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懂得感恩,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要让孩子懂得感恩,需要父母、老师、社会的后天培养。而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启蒙老师,那么父母在平时可以如何教孩子学会感恩呢?
给孩子树立榜样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前提是父母得树立好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对待家中的老人要尊敬,要感恩,要孝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让孩子做一些小事
家长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艰辛与不易,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孩子爱玩玩具,又扔得满屋子都是,父母可以教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每天都要这样帮他收拾,让他亲身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
除了要感恩父母,孩子也要学会感恩老师,家长可以跟孩子玩游戏,让孩子来当老师,家长来当孩子,设计一些情节,让孩子觉得老师的工作不容易。
总之,父母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从一些生活的小事上去引导孩子。
充分的利用各种契机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契机让孩子去感恩周围的人事物,比如利用还好相关感恩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可以适当举办一些小活动,或参加活动,让孩子了解节日的意义。
平时生活中的小事也就可以作为契机,比如:某个朋友送的玩具,教孩子感谢。看到保洁阿姨,告诉孩子保洁阿姨的辛苦,教孩子不要乱扔垃圾,同时要感谢辛苦的保洁阿姨等等。
总之,教孩子懂得感恩不是一件难事,关键要看父母会不会引导,孩子是从小培养的,父母要有耐心,并且以身作则。
第二篇:孩子越来越叛逆?别担心,家长可以这样做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越大越难管,越来越叛逆。其实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比较我们家长也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做才能帮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呢?相信接下来的内容会帮到你。
老陈家的儿子今年17岁,读高二,他非常不爱学习,而且从高二上学期开始还会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
最近,学校因为担心他影响班级其他同学,让他停课一周在家反省。
三天过去了,课本也没见他碰一下,成天在房里不出门,眼看着马上就要上高三了,现在居然还是满不在乎的态度。
老陈急了,这几天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都无动于衷。书上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叛逆心理,需要家长多理解孩子的感受。老陈也尝试着好言好语和孩子沟通,他的态度倒是有所缓和,但听完后好像一点作用也没有。
老陈就这么一个孩子,对他寄予了很多期望,现在老陈只能干着急。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变得似乎“不听话”、“叛逆”起来了。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通常会有两次“正常”的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是在1岁半-2岁前后,他们显得越来越不听话,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脾气也很大。家长可能是抱怨连连,然而我想说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健康发展。
第二次叛逆期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此时孩子们会显得如同刺猬,难相处,难沟通,听不进父母的话。但,这也是好事,这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整合期,是他们通过种种方式寻找自我、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
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家长最操心、最着急的时期。该怎么办?
1.多对孩子说肯定句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用肯定的句式,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给孩子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切记不要让孩子去猜你的心思,不然总有一天孩子会让你去猜她的心思。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孩子叛逆,也就是有了自我意识,他就会渴望被尊重,被重视,而不管多小的选择,都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参与感,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心理满足,让他们觉得大人考虑到了自己的需求,从而内心健康地成长。
3.多倾听孩子的需求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用心聆听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做出一些行为的原因。
不要三句不离“学习”,也不要动不动就指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时不时地询问孩子最近的心情、兴趣、喜好、学校发生的趣事等,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
4.变责备为鼓励
当发现孩子的成绩下降或在学校违纪时,不要一味责备,先采用倾听的方式了解孩子是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是否和同学相处地不愉快?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父母在用心地关心帮助他,永远站在身后给他鼓励。
5.不要太唠叨
家长话太密,就等于把自己的话变成白色噪音,适合哄睡觉用,不适合让话进入孩子的脑子。所以平时少说,有重要情况,谈一次话,完整透彻地解决。
6.允许孩子申辩
当孩子犯错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几句,但家长会认为那是孩子在狡辩,在强词夺理,很少会让孩子有发言的机会。
其实,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不管是真是假,对孩子来说需要公平、需要话语权!这样又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内心深处更愿意和家长倾诉!
教育孩子,要从好好说话开始。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们更要学会尊重孩子,爱护孩子,这样,你将来一定能收获一个出色的孩子!
第三篇:一年级的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一年级的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部规定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可根据当今中国国情,哪个孩子不在学这学那,不在为孩子的学习发愁呢?做为家长在家到底该做什么呢?孩子毕竟读书了,家长很困惑,我也很困惑。
心理书上讲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低年级的家长应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己穿衣、叠被、系鞋带、自己吃饭、卷好铅笔整理好书包等事情。从而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孩子一旦具有做事有条理,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后,还愁孩子的学习上不去?
低年级的家长要为孩子储备体能,为将来辛苦的学习做好准备。根据孩子的身体发展特点,家长要均衡孩子的营养,更要注重孩子的运动。“四肢爬行”运动能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能训练孩子的手臂力量,能增强孩子的颈椎腰背的力量,更能增强孩子的体质。“跳绳”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协调性,能训练孩子的手腕力量。这两个运动对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坐姿和体质的增强都非常有帮助。孩子的身体强健了,就不愁生病拉课耽误学习了。
低年级的家长还得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生活中学习,培养他探索未知的兴趣。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也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最快乐的学习场所。如:爸爸妈妈带着孩子逛水果店,让孩子摸摸水果感受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让孩子看看标签,认认字。如果孩子认识的字,让孩子用拼音拼一下。如果孩子不认字,家长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字的读音,回家后翻翻字典,让孩子拼读认字,孩子认字的兴趣会更浓。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并教会孩子与店主交流,“阿姨,苹果多少钱一斤?” “哪种苹果好吃?哪种苹果甜,哪种苹果翠?”“哪种苹果无污染?”“……..”通过这些对话让孩子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购买时也学会了选择。再买苹果的同时,家长也可以再买一种其他水果。让孩子比较一下,谁比谁多几个?或者谁比谁少几个?谁比谁贵?贵多少钱?谁比谁重?重多少斤。家长可以让孩子买单,算一算花了多少钱?给店主10元够不够,能找多少钱,或者还缺多少钱。通过水果店这么走一朝,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啊?如果到了超市,孩子学到的东西就更多了。而且家长也最喜欢带孩子们去超市了。这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快乐地学习,有效的学习!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为了避免此事的出现。我建议家长每晚带领孩子读一遍《弟子规》,因为《弟子规》就是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要服从父母的命令,要孝顺父母。石玉妹 2011.110.10
第四篇:你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
你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
开发区职业中专范君
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从小在父母的灌输和引导下(我父母都是靠苦读书从农村考上学的六十年代大学生),我对语言文字有着别样的感情,小时候经常看书看到半夜(但也耽误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我喜欢写东西,写文章对我来说不是艰难的苦差事,而是酣畅淋漓自我表现的痛快行为(小学五年级我就在杂志上发表过作文呢)。在我眼里,文学不是死板的文字字符,当她们经过作者有意的安排和组合后,就变成了跳动生命气息的天使和精灵,传递着她博大丰富的感情和魅力。因为热爱文学,在精神上我有了很多的充实与富足,文字把我变成了一个思想活跃、生活快乐的人!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也有来自书本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感谢父母从小给予我学习语文的正确指引。今天我把我父母在我小时候指导我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介绍给家长们(另外结合我作为语文教师的经验),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最关键的是引领孩子从内心热爱上文学。方法如下:(拙见,敬请指正)
1.在孩子进幼儿园时就让孩子背成语字典上的成语故事。这绝不是笨方法,效果很明显----一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二为写议论文积累论据,一举两得!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妈,而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听美文。幼儿园时听童谣,小学低年级从听小古诗开始,随着年级增长,听情节复杂的童话故事、寓言,大一些的孩子多听听单田芳的评书、相声名家的相声等。现在的家长可以利用录音机或者CD(家里最好备个不太时尚的收音机),孩子不学习时随时播放有意义的文学有声资料。
3、从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坚持替孩子写口述日记-----孩子口述,家长记录,写好后经常读给孩子听。孩子听到署名是自己的文章会非常乐意,文章也会越写越长。
4、坚持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但是用语一定规范、精美,经常读给孩子听,拿给孩子看。你的日记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文章,因为你记的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他,他当然感兴趣了。而且孩子很快就会借鉴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
5、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以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6.看电视让孩子注意复述人物台词。同时看广告也是非常不错的,经典的广告往往蕴含着语言的无穷美丽---简捷、优美、经典、风趣。
7、让孩子每天早上大声朗读美文,绝不限于是所学课文,朗读时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周末抽时间陪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朗诵情感充沛的诗歌、散文,以培养孩子对语言的热爱,同时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会更深刻的领略到优美语言的魅力。
8、经常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你再往孩子的故事里“加油添醋”-----增加优美词语与情节,对比之中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缺少哪些了词汇和哪些情节。,即使孩子暂时听不懂也要每天读几篇文言文给孩子听。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估计同样适用于孩子的英语学习哦,不能用外国人的角度学语言,要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去学习思考)
10、多带孩子参加旅游和户外活动,开阔孩子视野,愉悦孩子情操。让孩子多陪自己干家务,比如做饭、洗衣,所要注意的是你得在旁边边干活边用语言总结干活的程序与注意事项。只有让孩子多接触生活,才能让孩子生活素材积累得更多,新鲜的事情也会让孩子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11、给孩子订一些文学杂志,订阅的书是定时就可以看到,比上书店一口气买很多本要强,另外多和孩子玩成语接龙、对春联的活动。
以上方法,我也结合了自己教语文的经验总结了一些,还有很多方法家长们可以自己探索,没必要各个都用,挑几个适合你孩子的试一试。希望家长们能在培养孩子热爱文学的路上找到更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范文]
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
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
核心提示: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又是一个小小假期。你知道吗,这些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呢!你可以跟宝宝讲讲先人的故事,你可以带宝宝去参加祭祀活动,你可以带宝宝去踏青,你还可以顺便教教孩子防火知识……
在西方节日的影响下,80后父母们逐渐喜欢上过洋节,有些甚至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家长如此,更别说受父母影响很深的孩子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父母千万不能错过。清明节更是如此。
让孩子知道“清明节”
彤彤妈:“宝宝,虽然今天是周末,可是爸爸妈妈还要上班哦。你在家里要乖乖的……”
彤彤:“妈妈,你是要上班不要我了吗?”
彤彤妈:“怎么会呢?再过两天是清明节,妈妈就放假陪你啦。”
彤彤兴冲冲地问:“清明节是什么东西?能不能天天清明节,妈妈天天陪我呢?”
……
很多年龄小的孩子都不知道清明节,有些即使知道,也对清明节的由来和日期不甚了解。所以,在清明节来到之前,妈妈不妨先和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关、有趣的故事和习俗。
什么是清明节?
由于宝宝的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也不强,所以妈妈们一定不要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跟宝宝介绍,要解释得通俗易懂才能让宝宝接受。
你可以告诉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食寒,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但火烧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其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早教无时不在,清明节你怎么教?
1、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让他们自豪地说,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我知道刘胡兰的故事,并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2、和孩子踏青,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3、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古时的秋千很简单,用树桠枝做个架子,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清明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外出踏青时带上。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4、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5、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6、顺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
我们在烧冥纸的时候要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