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兰亭序古诗赏析
导语: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集兰亭序古诗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第二篇:兰亭序歌词赏析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 《兰亭序》歌词赏析
《兰亭序》洋溢着中国复古风的味道。周杰伦再一次用流行的方式阐述着古典的书法。歌名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兰亭序》中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潇洒自然,飘逸奇崛的书法更让人赞不绝口。而今,方文山用通灵的文字将“爱情”融入到书法,匠心独运,意境非凡。爱情与书法相得益彰,似水流长。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寥寥数笔,即勾勒出书香气息浓厚的才子和优雅羞怯的佳人两个形象。一个女子为爱勇敢也为爱迟疑。她想上前推门而入,脚步却因心中忐忑而断断续续。月光下,这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是如此的透明和如此的唯美。用脚步碎来描摹佳人细腻的心思,巧妙地将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无论多么精妙的行书,我都可以轻易将它拓写下来。而面对你的美,我迟迟不敢下笔。你的美,书法也无法传达出你姣好容颜的万分之一。佳人的美是动态的,所以书法也无法将之定格。书法之气质,是让人去感觉的,美人之美也是如此。将书法的美与佳人的美对比着来写,极具古典气息。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诗宋词意象中,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而温馨如画的夕阳照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觉。夕阳是诗人生命光辉的吐露,也是诗人在宁静与惬意中体验到的难以言说的生命滋味。傍晚的日光洒在人身上,让人多了一份静谧;把美女的羞怯想象成夕阳余辉,温馨。
我题序等你回
怎落笔都不对
才子对佳人的思念发乎情,止于理。他不敢大胆表白,只能用“题序等你回”来维持联系。用“题序”来作为爱情的纽带,这样的爱是高洁的。将情感的复杂与书法的变化莫测对比着写,极具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古典书法与现代爱情结合的气息。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谁让你蹙秀眉 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回眸一笑”、“蹙秀眉”、“胭脂味”、传统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青石板街”和“胭脂味”若用“高速公路”与“香水味”来替换,则那份古典烂漫的情怀会被打破。古朴的,更具内涵。太过浮华的东西反而会削弱爱情的纯洁。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作为古典意象的“绣花鞋”,象征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它以丝绸为底,以丝线绣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如梦如幻。最常见的图案就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并蒂莲开。这些成双成对、雌雄相配的具象,无疑围绕着男欢女爱的永恒主题。若花怨蝶,则写出了佳人对才子不将爱意表明的怨恨。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雨打蕉叶”是景物描写。这种描写多用于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意象相同,都有抒发孤寂零落之情。天涯何处无芳草,只是才子偏偏钟情那佳人。多情总被无情恼。爱情让人心花怒放,也让人黯然神伤。
歌词中的爱情以书法为载体,既传达出了古典的意蕴,也彰显着爱情的生命力,极具时代气息。歌词中的爱情如《兰亭序》的行书,纤细、婉约、似行云流水。
第三篇: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引用典故,描写了阔别归来人事全非,表现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情。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5、《登飞来峰》:“不畏浮云望眼,只身在最高层。”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6、《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拟人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7、《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8、《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9、《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10、《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后两句运用对比表现对早春的喜爱。
11、《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相对色彩鲜明中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12、《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只有18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体现了“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笔简略,意象鲜明。()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13、《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互文见义,以乐景写哀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奇特,从塞北的严酷环境,竟然想到春天的梨花,气氛热烈,色彩奇丽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16、《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17、《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又引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8、《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19、《观刈麦》:主要写诗人对农民的悲惨境况而深感愧疚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无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如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怜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20、《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运用比喻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联,足见爱国心之赤诚。
21、《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反面间接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可谓别出心裁。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2、《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中的“落红”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后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23、《山坡羊 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全词的主旨句。()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作者用夸张,妙用 ”蒸“"撼”两个动词:连云梦泽这么巨大的湖泊,也被洞庭湖蒸腾的水气所笼罩,可见其丰厚的蓄积;连岳阳城这么大的都市也为其波涛所撼动,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可见其力量的巨大。把洞庭湖磅礴壮观的气势推向极点,写得雄浑壮阔,极富感染力。因此,它被世人誉为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举的吟咏洞庭湖的名句。
波撼岳阳城。“()引用典故巧妙设喻,希望得到引荐而出仕。()运用双关委婉表达了希望做官却无人引荐,表达了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25、《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劲拔和坚毅之美,”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被王国维称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26、《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痛,隔着江水还唱着亡国的曲子《后庭花》。讽刺了现实中达官贵人,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选取最能反映秦淮河风景的特有景致,意境淡雅。(互文)
27、《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含蓄委婉而感情炽热,运用双关,比喻以崭新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海枯石烂而矢志不变的爱情。新奇巧妙。后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8、《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流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9、《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写作手法上,这三句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复杂错乱的变化,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深厚。感情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一轮美丽皎洁的明月。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以美的希望。30、《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写出早春小草生机勃发,春花美丽鲜艳的特点。
31、《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即使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愁情,这离愁别恨的另一种滋味,不是常人所体验到的。采用倒装句式兼用比喻来形象突出离愁别恨的深重。这几句话直抒作者的亡国之愁。
32、《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尽显豪放气概。
33、《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执著。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3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沙场秋点兵。紧凑有力渲染战争浓烈的气氛。秋字更添肃杀之气。
古文归点
一、词语整理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字
二、重点句翻译 1.在内容上占有分量的句子; 2.在词语的积累上占有分量的句子
三、课文理解
四、手法
五、重点段略
六、疑惑的地方
古诗归点
一、景: 1.哪些景?景物特点? 2.写景手法 3.写景作用
二、情: 1.最能体现情感的词或句子 2.抒发的情感?
三、名句赏析
赏析诗句的角度 1.内容:哲理、画面感
2.手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移情于物、直抒胸臆、运用典故、触景生情 3.修辞:比喻、拟人
4.炼字:就是某个字写出了什么,最后要写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常考的名句类型(1)哲理句(2)用典句
(3)有特点,有手法的句子(4)一字传神的句子
(5)被名家赞为千古名句的句子
第四篇: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少府是一个官职的名字,他的朋友姓杜,并不是叫杜少府噢,这一点要注意啦。
蜀州:蜀现在指四川地区,古代巴蜀连在一起,巴指的是重庆地区。这里的蜀州指的是四川的崇州。
城阙:城阙就是城楼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长安,当时的首都。这是王勃在长安当官的时候写的作品,当时他就是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送朋友的。
三秦:三秦指的是长安附近的陕西关中地区,现在我们也这么称呼噢!
宦游人:宦是做官的意思,做官为什么要游呢?这里是指外出做官的人,好像现在被外派到其他地方去上班一样,就被称为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海内在这里指的是全国各地,知己就是特别好的朋友。
天涯若比邻:天涯和海内相对,指的是极其远的地方,若比邻,好像邻居一样。无为在歧路:不需要在岔路口送别的时候。
沾巾:因为擦眼泪,泪水沾到了手帕,所以这个唯美的描写指的是人哭泣的样子,很有创意。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叫屐齿。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其学出于叶适,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诗派。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叶绍翁的故事,要从他的祖父李颖士开始讲起。
作为政和五年的进士,李颖士他入职的第一份工作是处州刑曹,相当于现在的浙江丽水市公安局局长。也许是业绩突出,没几年,他知余杭县,出任余杭县的县长。建炎三年,对李颖士来说,是他仕途的一个拐点。这一年,高宗皇帝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南下,要到明州去。
没想到金兵渡过钱塘江,一路追击高宗。李颖士获悉后,急募数千乡兵,虚张声势,令金兵不敢贸然进军,而高宗皇帝也得以从定海驾舟安全转移。因为救驾有功,李颖士被提拔为越州通判、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在叶绍翁以后雄心勃勃的入世企图中,祖父的光芒可以说一度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李颖士被卷入奸臣秦桧的政治斗争中,受到牵连,而被罢官。当然,罢官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会不会成为政治牺牲品,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事情。于是,李颖士开始未雨绸缪,把他的小孙子绍翁过继给好友叶笃的儿子叶阳尔为孙。这也就是叶绍翁姓“叶”的原因。
成年之后,叶绍翁专心致志做的一件事就是撰写《四朝闻见录》。叶绍翁将这四朝的消息,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的叶绍翁,虽然明白自己是主战派的后代,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帝国局势的旁观者和记录者。
帝国的局势却是每况愈下。南宋在宋孝宗时期以及后期虽然有过数次北伐,却都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蒙古人在灭掉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江南的南宋,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至此越记录越惊心。他开始以诗言志,以诗抒情,成为这个时代的行吟者。而他的朋友圈里,也多这样虽然失意却心灵高蹈的文人。比如葛天民、赵师秀等。
在我国古代的诗坛中有这样的现象,诗人虽然在文学史上没有什么突出地位及重大影响,但却因其一两篇佳作及诗中一两句佳句而千古流传。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为一例。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了秋天月夜下洞庭湖优美景色的诗。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首句描写清澈的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表现出天水一色的画面。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打磨的铜镜。而“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洞庭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发青翠,洞庭水也越发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不但精辟,而且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就像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梳妆台上的明镜、案台上杯盘而已。
诗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赏析
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
山尖:山峰的顶端。尽:全部。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 采:采摘。
译文
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
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作者
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于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赏析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拓展
罗隐在诗歌繁荣的唐朝算不得名诗人,但是他在小短诗方面颇有些造诣,特别是他的讽刺诗,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罗隐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对事物的描写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作小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或咏史,寄寓自己的深沉慨叹;或讽刺现实,语言精练警辟。这种诗歌特点深远地影响了宋代人的诗风。
蜂与蝶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往往都是 “狂蜂浪蝶”,是风韵的象征。罗隐笔下的《蜂》是首即兴的寓言诗,命题与诗意皆令人耳目一新。他抓住了蜜蜂的特点,不做作,不雕饰,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但是口语化的语言平淡通俗却有思致,朗朗上口的韵味且能让人从这则 “动物故事”中受到启迪,获得对应自己阅历与内心的人生感悟。结尾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巧妙的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千古的佳句。
第五篇:古诗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杀敌报国 恢复山河 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又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者称这首词是 壮词,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首次在场景方面壮在何处? 现实场景:醉里挑灯看剑,用醉 挑灯 看剑 三个雄壮的动作塑造出壮士形象。梦回战场的场景:闻角梦回 连营分炙 沙场点兵 骑马拉弓 等场景,写出战斗的壮观场面。
2望岳
颔联的 钟 和 割 二字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字简要分析它的好处?
钟 字 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突出了泰山景色的秀美奇丽。
割 字 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的特点,突出了泰山的的雄伟高俊。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使至塞上
颔联中作者是如何借助 征蓬 归雁 来抒发情感的
诗人以蒸蓬 归雁 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个 “孤”字写出在纯然一色又荒凉无边的背景上,烽火台上燃起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格外醒目,稀少,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烟的劲拔之美,一个“落”字写出一轮血红的夕阳缓缓下落的动感,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4渔家傲秋思
分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的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分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矛盾心理?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与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功成名就的向往。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为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歌,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黄金台指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者。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6 夜雨寄北
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 中的涨字的表达效果。
涨 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涨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何当共 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运用想象,反衬的写作手法,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亲人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景是想象。同时两句诗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今日思念的愁苦。酬乐天扬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自己被 贬谪 遭弃置的境遇的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在社会 的 不断发展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通过描写景物:沉舟旁边千帆驶过,病树前面万木争春,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中表现自然理趣。
8钱塘湖春行
行不足 一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 渐渐将要 就要的意思,才能 刚能够的意思。连个词语说明早春的花尚不是姹紫嫣红,紧紧初绽就令人眼花缭乱,初生的青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乍见的喜悦之情。
9古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描绘出怎样的情景,在是诗歌里有什么作用
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即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字颇具意蕴,请对作 简要的赏析
“空”字形象的表达出雪地上马走过后再次恢复成一片空旷,一片洁白,只有马走过的痕迹的景象;形象的表达除了一种唯美的景象。
10古诗
巴山 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老友已逝,人事全非的悲痛怅惘之情到乐观旷达之情 11相见欢 分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中 寂寞 锁 妙在何处
表面写梧桐,实写作者,锁 表面锁住的是清秋,实际锁住的是被困的作者,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说说《相见欢》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亡国别恨的惆怅 何 孤独落寞的情怀
12雁门太守行
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 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度进行赏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13赤壁
这首诗开头由一把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是战争的见证,引出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句的言外之意是
作者认为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实际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由政治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不得志
14渔家傲秋思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感情
2请从表达的 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拟人 对比 写出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守边将士戍边的艰辛
15渔家傲秋思
上片以异字统领写景,描写了边关怎样的独特景色
天气寒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萧瑟荒凉的边塞景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思乡 壮志难酬的无奈 夜雨寄北
16巴山夜雨涨秋池 中的涨字有什么妙处
涨字 富有动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诗中两次提到 巴山夜雨 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会面后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一实一虚,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 之妙。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都用得很精彩,请任选一个字简要赏析。.示例一:“尽”字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示例二:“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忧虑之情(对现实的愤慨之情),还有对远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
18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可怜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发生怎样的变化
由雄壮变得悲壮
结合作品内容 风格 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内容 本词写的军中生活,起马狂奔,沙场点兵 都是豪壮之举 风格 雄浑 豪放
19使至塞上 单车欲。。。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可从 标题 使至塞上 诗句中 边 居延 汉塞 胡天 大漠 燕然等词语看出来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联中所写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等景物,营造了 苍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20望岳
如何理解诗题中的 凌 字 登临登上 的意思,这里写出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的豪迈之 情,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气概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全诗风格气魄雄放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闻王昌龄遥有此寄
首句描绘杨花落尽 子规啼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令 暮春 养花飘落 子规啼叫 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愁的心情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的妙处
拟人 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巧妙的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22破阵子
为陈同甫。。
分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里的分和翻的妙处 分是分肉 翻是奏乐 从形声两方面,化静为动,烘托出军营豪迈热烈 抒发作者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安慰勉励之情。
破阵子 为陈。。中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对比 壮志难酬的悲愤
23雁门太守行
请简析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中色彩运用的特点 作用
诗人用胭脂色和紫红色,渲染出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从用典故的角度对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用典故 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24游山西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疑 又 字
疑把慢行山村而 周围山峦重叠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描写的非常形象
又字 写出了诗人几经探索 前面柳岸花明 又一村落宛然在目的欣喜之情。
2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能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赏析 千骑卷平冈 的卷字 写出了出列队伍 速度之快 场面之大 气势之盛 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 精神。
26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蕴含 了什么哲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失。但是消失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 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的 一片虚无
27酬乐天 扬州。。
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凄凉地 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说 个人的沉沦算 不上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更好
28夜雨寄北
请用简洁的 语言写出诗人在这个雨夜的心情
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
赏析 期 字
期 字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9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明媚 风光的喜爱之情
赏析 争 啄 两个动词 争 啄 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法,惟妙惟肖的描摹出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的动态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