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导语: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所独创的概念,它集诗歌创作者的理想、情趣、审美经验于一体,通过词句的提炼将其生活形象实体与创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___,“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__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答案】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方法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案】(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人意好”(“好“意好”);(2)示例:“乱”。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方法总结】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例3】品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尘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答案】
画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方法总结】技巧分析题型,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篇:古典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下面是古典诗歌的分类,请参考!
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
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1)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写量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第三篇:古典诗歌分类赏析教案
古典诗歌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难点:
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学习方法设计:
1、朗读吟诵。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2、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
3、那么写人的活动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探究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七、学习小结: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八、当堂练习阅读鉴赏,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九、预习作业
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送别惜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学法指导
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诵读,初步感知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五、课堂讨论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六、拓展探究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七、学习小结 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八、当堂练习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军旅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法指导
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四、诵读,初步感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六、拓展探究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七、学习小结
军旅边塞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八、当堂练习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语文教材所以选择了一些优秀的诗篇授于学生,其重要目的是通过这“一枝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笔者近年来尝试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即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诗句。这种方式不仅着眼于识记,还兼顾理解、欣赏,更注重于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用古诗的兴趣。(1)“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呀!(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4)“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18)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参考答案:
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11.踏破铁鞋无觅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吹而不寒杨柳风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五篇:解读语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分类鉴赏答案
第四句的“流莺”均是紧扣诗题,写出“夏”的意境。
十四、《幽居初夏》
1、写出了景物幽静,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 涛人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幽情中有暗恨。
2、这首诗写幽居初夏景色。湖径胜处,野斜横斜,绿荫绕屋,水满、草深、鹭飞、蛙鸣,“箨龙” “木笔”生机盎然,景清幽,物安详.人闲适,确有陶渊明诗的恬静,白居易诗的明浅。但从结句抒发 的感情来看、,他的心境是不静的,他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坚韧执著的个 性特征。
四、边塞诗
———、1、登高菊
’
2、“见月两回圆”,点明了离家赴边的时间,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3、B
4、A
1、古(或:歌行)
2、风沙暗雨雪纷纷
表现战士戍边之艰辛痛苦。
3、对比(或:反讽)
4、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从不同角度来写边塞的开阔境界,高处:登山望烽火,低处:饮 马交河边,全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战士的痛苦和激愤。如“公主琵琶幽怨多”,“胡雁哀鸣夜夜飞,胡 儿眼泪双双落”,都是侧面描写。
二二:,1、古
近
2、羌笛何须怨杨柳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点出了地点和描写了环境,不仅写出了天山云海 的恢弘气势,也让征人勾起了思归的心绪。
3、《关山月》从征人和思妇两个角度、虚实结合来抒写思念之苦之切,而《陇西行》中,把“无定 河边骨”与“深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比强烈,震撼人心,有力地表现了连年边塞征战给人民带来深 重苦难。
四、1、D(这里的“穿”是“破”的意思)
2、“其二”以景句结尾,以景结情,充满无限边愁,言尽而意无穷。“其四”则直抒胸臆,抒发了 将士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3、A秦时明月汉时关B镜中衰鬓已先白C雪上空留马行处D落日照大旗
五、1、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暗示这地方荒凉至极,也流露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一杯”与“万里”相对比,表达了将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愁,一杯浊酒怎销得了这浓重的乡愁?
4、刻
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而壮志未酬的愁苦。
六、1、点明时间,渲染悲凉气氛。
2、“更”.表明刚才已经愁苦万端,而此刻则愁上加愁无边无际了。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虚写,都从对方思念写。
七、1、A明月来相照B月出惊山鸟C江南江北送君归D雪尽马蹄轻
2、D
3、“直”,写孤烟之高,“圆”,言落日只低,这样在广阔的背景下,写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色。
八、1、B
2、这两首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主旨基本相同。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来渲染悲凉的 气氛,思乡之愁;前者写闻笛,后者闻笳,这也相似。当然,从结句看,后一首在抒发感情上更明显些。
九、1、D(应是正面描写)
2、《塞下曲》运用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听晓角》寓情 于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诗人的愁苦。
3、A明月来相照B胡儿十岁能骑马
C长风破浪会有时D只是当然已惘然
十、1、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
2、B
3、这首诗通过对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环境的衬托等,塑造了一位投笔从戎出塞征战的书生,可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4、A五千仞岳上摩天B家祭无忘告乃翁C愿将腰下剑D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1、边塞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土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 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十二、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F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 的悲愤。
2、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 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 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十三、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4、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十四、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 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3、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五、送别诗
—、1、一字师
2、A
3、看似淡淡点出各自的行程,但正是从两人的行程可见相距迢迢、天各一方,自然深含离别之愁;
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言尽意无穷。
二、1、B
2、一般的送别诗总是写离别时的无限愁绪,而这首诗却是写别后之情。本诗写景叙事相结合,以
景结情。又,以“红叶青山”之“乐景”
反衬离别之苦。
3、A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C西出阳关无故人
D洛阳亲友如相问
三、1、鸿雁
砧声
2、父辈送子似的牵肠挂肚和谆谆嘱咐。
3、D
四、1、A芳草萋萋鹦鹉洲B对饮成三人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天然去雕饰
2、B
3、《送友人》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诗人的离愁,末句(“萧
萧班马鸣”)以马写人,更表达了这浓浓的离愁别绪。《送友人人蜀》则运用想象,描写友人一路行程的 环境,为他分忧、为他劝勉,表达了诗人的绵绵情意,末句还还寄托了自己人京后政治上的不得志。
五、1、C
2、这两首送别诗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与友人分别时的留连不舍,充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诗中流露的感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首虽含离情别绪,但并无伤感,还流露着诗人欢快的情绪,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一首则满含离别的伤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感。另外,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则侧重借景抒情。
3、A天涯共此时B不尽长江滚滚来C雪上空留马行处D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1、耆卿三变北宋
2、寒蝉长亭杨柳残月
3、C
4、B
七、1、幼安苏辛豪放
2、拟人赋予水、风以“无情”,而以水、风的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从而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
氛。
3、C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忧国的深情、抱国的夙愿和对友人情谊、衷心的祝愿,可谓委婉曲折、含蓄
隽永。词人通过想象,写景,运用拟人手法来抒发分别时的情感。又借用典故(“莼鲈”),想象友人与
儿女团聚,表达对他的祝愿,也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的主体部分也是通过词人的想象来抒发情感。
八、1、词人把送别时所见之景(山、水)比成眉和眼而使之成为有情物,这样就非常巧妙而形象地表
达了浓浓的离愁别绪。而“眉眼盈盈”一方面指友人所去之地,另一方面也指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充分表现出一中含蓄的美。
2、这样词人把分别时的愁苦更加深切的表现出来。
3、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愿友人与春光同在。
九、1、万里霜
西风
长虹
亭西风雪
2、那样会使人在孤身天涯的自伤中,更增添故乡渐行渐远、一去难返的无边悲伤。
3、第一首,诗人通过想象,描写“鱼海”的苍凉景色,用“休望”这种看似无理的劝慰,抒写友
人肠断天涯的伤感。第二首,则通过江南长亭相送的实景描写,借景抒情,借对比惊心的问语,抒写离
别之苦。
4、A更行更远还生B芳草萋萋鹦鹉洲C春草生兮萋萋D春风吹又生
十、1、(1)唐伯玉
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2)希望友人建功立业扬名塞外的美好祝愿。
(3)1“洛阳道”之遥远。②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尽。
2、B
3、《送魏大从军》主要运用典故来希望友人为国效力,名扬塞外,全诗洋溢着一种豪情和悲壮慷慨
之气。《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则从别宴的场面、场景写起,借用琴声,抒写友情,最后由实写转
向虚写,表达深深的离别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清澈宁静,哀而不伤、回味无穷”。
十一、1、C
2、A
十二、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
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三、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十四、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思乡诗
一、《月夜》
1、子美少陵野老
2、A
3、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的奇特,从对方写起。写此诗时,诗人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的长
安,在长安,他望月思家、思念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不从长安月写起,而是想象鄜州月下妻子思他
的情景,以儿女小不解忆,反衬妻子的独忆,以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来突出妻子望月之久而忆念之深,通过妻子对自己的思忆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二、《雨夜寄北》
1、杜牧小李杜
2、这首诗本来是要表达自己眼前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但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表达自己眼前的 愁苦,而是通过想象将来与妻子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切。未来的乐反衬了今夜的苦,而今夜的愁 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乐,所以此话虽明白如话,却曲折、温婉、含蓄隽永。
三、《邯郸冬至夜思家》
1、七绝七律
2、这两首诗都是写羁旅飘泊在外,逢佳节思乡的情景,只是白诗写的是客中度冬至而思家,而黄
诗则是客中逢除夕而思家,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结尾处,皆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描写了家里的人对自己
的思念情景,在空间上来了一个大的跳跃,表现自己对家里的思念之切。
四、《除夕夜》
1、诗人在除夕之夜客居他乡,远离亲人,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不觉触景生情,凄惨
难眠。
2、诗人本是要抒发自己在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却不写自己,而是写故乡的亲人对自
己的深深思念牵挂之情,这样就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的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而语言上却显
得婉委含蓄。
五、《恨别》
1、诗史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对故国、骨肉亲人的怀念,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情怀。
2、C
六、《寒食寄家师诸弟》
1、空想
2、第三句直抒胸臆,其他三句皆是写景,第一句写雨中空斋,第二句写江上流莺,第四句杜陵草
青,这些都是因第三句而生。反之,第三句的抒情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3、结句写景,但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诸弟、故
园的怀念之情,诗人对人与地的怀念俱在写景中。
七、《逢人京使》
1、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分别用了一个细节描写。岑参是与自己远赴西域,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一天他忽然迎面碰到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就想请他捎封家信回京,但是走马
相逢,没有纸笔,那么就请你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去吧,这个细节把行者匆匆的情景,对帝京、故园
的思恋而又“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都表现出来了。张籍的诗剪取了家书就要发出的一个细节,“复
恐”写尽了写信人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更表现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对
家人的深切思念,细节的真实形象生动,更有力地表达的情感。
八、《渡江汉》
1、不可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为“近乡情更却,急欲问来人。”因为作者被贬岭外,又
长期接不到家人的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不幸。所以渡
过汉江,“近乡”后,更担心碰到熟人,粉碎长期来梦寐以求与家人团聚的梦想,所以“情更怯”“不敢
问”。
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子厚柳柳州古文运动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陆诗说“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
枝梅花之前就有个放翁呢?”其逸兴遄飞,对梅花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现,且格调极高。而柳宗元的诗是写诗人被谪居岭南,万里投荒,羁情凄凄,愁思郁郁,他要使自
己化身千亿,站在峰头望故乡。
·
十、《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旅次
2、从写景角度看,它从视觉、听觉,绘声绘形,传神逼真。鹤从高空向孤岛盘旋而下,著一“盘”
字;蝉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用一“曳”字,别致而传神,而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以鹤、蝉自喻,鹤脱俗而蝉清高,一个“投孤屿”一个‘‘过别枝”,是说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
异地依人,他乡作客,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一、《思乡》
1、两诗皆是思乡之作,只是李德裕诗有浓厚的迁谪之意,而李觏的诗只是抒写了落日黄昏游子浓
郁的乡思。在写法上,《思乡》一开始以衬托的手法,极写故乡的遥远。而三、四句写诗人凝视碧山的 所见所感,“已恨碧山”阻隔了故乡,而“碧山还被”苍茫的暮云所遮,唤起了一种凝重的情绪。而《登》 诗的一二两句也是极写帝京之遥远,以鸟飞衬托,夸张中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三四两句写自己思归不得,是因为这里的“青山”“留人住”“百匝千遭”的群山围住自己,使自己 无法走出去,由此意象让人联想到政敌的四面环伺,重重包围,情调深沉而悲凉。
十二、《客怀》
1、C
2、甲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他急切盼望见到亲人、故人,但亲人都毫无信息,更是愁上加愁,倚 楼远眺,不见彩筏,空闻雁声,漂泊天涯的孤客愁何以堪。而乙诗最后两句离开了前三联的思路,独辟 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想吴中的家,而联想到吴中的家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照,更显出千里客居者的孤 独与苦闷。
十三、《踏莎行》
1、写初春景象和“行人”的离愁别恨。写“行人”的妻子凭栏远眺,思念“行人”愁思绵绵。
2、上阕是实写,写“行人”在早春愈行愈远,而思乡之愁也愈行愈浓,而下阕是虚写,写“行人” 的妻子在家凭栏远眺,思念丈夫。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把离愁别恨抒发的淋漓尽致。
七、怀远诗
一、《春梦》
1、从这首诗总的来看,美人应指的是男人,诗人模拟女性之口抒发对离别爱侣的思念之情,因洞 房的春风而感到季节的变换,而引起感情的波动,表现了女子的细腻感情,而美人在湘江之遥。一般来 说,在古代男人为了功名或为了谋生,外出远离是常见之事。
2、在枕上只片刻工夫,在梦中已走完了到江南的数千里了,用“片刻”和“数千里”对比,既写 出了梦中的迷离虚恍,也暗示了平日的深情密意,也就是说以时间的速度与空间的广度的对比,写出感 情上强度与深度。
二、《大末怀李白》
1、D
2、应该指屈原。这一联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屈原自沉殉国,满腔怨恨,虽死犹生;而李白一心思平定安史之乱,一清中原,反而遭受获罪远谪,当然也是满腔怨恨,两人千载同怨,李白一定作诗相赠 以寄情,表现两人的“心有灵犀”。
三、《酬乐天频梦微之》
1、微之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白居易的诗记梦抒发念旧之情,元稹则以不曾人梦写凄苦之情;白诗用人梦写苦思,写人之常 情;元诗则用不能人梦,写人之至情,他把不能人梦的原因作了离奇的解释,梦想见你,但近来我的身 心被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可见心境更凄苦。
四、《沙丘城下寄杜甫》
1、应是五古:虽然句数、字数,押韵似近体诗中的五律,但格律却不严格,别说平仄,中间的两 联也不对仗,所以不是五律诗。
2、第一二两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颇有几分对自己闲居乏味生活的恼恨与自责。三四句描绘客 观环境,对诗人来说,似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也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 萧瑟的秋天,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愁思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借歌忘忧,但又“不可解”“空 复情”,这样就逼出了“思君若纹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前六句处处写“我”,却字字思君。
3、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平沙莽莽黄入天
④吾辈岂是蓬蒿人,五、《江楼感旧》
.
1、B E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休裁上,两诗都是 七言绝句,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而且都流露了物是 人非的感伤,在写法上,都是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而且三四句都点明了题旨,升华了意境。
3、①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
②老病有孤舟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白河南经乱》
1、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失业,天各一方,回首战后家园,一片寥落凄凉,破败的故舍虽在,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中。
2、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 孤吊;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如深秋中断了根的蓬草,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泊无定。而且以吊影分飞,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了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凄苦。
3、尾联写诗人自己在飘零凄苦中夜难成寐,举首望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些飘散在各地的兄 弟姐妹们大概和自己一样望月思乡而潸然泪垂吧,流散在五处深思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而苏轼 是因在中秋思弟而不能团圆,故退一步想,只要人好好地活着,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一轮明月,两人都 是望月思亲。
4、①辨才须待七年期白《放言五首之三》
②居人思客客思家白《望驿台》
③犹抱琵琶半遮面白《琵琶行》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白《琵琶行》
七、《怀良人》
1、社会**,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的壮汉不是被迫外出谋生,就是被征调前方打仗,长期不能归,剩下妇人和老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诗中的贫妇头发散乱,插的是荆条发钗,衣裙还是当年出嫁时,穷的实在少见。,八、《长相思》
月光皎洁,这位闺中少妇仍倚楼眺望,她身在妆楼,却思随流水,念远人而不得见,欲望穿秋水,成就了一副剪影式的画幅。
九、《一剪梅》
1、首句环境描写,“红藕香残”,“玉簟秋”,透出冷落寂寞,接着假想丈夫在家,——同划船多好,于是上西楼,见回雁,望明月,计算丈夫离开的日子。“花自飘零水自流”移情于物,又回到现实“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设想丈夫也在思念,夫妻合写,这是怎样的愁情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上一下,用平常的字表现新奇的意境,似千万种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韩诗的上句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于桃李烂漫的季春,见景而相思,而李清照是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推想丈夫,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以见两心相印。从时间上讲,韩在前是唐代 诗人,而李清照这两句词也有可能从韩诗化出,但一经化出,就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裂 的,又是合一的,是两情的分合深化,其分合表现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 “思”而化为“愁”。
十、《醉花阴》
1、易安婉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首先妙在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其次妙在这三句共同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远的意 境:“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作了环境渲染,使人联想到一幅西风菊瘦,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 叹怜花白怜的图画。三妙在这三句又与这首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例如:“莫道不消魂’’因而 “东篱把酒”。
3、①应是绿肥红瘦
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③星河欲转千帆舞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一、《望江南》
1、飞卿绮丽浓郁词藻华丽花间
2、两种说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去掉”说主要是从诗词的含蓄以写景结,寄不尽之意于 言外,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潮”说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认为前几句描写尽了思妇的形象与动态。倚楼眺望前精心梳妆修 饰,“过尽”四字写出船只之多,暗写思妇眺望之久,然而“皆不是”,陡转,只见思妇失望之深,“斜
晖”句景中透情,更衬托思妇满怀愁思,后五字直接抒情,作了点睛之笔,将情感推向高潮,然后嘎然
而止。
十二、《永遇乐》
1、子瞻东坡居七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这首问是怀人之作,表达作者对孙巨源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从自己一方落笔,而是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辞,有人有己,扑朔迷离,上片从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写
在景疏楼上饯别时的“明月如水”;接下来写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然后写别来三度月圆,旅途孤单,唯有明月相共。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写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怀人之思,写
孙巨源越深思,越真切,则衬托自己对孙巨源思念的越强烈,越深沉。
4、(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应似飞鸿踏雪泥(3)姓名粗记可以休(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
水如天
十三、《点绛唇》
1、C
2、这首怀人念远之作,由思者听歌而至人梦,由梦中寻觅而对月怀人。结句写景,是在思远者问
花无语,寻觅无着之后,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而明月也失去它固有的i匕辉,似
乎已随那人已去,而结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仿佛置人于一个广袤而暗淡的天地间,想见思者那悲
凉而空虚的情感。
3、这主要表现在词中对梦境的描写中,梦境中的景物选择了“梦云”“烟树”写花而无语,状月而
不皎,即使是春天的“江南路”也以“依约”限制,画面不见浓笔重彩,显得清空,疏淡。
十四、1、散曲元杂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略。
八、咏史诗
一、《乌栖曲》
1、吴王昼夜相继的荒淫,醉生梦死的生活。象征(或隐寓)吴国即将走向没落的趋势。借吴王荒
淫来托讽唐玄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一事;或警醒唐玄宗如果一味沉湎声色,必将导致朝廷灭亡。
2、结尾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一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二是诗人对沉湎声色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长此以往,将乐失国亡,单独的奇句出现,更突出以上
的作用。
二、《燕昭王》等
1、借古讽今,寄慨抒怀,怀才不遇
2、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
3、陈子昂的诗将情感留于叙述描写中,显得更加含蓄而深沉,字面上似乎是以平淡无奇的语言写
自己“登碣石馆”“望黄金台”,然后看到的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一片荒芜,黄金台不见了。
燕昭王不见了,结尾又写到自己览古归营,其实细读便感到诗人对古人的无限向往,对现今世路坎坷的 深沉感慨。
李白的诗还有一些直接抒情的诗句子,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对不重贤士的现实表示强
烈的不满,结尾两句借田饶“臣将去君,黄鹄举矣”的典故,表明自己将远走高飞,别谋出路的愤慨之
情。
三、《过华清官》等
:
1、同:两首都是咏史诗,所咏题材相同;异:写法不同:甲诗通过描写送荔枝一事来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而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另外,甲 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而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
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再次,甲诗讽刺了唐玄宗的淫乐误国;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
历史的深思。
四、《赤壁》
1、不赞成。因为那样一改,虽然平仄,韵脚全合,但违背了诗歌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原则。诗
的最后两句虽是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但诗人并未空乏说教,而是付诸形象,从反面假设:如果这
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东吴的两位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用形象思维观察生
活,别{小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铜雀春深”这一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作者艺
术处理上的匠心独特之处。
2、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五、《蜀相》
1、D
2、萋萋碧草无人欣赏,呖呖黄鹂无人聆听,突出表现了武侯祠庙的荒凉之境和诗人自己难言的寂
寞之情。
3、①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
②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③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六、《西施》
1、七绝西施与吴王越王的故事为题材
2、D
3、C三、四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批评勾践只送一个美女便赚一个吴国,其实这是故用曲笔,指桑
骂槐,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洋溢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发人深思。
七、《石头城》
1、刘禹锡的诗石头城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写尽了故国的没落荒
凉。诗中只见山水明月,而六朝繁华俱无,所以,诗中句句写景句句融情,表现诗人对故国萧条,人
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刘翰的诗也是融情于景的典范,草满吴宫,而且“绿”到台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明月夜空,声
声雁啼,仿佛融为一体,在诉说着六朝衰败后的沉寂凄凉。
2、①天翻地覆慨而慷②飞入寻常百姓家③王睿楼船下益州《西塞山怀古》。
八、《长沙过贾谊宅》
1、A.第三句写孝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以至于“夜半前席”,但是,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
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什么样的“求贤”,这种“求贤”对于贤者意味着什么!似刺文帝,而
作者所处的晚唐又何尝不是这样!显然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讽刺晚唐的统治者,同时又赋予诗人怀才不
遇的感慨。
九、《蜀先主庙》
1、梦得,狂放
2、叱咤风云振兴汉室的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的警告。
十、《岳鄂王墓》
1、这首诗是作者瞻仰岳飞墓时所作,抒发了对南宋名将极为沉痛的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且偷
安的政策表示强烈的愤慨。
2、一是寓情于景。首联写岳飞墓前的荒凉之景,寓作者伤痛之情。
二是运用对比手法。颔联、颈联用对比手法写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和由此产生的恶果,显示作者的 谴责愤恨之情。三是语言平易。咏古怀人之作往往喜用典,而此诗则用平实浅易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
十一、《台城》
1、同意。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想六朝旧事。六朝繁华,恍如春梦,如此盛衰命运使诗人自然联
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唐王朝。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全面走向衰败,昔日的繁华不再。诗人怀
古伤今,不无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十二、《姑苏怀古》
1、七绝宫调
曲牌
2、怅
怨
3、《姑苏怀古》一二两句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4、淡蓝色的天幕上群星璀璨,仰望苍穹,白云飞动,刹那时云消天开;俯视江中,江水澄澈,星
空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拂动,一片波光。夜深了,白鹭在沙滩上安睡,美极了。
九、哲理诗
———、1、唐
陋室铭
《乌衣巷》《竹枝词》
2、不畏险恶坚强乐观
3、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大比喻又套小比喻,这样就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 富审美价值。
4、比如,经过艰苦的努力,总会成功。一个人应该不畏困难坚强乐观,胜利终会属于你。
5、D
1、子瞻东坡居士
宋
唐宋八大家
2、由于态度、角度等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往往置身其中反而不能客观清醒的认识问题。
4、A柳暗花明又一村B毕竟东流去C夕阳无限好D更上一层楼。
二二二,1、C
2、D
四、1、宋
万紫千红总是春
2、A(“渠”的意思是“他”,这里指“方塘”)
3、言之成理即可。
五、1、在立意谋篇用字用语上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2、写诗的诀窍、密要。
3、A则孤陋而寡闻B不豫则废C靡不有初
D向阳花木易为春
六、1、乐天香山居士
元稹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对某一人、事,要历史地、全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看法。例子略。
3、本诗行文曲折有致,起笔引人人胜。运用多种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形象地来说明道理。
4、A在地愿为连理枝
B此时无声胜有声C、一道残阳铺水中
D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1、初长的幼竹
本诗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A下自成蹊B蝉噪林愈静C豪华落尽见真淳D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