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
《赞美》是穆旦创作于1941年12月的一首抒情诗。诗歌以“赞美”为题,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以下是“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诵读提示
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不多。”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强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体会每节诗的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
二、整体感知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节诗表达的仍旧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遭际而痛苦,然而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诗人的痛苦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
三、鉴赏要点
1.宏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铺陈,所以诗人不吝惜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己复杂深刻的感情。如诗中第一节对辽阔山河的状写,运用了山峦、河流、草原、村庄、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图如实地写出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全诗一直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主旋律,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而是显得悲中有壮,沉痛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全诗尽管情调低沉悲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深厚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卫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第二篇:现代诗歌赏析
现代诗歌赏析
课程论文
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院系:xxxxxxxxxxxx 专业:xxxx 年级:20xx级x班 学号:xxxxxxxxxxxx 姓名:xx 序号:x
邓驰: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摘要: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金岳霖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林和徐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多年以后,林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关键词:四月天;希望;浪漫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共4页,第1页 邓驰: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几位才女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萧红,比如林徽因„„前两位是不折不扣的作家,成就斐然,而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却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的确,将林徽因列入作家行列尚不多见,然而林徽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解之缘,却是人所共知的。除了那一段与诗人徐志摩理不清的情感传奇,她自身温婉清丽的文学天赋,也把她与中国现代文坛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不妨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去重新理解、认识林徽因。
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多集中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这时的她正是开始成熟但依然多梦的时期。《你是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择精汇编成集,形成纯粹的文学读本,集中体现了林徽因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才华。
诗歌是林徽因创作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书中收录了25首诗作,其温润柔美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女性细腻、深情的特征,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梦期待中的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共4页,第2页 邓驰: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诗人。
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
三、品味再三。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
„„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林徽因的诗,捕捉意象巧妙,表达情感细腻,表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轻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的,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共4页,第3页 邓驰:品读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拂,绿草如茵,清流澄碧,百花吐蕊,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爱如四月天光艳轻灵。“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爱)的“笑响”将它“点亮”,让人由听觉到视觉再到感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是刻骨铭心。
爱如四月天柔和恬静。为了表现四月天的柔和恬静,诗歌所抓物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风光自然。“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动却也恬静安宁。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的无处不在。
爱如四月天鲜妍庄严。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还能形容吗?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这里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爱如四月天新鲜柔嫩。四月的花朵绚丽多彩,而诗歌写“鹅黄”、“绿”、“白”各种花,目的还是为了突出爱的无穷魅力——“新鲜”和爱的勃勃生机——“柔嫩”,以及“喜悦”之情与“期待”之意。诗人在此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对爱的热切期待。
爱如四月天融暖缠绵。四月的景,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感,有布满空间的“暖”。那么,诗人再也走不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此处抒情,与诗的第一节呼应,又道出赞颂爱的原因,真挚严谨,而又不留痕迹。
因此,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共4页,第4页
第三篇:赞美春天现代诗歌
导语:春天的风,柔柔地吹,柳丝垂青,百花吐蕊。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赞美春天现代诗歌。欢迎阅读!
篇一:赞美春天现代诗歌
我仿佛坐在一只船上
摇过了灰白单调的荒岸
现在淌入一片鸟语花香的境地
我的船仿佛并未前进
只看见两行绿柳伸过来
一霎时将我抱进了伊的怀里
篇二:赞美春天现代诗歌
春天是盛开的花朵
绚丽多姿,美丽动人
春天是优美的歌儿
激情昂扬,动人心弦
春天是温馨的小诗
清新优雅,笔香四溢
春天是怒放的生命
昂扬澎湃,永不止息
篇三:赞美春天现代诗歌
在那严寒的冬季
就已经孕育了春天
你看那迎风傲雪的红梅
每一片花瓣上都写着春天
春天使人充满
欢乐 向往与希望
当江河解冻
冰雪消融
万物复苏
大地绽绿的时节
我们才真正地走进了春天
啊……
春天里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
春天的花朵上那样的娇艳
春天的笑脸是那样的妩媚
春天的空气是那样的新鲜
树是那样的绿
山是那样的高
水是那样的蓝
阳光灿烂照九州
东风浩荡春满园
我欲乘风飞去
融入这美好的春天
春天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给人们带来无限美好与力量
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你用那滚烫的手
抚平了你心灵上的创伤
你用那滚烫的心
温暖着大地的蛮荒
你的笑容
驱散了阴霾愁肠
你把爱无私地
献给了这个世界
年年岁岁
亿万沧桑
篇四:赞美春天现代诗歌
轻风拨动着江河的琴弦
奏响了春的序曲
涌动着春潮的河水在低吟
树林里的鸟儿在放声歌唱
草丛里的虫鸣是动听的合声
池塘边此起彼伏的蛙声很悠物
/
细雨蘸着阳光的色彩漫步在平原高山上
给万木装点上桃红柳绿 梨白杏黄
大地被染成一望无边的绿色
万紫千红的花儿翻着波浪
/
忙碌的燕子在屋檐下筑着新巢
蝴蝶在花丛里寻找着它们的婚房
羊群奔向辽阔的草原
探春的人们去了心里向往的地方
/
哦 春天
春天是天籁之音
春天是大地最美的衣裳
春天是梦的家乡
第四篇: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文赏析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课文赏析
一、方法点拨
何其芳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来描绘欢乐,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欢乐”这一抽象的情感词语,描绘得具体而生动,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欢乐不是常人那普通的欢乐,而是一种复杂的、深刻的欢乐,它与忧郁相似,是独特而可爱的。《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忧郁、惆怅,从作者对她神情、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如梦幻般地在阴暗潮湿的雨巷消逝,正是诗人在那风雨如磐的、压抑的时代,满腹哀愁、苦苦思索的象征。焦桐对春天怀着的憧憬之情,从他对将要到来的春天作了重彩浓墨的想象描绘可以看见。“山民”已消失了原有的意思,只是一种象征,象征封闭传统的文化,隐藏了诗人的强烈批判激情,描绘的山民生活隐约透出这种深意。
二、赏析要点
学习《欢乐》一诗,注意学习诗人的具体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对欢乐的形象诠释;《欢乐》对于“欢乐”充满美好想象的描写,给“忧郁”增添了别一种情感的色彩。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三、六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焦桐对春天的热情讴歌是通过一系列想象描写来实现的,这个“春天”不仅仅是季节的“春天”,很可能是指诗人自由的精神世界的“春天”。
《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学习此诗,要从纯客观的叙述中体味深刻的哲理。全诗共四节二十五行,第一节写“他”向父亲追问。“他”虽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但“他”毕竟还知道山那边有海。第二节写“他”已经感觉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最后写出了“他”的遗憾,全诗主旨和寓意得到集中的表现。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也允许学生有其他的感悟。
1.深刻的哲理。“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2.反讽和渲染的作用。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三、赏析实践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4题。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1.以下朗诵停顿有误的一项是(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B.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C.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D.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解析:A项应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默默彳亍着(慢慢走,走走停停)..B.冷漠,凄清,又惆怅(形容清冷)..C.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形容寂静冷清)..D.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沉默地表示不满)..解析:“太息”指叹气。答案:D 3.选择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的雨巷潮湿、阴暗、狭窄破旧,使我们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特征。B.诗中的“丁香姑娘”正是满腹愁绪、精神彷徨的诗人的象征。
C.诗人的形象又正是一代知识分子热烈追求理想而又不可能得到希望的缩影。D.诗的格调过于低沉,使人产生精神不振之感。
解析:虽然格调非高亢类的,但诗歌给人一种凄美之感,让人感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而又不失人生的追求。
答案:D 4.简答题:
(1)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前后诗节内容几乎一样,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首尾? 答案:(1)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显得富有节奏美和音韵美。
(2)开头希望“逢着”丁香姑娘,结尾写“飘过”丁香姑娘,在结构上前后呼应,趋于完整,在内容上加深主题,使诗篇显得耐人寻味,使人吟咏不止。
第五篇: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