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经有关的故事(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3:1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诗经有关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诗经有关的故事》。

第一篇:与诗经有关的故事

读了之后才发现,《诗经》原来是小说呀,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庞大的故事在幕后。本文为与诗经有关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与诗经有关的故事

汉广:拒绝泅渡的爱情

《诗经·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少年时候读过《蚕马》的故事,一直不能忘怀,说是有个女孩,父亲从军边疆,音讯皆无,她与母亲在家中,十分惦念,母亲放出话来,谁能把那父亲找回来,就把女儿嫁给他,不曾想应征者竟是一匹白马,它一声长嘶,绝尘而去,不久,真的把父亲载了回来。

听说了原委,父亲反悔了,白马咆哮,父亲干脆将那白马杀掉,曝皮于庭,白马凄厉的灵魂不肯罢休,某日,忽然卷女而去,最终栖止于桑树,两人合二为一,化为蚕。

两情相悦的爱情可以化蝶,一厢情愿的爱情,只能化蚕。白马与女孩身份迥异,它原本只能遥远地无望地注视着那女孩的背影,一个突发事件,使得它的爱,有成功的可能,它尽了力,仍然一无所获,还受到了至为不公众的待遇,愤怒与委屈夹杂在一起,爆发出了超自然的力量,当那马皮破空而来,向女孩罩去,一个底层男人的蛮性与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刻,真令人魂飞魄散。

《蚕马》的内核,是愤怒,愤怒得如此壮观、丰富、唯美,作为观众,我只剩下目瞪口呆的份。

按说描述不可触及的感情,《蚕马》已经做到了极致,但人类的感情,有动与静的两面,《蚕马》的极致,是在动的一面,那样狂暴的激情,你只能仰望,无法参与。可以倾听、感触、啜饮的,是那宁静的广阔的爱意,如同月光下的水波,只有隐隐起伏着的轮廓。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是尘埃落定的局面,南方有那高大的树木,却不可以在它下面休息,汉水边有那美丽的女子,却不可以追求。高大的树木,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能休息,只因它不是我的,同理,这个美丽的女子,连追求都不可以,应该也是因为她与“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对于爱情来说,距离不见得是个坏东西,求之不得,于是辗转反侧,一日不见,方觉如隔三秋,相反,若是美人在怀,长相依偎,哪还有那么多罗愁绮恨,距离,让抒情成为可能。

但是,对于《汉广》中的男人,这距离太远了一点,远到他已认了命,连相思想念和白日梦也不可以有,他用命运般冷静的声音告诉自己,“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铁一般的“不可”,如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我早已知道,你我之间的距离,如同广袤的长江之水,永远不可泅渡。

这距离从何而来,按照大部分学者的说法,《汉广》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樵夫,关于“游女”,大多语焉不详,也许是她身份高贵,也许是她名花有主,总之,她的人生,与他无关,他无法得到她的爱。

他的感情有了两种可能的走向,一是像蚕马那样,施以不管不顾的热情,另外一种,是让爱情逐渐平息,在岁月的帮助下,打磨成一片叶脉书签,搁在心中的一隅,也许慢慢就会忘记。

然而,这位樵夫的选择不在这两种之中,他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不愤怒,也不委屈,连伤感哀愁也无,但也不是要回头,他是这样平静又这样深刻地爱着这个女子:假如他的爱也如这江水一样,不可以泅渡,那么,就不泅渡,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

你千方百计,想要抱得美人归,和他暗自出手,试图在心中斩草除根,都是要泅渡到彼岸,把这件事完成,把自己从那澎湃的让人坐卧不安的爱情中拯救出来,重新回到既定轨道。爱情或者终止于得到,或者终止于放弃.而这位樵夫,他不作为,不采取任何自救的行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仍然是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事务,只不过,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的,他还是这样从容、平静,有条不紊。

也许,有一种爱,只与自己有关,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迁,我只想把你放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你放在我心中了,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即使你离开,即使你已走得太远,都没有关系,和我自己在一起时,就是和你在一起了。

诗歌仍然在咏哦,“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如是三遍,但不再是感叹那江之广,水之长,我看到的,是他天阔水长的爱情,不可以泅渡,也无须泅渡,就这样永久相望,明澈的目光,有如月光。

篇2:与诗经有关的故事

草虫:爱情本身就是天灾

《诗经·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清代学者方玉润,坚持认为《草虫》是一首借思妇思夫比喻臣子思君的诗,他甚是理直气壮地说,彼妇自思夫,纵极工妙,何足为《风》诗之之正耶?

在方老先生看来,老婆惦记老公,这种感情写得再漂亮,也是上不了台面的,他心中的伟大情怀只有一种,就是臣子对君王的缠绵牵念,这会儿要是跟一百多年前的方玉润掰扯,到底是龙椅上的帝王,还是一个亲切的男人,更值得被深沉地想念,不但比他老先生更不合时宜,还有些没话找话的矫情——现时眼下,还有谁真的信方老先生那一套?我看了几个版本的注释,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诗。

把“伟大情怀”还原成“个人感情”,算是“思想大解放”的成果了,可是我细读这首诗,还是有些疑惑,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两人婚姻状况以及所在方位的字句,为何就能将两人身份确定为夫妻,将两人的方位定位为此处与远方呢?

是否是因为那感情来得有点严重: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草丛里的蝈蝈儿叫个没完,不时蹦出一只蚱蜢,没有看到那个人,让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假如能够看到他,假如真的能够看到他,我的心才能够降落下来。

并不是一场花前月下的约会,在外人眼中,她只是南山坡上采野菜的女子中的一个,从那平静的容颜上,你看不到有风暴在她内心迭起,从“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再到“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内心的隐忧层层升级,“忡忡”是些微的疑虑,“惙惙”是巨大的不安,到了“伤悲”,则是沉重的绝望,一个也许并不漫长的时间段里,她的内心,跌宕起伏,兵荒马乱。

也许在某些注释者眼中,这样忧伤的感情,总该有些缘由,所以他们假设她是与爱人天涯暌隔,不能相见,然而,我看这不可自抑不可把握的感情,不像是山高水长的想念,那种感情,节奏要更慢一点,更悠长一点,感情被拉扯成了一首长调,再伤感,也可以从容道来。而这首诗,一连几个“我心……”,让我感到的,是一种被什么摄住的窒息感,世界无限广阔,她却无可选择,大脑空白,呼吸停顿,日常杂念皆向后隐遁,她紧紧地抓住一个念想,就是要见到他。

除了见到你……只能是见到你……一种梦魇般的慌乱紧张,“看见你”是唯一的救赎之道。当我开始爱,就再也没有自由而言,我的命运在你的手上,而你的手,在我看不见的彼岸。这世界无边无际,本来就像隐藏着无限的风险,当我看不见你的手,你的脸,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我恐惧。

女友S说,她读书的时候,和一个她喜欢的男生通信,每一天她都感到再也收不到他的来信,想象在她这边,或是他那边的信箱边,会有一个顽劣的小男孩走过,没心没肺地,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她实在是太紧张了,才会冒出这么有创意的念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却会被她当成现实,因之深深地绝望。

和S的故事相同,《草虫》中亦未有任何凶险的预兆,上一次分别时,他的笑容温暖如昔,她恐惧,只是因为她珍惜,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世间最大的安全感是,预先做好失去的准备,可是,我绝不可以失去你。

不需要外力给予不幸的遭遇,爱情本身就像一场天灾,像地震,像洪水,像泥石流,一路追击,把人变小变惊惶变无助,爱情,让太平盛世也像乱世。回看这首《草虫》,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不管是赴约而来还是不期而遇,那个人都应该即将出现在她面前,可是,她的内心,却风云诡异。

他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这首诗着重说的,是她那一瞬间毫无理性的倾斜,在爱情的洪荒里,明晃晃的青天白日下,她抬起头,突然就没了信心,那个人,犹如戈多,永不到来。她感到他不到来,是因为她把他的到来看得太重要。

第二篇:我与《诗经》的故事

我与《诗经》的故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本古老的诗集在我心里一直是神圣而奇妙的存在着,它为世人所称颂,代代流传,经久不衰。而我也始终怀揣着敬畏之情,细细品味着这部经典之作。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对它的体会也渐渐变化,也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孩提时代,常常萦绕在耳边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母亲常以此要求我,别贪吃,保持身材;说话做事要有礼貌,要有淑女形象。可我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她总是用这些老掉牙的陈诗限制我的自由。

而到初中,才算真正的了解《诗经》,这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私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纵观全诗充满着男子的浪漫情怀,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的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这是我们现代人每谈感情便置于死地,玉石俱焚的毁灭作为要好好反思的。那时的我恰好也读了《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第一节是:“女曰 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燕。”女人说:“才是鸡鸣,天还早,咱俩再躺一会儿。”男的说:“ 不对啊,该是昧旦了。”于是两人打赌,看外边的星星,看看谁对。小两口从被窝里出来,揭开窗帘一看,外面星光灿烂。男人输了,两人便又躺下了,男人给女人讲用箭射凫鸟和雁的故事。这便是第一节了,第二节讲的“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思是:记不得啦?咱俩结婚那天。人家都说咱俩是天生一对,我和你喝了酒,我还说和你白头到老。那天的琴瑟特别好听,我觉得自己特别好看。你说是不是这样啊?第三段便是讲的她男人说他们刚认识的时候他送的玉佩,其实这个男的早就打听好她要经过那里,他便早早等候,知道她爱美,便送她玉佩。这样你就和我好上了啊!女人嗔骂着男人坏,俩人便闹起来了。而此时天已朦朦亮了。这样的感情如此纯粹简单,又是多么实在的生活呀!也许是因为当时没有儒教,没有理学的束缚,人们的思想没有受到种种羁绊。反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纯美爱情已逐渐消失不在,仿佛只属于童话中的梦幻世界,更多的便是张口问收入,有无车房。物质早已超越感情逐渐变得势不可挡了。但是我们心底的那份感觉是不会变的,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的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追寻内心中最渴望的东西。

直至高中,我学了《氓》,我便对爱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首诗讲的是一名女子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直至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自己遭受虐待的悲哀和痛苦,以及对男子二三其德的愤怒。尽管她对往事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古代社会的妇女在政治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都只是丈夫的附庸,这种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的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姻的权利。她虽然勇敢的冲破过封建的束缚,但她的命运,始终与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迫之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的相同了。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是:“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孩是感性动物,而男孩是理性动物,在我看来,女孩总是容易陷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而男孩总是乐而不疲的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孩,这个不爱了,又会有下一个出现。也许这便是每份悲剧的爱情缘由之所在。至于《蒹葭》,耳熟能详的一句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便是对佳人的思念了吧。细腻入微的感情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细微绵长,让人回味良久。现在大学了,公选课选了《诗经》,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诗经里面的情感,每次上完课,走在灯火绚丽的校园,好生感慨。也许有些感情是需要时间,需要用心去体味,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才是重要不可比拟的。也许我是一个受外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人,记得当年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候我就异常兴奋,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爱我所爱,这样的人生才会是真正有意义的。前几天外教的口语考试刚结束,同学们便都议论纷纷。原因是外教问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你同意婚前同居吗?”我同学理所应当的回答了:“不同意。”但是外教却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外教又继续问:“不同居那么结婚后发现不合适怎么办?”同学淡定的回答:“容忍。”这位同学很明显是传统勤劳的有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好同学,但也许在外国人眼中她确实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我不能评价谁对谁错,只能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此古朴纯净的诗歌也呼唤着现代人的纯美爱情,追求自己发自内心渴望的东西,而不是因为那些所谓的迫不得已。我会泛着一页扁舟,在细雨江南,吟诵着诗经,等着你的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重逢都是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会安静的等待,等待和你的久别重逢。

第三篇:诗经与上帝

诗经与上帝

中山大学哲学系 08本科 梁潇月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五经》中的一部。其他4部是《易经》《书经(尚书)》《礼记》《春秋》。传统认为由孔子编订,也有认为是为太史或太师所为。历史上遗留的《诗经》版本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保存,故又称《毛诗》。

《诗经》包括风,雅,颂3个部分。共计305首。

风,又称国风,共有15篇,160首。首两篇为周南,召南,其他为在13个诸侯国采的风。这13个诸侯国在今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河北、甘肃、湖北一带;即中原地区。

风是民间平民文学,大部分是抒情诗,主要是男女之情,也有亲子、兄弟、朋友之情。

雅有大雅,小雅两大篇,小雅有诗名80首,但仅74首有诗句,有学者认为无诗句的6首可能为曲谱。大雅有31首。故雅共有105首。

雅者正也,为士大夫文学,主要言王政所由废兴也。其中有一些讽刺诗,讽刺宫闱丑事,横征暴敛,为君殉葬,尸位素餐,无礼乱政等。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3篇,共40首。颂为殿堂文学,既对‘天’‘上帝’表示敬畏,也对君王公侯歌功颂德,歌而兼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读《诗经》,不仅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周朝的政治和祭祀。《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然而,在这部中国传统经典中却多次出现了“上帝”这一个让我们马上就联想起基督教的词。这个“上帝”引起了许多学者、诗经爱好者和基督教研究者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诗经中“上帝”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诗经中含有“上帝”一词的诗句有很多,如,《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等等。整本《诗经》提到‘上帝’的有38处。总观全书,《诗经》中表征“上帝”意象的有四个象征:“天”、“帝”、“神”和“祖”。1有几处“上帝”被汉儒解释为“君主”,也是借至高神上帝之地位、权势喻指君主2。《诗经》中的君主只称“王”如,《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后”如,《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天子”,不直谓“帝”。所以,此“帝”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皇帝、一国之君,而是指统帅、统治之意。在周朝的原始鬼神巫卜思想中,祖与神是密不可分的,远古的祖先即是神。而周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便是上帝,或称为天、上天、昊天、苍天,如《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经》中出现166个“天”字。其意义有三种:一是自然之天,如《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二是指父亲,仅见两处,如《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惊人只。”三是指至高神,这是《诗经》中“天”最常见的含义,如《大雅·文王》:“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天”也与其它词组成双音词使用,共有76处。如苍天、昊天、皇天、天子、天下等,3这些词多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至高神天,也有指自然之天的。也就是说,“上帝”

是指自华夏上古先民观念中就有的至高神。

在诗经中,上帝是有种种属性的。4在这些诗句中,大部分是直接表述出上帝的属性,如“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大雅·大明》),“荡荡上帝”、“疾威上帝”(《大雅·荡》)。有些是在叙述上帝的作为时,反应了上帝的某些属性,如“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诗经》表达的上帝属性,主要包括以下数种:一是超越属性。将至高神称呼为“上帝”、“天”,反应了上帝对人的超越性。并在空间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天监在下”(《大雅·大明》)、“自天降康”(《商颂·烈祖》)。一是权能属性。与所有的神灵一样,上帝具有人所没有的能力。不同的是,上帝的权能,在所有神灵之上。这些全能包括:创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雅·烝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周颂·天作》);授命:“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 12 《浅论<诗经>中“上帝”意象的心理学意义》 张敏、申荷永、刘建新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p196-P200 有三处,《小雅·苑柳》、《大雅·板》、《大雅·荡》。其中,《毛序》认为《小雅·苑柳》是“刺幽王”,可解。3 参见蒋立甫:《〈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向熹主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帝”条目,第556页“天”条目。4 关于诗经中上帝的属性,直接引用自《诗经中的上帝》 帝既命,侯于周服。”(《大雅·文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周颂·昊天有成命》);赐福和保佑:“天保定尔,俾尔戬榖。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小雅·天保》)降祸:“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大雅·召旻》)。一是道德属性。《诗经》所反映的人对上帝道德属性的认识,既有其美善的一面,又有其暴虐无德的一面。如“上帝是皇”(《周颂·执敬》)、“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人既相信上帝有美德,也就相信至高的上帝对人也会有道德的要求。所以人要以好的德行“克配上帝”。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上帝”是完全具有中国文化含蕴的,是“本土”的,又为何会和西方的基督思想发生联系,被基督信徒看成是基督思想统一的证据呢?

基督教的神YHWH最初按照叙利亚传统音译为阿罗诃(alaha,同阿拉伯语“安拉”)。5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他试图以“驱佛补儒”的手段进行传教,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的路线图超越儒家的上帝观,取而代之,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1877年,有120位外国新教传教士在上海集会,这次集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据《新旧约》所论之‘上帝’,即《六经》所言‘上帝’若合符节,其揆一也。迨后诸教士各执己见,辨论孔子之道。有云:‘儒书所载之上帝,非造化主宰’。”6也就是说,将基督中的““gods“ods”译为“上帝”,是服务于传教的,存在着一定的穿凿附会。此二者并不能同为一论。

第一,”gods”和上帝都存在超越性,但是,在《诗经》中,上帝不以偶像出现,在人的观念中没有具体可视的形象,也不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而是以一种人的感受出现在人的心灵和观念中,如“浩浩昊天”(《小雅·雨无正》)、“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大雅·大明》)。上帝不关切个体人的生活,人要与上帝交 56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判。十字以定四方。”

艾约瑟译《各省教师集议记略》,载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页。往,除了王、德高者的祭祀以外,别无他法。而“gods”是人神同一的,神是被清晰地人格化的,信徒只要信便可与神同在。第二,虽然“gods”和上帝都有全能的的至高能力,但是诗经中的上帝在人的眼中,具有独立于人的至高能力,而天意难明,所以《诗经》中有很多感叹天命无常的诗句。《大雅》的首篇《文王》就说“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而“gods”则无此说。第三,基督的“gods”是全能、全善、全美的,诗经中的上帝却是既有其美善的一面,又有其暴虐无德的一面。”《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这两者就存在相当大的区别。由此看来,“gods”与上帝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却被某些人同一而论,实在是大大不妥。

诗经中的上帝,反应了古人简单又朴实的天人思想,随从天意,敬天爱人,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赵逵夫等编:《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3.向熹主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4.層山草木,《<诗经>中的上帝》 5.恩典博客,《基督徒读<诗经>》

6.作者不详,《<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7.《浅论<诗经>中“上帝”意象的心理学意义》 张敏、申荷永、刘建新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p196-P200

第四篇:诗经与耶稣

《诗经》是孔子亲自所编。但孔子为何要编《诗经》,《诗经》究竟为何重要,竟而成为中华文化之经典呢?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揭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原来,《诗经》是“古人的祈祷之声”!孔子煞费苦心编《诗经》,乃是盼望世人通过熟读这些向上天祈祷的灵性文字,时时躬身反省、谦卑祷告,让天上的活水注入,让人心归向上天、敬畏上天、顺服上天,从而避免人心的枯干、邪荡、摇摆以及衰退、败亡,才有可能“思无邪”。这才是《诗经》的总意,也是《诗经》的真正价值所在。

《诗经》清楚地教导国人:道德和律法,都是从昊天上帝而出,离开上帝讲道德和律法,最后必然都沦为虚假、粉饰、欺骗、离道、失德、枉法。《诗经·大雅·皇矣》就明确谈到:“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意思是,“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应当顺从上帝的律法准则。”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上所指出的 “圣人出,有大伪”以及明确提出的“绝圣弃智”,还有《圣经》上所说的“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哥林多前书 1:19 和合本)”思想如出一辙,其核心都指向以神为本,否定人本主义。

《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10 和合本)。”中国人喜欢抛开对上帝的信仰,在人文的基础上修身养性,这看起来很谦卑;现在流行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在中国人野蛮追求物欲之后的一种貌似谦卑的表现;然而,以《诗经》和孔子的标准看,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很虚伪,并且走不通的!

因为,人真正的谦卑,是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与有罪,归信上帝并接受上帝的拯救!人真正的谦卑,不是自我修行,而是归回上帝;不是在上帝面前承认“我无能”,而是承认“我不配”;不是在上帝面前说一声“I am sorry(对不起)”,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I am sinner(我有罪)”;不是背离了上帝,靠自己去修身养性、自我成圣,而是接受上帝独生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并以耶稣为道路、真理与生命,进入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言 15:33 和合本)”。唯有在上帝面前谦卑、以上帝为本的民族,才有数千年的尊荣和兴旺。犹太民族最大的智慧是他们敬畏至高、独一上帝,西方民族真正的智慧是他们转向了至高、独一上帝,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则是归回至高、独一上帝!

这让我们重新发现《诗经》!她并非普通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伦理教导的作品,更不是人文主义作品,而是伟大的神本主义作品。《诗经》还表明,以周文化为范本的古典儒家文化其实是敬天慕道的文化,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不敬畏上天、只注重自我修行与社会伦理的人本主义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象历史上其他诸多的文明那样灭亡,实在要感谢我们的先贤,因为他们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之际,选择了正确的信仰,并留下了宝贵的教导,从而使得对“老天爷”的敬畏,对上天的信仰从未止息;而后人离弃了孔子,离弃了原教旨主义的儒家,则实在需要类似于西方新教式的悔改和归正。

本文作者在以前我们连载的文章中曾指出,“由于古道信仰迷失断代的原因,直到现代,还有许多大教授、大学者、大专家、大权威弄不清楚昊天上帝、昊天、天、上帝、帝、上天、五帝的关系,若再加上皇天上帝、神皇上帝、老天爷、天老爷、苍天、天公等等,恐怕就使许多人越加迷糊了。”同样,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中国人真正懂得中国的人文经典如《诗经》呢?

感谢上帝,祂爱神州,爱我们中国人,并且没有忘记中华民族。今天,借着《圣经》特殊启示的光芒,我们终于得以访问五千年古道,探幽入微,将中华文明的瑰宝重新寻回、擦亮、打磨……

在浮躁的年代,让我们安静心灵,一起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吧。

Text 正文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今天的中国人,乃至中国的文人学者,对华夏民族古圣先贤信仰的认知也非常模糊,乃至多有迷失。因此,现代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根,几乎是毫不知情;对古代经典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所谓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智慧权谋”、“阶级控诉”等这些有限的内容上,知人本人文,而不知神本神文。

那么,华夏民族自古信仰如何呢?古代经典如:《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以及《黄帝内经》、《史记》、《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鹖冠子》、《列子》、《荀子》等等都记载了华夏民族古代信奉上帝,遵循天道,弘扬天道,警戒悖逆,呼吁归回的许多事实与教导。这些经典忠实记载了古圣先贤的信仰状况和信仰理论,是任何后世的专家、权威或领袖都无法扭曲、误导、蒙蔽与否定的。

在此我们先以《诗经》为代表,将先祖先民的鲜活信仰状况,再次呈现、揭示在大家的面前。

有一篇称为“古人的祈祷之声”的网络文章,有的网站起名为“《诗经》里面有趣的文章”,虽作者不明,然其条理分类极佳,它将古人的信仰生活的鲜活情景,进行了系统概括,现在借其纲要主旨,重新进行整理编写如下:

1、赞美

《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地。”

意思是说:“公义圣洁如同日头的上帝,光辉普照大地。”

《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意思是说:“伟大荣耀的大君王上帝,降临赐下丰盛恩典。”

《诗经·大雅·荡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意思是说:“恩典长阔高深的上帝,是天下万民的大君王。”

——在这篇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上天”和“上帝”。体现了先祖先民歌颂赞美至高的独一神的情景。

2、祈求

《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我不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这是一首记载周宣王求雨的祭祷文,意思是说:“旱灾如今很严峻,大家都竭力想把灾害除去。为何让我们承受这样的旱灾,我们实在不知道缘故。我祈求丰年总是趁早,各类祭祀也不晚,昊天上帝为什么不顾念我,我恭敬上帝明白德行,不该对我有怒气。„„仰望昊天上帝,何时赐我好光阴,大臣和君王向上帝祷告不停歇,就算死期就要到,也不敢放弃你来成全的盼望,有什么祈求是为我个人呢,是为了天下百姓得安宁啊,我瞻仰昊天上帝,何时赐下恩惠叫天下安宁呢!”

——在这篇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有“昊天上帝”的全称,也有简称“昊天”,或称“神”。体现了先祖先民在大旱灾的时候,不单单竭力“尽人事”,也努力“知天命”、仰望昊天上帝的情景。他们知道人力的有限,知道上帝能力的无限。

3、祷告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意思是说:“明亮的天河,运转于苍穹天空,君王仰天长叹;现今世人有什么罪过,昊天上帝竟降下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经用尽,难道昊天上帝还不垂听我的祷告?”

《诗经·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意思是说:“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会昼夜警醒,敬畏昊天上帝威严。”

——在这篇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天”。体现了先祖先民面对灾祸,来到上帝面前倾心吐意,祈祷平安的情景。

4、哭诉

《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意思是说:“上帝生养了万民,赐给供养的百物,也赐下律法准则。使民众的伦常秉性,都爱好美善,渴慕圣德。昊天上帝监察我们周朝,昭告赐福于下民,保佑我们周天子,生养造就仲山甫辅佐他„„”

《诗经·周颂·臣工》:“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皇”同“煌”,指辉煌美盛;“来”亦作“䅘”,指小麦;“牟”通“麰”,指大麦。意思是说:“看啊,长势美盛的大麦小麦,我们必定将要承受好收成,光明昭著的上帝,又赐下一个安康福乐的丰年。”

——在这些颂歌或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天”或“上帝”。体现了先祖先民感谢天赐贤臣,或天赐丰年的情景。

5、哀伤

《诗经·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实靖夷我邦„„”

“旻”有“怜悯哀伤”之意,意思是说:“我哀伤是因为昊天上帝突发盛怒,从天威降下丧乱。大饥荒使人肚子鼓胀,人民或死亡,或逃难四方,国土和边疆尽都荒芜,上帝降下了惩罚罪孽的罗网,国中的奸臣盗贼们纷争内讧,昏聩糜烂,谗言乱政,胡作非为,实在是祸害毁坏了我们的邦国家园„„”

——可以发现“昊天上帝”在此也简称“天”。这首周幽王时期老臣的哀歌,抒发的是这位老臣面对废德荒淫、悖逆昊天上帝的君王,日益衰弱的朝政,贤良之士被弃不用,奸佞之臣得势,百姓备受压榨欺凌,农事荒废,饥荒降临,举国逃荒,遍地尸横的状况,内心异常凄苦哀伤的情景。

6、哭诉

《诗经·王风·黍离》:“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意思是说:“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心里忧伤,不知我者问我有何情求?悠悠在上的昊天上帝啊,这是谁的罪咎呢?”

《诗经·小雅·巧言》:“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意思是说:“悠悠在上的昊天上帝啊!您称为我们的父母,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罪孽,为何竟遭受这样大的祸患痛苦? 昊天上帝已经降下天威惩戒,到处全是祸患乱象,我省慎检讨,自己实在是无罪无辜。祸乱刚开始滋生,是因为奸佞的谗言尽数被包容放纵;祸乱重复发生,是因为君王越加听信采纳败坏的谗言。君王当初如果怒斥谗言,祸乱就必能够止息;君王如果能任用贤能,祸乱就必能肃清。„„”

——在这首控诉的诗歌中,体现了昊天上帝也简称“昊天”。这首诗歌揭露了君王爱听谗臣巧言,荒废了昊天上帝的律例典章,国势下滑,祸乱滋生,自己心中焦虑如焚,只能向昊天上帝哭诉的情景。

7、感叹

《诗经•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喪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意思是说:“如今昊天上帝不庇护,就如泉水任凭流,无波无浪都消亡„„昊天昭明全知晓,我一生警醒不敢贪图逸乐,看你(指周平王)整日浑浑噩噩,我就对你谆谆教导,但你却听不进几句话,不但没有当教诲,反而当成玩笑话一般来废弃。若要说你尚无知,你已年岁过半百,哎呀你这悖逆小子,忠告劝勉你全不听,如果听从沿用我的规划,就必定没有什么懊悔,如今昊天上帝正降下大灾难,国家恐怕要倾覆灭亡,灾难已经在眼前,昊天上帝的惩罚是不会偏移出错的,若不回转你那邪僻的德性,就要连带使得黎民百姓一起遭殃了。”

——这是一首老臣卫武公规劝少年君主周平王的劝诫诗。在这首诗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皇天”、“昊天”、“天”。

昊天上帝在《尚书》中也被称为“皇天上帝”,现在北京天坛的神位牌,写的就是“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在古经中又多简称“皇天”。

8、记述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意思是说:“后稷有德,效法上帝;教化万民,无人能及;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不分疆界,广事农业。”

《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慕,诞先登于岸。”“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

意思是说:“昊天上帝告诉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应当径直登临我岸。”“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应当顺从上帝的律法准则。”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简称作“天”、“帝”,且在行文之中,常常可见“天”与“帝”交替使用。

9、劝诫

《诗经·大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意思是说:“要惧怕昊天上帝的震怒,切莫不屑当儿戏;要敬畏昊天上帝的降灾,不要任行妄为。上帝昭昭,能明察你的出入;能知道你的罪衍。”

《诗经·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意思是说:“„„昊天上帝的法度和旨意,不可妄自揣度,怎么能生厌不自勉呢!”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天”、“昊天”、“神”,体现了古人非常熟练、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称谓词。

10、警告

《诗经·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忘。”

意思是说:“上帝为什么责罚你?神为什么不祝福你?你舍弃了夷狄的大惠,却妒忌我这正直的人,”

《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

意思是说:“恭敬吧,恭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不要以为昊天上帝高远在天边,我们任意妄为没关系,上帝上下往来眷顾着这块土地,日夜在监察。”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天”、“神”。

藉着《诗经》中记载的古事和古人的教训,上古时期亲密无间、浓浓烈烈的“天人关系”,依然可以活画呈现在当世国人的眼前,他们的欢歌笑语,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依旧萦绕在耳际。

所以,《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的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也就是说,人的心思极容易偏邪,唯有敬畏上帝,顺服上帝的律例典章,才能保守良心道德,时时躬身反省,才有可能“思无邪”,离弃了造天地万物的至高神昊天上帝,离弃了这一活水的泉源,就必然走向邪荡飘摇,走向衰退败亡,这也就是《诗经》的总意。

----道德和律法,都是从昊天上帝而出,离开上帝讲道德和律法,最后必然都沦为虚假、粉饰、欺骗、离道、失德、枉法。

第五篇:《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 国风 和代表《楚辞》的 离骚 并称为“风”“骚”。2.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进行了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运动,提倡“惟歌生民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3.《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

4.“思无邪”是 孔子 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5.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 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 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 韩婴。毛诗是鲁人 毛亨 和赵人 毛苌 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 齐诗、鲁诗、韩诗。

6.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 70卷《毛诗正义》,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7.关于《诗经》分类的“六诗”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六诗就是 风、雅、颂、赋、比、兴。(《周礼》中称之为“六义”)

8.“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出的,他以 《关雎》 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 为颂之始。

9.“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 《周南》、《召南》,这种说法认为二南应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从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南四类。

10.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 风、雅、颂 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 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1.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凤、桧风,曹风、豳(bin)风,二雅,即 大雅 和 小雅,三颂即 周颂、鲁颂 和 商颂。

12.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指出风、雅、颂三者中 风 是里巷歌谣之作,而

雅、颂 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3.《毛诗序》把风、雅、颂三者中的 风 看作教化和讽谏的政治工具,以为其中句句关涉美刺讽喻,甚至把其中著名的恋歌《周南·关雎》解释为“后妃之德”。

14.“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15.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这一时期是周代统治阶级开国的时期。

17.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 一首叙述了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周民族始祖的形象。

18.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一篇中。

19.《诗经·大雅》《

生民

》一篇记载了姜嫄“履帝武敏”而受孕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

20.周民族史诗《公刘》一首每章都以“笃公刘” 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1.《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 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为床下”,这是《诗经》《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和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气息。

23.《诗经·小雅》中的《鹿鸣》 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4.《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燕飨诗《宾之初筵》 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5.《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6.《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记载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28.《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29.“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0.“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造成农田荒芜、父母生活没有保障的繁重徭役的怨恨。

31.《诗经·大雅·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篇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 的赫赫功绩,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的形象。

32.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首,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3.《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34.《郑风》中的《溱洧》 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 采葛 》 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蒹葭 》 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 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3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 关雎 》一篇。

38.《诗经·卫风》《 硕人》 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9.《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4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卫风》《 氓 》一诗中的句子,这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1.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 《 载驰 》,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2.周代人在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3.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 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4.《 越人歌 》 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 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5.诗人屈原在长诗《 离骚 》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46.屈原的长诗《 天问 》 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4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 《 离骚 》 一诗中的名句。48.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包括 9 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49.《惜往日》 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0.《橘颂》 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2.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 涉江》 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53.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11 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和《礼魂》。54.屈原《九歌》《 国殇 》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5.“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 东君 》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6.《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57.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 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58.“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是《 山鬼 》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二、名词解释

风骚

风骚传统(诗骚传统)

献诗说

采诗说

孔子删诗说

四家诗

今文三家(三家诗)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二南

四诗说(二南独立说)

风、雅、颂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农业祭祀诗

农业生活诗

《七月》

燕飨诗

政治美刺诗

讽喻怨刺诗

讽喻诗人

叠咏体

风雅

比兴

《楚辞》

楚辞体

《天问》

《九章》

《九歌

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gai)》、《白华》、《华黍》、《由庚》、《紫丘》、《由仪》。根据《仪礼·乡礼酒礼》的记载,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而称为“六笙诗”。

四家诗: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毛亨和毛苌。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样的。齐、鲁、韩三家因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成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后来相继散佚。

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词”。

风雅颂:风雅颂是音乐分类。风,本义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否则在交通不便、语言 各异、地域广阔的民间,诗歌难以汇集朝廷。进行采诗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他们按时到各地收集民歌,统一上交给朝廷。

提示:对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介绍名词的由来;

2、简要全面地介绍名词的内容;

3、介绍与该名词有关的代表作家、作品。

三、论析题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的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手法是献诗说、采诗说。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族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二是再现了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如姜嫄生子的传说表现了当时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情况。

4、试结合作品,论述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1)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5、如何理解《诗经》中的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诗经》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5 规模等情况,如《载殳》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关于《豳风·七月》,《诗序》认为是周公在陈王业,建国后的学者多以为是被剥削的农奴在倾诉自己的痛苦悲哀,试结合作品和有关典籍,阐述一下你自己对《豳风·七月》的理解。

《豳风·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从内容看,诗中以描写一年十二月的物候、农活和农奴终年的劳苦为主,所以诗的主体应该是出于熟悉农业生产的农奴之手。但其中还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这应该是乐官代领主而言。从用途来看,《七月》是可以用于迎节、祈年、祭腊的乐歌,语调也雍容和缓,应该是经过了乐官的加工。因此它可能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首代言体诗,代农奴和领主两者立言,既保留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生活的原貌,思想艺术上又具有某些乐官加工润饰的痕迹。

7、试以《豳风·七月》为例,论述《诗经》中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在:(1)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阶级差异,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和农奴的不幸悲哀;(2)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暗示着行将出嫁的女子对父母家人的依依不舍。

8、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9、试析《诗经》战争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及其思想价值。《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1)主体民族的自豪感,如《小雅·六月》等;(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10、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11、《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 6 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12、创作《诗经》讽喻怨刺, 诗的讽喻诗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讽喻诗人都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其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1)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它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关的命运决定的。(2)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的规范,用此自律并以之律他。

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后世诗人及其作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如屈原的至死不悔的爱国之情,他忧愤深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唐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他的“三吏”、“三别”等“诗史”作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等,都是对《诗经》讽喻精神和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的继承发扬。

13、《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1)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大胆争取。(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的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性表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是真诚的、高尚的、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

《诗经》艺术成就表现为:(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再现着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抒发着他们真实的哀乐情感;(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怅惘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艳丽的容貌。(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16、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精神?

《诗经》的诗篇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辛苦劳作的农人、风尘仆仆的征夫役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恋等,都以诗的形式形象化展现出来。

《诗经》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上古的文化精神:(1)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如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等。(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平凡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是《诗经》诗篇的最主要内容,如他们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表现在a《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的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b《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以个体的抒情来表现了周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17、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1)功利主义的自觉创作,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创作诗歌;(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18、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a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b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c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3)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9、怎样理解《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创作和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1)《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指制饰物,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的象征。(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以外在仪容的描写来人物形象塑造、以思想怀归之情来反映战争徭役。这来两者对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马”这个词,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21、怎样全面认识《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体现在:(1)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2)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3)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经》的四言形式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22、试述你对楚辞来源的看法。

楚辞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来源包括(1)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如《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二次向神巫问卜、三次升天遨游,都受了宗教巫事活动有密切关系。(2)楚地的乐曲和民歌,如《哀郢》等篇的“乱”、《抽思》的“少歌”等都是乐曲体制的名称。楚辞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说明楚辞的形成与楚地民歌密切相关。另外,战国时期的散文高潮对楚辞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楚辞体具有那些诗体特征?试举例分析。

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2)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体中的“兮”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起着句读、8 调节节奏、代替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这是屈原的独处,是楚辞体独有的。

24、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楚辞的产生与“时与地”的关系的阐述?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从产生地域是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5、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相递进行。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政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楚王朝日趋衰败,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26、简叙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有:(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2)受楚怀王拔擢担任左徒,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3)蒙冤被疏,创作震烁古今的长诗《离骚》;(4)遭谗言陷害,被流放江南;(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6)其流传的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27、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抒发了诗人的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这是长诗《离骚》的主旋律。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第二部分从女媭的责难到篇末,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其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抉择。

28、《离骚》丰富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29、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

30、《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榜样,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

31、《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 兴有何不同,有身什么新的发展?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具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衣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32、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33、《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1)通篇问句的独特的整体结构模式;(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34、试结合作品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九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诗中各类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都与其自然物的特点相合;诗人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2)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3)情味悠深的语言,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

35.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 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将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于起兴的物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烘托气氛、激发联想、象征隐喻、起韵无义。

差别:

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比是触物心感,兴是情意寓物

二、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也有不同:比,关联全局;兴,只见局部。

下载与诗经有关的故事(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诗经有关的故事(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和《诗经》的故事

    我和《诗经》的故事 豆蔻年华里就有诗经相伴,真好,诗经,这里不离不弃,相伴如衣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诗经》可算是汉诗之祖了,在百年之前这本书还算是读书人的必读必背之书,现在这本......

    《诗经》与西北地方民歌

    学号_20070101050535_ 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诗经·国风》与西北民歌的关系 学 院 名 称: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 学 生 姓 名:王村言 指......

    浅析 《诗经》与爱情

    浅析 《诗经》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

    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

    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诗......

    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

    诗经

    《诗经》 1. 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

    诗经

    《诗经》原称《诗》,后被列为________ 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A 儒家 法家 道家 《诗经》约编于________ 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C 夏 周 春秋 《诗经》分《风》、《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