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改一法文言文翻译
《修改一法》创作年代为清朝,出处为《退阉随笔》。下面是关于修改一法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修改一法文言文翻译
原文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②就,必粘之于壁,逐日③熟视,④辄去十余字。(6)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⑤法也。
译文
最近我听说(我)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注释
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
2)就:完成。
3)熟视:反复看。
4)辄:就。
5)法:效法。
6)旬日:十天。
句子翻译
1、逐日熟视:每天仔细地反复看。
2、而后脱稿示人:(这)之后完稿给别人看。
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篇: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
大家看的懂一行尊法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儿,家甚殷富,奇一行,不惜金帛。前后济之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承玄宗敬遇之,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之。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注释】
1、一行(xíng)尊法:尊重法律。
2、济:接济。
3、开元:年号。
4、敬遇:礼遇。
5、狱未具:案子没有审结。狱:案件。
6、寻:不久。
7、戟手:戟:原为一种兵器,文中形容手指像戟一样笔直的指着。伸出食指中指指人,以其似戟,古云。
8、谢:道歉。
9、访:到。
10、报:报答。
11、姥:年老的妇人。
12、顾:回头看,这里指理睬。
13、从:跟从,跟随。
14、君上:皇上。
【译文】
从前,一行(人名)和尚小时候家里很穷,邻居家有一个姓王的老太太,前前后后救济了他几十万钱。(他)常常想着要报答王老太太。到了开元年中,一行得到皇上的恩宠,在皇上面前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说的时候,不久王老太太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还没有判刑,王老太太去请一行救她的儿子。一行说:“老太太您要,我应该以十倍来回报。但朝廷执法,我不好求情干扰。这让我?”王老太太指着他大骂说:“我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一行跟在王老太太身后并向她道歉,王老太太始终也没有回头理睬他。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例如“楚人有涉江者。”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第四篇:九法翻译文言文
导语: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九法翻译文言文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第五篇: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七法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将文言文转换成现代白话文,是可以归纳出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下面笔者就文言文实词的翻译,立足于人教版新课标课本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介绍些基本的方法。
1、语素添加法。即在原单音节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1)盖音谬也。(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句(1)中“音”译为“读音”;句(2)中“入”译为“进入”,“难”译为“困难”,“奇”译为“奇妙”。
2、词语置换法。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此方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要翻译的文言文词语。
如句(1)中的“盖”换为“大概”,“谬”换为“错误”。
例:(3)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句中“漫”应译为“模糊”,用的就是词语置换法。词语置换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范。
3、原词保留法。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今形同义也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到译文中,尤其是人名、官名、地名、物名等。
例:(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句(4)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表事物名,句(5)中“安国”“安上”表人名,翻译时就应该保留在译文中。
4、古今变义法。就是要译的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发生了变义,译时要注意避开今义而取古义。
例:(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句(6)中“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或读书人”。句(7)中“十一”今义是“数词,表数字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
5、语境推断法。在翻译实词时,如何确定多义词的具体词义就只能依靠词语的前后文即语境来推断,然后选择词的义项。
例:(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乃”有“你、你的、于是、却、竟然、只、仅仅、是、就是”等义项,本句根据语境应选择“是、就是”义;“阳”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明亮”等义项,根据语境应选择“山的南面”义。
6、活用推断法。对句中的某一实词,按其一般义项理解翻译而句子不通,就要想到该词是否活用了,然后 运用词类活用的知识辨析该词,判定它是哪种活用现象,从而正确翻译。如句(8)中的“名”就是句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命名”。
例:(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
(10)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句(9)中“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义,句(10)中“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难遥远的地方”之义。
7、语法分析法。即看要译的词语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据此推断其词义。
例:(11)火尚足以明也。
句中“明”的义项有“明亮、明白、清楚、明智、高明、视力”等,从句中成分看,“明”前有修饰语和主语,可见“明”在句中作谓语,结合句中其他成分理解,应取“明亮”义,作动词用,译时引申为“照明”。
要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实词,一定要认真总结归纳,并能灵活运用以上方法。
【实战演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附【实战演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国就要吞灭燕国,大兵已经临近易水,因恐惧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太子丹对他的师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确定。为何因在秦被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国发怒呢?”太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