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谢万北征文言文翻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谢万北征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 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 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 诸君皆是劲卒。” 诸将甚愤恨之。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复云:“ 当为隐士。” 故幸而得免。
译文:
谢万北征前燕时,常常以长啸吟咏自命不俗,从不体恤全体将士。哥哥谢安器重爱护谢万,但也明白他肯定要败,就一起随军出征,他随口对谢万说:“ 你作为元帅,应该经常召集将领们宴会,以便让大家能心情愉快。”
谢万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就召集将领们聚会,他什么也不说,只是用如意指着大家说:“ 你们都是勇猛的士兵。” 众将听罢非常气愤。谢公想在将士中加强恩德威信,自主帅以下的大小将领,他都亲自去拜访,诚恳地表示了道歉。
等谢万兵败,军中的人想除掉他。谢安又说:“ 这样的人应该去作隐士。” 谢万这才得以幸免。
第二篇:《北征赋》原文及翻译
《北征赋》表现出了与其在赋史地位上一致的优点。交待起行原因之简洁,借景抒情之恰切,叙史抒情结合之紧密,抒发感情之真挚,语言之平易晓畅,都是《涉江》、《遂初》所不能比拟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
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鱤。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漖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鹍鸡鸣以哜哜。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
翻译
遭遇这动荡的时代啊,就像被困在这堵塞的路上。从前的家被毁成为废墟,我无法有片刻的停留。挥袖北征,漂泊到这没有人际遥远的地方。
早晨从长都出发啊,晚上住在瓠谷的玄宫。经过云门回头望,瞭见了高高的通天台。爬上翻下登上了大山岗,歇息在郇邠的村落。仰慕公刘留下的美德啊,连路傍的野草也不能伤害。这天空为什么乌云密布,这大地为什么让我遇上这百般的祸殃。是因为形势在突变吗?还是法度不正常?
爬上了赤须的长坡,进入义渠的旧城。怨恨戎王的邪恶,鄙薄宣后的不贞。赞美秦昭王讨贼,愤怒地北征西戎。离开旧都我心心绪烦乱,让车马慢慢地走过去。
渐渐地加鞭消失在远处,直至到了安定为止。路长长延绵不断啊,跋涉在这些屈折的远方。经过泥阳怎能叫人不叹息啊,伤心这祖庙没有人修葺。在彭阳放开了我的马,又停车暗自思量。太阳昏昏天将傍晚,看着牛羊已经下山。感悟旷夫怨女的伤情啊,悲痛的诗人此时只有叹息。
越过安定缓缓的前行,沿着长城漫漫的征途。埋怨蒙恬过分的劳民啊,为了强秦筑长城与民结怨。舍弃赵高胡亥叛逆的近犹不顾,却从事防备蛮狄远方的外患。不发扬道德安抚远方,却重视边防工事的牢固。头与身子分家仍不觉醒啊,还在历数功劳而不肯认罪。何苦蒙恬要狂言胡说啊,什么修长城断了地脉。
登上了彰城的烽火亭啊,姑且恣意的放纵。感伤匈奴祸乱华夏,悼念邛都尉在朝那被杀。自汉文帝圣明能让,不用劳师征伐而以货币安抚。召南越父兄施与恩惠啊,使南越王去帝号称臣报答。孝文帝赐几杖与藩国啊,平息了吴濞的叛逆邪念。那汉文帝的广阔王道啊,当年的秦国岂能够设想。
登上高平四面环望啊,浏览山谷高峻的峰峦。四野寂寥而空阔啊,远望千里没有人家。疾风刮来漂摇,谷水灌注扬波。穿梭在飞来的茫茫云雾中,跋涉在满山皑皑的白雪里。大雁邕邕高叫着群飞,鵾鸡喈喈齐声合鸣。
游子哀思故乡,内心犹怀悲伤。抚摸长剑而叹息,泪水涟涟沾衣衫。揩涕泪抽噎,哀民生多难。天为什么总是阴沉不晴啊,叹长期没有正常的法度。确实是时势所造啊,深深地幽怨向谁倾诉。
尾声:孔子说安守困穷,游于文章典籍吧。乐观忘忧是圣贤啊。通达的人,做事守法则啊。可行即行,可止即止。该屈就屈,该伸就伸,审时度势,顺应时势。君子履行忠信之道,没有不可居之地。虽在蛮貊之地,又有什么忧惧呢。
赏析
公元23年,刘玄称帝高阳,王莽死,刘玄迁都长安,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在这时期中,班彪远避凉州,从长安出发,至安定,写了这篇《北征赋》。
《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为班彪的代表作,在纪行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楚辞》、《遂初赋》等创作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变化,对后世纪行赋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北征赋》纪述他在西汉末的**中离长安至天水避乱的行程。结构模仿刘歆的《遂初赋》,也是结合途中所见景物与有关的史事,抒发感想。由于时事更为艰难,所表现的情绪也更显悲沉。它的语言精丽整齐,其中写景的一段(从“隮高平而周览”到“哀生民之多故”),则显得清新自然。这种描写洋溢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而且是写实的笔法,不同于《上林赋》等那种夸张的罗列。此前《遂初赋》的写景,也已经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直接启发了后代抒情小赋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如果拿《北征赋》与楚辞部分作品、《遂初赋》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抒情方式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九章》中的作品多纪实之辞,《涉江》一诗又是写他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的开始却采用了与《离骚》相类似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他的极端苦闷,欲忍不能的感情。《涉江》的后半部分以及乱辞,也是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特别是乱辞部分,采用香草美人的托喻,与《离骚》的写法一致。《北征赋》中,无论交待起行原因,还是描写景色都从实际出发,即使是乱辞部分,也抛却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采用更为直接的抒情方式。
(二)写景与抒情由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中的景物描写,虽然能够表现作者的凄苦情怀,但景与情从整体上还显疏远,还有着为写景而写景的嫌疑。《遂初赋》和《北征赋》写景与抒情结合的较为紧密,特别是《北征赋》,写景能从作者的感情基调出发,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
(三)借助历史事实抒情方面,由情与史的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的整个第四部分,都在叙写历史上忠而见弃的人物,以表达作者自己“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之情。而《北征赋》则没有相应的部分。此赋是在纪行的过程中,将史实与感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独列为一部分去叙写。
(四)乱辞部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涉江》对君主忠诚不二的感情抒发,到《遂初》的以道家出世思想作结,抒发自己恬淡的自娱之情,再到《北征赋》以君子固穷而守节的儒家思想的抒发,其发展轨迹是鲜明的。
作为纪行赋的成熟之作,萧统《文选》选赋,纪行一门首选《北征赋》;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亦列其为纪行赋第一篇。可见二人同选《北征赋》列为首篇,并非偶然。
第三篇:谢皋父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谢皋父传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谢君名翱,字皋父,延平人。蚤事科举,学有志当世。中遭兵火,室家散亡,购得一子,军伍中相与,竭力生产仅自给,属繇役繁兴,不堪迫辱,日益愤懑成疾。以子初达时务,委而出游,过严陵故旧,馆焉,因娶某氏。其地与婺接,故常往来两州间,积十四五年,指授馆下。生粲然进于文学,性耿介,不以贫累。人所居产薪若炭,率秋暮载至杭易米,卒岁少裕,则资游江海,访前代故实,着家史,补唐诗人无传者三十余篇,传近世隐逸数篇。岁甲午,与杭人邓牧相遇会稽,结为方外友。牧罕读古人著述,谓文章当出胸臆自成一家,而君记问优赡,必欲中古人绳墨乃已。所见不合,日夜论辩,互相诋。及见牧所为文,乃起谢曰:君不肯区区有所模拟,然法度高古,殆天才也。
牧因为言杭大都会,文士辈出,余知若干人,盍往见之?旬日别去,逮牧归杭,君巳挈家钱唐江上,问所从游,皆前所闻者。其笃信好学也。巳未秋,牧薄游山水问君病笃,望牧不至,怀以诗曰:谢豹花开桑叶齐,戴胜芊生药草肥,九锁山人归未归。盖绝笔于此,故同姓善之,新与君交最厚,哭其舍累日,为着哀辞,东西州故人门生不远数百里来吊,咸哭尽哀奉丧去。先是君买地钓台下,将葬朋友无归者,至是君葬焉。君生不得志,闲居常有忧色,语声甚微,郁积不平之气壹宣于文,读之使人凄怆,知其弗寿也。妇茕然无依,子远在二千里外,存亡不相闻,可谓穷巳。严陵士风厚,将有集君遗藁以传后者,志且不没。牧归,悲惋不已,诔之曰:上世之士,以文取显耀,而君穷于文。痛哉,皋父!痛哉皋父!
翻译:
谢皋父,字皋父,延平人。早事科举,有志学习当代。中遭受战火,家庭流离失所,购得一子,军队中相互,竭尽全力生产仅从供给,属徭役繁重,不能忍受逼迫羞辱,天越来越愤懑染病。因为你开始通达时务,委托而出游,经过严陵过去,宾馆了,于是娶了某人。他的土地和姿接,所以经常往来两州之间,积十五年,指示馆下。生光彩给文学,性格耿直,不因为贫穷累。人所居住的地方产薪如炭,率已是深秋运到杭州易米,过年少裕,就资本在江海,访问前代史实,在家族史,补唐代诗人没有传的有三十多篇,将近代隐逸几篇。每年十一日,与杭州人邓牧相遇会稽,结为方外友。放牧很少读古人著述,对文章应当出胸臆自成一家,而你记得问渊博丰富,一定要中古人绳墨就已。所见不一致,一天晚上辩论,互相指责。当看到牧所作的文章,于是起身道谢:你不肯区区有所模拟,然而法律高古,大概是天才啊。
牧接着分析杭州大城市,文士们出来,我知道多少人,为什么不去见他?十天离开了,到牧回杭州,你已经带着家里钱唐代长江上,问他是从游,都前所听到的。他的诚实好学的。巳日秋季,牧出游山水问您病得很重,望牧不到,怀着以诗说:感谢豹花开桑叶齐,戴胜芊生草药肥,九锁山人回家还没回来。因为在这里搁笔,所以同姓好的,刚刚与你交往最厚,他家几天哭,为在哀悼辞,东、西州旧人的学生不远数百里来吊唁,都哀悼奉丧离去。在这之前你买地钓台下,将安葬朋友没有回来的,到这时你埋葬。你人生不得志,闲居常有忧虑的神色,说话声音很小,抑郁不平之气一宣在文,读后让人悲伤,知道它不寿啊。妇女生活但是没有依靠,你远在两千里之外,生死不相闻,可以说穷日。严陵士风厚,将有集你给草以传后世的人,目的将不会消失。放牧回来,悲伤惋惜不已,诔文的说:上一代的人,以文取显赫,而你穷于文。悲痛哉,皋父!皋父!
第四篇:《乙亥北行日记》文言文翻译
《乙亥北行日记》逐日地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内容非常丰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乙亥北行日记》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入燕;余以赀用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舟中揖别诸友;而徐氏兄弟,复送至武定桥,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而江宁郑滂若适在大山家。滂若自言有黄白之术,告我曰:“吾子冒暑远行,欲卖文以养亲,举世悠悠,讵有能知子者?使吾术若成,吾子何忧贫乎?”余笑而颔之。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x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明日抵滁州境,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是日宿岱山铺,定远境也。明日宿黄泥冈,凤阳境也。途中遇太平蔡极生自北来。薄暮,余告圉人:“数日皆苦热,行路者皆以夜,当及月明行也。”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
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明日渡淮。先是临淮有浮桥,往来者皆便之。及浮桥坏不修,操舟者颇因以为奸利。余既渡,欲登岸,有一人负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几堕。岸上数人来,共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里,宿连城镇,灵壁县境也。
明日为月望,行七十里而宿荒庄,宿州境也。屋舍湫隘,墙壁崩颓,门户皆不具。圉人与逆旅主人有故,因欲宿此。余不可,主人曰:“此不过一宿耳,何必求安!”余然之。是日颇作雨而竟不雨。三更起,主人苛索钱不已。月明中行数十里,余患腹胀不能食,宿褚庄铺。
十七日渡河,宿河之北岸。夜中过闵子乡,盖有闵子祠焉;明孝慈皇后之故乡也。徐宿间群山盘亘,风气完密;而徐州滨河,山川尤极雄壮,为东南藩蔽,后必有异人出焉。望戏马台,似有倾圮。昔苏子瞻知徐州,云:“戏马台可屯千人,与州为犄角。”然守徐当先守河也。是日热甚,既抵逆旅,饮水数升。顷之,雷声殷殷起,风雨骤至,凉生,渴乃止。是夜腹胀愈甚,不能成寐,汗流不已。
明日宿利国驿。忆余于己巳六月,与无锡刘言洁,自济南入燕,言洁体肥畏热,而羡余之能耐劳苦寒暑。距今仅六年,而余行役颇觉委顿。蹉跎荏苒,精力向衰,安能复驰驱当世!抚髀扼腕,不禁喟然而三叹也!
明日,宿滕县境曰沙河店。又明日,宿邹县境曰东滩店。是日守孟子庙,入而瞻拜;欲登峄山,因热甚且渴,不能登也。明日,宿汶上。往余过汶上,有吊古诗,失其稿,犹记两句云:“可怜鲁道游齐子,岂有孔门屈季孙!”余不复能记忆也。
明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明日宿营茌平。又明日过高唐,宿腰站。自茌平以北,道路皆水弥漫,每日辄纡回行也。闻燕赵间水更甚,北行者皆患之。
二十六日,宿军城,夜梦裴媪。媪于余有恩而未之报,今岁二月,病卒于家;而余在江宁,不及视其含敛,中心时用为愧恨!盖自二月距今,入梦者屡矣。二十七日,宿商家林。二十八日,宿营任邱。二十九日,宿白沟。白沟者,昔宋与辽分界处也。七月初一日,宿良乡。是日过涿州,访方灵皋于舍馆,适灵皋往京师。在金陵时,日与灵皋相过从,今别四月矣,拟为信宿之谈而竟不果。及余在京师,而灵皋又已反涿,途中水阻,各纡道行,故相左。
盖自任邱以北,水泛溢,桥梁往往皆断,往来者乘舟,或数十里乃有陆。陆行或数里,或数十里,又乘舟。昔天启中,吾县左忠毅公为屯田御史,兴北方水利,仿佛江南。忠毅去而水利又废不修,良可叹也!
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释】
[1]乙亥: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2]江宁:清代府名,府治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3]浦口: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北,长江北岸,与下关隔江相望。过余:探望我。过,访,探望。
[4]要:同“邀”,约请。燕(yān烟):旧时河北省的别称。
[5]赀(zī资)用:资用。赀,同“资”。
[6]揖别:拱手相别。揖,旧时拱手礼。
[7]黄白之术:道士烧炼丹药,化成黄金白银的方法。黄白,黄金白银。
[8]“讵有”:哪里有能了解你的人?
[9]吾子:对人相亲爱的称呼。
[10]颔(hàn汉):点头。
[11]甫:刚,才。
[12]耘:除草。
[13]询美:确实美。询,通“洵”,信,确实。
[14]汲井且浣衣:从井里打水洗衣。汲井,从井里打水。
[15]郁郁然:茂盛的样子。
[16]滁州:州名,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滁县、耒安、全椒三县地,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
[17]朱龙桥:在今安徽省滁县西北五十里。卢尚书:卢象升,字建斗,常州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县)人。
[18]驰驱当世之志:为当代奔走效力的想法。
[19]宿松:县名,今安徽省宿松县。
[20]怀宁:县名,今安徽省怀宁县。
[21]定远:县名,今安徽省定远县。
[22]凤阳:府名,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
[23]太平:清代府名,府治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24]圉(yú羽)人:马夫,养马的人。
[25]仓卒(cù促):仓猝。卒,同“猝”。
[26]逆旅:客舍,旅馆。
[27]阡陌:田间的小路。
[28]苟得良有司:假如得到好官吏。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29]邑:旧时县的别称。[30]倏(shū书)忽万状:一忽儿变出万种状态。
[31]临淮: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
[32]隍:没有水的城壕。
[33]灵壁:县名,今安徽省灵壁县。
[34]月望:六月十五日。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叫望。
[35]宿州:今江苏省宿县。
[36]湫隘:低湿狭小。
[37]苛:刻薄,过分。索:索求,讨取。
[38]明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宿州人。
[39]“徐宿间”句:徐州宿州之间群山盘纡横贯。盘,通“蟠”,纡回曲折。
[40]“为东南”句:是东南地区的藩篱屏障。
[41]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刘裕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九日大会宾客僚属,在此饮酒赋诗。
[42]苏子瞻:即苏轼。知徐州:苏轼曾做徐州刺史。知,主持,主管。
[43]犄(jī机)角:互相支援。
[44]殷殷(yǐn引):雷声很大。
[45]利国驿:在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八十里,接山东省峄县界。
[46]己巳: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47]委顿:极度疲困。
[48]蹉跎(cuōtuó搓驼):时间白白度过,光阴虚度。荏苒(rěnrǎ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
[49]抚髀(bì必)扼腕:都是表示叹息的意思。抚髀,抚摸着大腿,三国时刘备在荆州几年。
[50]喟(kuì愧)然:叹息的样子。
[51]滕县:今山东省滕县。
[52]邹县:今山东省邹县。
[53]孟子庙:孟轲的庙,孟轲,战国时大思想家,邹人,宋元丰年间封邹国公,元至顺时加封邹国亚圣公。
[54]峄(yì意)山: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名邹峄山,邾峄山。
【翻译】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x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009年全国卷Ⅱ)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分析】“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
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
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
【例句】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
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语气。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结构,可以参照反问和揣度语气。同时,句中所反映的内容是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是对管仲能力的猜测,故选用揣度语气,译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山东卷)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分析】“可无……乎”翻译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语气。
失分点三:不辨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在不同的表意环境下,根据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加以仔细辨别,就会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句】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误译: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担忧我的母亲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虑的是,“担忧”这一动作是“鸿宁”发出的,还是由“母亲”发出的。根据前文“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可知,母亲对鸿宁读书一事表现出不满,也就是“鸿宁”执意读书,让母亲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后文鸿宁“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鸿宁并不以衣食为忧,所以判断“忧”为使动用法,本句当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使我的母亲担忧呢”。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广东卷)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分析】“壮”本为形容词,在这里它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就犯了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这里的“刘公”可不译,如要翻译也应用其名“刘牢之”替换。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例2的译文就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这里的“以义”“以忠”应译为“因为仗义”“因为尽忠”。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译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妻子”在古汉语中应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例4: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译文:冉氏因此很担心这条狗。
这里把“患”错译成了“担心”。结合语境,当时应是“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患”应译为“厌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6: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译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句中“与”字后省略了宾语“他”,翻译时补充出来,译文才算完整。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此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向之隐忍而不杀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应翻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8: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文言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道试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语感、丰富的文言积累、灵活的翻译技巧和敏锐的猜读能力。与此同时,培养科学合理的解题思维也十分重要。有了正确的解题思维,就等于是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增添两翼。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一抽象的解题思维化为具体形象的解题步骤来加以论述,是为“文言翻译五步法”,请大家“步步为营”,细加领悟。
第一步:瞻前顾后明要素
这里所谓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又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考生应具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从而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错误。
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译题很能说明瞻前顾后的重要性: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本句中的“况”字,通过后面“吴人”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他是一个吴地的人,但却不知他为何人,这就需要 “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从而得知,“况”是指顾况。接下来,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应如何翻译,应读成“shǎo”还是“shào”?孤立地看,两者似皆可说通;而要准确判断,又需要“顾”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顾况)因谑之曰:‘长安万物皆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什么都贵,想“居”很不容易。顾况的戏语似暗示着他的身份,同时后文又出现顾况自称为“老夫”,可见顾况并不年少,故“少”应读为“shǎo”,应为“很少”、“少有”之意。
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们首先要判断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饰、承接、转折、假设、因果还是递进等等。这样,又需要前瞻后顾的意识。细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整个段落,发现整段都是在叙述子产这个人执政的经过及效果,故子产断然不会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设,也就顺理成章了。【思维点拨】“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在翻译时,应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1、首先要阅读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
2、如果读了前后句还是不能明确文意,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语境,甚至是读完整个段落,直到明确为止。
第二步 辩识句式找标志
辨识句式的特殊性,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较为明显,有其明确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相对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屡见不鲜。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译题“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对宾语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东高考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为清慎者所鄙”是对被动句的考查;2005年山东高考翻译题中“奇之,立许字以女”中“立许字以女”即为对状语后置句的考查。这足以暗示我们,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为高考考点以来,在翻译题中渗透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颇受命题者欢迎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翻译时走辩识句式这一步的必要性。
【思维点拨】考生要准确辨识文言句式的特点,平时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就应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一、识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烂熟于心。复习建议有三。
一是要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
二是对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谨慎些。三是要在整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习题多加练习,强化记忆。
二、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
从近年“高考高频考点”来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疑问代词和宾语前置多在翻译题中呈现。辨析以上句式,建议重视以下规律。
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为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为定语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为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为被动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
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生在复习句式时,建议把课内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汇总,总结各类句式的规律和标志,以期举三反一,灵活运用。
第三步 明确词类悟规律
在文言阅读中,容易给考生构成理解障碍的,除了文言句式之外,还有词类活用。考生有必要对所翻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作一番梳理,当发现词语功能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相符合的时候,往往为词类活用。
以2008年全国卷I中的翻译题为例: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在第一小题中,由动词“待哺”可推出“日”应为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可解释为“每日”,所以“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第二小题中,据语法规律,“君”“兄”二字在代词“之”之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理解为动词,而“君”“兄”等名词是不可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故应为名词作动词;根据语境,两字可译为“以…为君”“以…为兄”,故“君”“兄”二字应为名词意动。【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明确活用的词语,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比如:
作状语的名词,常由表时间、表地点、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词充当。如“照服衣冠,窥镜而自视”中的“朝”表时间,解释为“在早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刺之”中的“廷”表地点,解释为“在朝廷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释为“像对待兄弟一样”;而“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字则是表譬喻,解释为“像狐狸一样”。
名词作动词的名词,既有衣(yì)、食(sì)、饮(yìn)、王(wàng)、雨(yù)等读去声的名词,如“衣锦还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阵阵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为动词的方位名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释为“攻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解释为“低于”“吾将引兵而东”中的“东”解释为“向东行”;均为名词作动词。
使动、意动和为动的词语,常常紧随宾语后面做其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为使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字为意动,“即泣之三日”中的“泣”字为意动,三个活用的词之后均有宾语“之”;如果没有宾语,则多为省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称王”,即为省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可先补出“王”的宾语“之”,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其次,要对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分析烂熟于心。对于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动作名等词类活用类型,我们是无法孤立地做判断的,而是需要结合它们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进行判断。这样,就要求考生平时多实践、多分析,甚至可以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好好进行一番分析,久而久之,必熟能生巧。
第四步 明了词意巧联想
高考的考法“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都脱离不开课本出现过的知识点。命题者常会把课内文言文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巧妙迁移到考查的课外古文中。考生在理解词意时,应积极联想,调动自己的文言积累解题,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2008年山东卷试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在这个句子中,考生可联想的首先是“无论”这个古今异义词。一看到这个词,考生就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马上就能清楚,“无论”是“更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迁移点是“纵”字,考生应不难想到柳永《雨铃霖》中的诗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即能得出“纵”是“即使”之意。又如2008年天津试题: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期年”一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出现过,即“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为“一年”之义。而“说”字,则在文言中有很高的重现率。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把“说”理解为通假字“悦”的。
【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准确、迅速地联想词意,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立足考纲,熟练掌握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
2、同时还有必要把高中课内古文的重点知识点作一次整理,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具体的做法是:考生可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3、增强“迁移意识”。在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迁移词意,这样既理解了文章,又复习了文言重点,可谓一箭双雕。
第五步 成功猜读抓技巧
完成以上四步后,如仍有不甚理解的字词,就要靠猜读完成了。猜读能力的高低,靠语感,也靠技巧。笔者认为,以下三大猜读技巧值得一用。【思维点拨】
一是用组词法推断语意。
古汉语单音节化的特点暗示我们,在翻译时,很多词语都可用组词法推断含义。(注:古代汉语单音节化,是指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来构词。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由“造访”一词推断出“造”有“到、访”的意思,由“直径”一词推断出“径”是“直”的意思,由“方正”一词可推断出“方”有“正”的意思等。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试题:
寻而朝廷复有北伐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考生可把“蒙”字组词为“蒙受”,即得“蒙”是“受”之意,然后再把“蒙受尘垢”意译为“流亡在外”。
又如2008年江西卷试题: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句中的“损”字,可组词为“减损”,“损怨”如解释为“减少怨恨”就豁然开朗了。二是借助成语推断语意。成语是古汉语的瑰宝,是古汉语运用的经典。靠成语猜读词意,常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欣喜。如2008年广东卷“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中的“鲜”字,结合成语“鲜廉寡耻”即可明白鲜是“少”之意;如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中,结合成语“殚精竭虑”即可知“殚”是“尽”之意;如四川卷“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中,结合成语“至高无上”即可知“至”是“最”的意思;又如句子“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结合成语“有恃无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是借助句子对称性推断语意。
文言文中对称结构比比皆是,利用对称结构,成功推断出词语的词意、词性和活用类型应不费力。如2008年重庆卷的题目: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矣。
对称结构多为并列或相对的关系。从句式结构可以看出“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一句为对称结构,又由“笑”“忧”二字明显的相反意义可推知此对称结构的关系为相对关系。不难把“崇”理解为“崇尚”之义,那么就可推断前面的“傲”字为“无视、轻视”之意。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试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在对称结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中,考生应不难理解“用”字是“任用”的意思,“行”是“施行”的意思,分析此对称结构,也为相对关系,故可得出:“舍”可解释为“不任用我”,“藏”则可解释为“隐藏、退隐”之意。
以上文言古文翻译五步法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考生若复习中多加思考和运用,定能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