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倾听散文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中,才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仓央嘉措
幼时,曾逛过离家乡不远的山庙,破旧的庙屋,几尊神态各异的佛像,不断传来的颂经声,让那时的我对佛教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山上的佛钟。
直到两年前,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外婆便拉着一向都不信佛的我去山庙为那些因天灾而丧失家园、亲人甚至是生命的人祈福。几年的光景,我已淡忘了钟声,为此,我决定再一次击钟。
我用手握住击钟棒,慢慢将它推向钟面,当钟棒和钟面相碰的一瞬间——钟响了。钟声淳朴而不低哑,厚重而不沉闷,辽远而不傲气,似乎只是释迦牟尼开悟后的一声感叹,没有香烟缭绕,没有信徒如云,无需佛像,无需蒲团,只是一口看似笨重的钟磬,却真确地流露出佛教的智慧。虽然没有清真教的庞大,基督教的华丽,却时刻都在流露出一种安静的美,它在用漫长的历史书写着一种宁静,用流逝的时间诠释着一种智慧。
佛教的博大精深使其在尔虞我诈的动荡年代,依旧保持自我,依旧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世人。佛教的精髓在于它不排斥异己,吸收着百家之长,所以它虽起源于印度,却不被统治者长期所用,因为它太过于宁静,太过于平和,太过于爱人。也许正是它的这种平静,这种古朴,才远离宗教冲突,不受政治制约,这是孤独,也是幸运。
浮生若此。何谓开悟?何谓佛道?心怀悯慈,佛处处都在。其实万物皆平常,只是人心太过于复杂。心若静,万物皆不动。入世亦出世,佛门便是勘破、放下、自在三个阶段。只有看破一切,六根方静,不畏苦难,才可成佛。
我顿悟,玄奘不远万里到天竺求经,为的是过程,为的是磨练,在他看来,几本经书远不及路途中的战胜艰难险阻来得珍贵。也许出于同样的原因,六十七岁的法显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攀越重重高峰,历经种种磨难,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靠着一份对佛学的执着,一份对信念的追求,迈上了漫漫的求佛之路。
第二次的倾听,不同以往的感悟,我们何时能像佛主一般,回望过去,审视现在,足以理性地走过历史,走过现在,走过将来,在他人的探究的目光中,依然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宁静的心?仅此而已,便足够了。
第二篇:倾听水之声散文
听,哗啦,哗啦那是水奔跑的声音,那也是岁月流逝的脚步。——题记
月色稀疏。
我独自一个人躺在花园的草坪上,仰望苍穹,那轮明月犹如莲花般圣洁。闭了眼,仿佛我已身在仙境当中,深深的陶醉了。
我也静静地聆听着小溪在奔跑的声音,我想这大概也是水在奔跑的响声吧!它撞击着河旁的石块,发出清脆的响声,是那么地悦耳动人,也让我感觉到了水也是有生命的,它的奔跑便代表着它的存在。
此时我也感受到了水的清澈和透明,还有它的那份柔情之美。
我再次闭上眼,细细地聆听着,难道这不是大自然中最生动的乐曲吗?
我不禁站起身来,看着那流动着的溪水,此时我也心潮澎湃了。我愿意化作一滴水,汇入这条小溪中,随着它们远去,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纯净。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便能嗅到溪水的气息,不必说花的香,也不必说小草的清香,溪水的气息便与它们不一样。
这气息让我感受到了水的灵动,水的诱人。而这条小溪便是水的载体,水的精魂。
我注视着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愿水永远驻在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奔腾,触动我这颗寂静的心,唤起我曾经的回忆。
我抬头望向天,那轮明月依旧挂在天边,照亮整个夜的世界,我便想起远在家乡的祖父母,愿把我的这份思念随着河流送到他们那里。
此刻,我慢慢地闭上眼睛,我愿成为一条河流,流经世界各地,将我的这份跳动的心带到每一个地方。
我渐渐睁开了眼睛,伴着明月回到家,躺在床上,我仍在想着那条小溪,我体会到水的柔情和美丽。
我渐渐地进入梦乡,我心中的河流也渐渐平息了来。
第三篇:第二次采风游记的散文
引子
弟子陶生整理我的书卷,从书架上掉落一卷游记,看到一段游记内容,不由朗声读着:“三十里,西至叫岩,濒临石崖盘突……而此更圆整,所称印山也。寺后岩石中虚,两旁回突,庋以一轩,即为叫岩……”读到“叫岩”二字,弟子陶生诧异道:“先生所记莫不是洪都铅山名胜?”我说是的,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弟子陶生又问:“先生的游记虽然言简意赅,深得叫岩妙境,可是也不尽然,叫岩的妙何止于此?弟子虽愚,却是在叫岩土生土长的,对叫岩更多妙境,无不通晓!”原来如此!这倒激起了我再游叫岩的兴趣,弟子陶生自告奋勇道:“小生做先生的导游如何?”正合我意!
于是,在弟子陶生陪同下,离开扬州,辗转一周有余,于重阳后既望日,登临豫章铅山,重游叫岩。
1.在铅山县城小憩一晚,第二日晴阳高悬,正适合游山揽胜。进驻叫岩的小路两旁草木萋萋、野菊馥郁,远处的水坳上鸭舞鹅戏、鸳鸯伴游,实在令人心情舒畅。来到叫岩江边,但见并不宽敞的叫岩河水缓缓而下,流泻千里,粼粼波光晃眼耀目,如金似银,闪现眼前。俯瞰茫茫河面,却不见了数十年前的官船往来,只有河畔泊着一叶轻舟,撑舟老者向我们打招呼:“官爷可是要渡河?”我点点头,在弟子陶生的搀扶之下,攀上这支简陋的小舟,我已老朽,早已不似当年的飒飒英姿。舟伴水漾,人同舟摇,心下忐忑不安,总担心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入河中。昔年乘坐官船,是全无这样的忧虑的。我与弟子陶生,各坐轻舟左右两侧,以保轻舟在河面的平衡。
河水清澈如新,鱼游漾漾,历历可视。但我意不在此,周身的微荡仍使我心生惊悸,不敢有暇心。似已耳顺之年的撑船老者笑着安慰我:“官爷无需多虑,老身保你安然无恙!”这才稍事心安,一时气定神闲。舟行至对岸石崖之下,石崖间隐约可见一方洞穴,和记忆中的印象相去甚高。犹记石崖上原本刻有“渔翁隐次”四个大字,早年也不知何意,而今再看,已被风侵雨蚀,不见一丝痕迹了。心知弟子陶生既生于斯,又长于斯,我特意考考他:“你可知道这石壁上原有‘渔翁隐次’四字的典故吗?”弟子陶生自豪道:“先生难不倒我!传说有一位流落凡间的仙子母女无处可去,就栖身在这崖洞之中,仙子每日偷偷向外望,常常看见一位憨实的少年打渔郎,心里特别恋慕他。于是利用仙术托梦跟少年郎相见,更许诺愿意嫁他为妻。少年郎喜不自胜,一觉醒来,只当春梦一场,并未介怀。第二天照常打渔,竟有两只鸬鹚不知从哪里冒将出来,专门替他抓更多的鱼,日日如此。少年郎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却不知道那为他抓鱼的鸬鹚乃是仙子所养的仙鸟幻化而成。仙子思慕少年许久了,很想让少年郎进入洞中与自己成亲,于是让仙鸟去引少年郎入洞。仙鸟再化作鸬鹚,这一次入水许久不浮上河面,少年郎眼见如此,心里担忧,于是解下身上的衣物,赤裸着泅水寻鸬鹚,久寻不着,再浮身河面时,才见那鸬鹚正立于河崖洞口,少年郎游至洞口,却不见了鸬鹚,只见一位玲珑仙子着裙相迎,那优雅的意态神情,恰恍如梦中所见。少年正待起身入洞,离开河面,才知自己还是赤身,无以遮羞,忙扭身潜水,回船更衣。仙子不知少年离去何因,想要出洞追问,仙子母已已经把洞门紧闭,她警告女儿说:‘少年折回船上,定是不愿意与你成婚!女儿啊,你就死了这份心罢!’话说少年穿戴整理好身上衣物,再摇橹让渔船靠近沿崖,可是洞口早已封闭。他很后悔此前唐突裸身近见仙子,吓坏了仙子,于是日日苦候岩洞,无心打渔,以致少年郎,变成白发翁,到老也没有娶亲!”撑船老者频频颔首称奇,竟不知弟子陶生正是叫岩本乡人。我也是早年对此典故略有耳闻,而今听陶生完整叙述,不禁感慨良多。一次简单的误会,断送了多么美好的一段姻缘啊。
渺远处河水中央兀自凸起一座高大圆山,圆山由整块巨石构成,近五六楼之高,状若玉玺官印。石上因经年累月沙土沉积,草木俱生,萋萋莽莽。我心知其由来,故意再考弟子,陶生欣然解释它的典故:“这是一种自然‘卷绩石’奇景,传说中为信江水道守护神所化,经历万余年,一直岿然不动。它又被称为‘印山’,还有个历史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率部队与陈友亮在鄱阳会战,凯旋归航,战船途径铅山叫岩,见河上立巨石,石顶草树苍苍,顿时来了兴致,于是在叫岩之河泊船,带着部队攀岩登上巨石。登顶巨石,豪情满怀,赏玩时许,却不慎将腰间的帅印遗失,跌落于巨石草间,幸而发动石上随从搜寻,终于找到。赵匡胤突发奇想,对随从们说,此巨石山独卧江心,形状就像我手中的帅印,不如给它命名为“印山”,大家以为如何?众随从都说太妙了!‘印山’之名就此传至今日。”我只笑笑,默许了他的典故。撑船老者很是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弱冠小生竟对叫岩各处典故传说了解这么多?待小舟靠至岸边,见叫岩村中私塾先生陶令公立于岸边相迎,才明白弟子陶生乃陶令公的亲孙,原本就家住于此,只怪自己眼拙,几年不见,就认不出了。
2.下了舟,沿着叫岩小径向上攀行。我虽已年迈,幸得弟子陶生与陶令公左右相携,步行数十米,已来至村中佳境。远远听闻犬吠之声,间或夹杂公鸡啼鸣。穿过一片青葱的菜畦,抵达古朴的村落,一股自然清芬之气,渥面入心。村中菜畦阡陌纵横,屋舍参差交错,我环顾四周,才知此地屋舍与菜畦树木皆因自然而设,不辨南北,也无分东西,舍外鸡栖栅栏,犬尾摇曳,似乎在迎接我这远来贵客。几位垂髫老者听闻我这旧官重游至此,都出门与我相见,引我入舍,畅叙故情旧事,实在感慨良多!此村名为新滩乡莲花村,乃叫岩的腹地,也是福地。不过遍历村落各处,都找不到一支青绿莲荷,待问过老者们,才知道这莲花村乃因村落全景形似莲座,故而得名。
昔日乘坐官船沿河道来此,而今河水日浅,河底较高的卵岩渐次裸呈河面,官船已久不至此。而攀山寻径虽是平时之举,可这崎岖盘旋的山径从未走过,前路不知所踪,心里惴惴不安。陶令公赠我一根坚实的桃杖,笑言道:“老身在此地居住多年,早已熟悉了叫岩周围的山路小径,老身身体也算硬朗,愿意为先生引路,保管先生得以一览叫岩美景。”真是雪中送炭,正合我意,我欣然接过桃杖,紧跟陶令公的脚步,辟草寻路而上。秋气清爽宜人。沿路左毗青山,苍翠欲滴;右临流溪,潺潺悦耳。山间隐鸟啁啾,似在诉说心语,径旁野菊芬芳,令人无比陶醉。昔日官船观山,全景一目了然,今入亲临岩山,满目琳琅晃眼,身临叫岩山间,大有谪仙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行至一块裸呈无土的岩石之上,左见远山之间,怪石嶙峋,状貌不一,丹山碧秀,景色旖旎,入目了了,清晰可辨。右见河溪之外,烟尘袅袅,雾气氤氲,印山独树,河流盘曲。壮志一酬的英雄之气油然而生。陶令公兴之所至,驻足问道:“先生当日行色匆匆,恐怕还不知道我们这‘叫岩’名字的由来吧?”确实如此,我甚是赧颜。近旁弟子陶生自告奋勇地说:“小时候就听祖父说过不下百遍了,不如还是让我来讲给先生听吧。”陶令公默许了,弟子陶生靠在一旁的石岩上,兴致勃勃道:“在上饶境内有一座灵山,相传是百兽修炼之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灵山一头凶残恶煞的巨蟒提前修行成精,它想要把其他修行的百兽们食之而后快,众兽不敢与它争斗,纷纷南下逃亡,来到这信江莲花河滩,巨蟒渐渐逼近,一些狮虎麒麟等巨兽就留下来与其斗法,结果全都败阵而亡,巨蟒继续追逐瘦弱的幼兽。就在这时,出现上百只蛤蟆,从河滩奔涌而来,想要阻断巨蟒的前路。蛤蟆们团结一心,共阻巨蟒,本来已经成功了,后来一只蛤蟆因为一声咳喘,被巨蟒抓住机会,咬伤了腿。就在一命呜呼之际,恰遇天宫太上老君施降金钟,将巨蟒罩入金钟内,百兽方得安宁,在老君点化下,尽数成为仙兽,它们的凡体一一化为石岩,镇守潭边。受伤蛤蟆和另外九十九只蛤蟆的凡身,也尽数流落河边,有的身入河底,有的头露河面,它们张口喘息,都呈现出叫啸呼喊状,也纷纷变成山岩洞穴,所以这个地方就称作‘叫岩’。”我这才恍悟当日叫岩之游确实是太过蜻蜓点水,根本未能探寻到叫岩幽深景致。因着这生动真切的神话故事,再看那连绵不绝的嶙峋怪岩,其山形山态,竟完全跟巨型活物一样,似虎似象,似罴似鹿,栩栩如生,各具情态。
再往叫岩深处行数百步,因少有人来,小径幽僻,已被浓密草木掩没了路踪,弟子陶生在前面刈草辟路,我紧随陶令公之后。行至豁然开朗处,原是深凹山地一闲田,田地久无人耕,已然野草丛生,但景致更加悠远了。此地远望青烟萦绕,山岩裸呈丹肤色,四围被青林覆盖。但见那裸岩之上,青烟缭绕中,隐约可见一个巨大的岩洞,洞口阴森,甚是恐怖。我抑制不住好奇,问弟子陶生道:“这座山岩也有典故可说吗?”陶生茫然不知,只顾摇头。陶令公却大笑道:“这座山岩确有一个典故,只是我孙年龄尚小,老身没有告诉他。”陶令公又给我讲起了“神女偷情”的奇闻异事来:神女其实就是一个女鬼,她就栖身在这岩洞悬棺之内,只因恋慕凡间一个木匠家的儿子,就趁木匠儿子上山拾材的时候,故意化为一名落难在山,弄伤了脚的美艳女子,央求拾柴少年搀着她入山回家,引木匠儿进入山上岩洞内,女鬼烈火遇到少年干柴,相互情不自禁,就行那鸳鸯戏水之事,以至于日日巫山云雨。木匠儿原本拾材懒散,常以有病为托辞不去,后来竟然一反常心,争着上山拾材,而后春容满面归家,丝毫不因辛苦而埋怨。木匠疑心儿子遇上山鬼,被其迷惑了,于是连夜携带鲁班尺上山,用这驱邪辟邪的鲁班尺赶走了艳丽山鬼。木匠儿子次日再寻山中美艳女子,再也找不到了,又变得懒散起来,乡里人都说木匠驱鬼救了儿子,听了太多,少年如梦方醒,也就忘却了前缘。徒留女鬼羞愤难当,盖棺长眠。听罢这个故事,我慨叹道:人鬼殊途,实在是一件憾事。而典故名称里,将女鬼称作神女,也算告慰了那个痴情的女鬼。
3.穿过岩崖深壑,钻过山石罅隙,经过一条残桥,又踏过一条清溪,沿途野菊相伴,花开朵朵,清香逼人,鹊鸟相陪,籁声袅袅,萦绕高天。真是人间妙境,世上桃源,令人目不暇接,心仪神漾。山路渐走渐宽,不觉已进了樟林。樟木秀挺俊拔,高不见梢,约近千株,长于这叫岩内腹丘陵地带。整齐林立,若岿然不动的军士;又犹似坚毅之人的傲岸筋骨,巍然屹立,桀骜不羁。我已是找不出更美的词语来惊叹这樟林大气豪壮之美了,可陶令公却惋然叹息道:“先生来得不巧,今日尚不是赏林的绝佳之日,如果在春夏之交,你会看到这樟林枝叶之上,无数的鸟儿群聚栖息于此,樟树的绿与鸟儿的杂色交汇,再配上春夏的阳光从树缝间漏泻而下,那景象才真叫一个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呐!”听闻陶令公之言,我心下愈发感叹,原来世间竟有这等美景,未能亲眼得见,的确遗憾至极。
经过这片留人幻想的樟林,继续前行,见一大片深厚的草毯,草叶之高,足可以把整个脚踝淹没。实非白居易钱塘湖之草可比。我已垂垂老朽,腿脚有些乏了,便坐于草毯,目视前山,正见山岩起伏,其形状隐隐如蛇首龟背,弟子陶生即时解答了我的疑惑:这座山就是叫岩典故当中所说的“金钟罩蟒”,复以意趣望山景,确像金钟景象,钟沿还钻出一巨型蛇头,而形似蛇头处一株倒立的盘虬树干,正像无奈被罩的巨蟒吐出的信子,顿觉意趣盎然,倦意立散。
沿山外田埂再往前行,越过一斜草坡,来到一座高坝,站立坝上极目远眺,但见坝下江流婉转,山色空濛,湖树掩映,渔舟轻荡,怡人景象胜似水墨丹青,自然绝美不可方物。陶令公目指前方说:这里叫赭亭山,已不是铅山所辖之地,乃是邻县横峰地界。这里我是很清楚的。此山为东汉车骑将军赭亭侯李恂魂归之所,故此命名为赭亭山。当年我乘坐官船游江南,从叫岩山以至赭亭山,一日遍览,走马观花,不知道挂漏了多少绝色风光。此等自然之趣,实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尽数领受的。
走过山路,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绕道山下宽径回转,沿途所见,山水缠绕,农田参差,真可谓“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水流溪唱,潺潺婉转,石岩峭峻,巍然耸立。这条幽径倘若没了溪声鸟语,则空谷悠悠,凡俗之人,可在此静省己过,也可以催生天道哲理,而抬头仰望那些高岩巨崖,也不由使人心生压抑,惊悸时许。幸而我们三人同行,才避免了忍受巨石压顶的恐惧感。
记得当年游历叫岩有闻一寺,香火十分鼎盛,甚是风光,寺内有九十九僧人,皆为佛学高僧。尤其一长耳高僧,其人积德行善之盛名,在莲花村至新滩乡,无人不晓。我问陶令公,这些僧人是否健在?为何一路也未见寺庙香烟?陶公叹惋道:“那寺庙早已人去寺空,只存有一丝遗迹,就在这条路的前方。”于是领着我瞻仰其遗迹。入旧寺的路久无人走,荒芜杂草阻塞了路迹,陶令公尚存些微记忆,除却芜草,辟出一条通路,来到一座内陷山岩之边,终于见到寺庙遗貌。叫岩寺曾经倚岩而建,岩形内凹,正适合建搭,而今岩层裸露,槽梁的旧迹依稀可寻。寺庙殿宇尽空,片瓦不存,只有一荒舍,残存着两个破旧土偶。我是不信佛,见此狼藉景象,想到此寺的遭际,不由感慨万端:人世之鼎盛,总有消亡时,莫若自然山水,永世长存,与其碌碌烧香念佛,何不收拾心情,放眼天地间,觅寻自然之趣,也不枉来这天地孕化的人世间走一遭。
寺庙旧地空旷处,山树随性生长,野菊遍地绽放,虽然寺庙早已消弭了烟熏之香,然而终究以草色花香取而代之,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造化!
尾声
回到叫岩农人聚集的莲花乡,在陶令公安排的就寝处休息片刻,回想这一路叫岩所见所闻所感,心中激荡难耐,欲罢不能,亟唤弟子陶生,研墨摊宣,不惜浓墨重彩,挥笔千言,尽述叫岩更多妙境……
第四篇:我很喜欢第二次网络散文
看过的电影你会再看一次吗?去过的地方你会再去一次吗?看过的书你会再看一次吗?甚至是你还想跟你的前任再谈一次恋爱吗?对于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似乎很多人和事来的快去的也快,像转眼间就错过了很多,人们也越来越贪新鲜,欲望越来越大,永远满足不了自己的贪婪。只穿过一次的衣服就永远找不到他的踪影了,逛过的街就不会再逛第二次了,去过的景点也永远成回忆了,认识新的朋友就忘了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我们在生活中跟随着社会的脚步飞速前进,可能过几天网络又有新的流行语,过段时间三星S8又上市了,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我们不妨停下脚步往回走,走回我们以前去过的地方,那条熟悉的街道;翻翻我们以前看过的书,看下我们曾经的笔记,还有调皮的同学在你书上留下的字迹,你会发现这感觉跟以前的不同,因为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完全不同,除了那些整天碌碌无为的人。
我很喜欢第二次,去过的地方有机会我会再去一次,工作过的地方有可能我会再次回来,第二次总会让我发现一些在第一次没发现的东西,而且会更多更有趣,逛过的街我会不厌其烦的再逛,吃过的小吃我也会再去买,当然这也不是经常,偶尔还是要换的,只是每一次都很用心去感受。第一次,都很模糊,也很朦胧,好比我近两百度的近视眼看街上的女生,模糊不清,所以一个都记不住,一旦让我再看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来了,印象特深。那么有人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呢?”,我觉得这种第一次是不美好的,所以让人印象很深,我所说的第二次都是生活中会被人遗忘的小小事情。记得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一回生二回熟嘛,就要主动点”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第二次,人的生命不可能有第二次,指缝间溜走的童年不可能会有第二次,曾经深爱过的那个人也不会再深爱了。那些最美好的只有一次,对于初恋女生们印象是最深的,她们都希望初恋就是终生伴侣,但成功的少之又少。相对而言有些男生的初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我的初恋还有印象,只是没有女生对初恋的那种千年不变的牵挂,只有后来的恋爱才让我懂得爱情的美好,男生不经历几次恋爱是不懂得怎样谈恋爱的,而真心也不会占据太多,初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个游戏而已。
有多少个夜晚我想念着与你在满天繁星下漫步的美好画面,事情过后才觉得那样的事情很浪漫,也许第二次会更美,我很期待着生活中会出现的第二次,每一个第二次都要用心去感受,这真的与第一次有很大的区别,可能这就是生活,慢慢品味。
第五篇:倾听地球真实的声音吧散文
在苍茫的宇宙中,有这样一叶扁舟,蔚蓝的颜色,洁白而飘渺,“烟雾”在她周围环绕,衬托着她愈发美丽。她在宇宙中旋转、飞驰。她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并载着他们在轨道上翱翔,在这众多的生命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种族:人类。他们没有利爪,没有羽翼,在不计其数的野兽中显得如此弱小。地球便对他们给予了额外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犹如一位母亲最小的孩子格外关心一样,在她的呵护下,人类逐渐成长,他们一面磨砺他们与众不同的头脑,一面与地球友好相处。泉水潺潺,他们听着这音乐入眠;树木苍翠,他们看着这美景休憩。那时,地球能听见他们的笑声,他们也能倾听地球的语言。彼此关怀,彼此尊重。
可当他们越来越在生态中占上了上风,却不再关心地球了。他们不再倾听地球的声音,满脑子都是金币的敲击声,于是——
看!巨大的排水管直通河底,暗黑的废水滚滚涌出,清澈见底的小河顿时变成了墨色,跳跃的鱼虾在水面漂浮。
看!一群工人正开着掘土机驶来,数吨的沙石倾倒而下,成百上千的生物葬身水底——他们要填海造田。
听!树林中叽喳叫着的声音毫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大机器的轰鸣,震耳欲聋。
听!几十个伐木工人挥舞着电锯冲进树林,伴随着树的呻吟,白森森的骨粉撒了一地……
地球发怒了,震惊了!为什么人类不再倾听她的声音,为什么不再与她和睦共处?地震、海啸,她无奈的掀起了回击,希望能唤醒人们。
人类啊!停下吧!停下为金钱奔跑的脚步,停下快速增长念头。闭上眼睛,倾听地球最真实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