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13: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篇: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3分)

(1)(2)(3)

【小题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2分)小惠未徧:。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4分)

(1)牺牲玉帛:。

(2)神弗福也:。

【小题4】翻译。(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5】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2分)

【小题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2分)

答案

【小题1】衣食所安齐师败绩望其旗靡

【小题1】2分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1】4分(1)指猪、牛、羊等,古今异(2)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2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用实情判断。

【小题1】因为曹刿认为鲁庄公这样的作为才是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是真正体恤百姓获得民心之举。这说明曹刿具有政治远略。(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2分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要注意战机的问题,说明他还具备了军事指挥才能。(意思一致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绩、靡”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小题1】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

【小题1】对文言词汇,学生应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学生能准确找出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牺牲的古今义用法;福的名次用作动词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里应注意“狱、虽、情”等词语的古今异义用法。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应理解为“民本”思想,反映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说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第二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

【原文展示】曹刿论战《左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与答案】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案。(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的词语是什么?答案:请见。(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答案:(1)鲁庄公的三答案,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彼竭我盈”之时。5.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辙乱旗靡”之时。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案)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答案: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8.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答案:急躁冒进9.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10.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特点?答案:爱国热情;深谋远虑。1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案: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1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1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14.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15.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案。答案: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7.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答案: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案)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案)答案:①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②既克,公问其故。19.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案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案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案: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20.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2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案)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2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案:_____答案:语言描写;议论。2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案: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26.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案:一鼓作气。27.“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8.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答案:“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29.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分别是哪一句?答案:彼竭我盈;辙乱旗靡。30.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案: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第三篇: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文言文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贵):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ú浮):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第四篇:《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B 下不为例

6.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

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9.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1.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他的功劳主要在于: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让曹刿指挥作战,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

道”的重要。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初三语文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

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

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

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1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B)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5.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

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

前,乙文写的是战中。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

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句。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

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7.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故不暇顾廉耻耳.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三语文忠之属也 .朕当去奢省费去掉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两文都反应出民本思想,要以民为本,才能安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3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

能,国君不干涉。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所以说:知己知彼的人,百战百胜,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的,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的,每战必输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作战中,鲁庄公完全听从曹刿的指挥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4—28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

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

初三语文

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攻击)

25.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都能够抓住最有利的进攻的时机

初三语文

第五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下载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问战文言文阅读题[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题训练 (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检测题[五篇]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检测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 3......

    《曹刿论战》教案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⑵在......

    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1.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无答案) 作者:yaping 作者EMAIL:hyping666sohu.com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遂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