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季:森林物语》1000字读后感
又到一年万物复苏山花烂漫的季节,小兴安岭的山林又绽放出充满生机的绿色吸引着人们的脚步。曾经多少次到山里游玩给朋友介绍树木的名字,经常被朋友们夸奖见多识广,还知道山林里的事物。可获赠了申守均先生的著作《森林物语——来自北方山水间的采集与絮语》之后,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一点点而已,知道的大多是被采伐得多、破坏得多的树木、植被,更多的树木、花草、野菜、动物和美丽的故事还藏在深山里面,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
申守均先生是从1980年代在小兴安岭余脉的通河县任十几年的林业局长,是一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学会了摄影,并有很多篇摄影报道在《黑龙江画报》《黑龙江林业》《中国野生动物》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他拍摄的林蛙和蝮蛇的照片还被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退休赋闲在家的时间整理了大量的照片、文字材料和曾经刊发的报道,在去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森林物语——来自北方山水间的采集与絮语》,算是给自己八十岁的生日做一个纪念。书中采用他在森林里拍摄的几百幅照片以一图一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北方森林中的微观世界,展现了黑龙江林区的风貌和神奇有趣之处。
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作者的镜头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情调。两只蜜蜂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各自独占一只沾着露水的喇叭花,尽情的采蜜。路边灌木丛中很常见的中国黄花柳是发芽最早的灌木,早春四月很多树木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开花了,雄花序如长毛毛虫一样引来早来的蝴蝶。恰到好处的焦距还原出不同景深虚实的搭配,纤细的花蕊清晰可见,后面的柳枝斑驳如影。可知道书中全部图片都是瞬间定乾坤而诞生的胶片作品,没有经过任何PS的修饰,非常难能可贵。书中展示的枯树造型摄影堪称一绝。作者拍摄树木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让人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似母亲在呢喃,有的似情人在倾诉,有的似人物的一招一式。翻阅精美的画册,好像一个个老友跃然纸上,好多看着熟悉却说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一个个都对上了号。
原来只知道榆黄蘑、元蘑、猴头蘑是上等的山珍,如今也知道了鸡冠蘑、高大环柄菇也可食用,红色菇和冬季林中随处可见的云芝也有药用价值,云芝对肝炎有显著疗效。仔细翻阅此书愈发觉得爱不释手。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北方林区的一本百科全书,会让我从中了解更多森林中的事物,而且还因为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生活态度,能把多年的阅历积累成书供后人学习,让人心生敬意。敬佩申守均先生作为业余爱好研究森林研究出的新高度。
第二篇:浮生物语读后感
浮生物语读后感
浮生物语读后感1
看完又一个《浮生物语》的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分。在这里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灵魂的,这里记录了它们的故事,此生浮华尽沧桑,有小纸片儿,树妖,一颗巧克力豆…… 都有,就是这些很普通的东西,却让作者吧人间爱恨情仇温暖与否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是一只树妖,生于漫天飞雪的十二月,历世千年。从来没有一处地方能永久停下她的脚步。她开了一家旅店,名字就叫不停。
不停里有老板娘自制的独一无二的茶,名为——浮生。每一位客人,都会喝上这杯茶,诉说着一个故事。或者是残破后头打上句点,又或者是完善后的悄悄分开。温顺的、打动的、无数个细节构成了这些打动人心的故事。他们都不同与常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妖,或许这样我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无奈。
这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的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不尝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酿出一瓶瓶美酒,只是等待人生的答案。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人性和真情,感悟甚深。一个个与妖怪有关的'故事,有爱情、梦想、守护、抉择…… 一段段复杂的情绪,和一群执着的妖怪,就如同那杯叫浮生的茶。
这里有速度快过时间的白驹,善于修补人心的蜘蛛精,与世无争的蛟龙,还有混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碗精……荡气回肠的爱情、至死不渝的有钱、生死相随的亲情。
更妙的是,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浮生茶。
浮生物语读后感2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正是因为未来充满了各种变量,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只要我们真诚的天性没有改变,我们的目标也没有改变,我们充满希望的期望也没有改变。”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系列由萨罗双树编写的小说《浮生物语》。整个系列有六本书,讲述了一个树妖在她的酒店里发生的各种爱恨情仇的温馨故事。这是一个无尽的故事,一个迷人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树妖,出生于十二月,满天飞雪,历史千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永远停止她的脚步。她开了一家旅馆,名字不停地叫。
不断有老板娘自制的独特茶,叫浮生。每个客人都会喝这杯茶,讲一个故事。或者破碎后结束,或者完美后悄悄分开。温顺、感人、无数的细节构成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他们都不同于普通人。可以说他们大多是恶魔。也许这样我就能体会到世界的无奈。
浮生很苦,但品尝后很甜。
当我无聊的时候,我拿起浮生开始阅读。慢慢地,我的`心也随着故事中的情节波动,仿佛身临其境,无法自拔。看了这么多故事,听了这么多人的生活,在蕨类植物的世界里,有泪水,有笑声,敢恨敢爱,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但作者用笔描绘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不得不叹息。
“放”字,只有成长,才能体会到这个词的意思。了解未来,了解命运,真的有意义吗?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现在该怎么办。对于“放”这个词,我的理解是对动物来说,自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所以放,让它们快乐。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我觉得还是学习。关于理解和被理解,就是作为朋友,要互相了解,才能让友谊更长久。以上是我的经历。总结这些,我还是觉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这样——不尝苦,何有甘……”
浮生物语读后感3
今天我看完了《浮生物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树妖娑罗她是一个活了几千年的树妖,是一个长得很漂亮了女妖;她温柔又大方……
这本书写了娑罗开了一家叫“不停”的甜点店,甜点店最后变成了一家旅馆,娑罗和敖悦的孩子降临……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悟到了: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奇怪的事情会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然而树妖娑罗就是一个这样一生一定与许许多多的故事相伴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不仅会与许许多多的故事相伴还会与许许多多的人相伴。而且,就算是妖怪,树妖娑罗也会帮助许许多多的人的,娑罗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我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更没有现在的美好!〞我认为她说的.很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付出就没有努力,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更要付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只要付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圆满成功还有许许多多的友情和美好的收获;但如果没有付出就会使得自己是一个被别人孤立地一个人。如果永远躲在壳里,你就永远是一只小猫,变不成豹子。如果永远停留在一处,你永远就只看到一片天空,不是整个世界。
走还是停,你决定。我们给予对方最实在的尊重与自由,但却不曾对彼此放手。有一天,你会走遍世上任何一个地方。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尊重。而我永远在你身旁。
我认为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上的内容使我敬佩,又使我开心,还使我由衷的赞美它。
浮生物语读后感4
我看了一本书叫《浮生物语》,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在一家叫“不停”的甜点店里,有一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围绕着这个茶,展开了一个个故事。裟罗,这个注定是一个一生与故事相伴的人。最后,这个店的老板“裟罗”不在了,但这个叫“不停”的小店歇业了,但不停,这家店,已经变成一些人的聚集地,路过的人还偶尔闻到里面有甜甜的香味。它曾今的`客人们还是会聊起说,那里的甜品如何好吃,老板娘如何美丽又古怪。但被说最多的,还是那杯茶,非常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有意思的饮料,那杯茶,有个奇怪的名字——浮生。
封面上有一个有着淡淡忧伤的美丽女子,我想她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了吧。低调的黑色隐隐有些纹路,要在光照下方才勉强看清。打开书皮,与刚才形成强烈对比,一大–片的白色封面是那么的纯净,生生刺激了我的神经。不得不承认,书的封面有很大的作用。
不尝苦,何有甘?这是一个我们应该记住的道理,现在不辛苦好好学习,以后怎么能过好日子呢?这本书还告诉我:不被了解的人,哪怕身在浩瀚宇宙,也觉得寸步难行;被了解的人,就算身在方寸之地,心中也自有一片海阔天空。世上许多事,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
“放”字,只有成长,然后才能体会这个字的含义。要知晓未来,洞悉命运,真的有意义?最要紧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现在应该做什么。对于“放”这个字,我的理解是对于动物,自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所以放,才能让它们高兴。而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我认为还是学习。我还是觉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这一点——不尝苦,何有甘……
浮生物语读后感5
一杯名叫浮生的茶,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这个寒假,伴我走过的是一本名叫《浮生物语》的书,一杯名叫浮生的茶,很苦,也不知道它真的存在与否,但它讲述着传奇,一段悟透人生的传奇。
“不停”,一家小店,一家普通得不有再普通的小店,店里专卖一种很苦的茶——“浮生”,来的每一位客人,都会喝下那杯茶,说出一个故事。或许是残缺后又重新打上一个句点,又或许是完满后静静离开,温暖的;感动的;无数个小细节组成了这些故事,感动的故事。
光,为什么能有光?
是因为太阳在笑,云彩退出,一杯“浮生”,默默聆听着……
“浮生”由意是苦尽甘来,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半都是平凡至极的.学生,哪会有那么多的苦尽甘来,又或者说我们得到的只有甘,苦真的不曾体验过。但“浮生”在书中被描述得苦到极点,到底有多苦,苦后面竟是甜,不管是浓烈的甜,还是相对而方言淡淡甜,都被甜进了每一个角落,每位客人的心。
书中店后还有一棵银杏树,它会传来果实的甜香、叶子的清香、银杏花淡雅的香,那根银杏树被描写那样完美,仿佛都不存在于人世间。其实,又盖上书本向窗外去,许多完美的东西会浮出脑海。想想看,春天的草地的嫩芽不美吧?冬天皑皑的白雪不美吗?节日上的火树银花难道不美吗?这些细小的瞬间,很美,很温暖,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值得我们的感动,而这每一刻就在窗外、门外……
春节到了,春天也来了,是个大晴天,收集了许多感人的瞬间,读完了《浮生物语》中那一段悟透人生的故事,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很美。
我左手拿着“浮生”的书,抬起头,发现原来以前只是温暖的阳光在笑,笑得很甜。
第三篇:四季物语之:春天的希望
四季物语之:春天的希望
人们喜欢春天,并不见怪。诗人都以春天做内容,画家总画春天的美景。春天作为四季之首,永远都是那种生机勃勃的象征。
四季各有特色,春夏秋冬,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春天,也许就没有希望。花儿没有在春天时开出几十朵,就不能在夏天“开遍地”;蝴蝶没有在春天时刚刚苏醒,就不会在夏天时“翩翩舞”;小草没有在春天时探出头来,就不能在夏天时“郁葱葱”。可以说,春天就是希望女神,她是温柔善良的,她会给予再生的生命,她是所有憧憬和梦想的掌控者。
我曾经喜欢过春天这个季节。春,柔美的名字。她用绵绵的春雨呼唤所有沉睡的生命:“醒醒吧,创造你们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她用蓝天作她的长发,用白云做她的发卡,用太阳和月亮做她的首饰,还有五颜六色的花的衣裳,草做的绿长裙,溪水做的透明的鞋。如此美丽的春天,大部分人都喜欢。春是一切的开始嘛。
尽管现在不是最喜欢春天,可我还是喜欢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切的新面貌,就是春天。
三年级:张婷婷
第四篇:平家物语读后感
《平家物语》——大时代的壮丽史诗 查看最新的回帖
排序::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显示1-25篇帖子 共45 篇帖子
原帖: 2012年3月16日 12:28:30 笛在我心说:
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不可释怀的特殊情感。那绚烂的姿容,短暂的花期,随风离枝的忧伤正暗合了他们对生命的感觉。烂漫的樱花拼命地怒放着,然而,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凋零的宿命,也许,这就是盛极而衰吧!
平家就如同樱花一样,不断地到达权势的高峰,然而,最终,还是如樱花般瞬息凋零,最终无声无息地飘零在大地上化为春泥。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权臣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逐渐衰落,同时,拥有领地和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势力不断上升,其中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拥有巨大的权利,两大集团争权夺利,平家最终由盛而衰,源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鉴于这段历史,在日本镰仓时代产生了被誉为杰出的历史小说,灿烂的战记文学的《平家物语》。代表了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平家物语》分为13卷,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的繁荣,让人艳羡;后7卷描写了平氏家的衰亡,引人唏嘘。最后一卷为灌顶卷。描写了建礼门院平清盛的女儿德子,曾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作为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的母亲,无疑是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女性。然而,平家的没落,对与她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最终,与青灯古佛相伴,到寂光院出家。女院一一体会了天道、人间道、饿鬼道、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并在这痛苦的体验过程中看穿了人性的疯狂、残酷和脆弱。可以说,平氏家族的盛衰与女院的命运遥相呼应,同时女院或许可以看成是日本战争中贵族女性的缩写,她们的命运就像樱花一般,灿烂一时,又如同樱花般稍逝即纵。
《平家物语》开篇的《祇园精舍》,其实已经断定了平家的命运。
平清盛是《平家物语》的主人公之一。他凶猛,骄横,一手奠定了平家的显赫基业,官居太政大臣,家族子弟位居重职,一个女儿被立为皇后,后称为建礼门院,外孙是后来的安德天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平家已是位高权重。为此,平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清盛也成了百姓口中恶的代名词,他是欲望的奴隶,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但对他人没有丝毫的体恤之情。在第一卷的“秃童”中提到,为了封住庶民的口,他选出了三百个十四、五的少年让他们在京都各处行走探查,遇见说平家坏话的人,马上通知同伙,没收财产,将那人抓到六波罗府中去。可见,其专制统治的残酷。在“袛王”中清盛爱上了擅长吹笛打鼓的袛王,百般宠爱,而当他被袛王推荐来的女艺人佛的舞蹈吸引时,丝毫不念旧情,强行赶走袛王。由此可见,平清盛的无情。不知为何,上天竟然对他有所眷顾,能将别人实现不了的事实变成现实,他控制着日本,操纵着任何一个他想控制的人。就在此时,平清盛的嫡子重盛感到了隐隐约约的不安,正所谓“盛极而衰”,世间繁华往往是昙
花一现,在骄奢生活尽头矗立的必定是严峻的惩罚。果然,人们对于平家的抱怨声越来越多,所以的矛头渐渐聚集到平家,可以说是万人唾弃,然而,当时还是在白热化中。平家对于这剑拔弩张的局势并没有有所觉悟。为此,感知到危机的重盛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制造行善,当无论怎样,这种行善毕竟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就像交易一样,一分善抵一分罪。无法与发自内心的行善媲美。重盛的善并没有唤醒家人的善,平家在暴虐之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大步伐得奔向了毁灭。地狱之门已打开,命运似乎在开玩笑,首先迎来地狱时代的不是罪恶深重的平家,而是平家的死对头后白河院家,而将后白河院拉入地狱的又刚好是类似平清盛的阴谋家成亲和西光,他们企图取代平家。平家平叛后,平清盛开始进一步控制朝廷,之后高仓天皇的弟弟高仓宫密谋起兵讨伐平家,事败被杀。平家在平叛的同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被万人所唾弃,自己的大期也已不远了。
当赖政发动起义之时,清盛不以为然,可没多久,源氏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了,此时的平家早没了往日的勇猛,败得惨不忍睹。大期终于来临了,然而,罪魁祸首平清盛去世了。战乱的年代来临了。源氏集团再度兴起,源氏武士集团在一之谷中大胜平家,平家军不敌大军,此时已是大势所趋,平家军全军覆没,平宗盛父子及其部将或溺水或自裁,幼小的安德天皇在外祖母的怀抱中投向海里,奔向另一个世界。
对于宗盛,他就像书中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黯淡的阳光,是整部书中最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他既胆小,智力又平平,却成为了平家总大将,身系平家一门的命运。他对于战事的连连失利,不是策划应敌,而是张皇失措地逃亡西国,他几乎是整部书中最让人不能信任的人物了,但同时,他又是唯一一个没有可憎之处的人物。对于惨烈的战事景象,他懵了,和儿子一起呆呆地观望着,以至于敌军忍不住将他们推下海,然而,他偏偏是个游泳能手,被源氏救上岸。宗盛父子被带到京都游街,战败,家破人亡对于一般人而言已是生不如死。然而,游街完毕后,在六条崛川睡觉时,他还担心儿子着凉,特地将自己的袖子盖子儿子身上。被带上殿,他还幻想可以免死。和清盛不同,宗盛只是被莫名其妙的命运推上历史的可怜人,是居于不平凡位置的平凡人。他没有舍身取义的武士精神,他没有很大的野心,他只想和孩子好好生活。纵然他有很多可笑怯懦的行为,但同时他是可悲的,是不幸的。
与宗盛对比,教经是典型的武士。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平家才一度洗刷了被驱逐出九州的耻辱,恢复实力,东山再起。他有勇有谋,战争越是残酷艰难,就越能彰显他的英勇。
作为一部战争物语,如果站在以成败论英雄的角度上看,那么着眼于失败者一方的《平家物语》显然是少有英雄登场的。作为一部叙事诗,被看作日本三大物语的《平家物语》有因为缺乏英雄,而格外的与众不同。没有英雄的小说,却有着比有英雄更能触动人心的内容,人性自有相通之处,在毁灭之际绽放出来的种种人性格外让人震撼,这也许正是《平家物语》为无数人喜爱的原因吧!
在《平家物语》的动荡不安中苟延残喘的人们,亲身感受到公家的衰落、世风的萎靡,遂认定所处的便是末世,而视上古为盛世心向往之。于是衰退史观成为当时普遍的历史观。
“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世间万事万物尽皆如此。有光方有影,有生斯有死,有繁华兴盛就必有没落衰微。平家在平清盛在世时享尽了荣华富贵,大纳言平时忠甚至狂妄地扬言:“不入平家休为人。”但骤兴的繁华背
后掩盖不住急速衰败的必然,书中随处援引、穿插的历史故事也多贯彻了这一思想。祇园精舍钟声悠悠,暗示着时间的不可挽回;娑罗双树花色荣枯,包含着多少静寂伤感。无论繁华也好、荒芜也罢,最终都将埋没于时间的流沙中。
但是,《平家物语》并没有对衰亡的悲哀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它在最后准备了一条救赎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欢乐、实现往生的夙愿。祗王、阿佛、建礼门院都超脱了恩仇,共同怀抱往生净土的喜悦。甚至被认为是佛敌、法敌的平家后裔,最后也实现了九品托生。今世的哀愁和罪恶即使无法逃避,也能得到来世的欢乐。小说在悲苦之中,也能使人感到若有若无的温暖,就是因为有这条救赎之路的缘故。这里面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悲,解脱的兴奋与内省的孤寂,令文学的感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
第五篇:平家物语读后感
平家物语读后感
(一)钟声的回响
Iyenasu
“祗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婆娑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平家物语》卷首语
伴随着祗园里的阵阵钟声,日本中世名门望族——平家的兴衰剧,就此上演。平家因族长清盛入道而兴,亦因清盛入道而衰。替天皇讨伐源氏一门,故平家起初兴旺;视天皇如同掌中玩物,故平家最终衰败。平家以武勇夺得大权,却因享乐失去天下。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而清盛掌握大权后,既耽于女色,不思进取,又暴虐无道,倒行逆施,亦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拜他所赐,平家一门日渐衰颓,虽有小松中将重盛折冲樽俎,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法阻止平家一门向末日狂奔。当压抑许久的源氏不再沉默,在“旭将军”木曾义仲和源赖朝的带领下奋起反击时,平家满门男儿,竟无一人能挽狂澜于既倒,空有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却如腐草之荧光,比不上源氏这轮天空之皓月,被士气高涨的源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几乎满门覆灭,着实让人扼腕叹息。而后起的源氏也终将走上前人的不归路,又不禁引人深思。而这一切,早已在祗园里的钟声中昭示于天下。
西洋人将《平家物语》比作日本的《伊利亚特》,在下认为此言也有可取之处。譬如本书卷首语,就与赫克托尔的叹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伊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都将灭亡。”
无论是盛极一时的平家,还是难攻不落的特洛伊城,在时间的流逝下,都将化为灰烬。面对此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再豪气万丈的英雄也无力回天。西庇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吟诵赫克托尔的话语,哀叹自己的祖国罗马也将遭受灭国的厄运;织田信长在与名将今川义元决一死战前,也想起了平家敦盛的故事,超然物外的唱到:
“人间五十年,与天下相比,如梦亦似幻,一度得以生存者,岂能有不灭之理。”
由此他便展开了自己二十余年的野望之路,可谁又曾料到,这同一句话竟也成了他被叛军包围时,无可奈何吟诵的辞世句呢?
或许我们不该光去哀叹人事无常,命途多舛。实际上。命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它虽然是我们一半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几乎一半供我们支配。盛者虽然必将衰败,但盛者可砥砺前行,负重致远,尽力维持兴盛;骄奢之人确实难以长久,横暴之徒也终将自寻死路,但骄奢之人放下屠刀,亦能立地成佛,横暴之徒幡然醒悟,也能浪子回头。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大获成功,除了维新志士的前赴后继,也跟作为对手的德川幕府止戈为武密切相关。残酷无情的阿育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也是因为他在得到了生命真谛后痛改前非,乐善好施,才得以名垂千古。而书中的平家亦因为有人一心向佛,最终得以在海底往生极乐。若无此等有识之士回头是岸,亦无历史上的灿烂千阳。
更进一步来说,即使万事万物终将化作尘埃,对寻得人生意义的人来说,这也早已是身外之事了。平家确实是咎由自取,但他们也能成为警示后人的一次重要教训,告诫人们万万不可忘掉自身限度;特洛伊的灭亡是无可避免的,但在灭亡之前,他们如流星般掠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伊利亚特》里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说;罗马的衰落也是命中注定的,但在步入暮年之前,他们留下了遍布欧洲的大道和流传至今的罗马法,让我们至今还能说:“让我们感到奇怪的现象,并非罗马帝国为何灭亡,而是帝国怎么能维持这样长久。”;织田信长是含恨而终,但在他去世以前,他已为战乱频仍的日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他们不论好坏与否,都为世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然诸行无常,盛者必衰,往生之后,所做的事皆是虚空,皆是捕风。那尽可以好好过完这场梦幻般的人生,人生的路仍在向前,虽然我等武运由天注定,但铠甲已在胸前,功名亦在脚下,何必再拘泥于无关紧要的陈规陋习,只需顺着天道的指引,完成自己的梦想便是。循着那祗园的钟声,定能抵达应许之地。
平家物语读后感
(二)日中而移月盈亏
撰 稿:千寒源
“祇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妙理;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盲眼乐师弹着琵琶走街串巷,这延绵的曲调凄婉悠长。
《平家物语》详细记述了日本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过渡时期源氏与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争霸的历史故事。在这一历史时段,平安时代的风雅安逸逐渐被杀伐征战击碎,文学作品特色也由《源氏物语》般的优雅细腻向《平家物语》的豪迈雄壮转变。
作品前四章极为细致地记叙了平氏家族的盛极一时,()以及大权在手的暴虐;后文则是对败将之子源赖朝、源义经起兵讨平,最终平家败亡、源氏镰仓政权正式建立这段历史的翔实记述。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平家物语》不仅基本完整复制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更穿插记录了民间、佛教的传说,虚实结合,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
《平家物语》,是日本民间对平氏家族荣辱兴衰的历史数百年传唱、记录、增补的成果。从口头流传到诉诸笔端,《平家物语》既保留了唱本特有的通俗明快,也展现了摇笔记录者的严谨细致。
整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不惜笔墨,骄横跋扈的平家家主平清盛、忠君爱人的内大臣平重盛、足智多谋的源家大将九郎义经、源平合战中交战的武士熊谷次郎直实与平敦盛,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作品中对佛经、古诗文的大量引用,则给作品平添了古色古香的气息,耐人咀嚼。就其创作过程、作品风格来看,它是日本和汉融合巅峰时期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兼具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平家物语》以“祇园精舍之钟声”一诗开篇,奠定了作品“诸行无常,荣枯转瞬”的基调。这部作品表达的佛家无常观和宿命论,是几百年来矛盾尖锐、战乱频仍、冲突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的思想产物。百姓在战争中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对人生苦短认识深刻却无可奈何,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因果宿命论中。
“人间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如梦似幻;虽一度受享此生,焉得不灭而长存”,这句来自书中平敦盛战死一节的著名唱词,成为作品“物哀”的象征。另外,这部作品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倡导仁、德、礼、义,与残酷的战争情节形成对立与补充,使乱世的纷争有了人性的明亮,令人对和平安定心生向往。这部作品向读者展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整场景,又融入了创作过程中的社会心态。审视过去,启示未来,这即是《平家物语》的价值所在。
“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然覆亡,仿佛风前尘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能让人看见今天,看见自己。
延伸阅读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前期,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它脱胎于日本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受到中国六朝、隋唐传奇的启发,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