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5: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

第一篇: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

语文新课程是实现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托,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载体。作为我省首批参与课改实验队伍中的一员,我们伴随着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尝到了酸甜苦辣,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并存,深刻的启迪与肤浅的思考同在。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让启迪成为开拓的动力,谱写课改的新篇章;让思考成为引发讨论的导火索,为完善课改实践献上自己炽热的心,滚烫的情。

一、考试评价制度必须全新

“一纸定乾坤”,“一次定终身”的考试评价制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沿袭了几千年,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毋庸置疑,它也曾为我国历史上发现许多优秀的人才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评价制度客观上也扼杀了许多人才,缺乏公正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在科技教育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势在必行。这次课程改革实验中对考试评价制度作了重大的改革。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了平时,注重了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几年的尝试,证明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发展,由“苦学”、“死学”转变为“乐学”、“巧学”,有的也逐步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会学”转变,新的考试评价制度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基础教育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学语文总是从学字开始,由字组成词、句再到篇。没有文字的功底谈学语文那便是无米之炊。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事先进行预习,疏通文字,而课堂上很少涉及字词教学。大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研讨写作特色等,甚至还迫不及待进行课外延伸,一堂课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笔者认为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以弄懂字、词含义为基础,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便是纸上谈兵。如以七年级的朱自清的《春》为例,不理解字词的含义怎能理解哪些句子是佳句,又怎能感受作者颂春、爱春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文教学的字词训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必须重视,要循序渐进,不可跳跃式地前进。

三、现代传统教育媒体不可偏废

新课程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以它的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递质量高、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势,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改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省时省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她作为教学手段中新生事物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也有少数学生跟不上节奏,造成知识内容脱节。还有的教师用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而省下的时间增加了授课内容,造成了课堂教学与知识容量不适当的矛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目标反而无法实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发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对此应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而不是全盘否定。一些传统教学媒体至今依然有它的长处。例如小黑板,粉笔字比较清晰,后面的同学比投影仪上的字看得清楚,携带使用方便,还可以训练教师写字的基本功,也不必受停电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四、城乡学生的差异必须引起重视

新课程尝试以来,我们常去城里学校观摩学习取经。教师的点拨使我们豁然开朗,学生的探究令我们拍案叫绝,再加上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及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效果果然不同凡响。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气象。但是,我们把城里学校的一套搬到自己的学校一试,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与城里学校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比较,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与思考:

首先,城里学校的学生见识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强,语文基本功比较扎实;而农村学校的学困生的面较广,优等生的面较窄,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合作探究开展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上,城乡学生是否可有区分,乡里学校的课程标准应放得低一些。

其次,乡里学校教学设备相对滞后,传统教育设备与手段相对用得比较多,直观的教学手段相对就少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也就少了。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外因的条件也决定了乡里的学生课程标准应该比城里略低为妥。

再次,乡里学校信息也比较闭塞,教师之间交流学习面相对较少,教师外出取经的机会也不多,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后进的一面,教师的整体素质也相对要略逊一筹。这也说明农村学校放低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完全是一个新生胎儿,需要人们去呵护、去扶植、去开拓、去总结。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员都应该抱着对改革认真负责的态度,站在挑战世界教育的高度,放眼未来,立足当前,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启迪与思考写下来,把心里的话儿说出来,以表示对新课程的积极参与。我们坚信,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课程改革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思考:通过一堂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得到些什么?除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外,是否应该考虑更加长远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这样的机会也来了。

一、审视课程改革解析教学价值

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第四篇:新课程下地理兴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下地理兴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改革目标描述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新课程下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显然,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是其它任何学科替代不了的,而尤其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中学地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高考取消地理,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对地理知识知之不多,掌握甚少,中学地理教育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殊不知,许多教师在抱怨学生不爱上地理课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许多地理课堂的“地理味”不够浓,地理课本身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因斯坦讲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彼。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如果教师能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则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节课运用多样的引言,是抓住学生的关键。一个好的引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地理教师应平时注重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素材,选择要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例如:

1、“地理谜语式”:由“容千山万水,纳五湖四海,藏中外名城,装绚丽多彩”猜一“地理名词”引入“地图”一课。

2、“地理诗歌式”: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提问:“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3、“数字警醒式”:在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可用缓重低沉的声音朗诵一则材料:1995年2月15日,作为一道历史的分水岭将永远载入我国人口发展史册。1

这一天,我国人口达到12亿!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如果中国人手拉手站立在赤道上,可绕地球50圈!“12亿人口日”的到来再一次向我们亮出了人口问题的“黄牌”。从而警醒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人口问题,引入新课。

4、“新闻报道式”:如讲地震时,可播送新闻材料:“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时,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有何特点?怎样才能预报地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设疑探究式”:由“据科学观测,日本列岛逐年靠近我国大陆,每年西移2.6厘米,上海地每年东移1厘米,中间间距每年合计缩短3.6厘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总之,引言要“新巧”,即要有“新”意,要“巧”妙入题,趣味盎然,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真提炼、组织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严密、符合逻辑,应当通俗流畅,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应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对知识才会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巧借古诗文:能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如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如讲长江三峡时,可共同吟诵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联想其水流湍急的情形。

2、引用歌谣谚语:恰当引用,则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如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子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感受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3、自编顺口溜:如讲“中国的疆域”时,为记忆我国领土的四端,可编成顺口溜:头上顶着黑龙江(漠河),脚踩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便于学生加深记忆。

4、穿插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习兴趣。如讲国界时,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欧洲荷兰和比利时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两国的边界线正好在这里通过。于是这个只有8000人的小镇,设有两个市长,两个警察局和两个税务机关。更有趣的是,比利时有一家的住所正处在这条国界线上,厨房属于荷兰,卧室却在比利时境内。于是就出现了吃在一国,住在另一国的奇特现象。“题外话”的恰当引入,富有情趣,学生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兴趣大增。

5、形象的比喻:如在讲到“日本”时,因其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同时又资源缺乏,需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口工业原、燃料,所以把它喻为“穿着西装的‘国际叫化子’”是再恰当不过了。又如在讲中国政区轮廓时,可把广东省的轮廓看作“火腿”;湖北省象一顶“大沿帽”;陕西省象一位跪在地上的“秦始皇兵马俑”;黑龙江省则象“天鹅”;云南象“火鸡”,等等。这就充分发挥师生的想象,贯以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学生就自然生趣,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形体语言的形象表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时,可将左手掌心朝下,五指分开,左手腕上戴的手表比作“帕米尔高原”,拇指比作“喜马拉雅山”,食指比作“喀喇昆仑山”,中指比作“昆仑山”,无名指比作“天山”,小指比作“阿尔泰山”,其中拇指和食指、中指间为“青藏高原”,中指与无名指间为“塔里木盆地”,无名指与小指间为“准噶尔盆地”。

当然,教学语言还应清晰直观,幽默诙谐,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性,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光碟、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图等直观教具,或借助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地图。(包括教学挂图,课本插图,板图板画,填充图等)。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它不仅能以其特有的符号和注记直观地展示整个地球,且还能据需要表示小区域的具体细节。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填图的方法,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如抢指图、指图抢答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现实化,通过指图竞赛,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习惯,变“学会”为“会学”,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所以,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的成功之母。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有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的特点,新鲜,生动,省时,方便,直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一改传统教学的单调、死板,可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既有助于地理理论与地理实际的结合,又有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通过把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和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与愉悦并存的境界,为兴趣教学增加了生机。如播放美国黑人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

球》MTV的背景画面,让学生感受巴西的热带雨林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令人震撼的歌声中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课型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起到了独特的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活动促进地理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保证一定长度,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睛看地图、动脑筋想问题,练习笔头、语言,练习双基。

1、指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小品、诗词、猜谜语、做游戏、编顺口溜或用地理知识改编语文课文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地理课堂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让学生增加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增强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我校从1997年以来开展的“奇趣地理”课前三分钟知识演讲”就是学生自主参与地理课堂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事例。每位同学人人参与(可独立也可合作),时间三分钟左右,内容为学生感兴趣的与地理有关的所有知识,如简介国家或城市、观光旅游、民风民俗、佚闻趣事、环境保护、考古、世界之谜、天文、科幻星球太空、军事战争等。资料来源可网上下载、图片(照片)或实物传阅、剪报、明信片、邮票、各类书籍及杂志,各种光盘(如Discover)、电视节目(如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等)、或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等等。要求选题奇、趣、新,参与者既演又讲,富含幽默感,仪态自然大方,表演得当,语言简洁明了,声音宏亮,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新闻报道、节目主持,可播放录像、VCD、DVD、幻灯片等,可讲评书、相声,猜地理谜语、讲地理笑话,导游、知识竞赛、快板、小品表演等。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此项活动已成为地理兴趣教学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同学们感叹道:

“有了课前3分钟,全班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地理这门不大好理解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内容不仅与课堂内容有关,而且还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日本、万象等一切的一切都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课前3分钟把这些知识搬到了教室,搬到了自己的脑海中,满足了我们对地理学习的要求和愿望,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好伙伴。”

地理课前3分钟真的很棒!一可调动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大家能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轻轻松松地就学到了地理知识。二可通过每堂课接收一个地理小知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可谓积少成多,这样我们就可以贮藏好多好多的小知识,不断吸收地理课前3分钟的“营养”,逐渐成了“博学”的“小百通”啦。且会使我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更轻松,更容易。还能锻炼口才,增加胆量,学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做人的道理。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它使我在课内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中得以解脱,让我在平常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刚开学时,我对地理一窍不通;可到了后来,增加了课前3分钟,同学们五花八门的介绍,令我耳目一新,原来地理也是那么的生动有趣,一点儿

也不枯燥,就像一道菜一样,尝了才知道是那样的深奥、趣味,真是味道好极了!”

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地理知识的有心人,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及创新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上台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不少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和赞叹声中找回自信;此外,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小老师”的辛苦,更加懂得应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与老师和同学间的理解、信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使师生都受益匪浅;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希望藉此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活动两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环节,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它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从而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技能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二课堂活动。

开展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做地理游戏,进行天文和气象观察,并通过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法规,办好地理园地,地理墙报等,或者进行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以及绘制校园平面图并为校园绿化和美化提出合理建议,撰写地理小论文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力求把书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是从目前地理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主要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地理新课标指出“要紧紧抓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线,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明确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组织指导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自由组建课题小组,师生共同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实施研究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自主进行课题试验、资料收集,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并撰写课题进展报告,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和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现象观察、实地考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获取详实的数据和信息,将资料、数据汇总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检验,修正归纳,然后形成研究结果,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地理环保小论文,我们选送了其中部分优秀论文参加2004年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的评比,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其中《纸飞机背后的危机》、《电池自传》均获全国特等奖;《南河整治的后续调查与分析》、《成都人的休闲娱乐》等十余篇荣获全国一等奖。组内三位老师均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地理组也因此获得全国团体组织一等奖。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对家庭节水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举行了“家庭节水方案设计与实施”大赛,让学生真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的地理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前提,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讲求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并巩固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之以情,教之以趣”,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兴趣,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第五篇:新课程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一、困惑: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7~9年级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如果这些是针对课改前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6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对语文知识教学反其道而行之——考试回避、老师绕道、学生放弃。一是课标制订者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简化为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只剩下词的分类、语法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修辞格五项。这种表述固然打破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却给一线教师造成了语文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觉。二是课标中只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课程目标,既没有什么是精读、略读等陈述性知识,更没有如何精读、略读的程序性知识;既没有什么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如何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更没有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的不明确性,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三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规定,客观上造成了不考不教、不教不学的窘境。

2、从教材看,各版本的编者按课标要求尽量淡化语文知识,但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又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渗入一点必不可少的知识。如人教版在有些课文之后以“补白小方框”的形式介绍一点语文知识,碍于“刻意追求”之嫌和版面所限,只能在内容上作肤浅介绍,缺少深度辨析,缺少实践链接,在形式杀上也只能是分散的零碎的应景式的。另一方面,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但教材文本是以主题单元编写,而不是依据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需要,所以文本与知识的脱节,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加之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文本、如何使文本与知识相结合,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更是难乎其难。因此说,教材为语文知识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思考

1、有必要建立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追求”,不等于不要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只是不要“刻意追求”,不要夸大语文知识的理论(概念)教学,这才是对新课标语文知识教学的正确认识。结合7-9年级人教版教材和教学实践,笔者建议形成如下体系:

●语法修辞知识体系 七年级上册

汉字、语汇知识:检字法、词义与语境、词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 修辞知识:比喻、拟人 七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语气、叹)

修辞知识:排比、反复 八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修辞知识:对偶、设问 八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长单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反问、夸张 九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复句与关联词语、二重复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汉语常用修辞格(以表格方式加以归纳作附录)九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结构要完整、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句式要单

一、表达要合事理。

●听说读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朗读方法及要求

八年级:听话说话、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阅读方法(背诵、猜读、浏览、精读、复述)、写作(缩写、改写、扩写、续写、自传和小传)

九年级:议论文阅读、诗歌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戏剧阅读、实用文体写作(演讲稿、调查报告、总结)●书法与书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硬笔楷书、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八年级: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欣赏草体书法

2、有必要拓展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初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认为“不考”便“不教”的做法,忽视语文知识对阅读、写作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如解决“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个难点,也离不开词的知识指导,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等,这些语汇知识对于体味、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再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看句子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为此,语文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标规定的内容,而应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课标与教材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开发,在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上进行适当扩充延伸。

3、有必要改革语文知识教学实践。⑴ 在课后练习中挖掘语文知识。新课标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呈现语文知识,如汉字、语汇和语法知识主要采用补白短文的形式,分散安排在课文后的空白处或者在课后练习中。如课文《春》的比喻手法运用很突出,课文后面设计有这样一道练习: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这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对这样的练习,我们要善于从中挖掘提炼相关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⑵ 在文本阅读中强化语文知识。新教材的选文突出了人文性的特色,但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脱离语言而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的独具其语言魅力,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合理安排,有助于我们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补。不同体裁的文本,相对应的就有不同内容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知识的合理强化又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⑶ 在复习教学中提升语文知识。由于语法、修辞练习分散安排在课文后面,知识零散,语言知识要转变为一种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如果只是把这些短文读一遍,或做一两个练习就完事,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必要在具体教学中安排时间加以梳理,以便形成体系,并提升在文章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际运用。

⑷ 在写作训练中落实语文知识。写作训练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极好检验,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可以在作文指导、作文修改、作文评价的各个方面得到具体落实。反过来,词汇的运用、语句的修改、文段的表达等等都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下载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教学下的启迪与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自我反思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可见钱守旺老师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具......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求活 求实 求真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邱克稳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即将在天津市全面铺开,新课程中历史教材的改动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领域,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欣赏教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新课标新理......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 实施近两年的高中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作为一次改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存在一......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历史科组:朱铁甲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仅......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