,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4、不给长辈添乱。懂事的孩子是不给长辈添麻烦的,更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心。比如,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要老是让父母提醒你;努力学习,让父母为你的学习放一百个心等。
5、关心长辈的健康。一直以来都是长辈关心你们的冷暧,你们听的最多的是,吃饱不?冷不?你们从没关心过他们的健康,我提议,同学们今天回家后可以向长辈说这样几句话:爸爸你冷吗?冷要多穿衣服;妈妈你累吗?累了要注意休息;爷爷你饿吗?我这里有好吃的给你吃等等。让自己敬重的长辈们获得一份喜悦和快乐。
同学们,每位同学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做新时代的刘恒和黄香。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让孩子学会选择,懂得放弃_前言
两个穷樵夫一直靠上山捡柴为生。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要知道,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打算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便和同伴商量,打算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因此,他坚持不愿换麻布。见同伴不听,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一大堆黄金。他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放下肩头的麻布,并劝同伴放弃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理由,不愿丢下棉花;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一担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无法再挪动半步。背棉花的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黄金的同伴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鱼与熊掌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你必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作出果断的判断,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选择正确方向,放弃那些可能成为累赘的一切。这样,才能轻装前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每个孩子都学会适时适当地选择,懂得恰到好处地放弃是非常必要的。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航标,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获得幸福和满足。
《让孩子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一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合理地确定努力的方向,培养良好的习惯,得体地把握自己的言行,更愉快地享受生活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原则。一旦孩子掌握书中提供的方法和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更容易地获得进步,生活得更加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