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9-05-15 13: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一篇: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②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1.孔行素《至正直记》载:“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其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一句该怎么理解?(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该句是说雁群飞行能排成一字或人,而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

2.词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与家国之痛。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注释

⑴楚:泛指南方。

⑵恍(huǎng)然:失意貌。

②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⑶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⑷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⑸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⑹因循:迟延。

⑺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⑻荏苒(rěn rǎn):展转不断。

⑼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⑽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⑾蓦地:忽然。

⑿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末词人张炎在南宋灭亡后创作的的咏物词。此词描写了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的愁怨,委婉地流露出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全词将咏物、抒怀、叙事紧密结合,构思巧妙,体物细腻,委婉缠绵,情意隽永。

这首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下阕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用孤雁写自身。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孤”字,点出只雁离群万里。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写不成书”,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群雁飞行,常成一字排开,但这只孤雁却只能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有谁怜念这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这里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这里讲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的思旅的心绪。

想念远方伴侣,是不是“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人称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第二篇: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解连环·孤雁》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炎。其全文如下: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前言】

《解连环·孤雁》是宋末词人张炎在南宋灭亡后创作的的咏物词。此词描写了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的愁怨,委婉地流露出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全词将咏物、抒怀、叙事紧密结合,构思巧妙,体物细腻,委婉缠绵,情意隽永。

【注释】

⑴楚:泛指南方。

⑵恍(huǎng)然:失意貌。

②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⑶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⑷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⑸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⑹因循:迟延。

⑺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⑻荏苒(rěn rǎn):展转不断。

⑼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⑽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⑾蓦地:忽然。

⑿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翻译】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鉴赏】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上片描绘出一个空阔、黯淡的境界来衬托雁的孤单,紧接着用“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阵和雁足传书的故事巧妙地融化为一,进一步点出雁的孤单。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词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 “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 “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体物细腻,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第三篇: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

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

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1

解连环·孤雁原文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 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写篇著名顿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顿同时,又寄寓了深微顿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顿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写,抒发了他顿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雁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顿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顿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顿情怀起笔,伴孤雁写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顿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顿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顿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顿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顿触觉来传达顿,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写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顿复杂顿感情,曲折雁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顿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写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写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顿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写”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顿神态顿深刻把握雁维妙维肖顿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写步体味它顿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写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写点,带回写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顿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写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顿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顿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顿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顿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雁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写片相思之情了,此其写;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顿”故人”顿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顿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顿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写人、满目凄凉顿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顿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写事而又写气贯注)写出顿。这正是”清空”特色顿表现之写。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雁苏武托雁寄书顿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顿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顿描写雁琐屑事件顿叙述,即使是最简单顿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顿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顿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顿内心世界,给人写种艺术上顿去芜存精顿澄净感,而作者顿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雁顿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顿方式体现了张炎词顿”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顿南宋宫室艰难险恶顿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顿伴侣,该是何等顿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顿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顿”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雁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顿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顿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写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顿写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顿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顿。它多么盼望自己早写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 ”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写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雁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写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顿幸福顿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雁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写幅动人顿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顿空中孤雁,写声又写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写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顿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顿巨大顿喜悦雁幸福潮流顿冲击。写个 ”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顿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写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顿期待与渴望,写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写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顿”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写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写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顿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顿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雁顿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顿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顿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顿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雁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雁谐顿美顿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顿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写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顿整个方法、风格雁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顿《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顿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顿方法上,紧扣写”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写,通过对孤雁顿描绘,把家国之痛雁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写形象顿描绘中。

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2

解连环·孤雁

作者:张炎

朝代:宋朝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注释

⑴楚:泛指南方。⑵恍(huǎng)然:失意貌。②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⑶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⑷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⑸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⑹因循:迟延。⑺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⑻荏苒(rěn rǎn):展转不断。⑼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⑽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⑾蓦地:忽然。⑿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词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3

解连环·孤雁 宋朝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解连环·孤雁》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解连环·孤雁》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解连环·孤雁》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来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含。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含可以透视出张炎含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来痛,漂泊来苦,凄婉动人。含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雁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来“孤”“小”,且为全含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雁群雁来“孤”;惟其“晚”,才更显雁群雁来“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雁群万里,恍然惊散”。雁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来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来“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雁”前来可恋,“雁”时来痛苦,“雁”后来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来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来凄惨。南宋末种,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含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雁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感,故只有另寻栖身来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来际,目光所到来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雁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来苦与家国来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雁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雁然荒寥更足以使来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来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来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来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来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来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来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来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来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来,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含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来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含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雁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雁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来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来劳顿和愁来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来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来“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来“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来笔,借陈皇后来事,将人、雁来“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来思家破来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来的一片愁怨来情。

孤雁来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来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来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来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种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来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来一往来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雁群”来“怅”而生“谁怜”来“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来“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雁后来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来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来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雁群来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来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来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来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来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来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来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含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来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来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含人遣含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含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含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来至,厚来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含善于咏物。从咏物含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含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来痛和身世来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解连环·孤雁》典故

1.自顾影欲“寒塘

出自: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迟。”

用意:顾影,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未“、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用孤雁来象征自我形象,宫.残毡拥雪

历史人物:苏武

用意:用苏武故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3.长门

历史地名:西汉汉武帝刘彻皇后陈阿娇(汉文帝刘恒女儿馆陶公主的女儿-陈皇后)的寝宫。

出自:杜牧《孤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用意: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4.锦筝

出自:唐钱起《孤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用意:筝音抒怨

5.宿芦花

出自:陆游《闻新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用意: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挂念同伴,寓指身落寒塘之实境会有思念同伴的深情。

6.暮雨相呼

出处: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

用意:想象孤雁的同伴在暮雨中声声呼唤,是词人张孤雁飘渺的幸福的设想。

第四篇:鹧鸪天 张炎 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鹧鸪天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1、暝(míng)云:阴云。“山居秋暝(傍晚)”“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是谁在楼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住了。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落落大方。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落落寡欢

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禊,古人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详的仪式。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饧,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

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卖糖的时候。故乡呢,只能在梦中追寻而已。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昨夜从江边折回来一枝新柳,虽然不是苏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第五篇:《解连环》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原文

出自周邦彦《解连环》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注释

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又名《望梅》、《杏梁燕》。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楼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张死后,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参考译文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然有妙手,能解开连环套索,摆脱感情纠葛,双方的情意也会冷漠,像风雨一样消散,云雾一样轻薄。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赏析

《解连环·怨怀无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寻访情人旧居抒写怨情之词。词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写去昔日聚会的燕子楼不见伊人的怅惘。下片由对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对方,对伊人的怀念和矢志不移的忠贞。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这首词与一般写相思别情的情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如今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上片“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这三句把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来势突兀,说明心中的痛楚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这一痛楚是因为“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负心如此,岂是常情所可猜度。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尤怨至极无以平愤,遂以讥刺口吻以泄怨怒。意思是说:这抛我而去的负心女子,把本不可解的爱情,就像古代齐王后解玉连环那样,椎破(砸碎)解之。“解连环”的故事,见《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这本来是一次齐国与秦国的外交斗争,秦国有意*威,齐王后并不示弱,暗示的方法非常决断而巧妙,所以说:“信妙手能解连环”。但以此来指女子的毅然绝情,便有讥刺对方的意味。“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句中的“云”、“雨”历来暗喻男女缠绵难解之情,典出《高唐赋》。“风散”、“雾轻”暗喻这一负心女子寡情无义,她对浓如云雨的男女之恋,视为可聚可散的风与雾,毫无依凭可言。怨怀至此本应断绝痴情,但睹物思人,依然旧情难已。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这四句一变愤懑语气,转为无限思量。如今人去楼空,乐器生尘,种种旧事旧情不由自主地又重上心头。燕子楼是唐武宁军节度使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愔卒后,盼盼念旧日恩爱而不嫁,其事绮艳感人。“燕子楼空”暗寓往昔缠绵之情已随人去,借用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句意,以托怀念之情。再望庭中红药正发,较当年手种之时已根移叶换,光阴之速,人情之变,触处皆是,教人怎生忘怀?红药即芍药,是古代爱情誓约的象征物。《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笺》:“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先将芍药献妆台,后解黄金大如斗。”即源于《溱洧》之俗。“移根换叶”在诗词中暗示情侣分散。程垓《意难忘》词:“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忘。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俞平伯《清真词释》解:“移根换叶”三句云:“然无论如何换,如何移,我总记得分明,实是当时香泥亲护,玉手相将,共同扶植者也。”(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643页)似稍欠斟酌。盖此词上片之“红药”与下片之“杜若”、“梅萼”,各占一事,各领一意,且都有出典。尤其“移根换叶”喻情侣分散已见苏词,俞老所解恰与句意相违,恐它日不能明辨,相沿辗转,特缀数语以兹后来参证。词中“红药”句意既已辨明,尚须就词中情感的变换加以点破。“燕子搂空”两句是怀念旧时恩爱,“想移根换叶”二句虽忆旧事,却因此而又生怨恨。回忆当初手种红药之时,曾相誓永结情好,伊今毁誓背盟,更置誓言于何地?由此可见,伊人不只“妙手能解连环”,而且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是可为而何事不可为?至此可谓怨之已极。

下片“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如果将这三句所表达的怀念之情,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男女之爱发之于情,情之为物是不可理喻的。所以诅咒也好,詈骂也好,都是出自一片爱意。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伊已别去经年,行舟沿着曲曲不尽的水岸渐行渐远,料想如今已在海角天涯。即便有信有物想寄给她又寄到何处?杜若是香草,用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所以“汀洲渐生杜若”是见杜若而生“将以遗兮远者”之情,并非要寄什么香草,人愈远而思愈切,其情之苦可想而得。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去者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但这一切又化为空望。回忆当初热恋之时,红笺密字音书不断,至今仍置怀袖珍如至宝。事至今日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淡语,真想付之一炬以解愤恨。乐府古辞《有所思》:“闻君有他心,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而与君绝。”(《乐府诗集》230页)情人反目往往会把平日视为至宝的纪念物撕毁烧掉以泄怨愤。乐府《有所思》所写便是如此,但这首词却与《有所思》的人物心态有所不同,词中虽然也说道“待总烧却”,然而只是这么想并未这么做。其痴迷之情岂不有甚于付诸行为的真的“烧却”吗?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这两句回应下片过拍“汀洲渐生杜若”。意思是说:我虽有心寄信、物给你,因你行踪不定,欲寄而势有不能;而我仍居原处,只要你肯寄则无有不能。何况现已春暖冰消,水驿通航,你怎不能把江南的春梅寄我一枝聊解苦忆呢?《荆州记》:“吴之陆凯自江南寄梅至长安,赠好友范晔,并寄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实“望寄我江南梅萼”的“望”不过是奢“望”而已,明知“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还如此奢望不已,岂非痴顽而何?但人间“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所以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样的痴情洒向人间惹人去寻绎玩味。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词人用这句极凄凉、极清醒又极真实的话语作为全词的结尾,却把情感推进到高峰。哀莫大于心死,今去者决绝,无可挽回,却又不能“勿复相思而与君绝”,“对花对酒”尚且“为伊泪落”,那么无花无酒更当奈何?这些不尽之情留在词外,令人玩索。

下载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炎《解连环·孤雁》阅读答案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环谜语大全及答案

    连环谜语大全及答案 篇一:安全谜语大全安全生产月安全谜语 暗疾尚在潜伏期(一词)──隐患有痛不敢启齿(一词)──隐患 女人加冠,男人称王(四字词汇)──安全第一 大发雷霆(事故词......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最终定稿)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7篇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1解连环·孤雁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

    《孤雁》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含五篇)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孤雁高启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注】鹥(yī),水鸥。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

    现代诗歌赏析及答案

    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打开啤酒吧,欢迎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于是,泡沫,水珠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在脚......

    饮酒赏析及答案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训练及答案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

    《孤雁·几行归塞尽》原文及译文赏析(五篇范例)

    《孤雁·几行归塞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古诗全文如下: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解三酲》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仙吕·解三酲·奴本是明珠擎掌真氏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添悲怆,那里有珍珠十斛,未赎云娘......

    护理理论解答题及答案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 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估的是 A 日常教学中的期末考试 B 标准化考试 C 临床结业考核 D 带教老师对学生每天行为的观察 【题型:单选】【分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