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史记》。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能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2、默写背诵文段。
3、学习文章评议结合得写法及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5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又称“骚体”),主要作品有、、、等,后由西汉刘向编入《楚辞》。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 风格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 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鲁迅誉之为 “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屈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属()草稿 惨怛()帝喾()举类迩()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皦然()......
既绌()商於()屈匄()既咎()眷顾().....
相随属()唐昧()罹难()枯槁()温蠖().....汨罗()被发()渔父()憔悴()啜泣()......醴酪()物之汶汶()者乎 泥()而不滓()者也 .....
2、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㈠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熟读课文,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
四、课堂测评
1、下列“见”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徒见欺
E、渐见愁煎迫 F、君既若见录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 B、娴于辞令:擅长写作楚辞和小令 C、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D、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和译文,整体感知。
第二、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一、二部分。
2、根据译文,理解文意。
二、合作探究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解释下列句中重点文言词语。(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平((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明道德之广崇()㈤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概括各段内容。)))
2、第1、2段写了屈原怎样的不幸遭遇?
3、第3段,作者是如何评述屈原写《离骚》的原因和目的的?又是如何高度评价《离骚》的?
㈥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这部分可以分几层?
2、第4-7段,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的用意是什么?
3、第8-10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写了屈原什么不幸的遭遇?在困境中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对此作出了怎样的评论?
4、阅读第9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2)))
三、课堂测评
1、朗读背诵。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拓展延伸
根据第3段文字,了解《离骚》相关内容。
(1)简介《离骚》内容。
(2)疏通文意和难句。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五、课后作业
1、概括第1段内容,并说说王怎样“甚任”之及为什么“甚任之”。
2、根据第2段内容说说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6)臣请往如楚()
一、自主学习(7)奈何绝秦欢()(8)屈平既嫉之()
1、熟读课文第三、四部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9)人君无愚智()(10)冀幸君之一悟()
2、根据第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5)身客死于秦()A.被明月兮佩宝璐 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C.外人颇公孙布被之讥(6)秦虎狼之国()D.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E.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时秦昭王与楚婚()F.将军身被坚执锐 G.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4、找出下列黑体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1)大破楚师于丹淅()(2)遂绝齐()A.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B.亡何国变,宁南死(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河曲智叟亡以应 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举贤以自佐()
5、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
(五)翻译下列句子。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②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③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④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⑤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合作探究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1)屈平既绌()
(2)齐与楚从亲()
(3)亡走赵,赵不内()(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乃令张仪详去秦()
(5)使于齐顾反()
(6)厚币委质事楚()㈥理解课文内容:(7)被发行吟泽畔()
1、第11段记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2)齐与楚从亲()
(3)楚诚能绝齐()(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第四、五课时
2、第12段写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3、你能说说屈原有哪些精神吗?
4、你能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吗?
5、你知道本文写法特色是什么吗?
三、课堂测评
1、填空:
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即
,时人。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人放在一起立传,除了因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定关联外,也是因为作者对他们有着共同的敬仰、同情,而且,作者也通过为屈、贾立传而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
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所以,该传用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②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 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
,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佳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③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惨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B.惨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C.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D.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3、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疾痛惨恒(dá)
濯淖污泥(zhuó)哺糟啜醨(bǔ)从容淡静(cōng)B.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C.怀瑾握瑜(yú)
旧事填膺(yì)莫不逾侈(yú)
积年不徙(xǐ)D.差肩而坐(chā)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犹尚殗殜(yān)
4、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又前而为歌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王使屈平为令 ⑤竟为秦所设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何辞为 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 B.①⑤⑧/②④⑥/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 D.①⑤⑥/②④⑧/③⑦/⑨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2、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3、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4、根据文意,说说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五、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与例句加黑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使使如秦受地()
A.其如土石何 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D.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2)顾不知计所出耳()
A.荆轲顾笑武阳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其文约,其辞微()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C.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D.仲尼没而微言绝(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听妇前致辞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①进兵北略地 ②又前而为致曰 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3、选出下列句中“乃”字词性不同于其他之句的一项()
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4、选出下列句中“以”字做副词用的一项()A.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皆白衣冠以送之
5、下面各句中黑体词语其意义,古今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北蛮夷之鄙人
⑤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⑥何必劳神苦思,代有司之职役哉 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⑧仆所以留者
A.①③④⑤⑦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④⑥⑧
D.①③⑦⑧
6、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现在,作事不讲信用,那么,秦国是不可以信任的。B.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C.现在要去到不讲信用的秦国,那是不可亲近的。
D.现在,我就要动身了,你却不信任我,那么,我又怎么可能接近秦王呢?(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可是将军的仇报了,然而燕国见陵一战的耻辱怎样消除呢? B.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C.然而那么,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的国恨也洗雪了。
D.是的,这样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被欺凌的国耻也洗雪了。(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A.那文章被称做短小的文章可指的都是大事,提到的同类事物都是周围的小事可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
B.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
C.其中的文句虽短小,但含义却极大,所举的例子虽多,属身边小事,可内在含义却极其深远。
D.它的文章短小却都是暗指国家大事,列举的例子虽属身边小事,却表现出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A.……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坏话攻击屈原。B.……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数说屈原的短处。
C.……上官大夫编造谎话向顷襄王进谗,大肆攻击屈原。D.……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攻讦诋毁屈原。
(5)(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A.(怀王)军事上受挫折,地盘被剥削,灭亡了他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B.(怀王)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丢掉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被天下人耻笑。C.(怀王)士兵被挫败,土地受剥夺,失掉了他的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D.(怀王)士兵被挫败,国土被割裂,失去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料。
六、学习反思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离别()⑮为: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②竟为秦所灭()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③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⑥屈平既绌()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⑦厚币委质事楚()⑧亡走赵,赵不内()⑨被发行吟泽畔()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屈原列传》训练单
⑩乃令张仪详去秦()⑴齐与楚从亲()
⑵使于齐顾反()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⑪明年.. 古义:
今义: ⑫颜色.. 古义: 今义:
⑬形容.. 古义:
今义: ⑭从容..辞令 古义: 今义:
⑮设诡辩..于怀王 古义:
今义: ⑯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 今义:
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今同义:
⑱奈何绝秦欢 古义: 今义:
⑲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⑪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②亡国破家相随属()
③属余作文以记之()④名属教坊第一部()
⑤在骨髓,司命之所属()⑥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⑦吾属今为之虏也()⑧神情与苏、黄不属()
⑨若属皆且为所虏()
⑫伐:
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其后秦欲伐齐()
③口诛笔伐()④伐薪烧炭南山中()
⑤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⑥此五霸之伐也()
⑬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疏为美,密则无态()③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④论积贮疏()⑤十三经注疏(⑭离: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
⑥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我为赵将()
⑧为刎颈之交()
⑯本: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本末倒置()
③今背本而趋末()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本在冀州之南()
⑥己后典籍皆为板本()⑦今存其本不忍废()
⑧用芽者自从本说()
⑨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⑩臣本布衣()
⑰志:
①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博闻强志()
④其志洁,其行廉()
⑤聊斋志异()
⑥项脊轩志()
⑱指: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指如削葱根()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④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⑤哙遂入……头发上指()⑥指通豫南()
⑲闻:
①博闻强志()
77)
②忽闻门外虫鸣()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⑦无何,宰以卓异闻()
⑶秦虎狼之国()⑷时秦昭王与楚婚()
⑸其后楚日以削()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⑺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⑻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文言重点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
(2)齐与楚从亲()..(3)楚诚能绝齐()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⑳留:
①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②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③先生可留意矣()
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⑴迁:
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⑤战、守、迁皆不及施()
⑵父:
① 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⑶弹:
① 新沐者必弹冠()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
③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⑷害:
① 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邪曲之害公也()
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4、分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该词的词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谗谄..之蔽明也(③邪曲..之害公也()④方正..之不容也(⑤明.道德之广崇()⑥蝉.蜕于浊秽(⑦泥.而不滓者也()⑧厚币委质事楚(⑨亡国破家相随属()⑩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⑴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⑵身客死于秦((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6)臣请往如.楚((7)奈何绝.秦欢()
(8)屈平既嫉.之((9)人君无.愚智()
(10)冀.幸君之一.悟((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类型。
A()“离骚”者,犹离忧也。B()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②以出号令
③遂绝齐
④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兵措地削,亡其六郡。⑤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⑦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⑧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⑩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⑴方正不容也 ⑵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⑶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倒装句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②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③明道德之广崇()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⑤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⑥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⑦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⑨大破楚师于丹淅())⑩举贤以自佐()
⑴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8)))))
第二篇:《屈原列传》学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如何把屈原的作品人格结合起来;
三、[知识链接] 1.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口诛笔伐
名属教坊第一部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五霸之伐也
志: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
博闻强志
邪曲之害公也
其志洁,其行廉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聊斋志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⑵谗谄之蔽明也
⑶邪曲之害公也
⑷方正之不容也
⑸明道德之广崇
⑹蝉蜕于浊秽
⑺厚币委质事楚
⑻泥而不滓
⑼其后楚日以削
⑽时秦昭王与楚婚
⑾内惑于郑袖,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四)句式特点
“离骚”者,犹离忧也。
遂绝齐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以出号令
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是以见放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自令见放为
五、[精讲点拨]
(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
4.概括段意: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4—10节)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2.有关史实: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3.第九节的议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4.概括段意:
(三)研习课文第三部分(11—12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1.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3.概括段意:
(四)研习课文第四部分(13节)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段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六、[突破难点]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大致有哪些?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八、[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位次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形容枯槁 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 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经常流动 ....4.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7.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8.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4
第三篇:《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第四篇:屈原列传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学案
第一部分 文本检测
一、解释划线词语:
1.出则接遇宾客 2.平伐其功 3.争宠而心害其能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离骚者,犹离忧也 6.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7.谗人间之 8.《国风》好色而不淫 1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16.臣请往如楚 17.复释去张仪 18.奈何绝秦欢
1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0.屈平既嫉之 21.冀幸君之一悟
1、接待
礼遇
2、夸耀,炫耀
3、忌妒
4、写作
5、犹如
同“罹”,遭遇
6、事奉
7、离间
8、过分而失当
9、没有,全、都
10、推究
11、最终
12、句末语气词
13、抵偿
14、当权,掌权
15、骗人的假话
16、到,前往
17、放掉 使„„离开
18、为什么断绝
19、归罪、责怪,“返” 20、憎恨、痛恨
21、希望 9.靡不毕见 10.推此志也 11.而齐竟怒,不救楚 12.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诚信而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二部分 一课一得
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见《非常学案》159页
第三部分 素材运用
1、课内回扣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2、迁移运用: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人生价值”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人生在世,沧桑几许,幸福几何,活着不是为了虚幻的物质享受,而是要追寻生命的价值,找回灵魂之所在。只有努力地去追求,拼搏,你的人生才不会黯淡无光,你的青春才不会就此凋零。回首千年,浩浩荡荡的汩罗河畔留下了一位智者远去的背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屈原纵身一跃,在一片昏暗污浊的世界里,投下了闪亮的光辉。“再弱的光也是黑暗中一把锋利的匕首。”屈原正道直行,于污浊之中洗尽铅华,实现了生命的终极价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手执铜琶铁板叩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贬到黄州,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贬到苏州,他便吟唱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飘逸。面对苦难,他“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好邪,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只留下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世事变迁,苏轼用那宽如大海的胸襟写下了生命最闪耀的价值。人生的方向有多种,人生的目标有多样,但不论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人生的主旋律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为人生的价值而奋斗。
第四部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
①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A【解析】其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的确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答案】B【解析】B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像”之意。A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解析】据全文,作者之所以论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的完整,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 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持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
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克,占领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 很,非常
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经得起,受得住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战胜,攻下 8.克已复礼。(《论语》)克制,约束
9.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爱戴 10.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动词,满,遍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副词,更加,越发
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们),你(们)的
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副词表承接,就、便、即 14.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副词表范围,只,仅仅 15.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动词 约定
1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动词 改变,改动
17.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 请求。请人做某事。1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请教,请示
19.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形容词 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2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不得志,不显贵 2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动词 寻到尽头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用作兼词。在其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 从这里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用作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第五篇:屈原列传2014
《屈原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第3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一:课前预习: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属(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
既咎(jiù)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啜(chuò)其醴(lí)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温蠖(huò)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糜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
(三)、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臵)(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臵句)
(五)、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第二课时
一、课堂活动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1)、屈平既绌(“绌”通“黜”)(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2)、齐与楚从亲(合纵)(3)、楚诚能绝齐(如果)(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往、到)(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憎恨)(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2)、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 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5)、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6)、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文言句式(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臵句)(2)、遂绝齐(省略句)(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臵)
(五)、翻译句子(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第三课时
课堂活动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10—13段的大概内容。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
(二)、重点实词
1、王怒而迁之()
2、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3、受物之汶汶者乎()
4、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惨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B.惨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C.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D.惨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2、下列词语书写与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疾痛惨恒(dá)濯淖污泥(zhuó)哺糟啜醨(bǔ)从容淡静(cōng)B.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C.怀瑾握瑜(yú)旧事填膺(yì)莫不逾侈(yú)积年不徙(xǐ)D.差肩而坐(chā)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犹尚殗殜(yān)
3、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又前而为歌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王使屈平为令 ⑤竟为秦所设
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⑦何辞为
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 B.①⑤⑧/②④⑥/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 D.①⑤⑥/②④⑧/③⑦/⑨)
4、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与例句加黑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使使如秦受地()A.其如土石何
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D.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2)顾不知计所出耳()A.荆轲顾笑武阳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其文约,其辞微()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C.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D.仲尼没而微言绝
(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听妇前致辞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5、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①进兵北略地 ②又前而为致曰 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
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6、选出下列句中“乃”字词性不同于其他之句的一项:(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7、选出下列句中“以”字做副词用的一项:()A.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皆白衣冠以送之))
8、以下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A.被明月兮佩宝璐
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C.外人颇公孙布被之讥 D.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E.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F.将军身被坚执锐
G.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
9、找出下列黑体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A.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B.亡何国变,宁南死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10、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1、下面各句中黑体词语其意义,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则不同,找出全都不同的一组:(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北蛮夷之鄙人
⑤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⑥何必劳神苦思,代有司之职役哉 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⑧仆所以留者
A.①③④⑤⑦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④⑥⑧ D.①③⑦⑧
12、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现在,作事不讲信用,那么,秦国是不可以信任的。B.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C.现在要去到不讲信用的秦国,那是不可亲近的。
D.现在,我就要动身了,你却不信任我,那么,我又怎么可能接近秦王呢?(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可是将军的仇报了,然而燕国见陵一战的耻辱怎样消除呢? B.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C.然而那么,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的国恨也洗雪了。
D.是的,这样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被欺凌的国耻也洗雪了。(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A.那文章被称做短小的文章可指的都是大事,提到的同类事物都是周围的小事可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B.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
C.其中的文句虽短小,但含义却极大,所举的例子虽多,属身边小事,可内在含义却极其深远。D.它的文章短小却都是暗指国家大事,列举的例子虽属身边小事,却表现出了极其深远的意义。(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A.„„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坏话攻击屈原。B.„„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数说屈原的短处。
C.„„上官大夫编造谎话向顷襄王进谗,大肆攻击屈原。D.„„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攻讦诋毁屈原。
(5)(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A.(怀王)军事上受挫折,地盘被剥削,灭亡了他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B.(怀王)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割裂,丢掉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被天下人耻笑。C.(怀王)士兵被挫败,土地受剥夺,失掉了他的六个郡,自己做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D.(怀王)士兵被挫败,国土被割裂,失去了六个郡,自己死在异乡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料。
13、填空:
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即,时人。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人放在一起立传,除了因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定关联外,也是因为作者对他们有着共同的敬仰、同情,而且,作者也通过为屈、贾立传而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 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所以,该传用 的方法来写人记事。
②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 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佳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③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试题答案】
1.D 2.C 3.C 4.(1)C(2)B(3)D(4)B 5.C 6.C 7.A 8.F 9.A 10.B 11.A 12.(1)B(2)B(3)B(4)D(5)B 13.①贾谊 西汉 汉武帝 夹叙夹议 ②《离骚》、“骚体”、《天问》 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