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导语:《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0)。魏闻之,袭楚至邓(21)。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2)。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24),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25)。时秦昭王与楚婚(26),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27),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28)。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0),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3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32)。”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劣诮酰环⑿幸髟笈希—3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34)?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3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6)?”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7)?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8)?”乃作《怀沙》之赋(39)。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40)。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4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42)。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43)。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44)。
太史公曰(45):“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4 6)。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7)。”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室的姓。他担任左信徒的孙子。信息化,强大的内存,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在处理与修辞知识。淮计划谈判内政,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客人,娱乐诸侯。淮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的官位等于光顾想赢得楚王,屈原人才是嫉妒。让元淮制定法令尚未敲定屈原的起草工作,会见了医生希望把它拿走上官,屈原不肯放弃,他在面前谗毁怀远说:“国王叫屈原制定法律,我们不不知道每个颁布了一项法令,屈原夸耀他的功绩,说: “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淮很生气,疏远了屈原。
屈原怀不心疼听取好的建议,明辨是非,以诽谤和谄媚的讲话,欺骗情报,从而危及公平,诚实的君子端方婷Suorong为朝不那么悲伤的痛苦,邪恶的小人,写了“离骚”。“离骚”是李友的意思。天空是原始的,谁做了父母。将记住,原始人窘迫,所以极其劳苦疲惫,没有一天不叫,不经历痛苦或悲伤时,有没有打电话给父母。袁行为正直,做他们的忠诚和智慧,以协助君主,谗邪小人离间他和我可以说的困境。诚信被怀疑,但是诽谤友们可以没有怨恨吗?屈原我之所以写“离骚”所造成的怨恨。“麦”虽然男性和女性更爱写,但并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不宣讲叛乱。像“离骚”,可以说是两者的特点。值得称道的是古古,现代的名字叫公爵,在古代商武王描述,来讽刺政治事务。澄清广阔的崇高的道德,国家混乱的上升和下降的真相,都充分的体现。他的写作是简约,含蓄的词的含义,和他的倾向高贵,诚信行事。文章称,尽管它的体积小,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尽管所举的例子浅近,但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作为高贵的倾向,所以芳草萋萋多用文章作为一个比喻,因为诚信办事,所以死了诡谲势力宽容。他独自一人客场的糟粕之间,喜欢,想获得摆脱蝉壳秽浊,漂浮在地上,无辜的耻辱不是保持质量带来不染的意义。可以推断,屈原的野心,即使太阳和月亮争辉,也有可能。
袁已被删除。后来,准备,攻击秦琦,齐,楚,商誉给对方形成垂直和联盟。秦王担心。秦张仪假装他送出,与礼物和信物王的楚霸王说:“非常仇恨齐秦,齐,楚合纵盲目,如果你真的楚与齐绝交,秦愿意优惠供应商,之间在土地600年。“孙子起了贪婪,相信张毅,齐和折断,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艺谋抵赖,说:“我和王同意短短六年,没有听说过600年。”楚使者愤然离开秦国,报到淮。淮愤怒的大规模出兵讨伐秦国。秦出兵在淡水和朱熹的大破水区,造成80,000人死亡,被俘将军屈楚钙,因此捕获楚汉中地区。淮推出了全国力量深入到攻击秦,战斗在蓝田。魏先生得知这一情况,一直打到伐楚邓迪。楚恐惧,秦国的撤出。楚齐终于因为苦,不抢救,楚极端的尴尬局面。在第二年,秦,楚汉中的土地斩来使和平。朱棣文说: “我不想土地,只是想要得到张仪愿意。”张义一声,说: “当使用一个汉中张毅到达的地方,我要求楚的状态。”楚,他的慷慨馈赠和贿赂金部长仍然是在电力,通过他最喜爱的妃子郑修淮面前编造了一系列的谎言。淮实际上听郑修,张易放手。屈原被异化,在办公室里不动,齐大使,回来后,劝谏怀说:“你为什么不杀张仪?”怀遗憾,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美国的首领攻楚,败楚,楚将军杀唐昧。那时王通婚楚,要求和满足楚霸王。淮去,屈原说: “秦国是老虎一样,是不可信任的,它是最好不要。”香草淮安最小的儿子劝走,说:“怎么可以断绝友好关系和秦国的!”怀王终于去。进入武关,秦埋伏在他的后路切断,然后扣留怀王,坚持割让土地。淮很生气,不听秦威胁。他逃到赵,赵拒绝接受。没办法,只好到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楚体运回安葬。
长子输入楚公顷的国王宝座,并任命他的弟弟香草为令尹。楚国人抱怨香草,因为他未能说服王秦,楚,最终回来。屈原为这个怨香草,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楚王担心,念念不忘返回法庭。他希望有一天唤醒君主有一天,世俗的变化。元关怀国王,以振兴国家,但也反复考虑这个问题,他的作品中的每一个,都一再证明。但最后无奈的是,它是不是能够回到球场。由此可以看出淮从来没有实现啊。
君主要么愚蠢或聪明的,明智或愚蠢的,不想寻求忠于自己的服务,选拔优秀人才,以补充自己。然而,该国死去的事情时有发生,圣灵君主治理国家的多少代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的忠臣是不是忠实,而不是所谓的贤臣贤。淮,因为未知佰仲陈的办公室,包括郑绣如此混乱,欺骗了由张艺谋,疏远了屈原信任的医生,使因灾上官岚,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切断,失去了六个县,他们也拘留死在了秦国,被世界人民所耻笑。这是人们不理解的祸害。“易经”说:“,那么淘干净,没有人喝了井水,所以我很伤心,因为井水供人食用画。君王先明,可以祝福世界人民。”智者为王不也应该谈谈祝福!订购饮子兰苑不满,他很生气,终于让上官大夫屈原王翔说,在前面的是生病了。只是王之怒,他放逐屈原。
屈原滨江,松散的头发,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呗。他的脸色憔悴,瘦金体。渔人看见他的时候,他问: “你是不是三闾做?为什么来这里? ”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我是唯一一个谁清白,他们都喝醉了,我是唯一一个清醒因此,流亡。“渔夫说:”圣人,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改变与世俗整个世界是阴天,为什么不走流量和加油?他们都醉了,为什么不能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要拥抱一般的玉质,保持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澡,刚洗过头必须打灰沙必须抖落衣服上的灰尘,谁可以让自己的清白的身体,遭受异物污染? “宁愿把长流河,淹死在河里的鱼肚子。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高贵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所以他写了“怀沙”福。因此,拿着石头河上的自汨罗死亡。
屈原逝世后,楚瑜,纠结,国王不好的人,所有有志于文学,但为了好富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修辞委婉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此之后,楚减弱日复一日,几年后,秦终于灭掉。自屈原:申眯捋百年之后,有一个长沙导师王仪涵。当传递翔,来祭奠屈原写的文章。
司马迁说: “我读”离骚“,”天“,”招魂“,”哀郢“,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和悲伤。到长沙后,屈原沉的地方,不流泪的东西,记得他的人。见易琢磨他的文章,文远,如果他还指责人才游说他的首领,哪个国家不持有,但他选择了这条道路!阅读“衣服鸟赋”,等同于生活和死亡,是官方立场掉以轻心人员,这反过来又使我感到困惑和失去了什么。
第二篇: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第三篇: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指导学生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 疏 —— 黜 —— 迁 —— 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3、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屈原,大家并不陌生。在大家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诗人。而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个备受后世推崇的国之忠臣,为何却最终选择了投身汨罗,他的一生有经历了哪些宦海沉浮,让我们从《屈原列传》去寻找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而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脉
1、梳理文言知识点,检查预习
2、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3)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重点介绍写《离骚》原因)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重点写楚怀王三次被骗经过)第三部分(11)
写屈原愤而自沉的经过。
(重点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第四部分(12)
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后者习其文辞,却不能学其“直谏”)第五部分(13)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其爱国精神予以赞颂)本文的线索:明线: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暗线:楚国的命运(受骗——被袭——客死——灭亡)
三、合作研读
1、第一部分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其次,在指出《离骚》实用价值(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可以借古讽今,可以明道德、叙之乱。
再次,指出了《离骚》的艺术手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文辞简约含蓄,能够以小见大
最后,高度赞扬了屈原高洁的品行。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时
2、第二部分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屈原见黜、怀王见欺、屈原见迁三件事情。
研读本部分内容我们会发现,在三件事情中,作者重点选取了怀王见欺这个事件予以描述,那么楚怀王是如何被秦国欺骗,又是如何客死异乡的呢?我们来看文章。
问:楚怀王总共受了秦人几次欺骗? 明确:三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③会盟被擒 客死异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进攻齐国,而这时的齐国和楚国是同盟关系。为了保证秦国攻齐的顺利,张仪于是辞掉秦国相位南行去拜见楚王(乃令张仪佯去秦)。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厚币委质事楚),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用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筹码要求楚王和齐国断绝同盟关系(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一听很高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秦国六百里的土地,这个生意划算。于是就和齐国断绝关系,可当楚王派使者去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诈称当初只约定是“六里土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怀王大怒,兴兵伐秦,但是不仅战败,而且还损将失地(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魏国也乘机侵吞楚国国土(魏闻之,袭楚至邓),而齐国因为怨恨楚国背信弃义,始终不肯救援楚国(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因为贪婪,而背叛了同盟,他的轻信和易怒都说明他的昏聩无能,使楚国陷于窘境。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明确:此处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当满朝文武趋炎附势,讨好武帝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李陵投降后,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他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本着中正知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却触怒武帝,下狱治罪,施以腐刑。在这里,他借对楚怀王的批评,委婉含蓄的指出武帝的“不知忠臣之分”,以寄托自己政治幽愤
因为屈原的怨责,使得子兰很不高兴,由于谗言,屈原最终被放逐。第三课时
3、第三部分
屈原愤而怀石投江
问: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泽畔,吟的是什么?
明确:屈原仍在“吟”其志,因其“志”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状,这种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同时也写出了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表明了屈原处境之艰难,看着祖国走向灭亡而痛苦万分的心情。)
问:路遇渔父,两人的对话表现出哪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明确: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而应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这是渔父的态度,更是世人的态度。
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明屈原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现出屈原以死护道的坚持,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同时,这段对话也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这样一个大的污浊的环境中,个人的坚持是无力的,但也正是这种坚持,方能显出屈原的伟大,崇高。
屈原坚本着对自己的道的一种坚持,怀石投江,殉国而死。
4、第四部分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问:本段讲了两个内容,是什么?
一是屈原死后其创造的“楚辞”虽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通过对比退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二是点明屈原死后楚国终为秦所灭的结局,从而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
5、第五部分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分析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生死观。问:司马迁文末,是如何评价屈原的? 明确:①悲其志(痛惜屈原的志趣)
第四篇:游侠列传翻译原文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 游侠列传翻译原文,欢迎阅读。
游侠列传翻译原文
原文: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饗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鉤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閒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勎激也。至如闾巷之侠,脩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网,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彊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译文:
韩非说:“儒生往往用文墨来扰乱法律,而侠土往往凭武力来触犯禁令。”这两种人都曾遭到讥评。而有学问的人还是大都被世人所称赞。至于依靠机谋、权术而获得宰相、卿、大夫官位,并辅助当世君主的人,他们的功绩和声名都已著录在史书之中,这些本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又象季次、原宪,他们本是隐居街巷的人,饱读诗书,保持着有独特品行的君子们的那种德性,坚持正义,不随便迎合当世,同世人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一辈子居住在简陋的破草房之中,粗麻布衣,粗茶淡饭,尚常常不得温饱。他们死了也就默默无闻了。可是四百多年来,他们的后代学生仍不断地在纪念他们。至于游侠之士,他们的行为虽不符合正式法纪的轨道,但他们说的话一定要兑现,他们办事一定很果决。他们已经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诚心去办。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一旦将别人从危难和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也决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同时羞于夸耀自己的品德。这些,也是很有值得称赞之处的。
况且,平安或危急,是人们常常能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曾经在井底和米仓中受过危难,伊尹曾经背着铁锅和砧板当过厨子,傅说曾经隐匿在傅岩为人筑墙,吕尚曾经在棘津受穷困,管夷吾曾经披枷带锁,百里奚曾经喂过牛,孔仲尼曾在匡地受到惊骇,又曾在陈国,蔡国饿得面黄如莱叶。这些都是被学土们称为有道德的仁人,还不免遭到这些灾难,更何况那凭着一般才能而处于乱世中的下层人呢?他们所遭受的迫害又怎么能说得完呢?
第五篇:吊屈原赋原文翻译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为两人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吊屈原赋原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吊屈原赋
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译文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够和谁说呢?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与水蛭、蚯蚓?我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注释
[1]此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中,经过湘水时所作。屈原自沉于湘水支流汨罗江,贾谊触景生情,作此凭吊屈原同时亦以自伤。
[2]长沙王:指西汉长沙王吴芮的玄孙吴差。太傅:官名,对诸侯王行监护之责。谪(zhé):贬官。
[3]湘水:在今湖南境内,注入洞庭湖。贾谊由京都长安赴长沙必渡湘水。
[4]《离骚》赋:楚辞既称辞也称赋。
[5]汨罗:水名,湘水支流,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6]因自喻:借以自比。
[7]恭承:敬受。嘉惠:美好的恩惠,指文帝的任命。俟罪:待罪,这里是谦词。
[8]侧闻:谦词,说不是正面听到,尊敬的说法。
[9]造:到。讬(tuō):同“托”,寄托。先生:指屈原,古人单称先生而不称名,表示尊敬。
[10]罔极:没有准则。殒(yǔn):殁,死亡。厥:其,指屈原。
[11]不祥:不幸。
[12]伏窜:潜伏,躲藏。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翱翔:比喻得志升迁。
[13]闒(tà):小门。茸:小草。
[14]逆曳:被倒着拖拉,指不被重用。倒植:倒立,指本应居高位反居下位。
[15]随:卞随,商代的贤士。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溷(hún):混浊。跖: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是大盗。蹻(jué):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
[16]莫邪[yé]:古代宝剑名。铅刀:软而钝的刀。铦(xiān):锋利。
[17]默默:不得志的样子。生:指屈原。无故:《文选》注谓“无故遇此祸也”。
[18]斡(wò):旋转。斡弃:抛弃。周鼎:比喻栋梁之材。康瓠(hù):瓦罐,比喻庸才。
[19]腾驾:驾驭。罢(pí):.疲惫。骖:古代四马驾一车,中间的两匹叫服,两边的叫骖。蹇:跛脚。
[20]服:驾。《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中坂纤延,负辕不能上。”骥是骏马,用骏马来拉盐车,比喻糟蹋有才能的人。
[21]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荐:垫。履:鞋。章甫荐履:用礼貌来垫鞋子。渐:逐渐,这里指时间短暂。
[22]离:通“罹”,遭遇。咎:灾祸。
[23]讯曰:告曰。相当于《楚辞》的“乱曰”。
[24]巳矣:“算了吧”之意。
[25]壹郁:同“抑郁”。
[26]漂漂:同“飘飘”,飞翔貌。高逝:飞得高高的。自引:自己升高。
[27]袭:效法。九渊:九重渊,深渊。沕(wù):深潜的样子。
[28]偭(miǎn):面向。蟂獭(xiāotǎ):水獭一类的动物。从:跟随。虾(há):蛤蟆。蛭(zhì):水蛭,蚂蟥一类。螾:同“蚓”,蚯蚓。这两句是说面向蟂獭一类动物隐居,不与蛤蟆、水蛭、蚯蚓一类小虫为伍。
[29]系:用绳系住。羁:用络头络住。这两句的意思是能够停留的地方就停留,就像犬、羊哪样。
[30]般:久。纷纷:乱纷纷的样子。尤:祸患。夫子:指屈原。意思是说屈原自己该走不走,长久停留在那乱纷纷的地方,怎么不会遭祸呢。
[31]历:走遍。相:考察。此都:指楚国都城郢。这是贾谊为屈原提的建议,要他到处走一走,看到有贤君才停下来帮助他。
[32]千仞:极言其高。仞,七尺为一仞。览:看到。德辉:指君主道德的光辉。
[33]细德:细末之德,指品德低下的国君。险征:危险的征兆。曾击:高翔。曾,高飞的样子。去:离开。
[34]污渎:污水沟。
[35]鱣(zhān):鲟一类的大鱼。鲸:鲸鱼。固:本来。《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