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5篇

时间:2019-05-15 14:4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第一篇: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①堵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读出仙气儿,争取背诵。

五、拓展训练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

第二篇: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教案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Ⅱ、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Ⅲ、课时安排:1课时 Ⅳ、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教师引导:教学设计>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

连天横 1五岳:

与别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答: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2)你们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字字铿锵,词激意急。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巅”、“烟”、“山”和“颜” “摧”、“开”和“台” “下”和“麻” “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一、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2、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4、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

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

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松江二中语文组 高胤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2、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

3、介绍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赏析全诗

1、学生齐读全诗

2、播放朗读录音

3、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4、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6、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7、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8、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9、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0、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

别开生面的“梦游”,美妙无比的享受

唐朝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梦境,真可谓酣畅淋漓,美不胜收。

诗人先简单交代了梦由,即诗人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前者是“信难求”,后者是“或可睹”。于是,进入梦乡。一来就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诗人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仙人般在镜湖上空自由飞行。上有一轮洁白的明月,下有一汪清澈见底的镜湖,月光把诗人的身影投在镜湖中,悠哉乐哉。诗人并 没有满足于眼前的美景,而以月儿为伴,继续飞行,飞过镜湖,飞越数不清的崇山峻岭,直飞到“谢公宿处”。

接着,变空中自由飞翔为险峰愉快攀登。险峰虽险,但诗人却毫不费力,看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身一样到了山巅。置身山巅,迎来黎明,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更为雄奇的画面,一轮红日从遥远的东方冉冉升起,险峰四周是峰峦叠嶂,起伏不断的群山。空中传来天都山顶天鸡的鸣叫。这说明,此地离仙境已经不远。

再经过一番“千岩万转”和“迷花倚石”之后,送走白天,夜幕降临。此时,听到的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惊天动地的声音震得层层岩石、青青泉水、茂密深林、座座峰峦象快要纷纷崩塌似的。

至此,一脚便可踏上迷人的仙境了,但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把视线转向天空漂渺的云,山间流淌的水,水上腾起的烟雾,气氛一下子变得宁静起来。然而,这仅仅是暂时的宁静,宁静过后,又是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顷刻间,电闪雷鸣,天裂天崩,势不可挡。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阳光、明月、金台、银台交相辉映。这才是真正的仙境。在仙境中,诗人看到了用霓做衣裳,以风为坐骑的“云之君”从四面八方纷纷聚到金银台来。毫无疑问,那是一次“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列如麻”的盛会,是一次幸福、欢乐、无忧无虑的仙人盛会。仙人盛会也象人世间的朋友们聚在一起那样,谈天说地,你一杯来,我一杯去,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

这真是别开生面的“梦游”,美妙无比的享受!

第三篇:《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1 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第四篇:《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

一、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结合ppt课件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用李白、杜甫的诗句(对孟浩然的评价导入)。(二)知人论世

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根据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后面鉴赏诗歌作具体的铺垫。(三)以意逆志

这一部分,我将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具体分析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将以小组合作鉴赏的方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环节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部分,将引导学生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感受其意境,实现情与景交融的目标。

针对这一环节,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设置:(1)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2)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3)如果你是诗人,这这种美妙的意境下,通过诗歌你想要传达什么情感?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紧扣诗歌,并能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更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五)知识拓展——“炼字”题型答题技巧

通过本诗的学习,抓住与高考题型相关的知识点,我将结合本诗设置出与“炼字”题型有关答题技巧,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问题设置如下: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什么? 在以上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将出示类似的提问方式: 如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醒学生,在答此类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并通过课件,展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六)布置作业——对比阅读 用课件展示王维的《归嵩山作》

问题布置:将本诗与王维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本诗掌握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分析方法,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阅读作业的布置,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所掌握的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积极性。(七)教学反思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

因为语文的主观性很强,自主学习环节所给与的助读材料很多,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这是其一,还有就是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多,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等问题是否是出自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其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内容过简,所以自主学习环节必须保证,这是高效课堂的强有力的保证。

2、自己备课有待细化

有专家说“备课用加法,上课用减法”,此言甚之,可是自己在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

3、对诗歌的引导方法不对

诗歌重在吟咏,可是由于自己的诵读功底不是很厚,于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分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4、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

我们学校一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任必须是学生,可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依然是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而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消化、思考过的内容太少,造成课堂沉闷、课堂精彩的生成就无从谈起,所以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总之,在学校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自己虽然努力实践,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希望我早日能趋于成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

第五篇:《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诗集: 《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明确: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3、3、4句和1、2句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3句和第4句分别是对第2句、第1句的承接,进一步补充。

4、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隐居、怡然自得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画面二:月夜山景图

思考: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2、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境分析)——月亮

皎洁清冷

烟树

树影朦胧

静景

岩扉

幽深僻静

寂静

松径

清静寂寥

3、第5句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诗人心情如何?通过第6句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此种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第5句描绘了月光皎洁,树影朦胧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诗人欣喜,迷恋而陶醉在鹿门山月夜美景中,悠闲自适,惬意无比,第6句的“忽”字写出了诗人因自然美景而迷恋陶醉,竟没有觉察到已经到了目的地的陶醉心情。

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 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 感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诗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2、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 ——除了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外,还有一种孤寂无奈之情。

3、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侧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4.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2 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拓展训练

隐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山水田园诗常用方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2.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下载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归鹿门歌(老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2、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寄情山......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精)(精选5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案设计 初备:苑桂芳深备:日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