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戒耳餐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戒耳餐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戒耳餐
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
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
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土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
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
余笑回:“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
可贩不可吃,虽多奚为?
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
其如吃不得何?
译文:
戒耳餐
什么叫耳餐呢?
所谓耳餐,就是贪图虚名的称谓吧。贪恋食材的名贵,夸耀待客的诚意,是用来传说的,不是用来吃的。
他们这些人不知道,如果豆腐做得出它得本味,远远超过燕窝好吃。
海鲜如果不够新鲜优良,还不如蔬菜和鲜笋鲜美。
我吃过的鸡肉、猪肉、鱼肉、鸭子,这些都是像人中豪杰,各有天赋,各有本味,能自成一家。
而海参、燕窝,却像庸俗简单的人,自身没有味道,全靠寄人篱下,指本味很淡,需要借助高汤的鲜味。
有一次遇见,某太守宴请宾客,碗像小缸一样大,白煮的燕窝放四两(4*1.6=6.4两),一点味道都没有,但很多人却还是争相去称赞、夸奖它的好。
我笑笑回答说:“我们来是吃燕窝的,不是来贩卖燕窝的。”
东西既然好,只能贩卖,却不好吃,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只是为了被夸耀和好面子,不如在碗里放上百余颗珍珠,这样价值万金,谁都能看出来。
这道菜不是用来吃的,那又如何?
第二篇: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
《孟母戒子》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作品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愃:通“谖”,遗忘,忘记。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14)有所失,复得: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戒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作品鉴赏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作品相关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主人公介绍
孟丘
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一一习记。
第三篇:张耳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导语:张耳,秦末汉初人物,大梁(今开封市西北)人,家在外黄(今商丘市民权县西北)。曾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世为避汉文帝讳,恒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国(今邢台市)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被加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张耳》文言文翻译及阅读。欢迎阅读!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1),为里监门(2)以自食。吏尝以过笞(3)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4)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5)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
(1)陈:陈国。
(2)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
(3)笞:鞭打。
(4)蹑:踩。
(5):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
翻译:
张耳,陈余都是魏国有名的士人。秦国灭掉了魏国之后,用大量财物来悬赏他们两人。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了陈国,做了里监门这个职位来养活自己。
一个小吏曾经因为一个错误要鞭笞陈余,陈余十分愤怒想要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了他一下,示意自己来受鞭笞。小吏离开后,张耳于是带陈余来到桑树下面,批评数落他说:“过去我跟你说了什么,如今被小小的羞辱了一下,就要杀死一个小吏!”勾践忍辱负重住在石头屋子里,淮阴王韩信从别人的胯下爬过,都是忍了小耻辱,来成就大事业。陈余浅薄浮躁,跟张耳比起来差的很远,所以后来他们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阅读题:
1.解释下列所选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引:(拉)(2)不及张耳远甚。及:(比得上)
2.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___D______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3.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_浅躁_____________“,而张耳却能做到“_____忍小耻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与文中提到的勾践和韩信两个历史人物无关的一个成语是_____C______。(2分)
A.多多益善 B.卧薪尝胆 C.望梅止渴 D.胯下之辱
5.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浅躁_________”,而张耳却能做到“___忍小耻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6、翻译(2分)
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译: 陈余浅薄浮躁,跟张耳比起来差的很远,所以后来他们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第四篇:张耳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弱项,很多同学觉得文言文翻译很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张耳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1),为里监门(2)以自食。吏尝以过笞(3)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4)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5)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
(1)陈:陈国。
(2)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
(3)笞:鞭打。
(4)蹑:踩。
(5):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
翻译:
陈余浅薄浮躁,跟张耳比起来差的很远,所以后来他们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张耳,陈余都是魏国有名的士人。秦国灭掉了魏国之后,用大量财物来悬赏他们两人。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了陈国,做了里监门这个职位来养活自己。
一个小吏曾经因为一个错误要鞭笞陈余,陈余十分愤怒想要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了他一下,示意自己来受鞭笞。小吏离开后,张耳于是带陈余来到桑树下面,批评数落他说:“过去我跟你说了什么,如今被小小的羞辱了一下,就要杀死一个小吏!”勾践忍辱负重住在石头屋子里,淮阴王韩信从别人的胯下爬过,都是忍了小耻辱,来成就大事业。陈余浅薄浮躁,跟张耳比起来差的很远,所以后来他们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阅读练习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拉)(2)不及张耳远甚(比得上)
2.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___D______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3.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_浅躁_____________“,而张耳却能做到“_____忍小耻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与文中提到的勾践和韩信两个历史人物无关的一个成语是_____C______。(2分)
A.多多益善 B.卧薪尝胆 C.望梅止渴 D.胯下之辱
5.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浅躁_________”,而张耳却能做到“___忍小耻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6、翻译(2分)
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第五篇:《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医戒》明代李东阳所作叙事散文,通过自己二十九岁时一场脾病治愈过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而延误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
医戒
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2),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3)。”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4)。岁且尽(5),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6),则脾土必重伤。”先君子忧之(7)。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11)。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作品注释
(1)予年二十九:当时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说文》:“瘵,病也。”此处盖指脾病。
(4)峻:急迫。
(5)岁且尽:一年将终。
(6)“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7)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8)“心火”二句:心属火。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木能生火,故有心病的人,至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故说“得木而解”。
(9)爽然:明白清楚。《说文》:“爽,明也。”
(10)“是时”句: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作者二十八岁,三弟李三川亡。次年,继室岳夫人(岳正之女)又卒。
(11)差(chài):同“瘥”,病愈。
(12)徇名遗实:谓徒慕其名,而不究其实际情形。徇:随顺。遗:抛弃。
(13)向:倘或。值:遇。
作品译文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精神日渐衰颓,形状也日益显得憔悴。医生说“这可是瘵病呢”,便用补药来补。病越发厉害,补就越发加重。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办法也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么,脾土必受重伤。”父亲为此很担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么悲伤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因为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随即收集所有的旧药全烧掉,全都听从孙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医生不识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从名忘实,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当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医生,只托之于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写下来警戒自己。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仅庸医能够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将性命寄托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不光是看病这种事,世上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诗坛首领,《明史·文苑传序》说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台阁体与明中叶前后七子之间起了过渡作用。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