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分)
答案:
(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
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然而,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试看:
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显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的效果。“离人无限泪”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也无言以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无边的愁绪萦绕。真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至此,主题突显,情意浓烈,诗歌已及高潮,但诗人并未结束,而是轻柔一转,妙笔生花。“千丝万絮惹春风”言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一个“惹”字尽得其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牵曳着离人的裙带,缠绵多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此情此景,用晏几道《清平乐》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再看“千丝万絮”即“千思万绪”,一语双关。明写柳树妩媚多姿,暗写春风撩拨离人心弦,思绪深永。又与上句“无限”相得益彰,真是处处含玄藏意,令人回味无穷。此处如换成春风惹柳,便平淡无奇了。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有所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却依然长于抒情且富于风韵,此诗集三者于一体。前两句写景蓄势,渲染离情。第三句突兀而出,点明主旨。末句语出自然,韵味深长。诗人写得情真意切,明白晓畅,毫无削足适履,刻意求工之嫌。梅尧臣《论词随笔》有云:“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细品郑诗,正深得其中之真意。
曾诗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第二篇: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第三篇:咏柳曾巩赏析
咏柳曾巩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下面我们来看看咏柳曾巩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一: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赏析二: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第四篇:曾巩咏柳原文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赏析
《咏柳》是北宋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曾巩咏柳原文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第五篇:《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创作。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作品原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①得东风势便狂②。
解把③飞花④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品注解
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作品译文一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作品译文二
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作品鉴赏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