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论文
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如: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
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改革重点。本文试图择其要者,列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清单18条,供新一轮义教课改实践者们参考。
建议1:进一步删减现行课程内容,精选重点,以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超越学生可接受范围、过于深难的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内容深难重。各科必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粗线条”的“整体框架”,侧重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把必修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限制在75%左右。在此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必修课程中把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专题研究。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取一个范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描述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再如地理或社会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如本校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国际热点或我国的外交形势等),选取某个地区或国家,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分别研究一个范例或课题,如日本研究、澳洲旅游、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
建议2: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科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
建议3: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75%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比重,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针对必修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部文学作品)、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建议4:现行课程教材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如问题解决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新一轮课程教材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可以也应该从小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分层次培养,使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发展,不断完善。这样,从小就指导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制订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分阶段的、系列化的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发展计划,明确各阶段课题研究能力应达到的水平或达标标准,并明确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如何落到实处,即在各科中课题研究能力培养的分工要求及科际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得到切实的保证。
建议5: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如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在我们的各科科目目标中,除了列出要求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价值观,还应该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经验”:要求学生习得的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如“具有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实验设计和简单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具有就某个问 题进行研讨或辩论的经验”,“具有野外科学考查的经验”,“具有户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或地理参观活动的经历”,“具有创作童话或诗歌的经验”,等等。
建议6:促使课程进一步综合化。如小学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门常识科,或自然与劳动综合成一门科目,或思想品德与社会综合为一门科目,或音乐与美术综合为一门艺术科。再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综合为一门综合理科(或称自然科学基础),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内容综合为一门社会科(或称社会科学基础),给学生提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粗线条的整体框架,同时提供进行具体深入的范例学习和专题研究的机会,并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
建议7:根据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材,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真正达到整体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标。如,如果把城市小学语文的识字量提高到3000字,看似局部负担加重了,却可能由于提高了后继阅读学习的效率而在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总体学业负担。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减轻学业负担,反而可能需要在局部上提高学习要求,而其关键,是遵循学习规律,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建议 8:在各科中全面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在讲述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时,紧接着渗入有关的技术、成果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使科学的学习渗透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影响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项理论知识时,了解这些知识分别在实际生活的什么地方得到应用(科学与技术、社会)。二是在讲述技术内容时,阐述这一技术中所蕴含或应用到的科学原理,这一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科学进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副影响(技术与科学、社会)。三是讲述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时,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用到哪些学科知识和技术,社会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哪些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如何转化(如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转化为科学问题),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出现等社会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如何成为根本动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
建议9: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通过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创新过程。
建议10:讲清知识的应用,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建议11:科学教育在给学生提供科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小学课程,一定要注意研究和重视儿童已有的原始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
建议12:把“劳动技术”这一科目改称“技术”或“基础技术”,不再仅强调单纯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一是强调与自然科学类等课程的联系与配合。二是强调“技术设计能力”(包括确认需求与机会、产生设计、计划与制作、评价等)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详见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技术部分,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三是在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综合进“现代技术入门”的一些知识。
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作为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出的能力的补充,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方案,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
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来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
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这一标准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技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会学生动脑,技术教会学生动手。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技术科不能仅强调单调的技术操作,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术活动需要设计、信息处理、价值评估、权衡投入与收益,等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建议13:初中思想政治科需要补充进足够的经济常识内容(尤其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和适量的政治常识(尤其是与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的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尤其是生活哲学)方面的内容。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在心理素质教育和生活哲学常识,第二学年安排法律常识和政治常识,第三学年安排经济常识。
建议14:新一轮课程教材必须力争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进,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更重要的要是在文学艺术教育中,摆脱教条刻板地肢解技艺、牵强辨析,以及片面强调单纯技术技能训练的“技艺之学”、“记忆之学”的倾向,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像,强调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强调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追求。尤其在语文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相关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都要注意这一点。
建议15:在新的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得到更加充分的介绍和渗透。如,历史中可以渗透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的学习内容,如增加历史上关于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事实等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加反映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各国势力消长的历史材料。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狭义地讲,是一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人口教育、能源资源教育,广义地讲,是一种长远观点和负责态度的教育,是对急功近利、对未来不负责任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它既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个人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感情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理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建议16:新一轮课程教材要设计各富特色或个性的几套,供实践者根据各自的情境具体分析,因地因校制宜地加以选择。
注意,这里提倡的是特色化、个性化,强调的是“多样化”中的“样”,要各式各样,各有不同,而不是强调“多样化”中的“多”,否则“多样化”将异化为“多套化”,似乎套数越多越好,这将导致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特色化强调的是“特”,追求的是各具特色,各富个性。如可以借鉴大学英语教科书分精读课本、泛读课本、听力课本、快速阅读课本成套发行的方式,语文、英语科的教科书亦可考虑出版精读课本、泛读课本成套使用。过去我们的语文除正式教科书外,也有配套的自读课本,但自读课本是作为可选可不选的教辅类读物,不上教材用书目录。改为泛读课本后,不作为选用读物,而作为必读课本的一部分配套使用。
另一方面,课程教材要有特色。就各校而言,特色学校之特色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特色课程。国家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就要给各地各校办出特色留出足够的弹性余地。作为国家颁布课程方案,也应该是提供几套各具特色的方案供各地选择。
建议17:教材编制更加强调系列化。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系列化教材,配备得越齐全,则该套教材越有竞争力。如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手册、地图册,以及配套课外读物等)、教师用书(多功能教参),家长用书(家长指导书或家庭辅导参考书),各种学具、教具,挂图,电子音像制品,教育软件,等等。其中,教材配套学生课外读物(不是一般的课外读物)、家长用书,应该进一步受到重视,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各套教材中往往不太重视这一块,几乎没有专门的家长用书,许多家长是借用教参来藉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各种电子教材,将成为教材市场异军突起的一大领域。
建议18:教材编制越来越强调多功能。如教参,除了直接指导某课或某单元的教学,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外,还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新特点,其编制思想、理论基础,具体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参中设置一些小栏目的方法,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教学,阐述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尤其是课程教材教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最新教改思潮和动向,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如学生家长用书,除可直接针对某课或某单元的学习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外,还可以通俗地向家长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及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可设置一些小栏目,通俗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如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学习,介绍一些家庭教育、家庭辅导的方法,学生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咨询,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也促进了家长家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产品的多功能,是消费者对商品不断增长的共同要求。越是符合消费者意愿和需求的商品,才越能使消费者满意,并受到青睐,其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强。因此,各种产品的设计者们都十分注意了解和调查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产品设计思想由此而来。目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需求强烈,如果能够通过一套教材的试教或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那么,这套教材受到认可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哪套教材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大,哪套教材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教育理论被实践者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实际发挥作用的物质力量。
最后,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上述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和改革步子的大小,通过循序渐进的、坚定的改革实验,继承与创新,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21世纪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
第二篇: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与变革浪潮,为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省是全国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省份之一,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架已体现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近年各地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们前期所作的探索研究,谈谈个人的思考: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及基本理念
1.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
(1)宗旨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4)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常将这些目标概括为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内容具体化:
1.1.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②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③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1.1.2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宄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③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④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③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⑤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的确体现了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学生成功。同时也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只有吃透了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卓有成效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明确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本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所要遵循的策略:
2.1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以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告别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然而,好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付诸实施,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相应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90%以上,且不少家庭已处于小康水平,至少是衣食无忧,学生没有了过去“跳农门”的那种强烈欲望。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动力容易弱化,缺少拼搏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是此,我们各学科老师都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依据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鲜活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激情,使之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②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转变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能否实现这种转变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是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③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的知识模块中贯穿有很多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及新科技发展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有的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或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是此,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新知识,而且能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策略。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试教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习贯于听老师的讲解,抄现成的答案,围绕老师和书本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先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课堂上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对话,由抄现成答案转向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单一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转向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进入社会调查访谈等多途径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猎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思维活动的创新性。
2.3 注重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联系实际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新教材本身联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除列有“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等模块外,还设计有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等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学习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强化了学习欲望。
2.4 突出学科特色 发挥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如通过MnO2加快H2O2分解速率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如通过Na、Mg、Al、Si、P、S、Cl2的单质与水或与H2反应的一系列具体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3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或原子序数)的量变引导化学性质的质变规律。(3)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哈伯的合成氨实验使氮的固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农业产量翻番,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如纯碱呈碱性的实验检测。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原料节约意识,环境友好意识等。
2.5 引导自主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发生在身边的问题为载体,在设计的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或与社会的互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优化等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按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切入点的探究活动。由初期的教师引导探究逐步迈入学生的自主探究;由课内简单问题的探究逐步发展到解决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的探究。真正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阅读部分教材培训
行宫园学校 刘晓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进校教研室齐主任给予的这次机会能够与大家共同交流,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在开学之初放下自己手中繁杂的工作,来到这里共同交流一年级的教材内容。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三部分:一部分是教材、课标及教参上的内容,我和大家一起做一次综合性的梳理;一部分是结合教材和我见过的尝试过的一些课例和教学片段的交流;还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在低年级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积累与大家交流。根据我之前的了解咱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大概也分为一下几种情况,根据您所处的不同情况我也想给您提出一点聆听建议:如果您是一位已经有了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的教师,期待着您在聆听后能够留下宝贵的建议;如果您是一位刚从其它年级或者从其它学科接触到一年级工作的教师,希望您在聆听过程中,重点把握一下我们低段的目标,了解一下我们低段语文课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您是一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希望您在我的发言中能够学到点语文识字阅读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开始今天的交流:
识字和阅读部分 一、教材的编排 识字编排(2个单元,分别为第四、七单元){大致要学习掌握如下的几种识字方法,掌握了方法才会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以后的运用。}
情境识字,如《数星星》,看图识字,如《日月水火》,对子识字,《上对下》 字族识字,《关心大自然》,猜谜语识字,《云儿见它让路》 2 课文编排(4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的与目标的渗透}
第五单元 爱祖国 爱学校;第六单元 我爱我家 爱亲人;第八单元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小动物,爱小动物;第九单元 接触科学,热爱科学。二、教材特色 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相结合,(2)正文全文注音,一直跟到第四册,(3)课后习题全部注音,(4)生字,认读字全部注音。2 实用性强,利教利学。表现在:
(1)
生字与认读字在生字表中明显分开。(2)所有的生字逐一地,按照笔顺进行跟踪。
(独体字按照笔顺一笔一划的跟踪;首次出现的部件,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笔顺跟踪。)(3)教材标示了新偏旁、新笔划。
教材里38个合体字当中,有33个含有熟部件。
这个表列,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在教学有熟部件的字时,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已有的部件就整体说,就不用一笔一笔的说了。例如“有”,当孩子们学习“月”时,是一笔一笔记的,当它在其它字中整体出现时,就整体说,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字形。而它又和“月”有点不一样,这时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另一个启发就是,教学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应该在没有熟部件的字上多花点时间和精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字321个,会写其中的123个(含3个多音字),掌握所学生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认识16个偏旁,学习按笔画、部件记字。初步体会汉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
2、学习用铅笔写字。初步掌握执笔、书写的正确方法,能把字写正确,比较端正。
3、学习看图或结合词句了解汉字的意思,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初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背诵教材中指定的诗文11篇,随文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5、能用指定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教学建议
(一)识字教学建议
1、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都是识字课,课课有不同,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下功夫。抓住每一课的重点,组织学生总结识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也就是明确学生在这一课,应该获得什么知识,形成什么能力。
2、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和认读字,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文学习规律。
(这里的语言环境指的是:词语、句子、课文、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机械地读。{举个例子: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在最后复习时候让读认读字,家长把所有字综合在一张纸上,让她在家里练习,练得很熟,后来我在学校里检查,他有很多不认识,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很诚恳地告诉我我写的和他妈妈写的顺序不一样,这可例子告诉我们机械的练习是不会有任何实效的。}(2)减少跟读,增加各自读,使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我个人认为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跟读就是不动脑子的读,一些孩子再度此时声音很大,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心思根本没有在读词上,指明叫他单独读你就会发现,他其实都没记住。}(3)要把了解字义与识生字、识认读字结合起来。(4)与读句子结合起来。
例如:
乐 快乐 我们多快乐!跳皮筋 踢足球 荡秋千 有的跳皮筋,有的踢足球 还有的荡秋千
3、激发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独立写好字的能力。
教学之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好教材内容,利用儿歌、韵文等语言环境来进行教学,要努力将间架结构、笔顺笔画等汉子知识融入游戏与活动中,在帮助学生感受我国汉字的有趣和神奇的同时,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继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独立写好字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示: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以简单明了,方便易学为上乘。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4、掌握部首字,为将来学习合体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木
在了解木的意思后问:谁能够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里面有“木”?{目的在于积累}
你还见过那个字中有“木”这个字吗?{目的在于再次理解运用} 本册的部首字共有50个
5、识字是一个教学过程,学生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识字,逐渐掌握字的音形义。识字的反馈应当放在每个环节相对靠后的时间段。如:第一课时末,第二课时初,末。
6、指导书写(一笔一笔的教,精讲多练)
学习完汉语拼音后,一年级学生开始认识和书写汉字。刚开始书写的汉字以简单的独体字为主,逐步学习基本笔画。学生刚接触写字,容易写得歪歪扭扭,不成样子。教师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放慢速度,稳扎稳打,切忌贪多求全,心浮气躁。每篇课文后要求书写的生字有3-5个,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建议将写字教学分散在两个课时进行。在教学生书写时,教师要多示范,一笔一笔地教,甚至要手把手的教,力求使学生把每个笔画都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每个笔画的高低、长短、斜正、收放等,则需要学生一点一滴的观察,一笔一画的落实。另外还要做到话要少(简明,扼要),方法要巧(抓要点)。要给足时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注下,认认真真地练习写字。(重点在低年级)
7、不要把识字课上成“阅读课”和“品德课”
有些教师总是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新词还没有学扎实,就盲目的引领学生读文、品词品句,更有甚者把识字课上成了阅读分析课,因此要准确把握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低年级的短文大部分都是儿歌、韵文、寓言小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无需多讲,这只是为识字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只是一种形式。重点要落实的内容还是识字,大家记住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二)阅读教学建议 1 要重视朗读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么朗读都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1)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过程中识字并复习巩固生字,认读字。(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情操。(4)在朗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2 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最后回到整体。
(1)一篇短文通读之后大体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做到知内容)例1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这都是从整体入手,在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应该选择一个能够覆盖全文的提问。(2)要知道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本册书中涉及到自然段的只有5课分别是:《小老虎的狗妈妈》、《爷爷和小叔》、《他是谁》《能干的“保姆”》和《脚印》在这几课中要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3)以学定教,灵活多样。
例1 :从学生的“所知”出发,《我们多快乐》60页 教师: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甲: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教师:还有谁想说? 生乙: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教师:都做了哪些游戏?谁来补充?
例2:从学生的“质疑”出发,《小老虎的狗妈妈》(100页)教师:读课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甲:小老虎的妈妈为什么是狗呀? 学生乙:狗愿意给老虎当妈妈吗? 3 突出低年级教学的特点(1)突出句子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基本句式,(举例3)天上星,亮晶晶,一闪一闪放光明。教师:美丽的夜晚,天上的星星什么样? 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再说}(2)突出词语教学
①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进行。《小彩笔》习题2 读一读 我们 绿色 美丽 五颜六色
教师:有一句话用美丽这个词,找出来读读 教师:你见过哪些地方哪个很美丽? 学生:公园,花园,学校(咱们自己的学校)教师:(请几个穿着各种颜色的同学站起来)
他们穿着衣服很鲜艳,有各种各样得颜色,颜色很多,很好看,就是哪个词? 教师:你还在那里见过五颜六色的东西 学生:彩笔,油画棒,旗子,花朵,积木….… 在这些交流后可以安排连线做到积累。②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客人到我家》 叔叔到我家
我开门迎接他(可以演示)阿姨到我家,我马上去泡茶(可以同义词代替)丁丁到我家 我把水果拿
爸爸妈妈夸奖我,(可以举例说明)“咱们的孩子长大啦!” {结合我的教学课例} 4 提高课堂效率
(1)初读做到读通,以粗知的内容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将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词连续、不破读、适当停顿,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最后两个单元)激情激趣导入,用能够覆盖全文的题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继而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每一遍读都有每一遍读的目的,初读的时候,读全文的时候,要有一个盖住全文的题目。例:《寻找秋天》
有一天王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寻找秋天。小文说:“秋天是蓝色的。”小方说:“秋天是黄色的。”小力说:“秋天是红色的。”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看一个老师的导入,是不是给大家一点启发,他的点落在“寻找”上了
昨天,赵梅帮助张强找到了丢失的帽子;天气凉了,妈妈在衣柜里为你找出一件薄毛衣………我们都有过“寻找”一些东西的经历。有一天,王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到野外去寻找秋天。他们找到秋天了吗?几个小学生又是怎么说的?请你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他用了一个“寻找”激趣,开始了新的一课。(2)“精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以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王老师带领他的同学到什么地方去寻找秋天?请你们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 大家看看书上的插图。这就是野外,你们说说在野外都能见到什么?”
“小文,小方,小力怎么说的?谁来扮演?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伙伴之间讨论讨论,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先从插图里寻找答案,再结合你知道的秋天情况说一说。” 再看看老师在阅读当中又一次引导:小文,小方,小力怎么说的,谁来扮演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3)熟读成诵,以利积累
“让我们走向野外,跟王老师一起去寻找美丽的秋天,请你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口头填写
有一天,王老师带我们到()去寻找()。小文说:“秋天是()色的。”小方说:“秋天是()色的”小力说:“秋天是什么()色的”
引导学生积累,可以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能够背下来,也可以用填空的方法,先口头填,想不起来,看书,然后站起来说。用填空的方法要注意:填空的时候你要抓住句子当中的一部分,或者某一类相似的东西,引导学生去填,不要在一句话中前后的空太多。比如这句:“有一天,王老师带着我们到()去寻找()。”你把题目给他了,把句式渗透还给他了,有一天王老师带我们哪去了,去寻找什么呀,再想想,“小文说:秋天是()色的。小方说秋天是()色的。小力说:秋天是()色的。秋天倒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在里面填的是几种颜色。
五、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1、识字教学是执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必需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识字量是3500个,这是九年积累的的数量。然而,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字的数量是1600-1800个,占了九年识字量的二分之一;会写的字是800-1000个,占九年写字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同时,《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还分别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那么,识字写字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六、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有的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没有落实好生字识记任务。表现为在教学生字时,虽然注重多种形式的认读,但忽略了分析字形和理解字义,生字识记时间短,教学不深入,而后便进行阅读教学,重点放在了品词析句、理解分析课文上,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把识字课上成了阅读课。
2、识字教学重点不突出
著名语文教师袁容老师说过: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口语词汇,会说、会用,就是不认识字形。而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不直接表音,学生看到汉字不知道怎样读,怎样写,因此,音和形的问题就成为小学生开始识字的主要矛盾。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偏重于读音:在识字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语。这样教学,生字的读音不成问题了,但是却弱化了生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的教师偏重于字义:让学生认读生字—组词—说话。这样教学,学生对字义有了深入的理解,语言文字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是字形教学突出的不够。而字形教学这正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不深刻,并影响到以后的阅读与运用。
3、书写习惯关注的不够
由于教师平时在书写习惯方面对学生关注的不够,或要求不严,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书写姿势不正确,即“三个一”落实不到位,学生地握笔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胸部紧贴课桌。二是书写不整洁。书写涂抹,书本折页、卷页现象严重。三是书写不规范。结构、笔画、站位不科学,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田字格的规范作用。
(二)应对的策略
1、明确课时目标
一般课文的教学都安排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应将重点放在认识生字上,指导学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去识记生字,既要有感性的认识,又要有理性的认识。要多分析字形,突出重点。对重点的生字、部首还要进行写字指导。同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复习巩固识字,继续加强写字指导和书写训练,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解决课后习题等等。
2、深入细致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明确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的钻研教材,对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字理、结构、识记方法、偏旁部首,哪个字容易混淆,字形复杂的字如何指导书写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时才能胸有成竹,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字指导,并适当做好识字的拓展,引导学生科学识字、高效识字。
3、教给识字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袁蓉老师总结的音形义结合识字法,对于我们识字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音形义结合识字法的基本思路是:读字音—析字形—解字义。首先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汇报记忆字形的办法,鼓励学生用多种发记忆字形。最后说字义,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来理解,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生字识记完了再回归课文,通过课文中提供的语言环境巩固识字,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其他方法:(1)字理识字法,(2)编字谜识字法,(3)编儿歌识字法等等。
4、加强写字指导
(1)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
在低段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写字水平,更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要注重鼓励、引导、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应了解写字的四大功能,即“启智、育德、审美、健体”。就可以充分体现这四大功能的妙处。(2)培养学生整洁书写的习惯。
可以通过评比、鼓励等方式使学生养成干净、工整书写的习惯。如,在班级中可以定期组织作业评比、展览等活动。
(3)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掌握结构、书写基本笔画等。例如“广”字。(点要竖中线,横在横中线上三分之一,横和撇要舒展,先竖后撇)七、一年级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的根本。(例如:倾听习惯的初期培养)
2、加强“双姿”的培养与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的时候,要加强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双姿”,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态度,让“提笔便是练字时”成为学生的写字习惯,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利用好直观教具 生字卡片和拼音卡片,这些都是最传统但又十分有效地教学辅助材料,省时省力,经济实惠,又直截了当。朴实无华的东西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例如本节课教师就充分的利用了生字卡片,还自制了教具巩固记忆了字形。实践证明,不用多媒体课件同样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的课堂,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整堂课教师成了图片放映员,这使老师变得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不利于师生交流。因此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用的适时、适度。
4、提倡课中休息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长,一般是10-15分钟,因此,一年级语文课提倡在中间安排课中休息,就是为了让学生稍微放松,之后,在集中精力进行新的学习,当然课中休息的形式和内容能够与所讲课时内容相关联就再好不过了。
5、评价激励手段不可少。
一二年级的的孩子自制力差,课堂习惯只是培养阶段,倾听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都需要老实课堂上有效地组织教学。一朵小红花,一个小卡通贴画的奖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表扬。也可以集体夸一夸,有节奏的鼓鼓掌。另外,还应该注意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和导向性。所谓准确性就是孩子回答问题与众不同时,教师不要只是用,回答的真好,真棒等泛泛的语言,评价语言应该具有导向性,体现好在哪里,从而引导孩子的求异创新思维。
6、复习铺垫环节不能丢。
我国著名古代教育家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无论小学、中学、大学哪个学科的授课都应该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因此,低年级识字课堂伊始,如果是新课文的第一课时就应当把上篇课文学过的生字新词以及新课要讲的相关联的音节、偏旁等进行温习。如果是第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也应当把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尤其是汉语拼音的复习巩固应当贯穿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
7、模糊没有考证的知识不能讲,无效无意义的问题不能问。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字时,给学生出示了几幅绿色的山、草图片,虽然图片很漂亮。但老师的引导出了问题,老师说“一般把绿色的景物称为“青”,因此图片可组词为青山、青草。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读词语。一开始,乍一听,这个环节设计的还不错,创设情境理解字义。但理性思考后,教师把表示颜色的词语青和绿混为一谈了。那么试问老师们青能代表绿吗?如果说真能代表,那七种颜色里为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里的青和绿又同时存在呢。因此类似这样的没有考证的模糊的不敢确定的知识不要给学生。否则低年级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会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到了高年级会造成孩子学习上的困惑。再例如《房顶上的大蘑菇》教师的一个问题。教师问:房顶上的大蘑菇真的能长大吗?(课文本身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无法回答。)
练一练: 一 教学建议 认真的把握教学要求 2 要扎实的练好基本功 是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 4 热情的鼓励学生的想像创新
(1)比如孩子说一句话,他可以用上有字句,他不一定要把画面表达的很完整,他看着图说“树上有小鸟,”可以;“树上有四只小鸟”也可以。
(2)有的学生写是字句,“大树是小鸟的家”;“大树是小鸟的朋友”,也可以,他从这幅画中发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就写什么,(3)还有的写谁做什么,“小鸟在大树身边飞来飞去”,“小鸟住在大树上” 还有的孩子可能要写几句话了,看这个图,他是有一定的情节的,一只小鸟在小屋里面,还有的在旁边飞,孩子可能会根据这个图 想出一个故事来。
口语交际(共9次): 现在的口语交际和过去不同,他不是做为练一练当中的一项内容,他独立成为一个内容,和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练一练 并列在同一个层次上,实际上是提升了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位臵。所以他没有题号,也没有标题,是用两个小朋友在对话的题头画 来表示口语交际,如54页。他不是第六题,而是单独算一项,两个小朋友的图表示这是口语交际,后边是听老师讲笑话,说一说什么地方可笑。
一 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 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简单的话,能了解基本的内容,学习说普通话,听简单的几句话,能复述基本内容,学习回答简单的问题。在口语交际课中一定要让孩子用普通话表达。乐于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有交际的兴趣,有交际的愿望。要让孩子爱说话。
第一册是以听话和独白式的说话为基础的,练习对话式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听话说话的不同,就在于他是交际,至少是个对话,但是又是以听话和说话为基础的,所以在刚刚起步的这套教材,孩子口语交际是以听话和式独白式的说话作为训练的基础,练习对话式的口语交际。二 教材内容
第一个单元是介绍自己,第二个单元是听故事,第三次是介绍小动物,第四次是听笑话,第五次是介绍朋友,第一次第三次第五次以孩子的说为主。有的时候口语交际事先都告诉孩子,让孩子回去练一练,他课堂上不紧张,事先有准备,但是教学中会有互动,如介绍自己,在介绍完自己后,别的孩子还想了解其他一些情况,就有可能向他提问,这时候他的回答就一点准备都没有了。会有一些互动,但是以说为基础。第2,4次虽然会有互动,但还以听为主,这反映了教材编写的思路,独白式的说和听的训练为基础。第六次打电话,第七次是看图讨论,第八次是对新年老人说愿望,第九次说下雪时候喜欢什么。后面几次互动性非常强,如:《打电话》,就有打的,还有的人要模拟书中给的几个头像,所以有来有往。在打电话的时候,要教给他礼貌用语,使用一些最常用的打电话用语。第七次是《看图讨论》,小动物怎么救出小鸭子的,每个学生都会从图中有自己的发现,就会从发现中生发出自己的故事来。故事和故事不一样 大家就可以讨论,甚至我们可以评比,谁的故事最好,谁表达的最清楚。如第八次对新年老人说愿望,再表演。表演本身就有互动。最后是说说下雪时你喜欢什么,虽然也是说,但是大家就可以提出问题,可以共同的来讨论,共同的来表达,所以要有互动性,我们的口语交际是从听 说逐步的到互动,讨论,表演,互动性是步逐渐加强的。三 教学建议: 打好听说的基础。2 促进双向的互动,3 启发学生自由表达,4 第四是鼓励孩子去想像创新。要照顾学生全员参与。不能总是几个孩子的事,要让学生大多数参与。6 要把口语交际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全程当中。
忠实建议:
一、关注学生方面:
(一)规范行为 培养习惯{这是我印象中,近几年来的教研活动中齐主任都会多次情调的,其实实践后我们才会真正地体会到,这是我们以后顺利教学的保证,同时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1.按课程表带好学习用具。2.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3.上课前,按课程表摆放好所需的学习用具。(按要求摆放在左上角)4.上课中:
(1)两只眼睛看着老师,不能交头接耳说小话。(2)不能随便吃东西,不能玩东西。(如学习用具、儿童玩具等)
(3)关于学生坐姿,不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也不要求学生做得非常直,只要是规规矩矩坐着不乱动,就可以了。(如桌子、椅子不发出声响,铅笔盒不掉地------)
(4)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不随便说小话。(5)回答问题 要举手,说话要有礼貌。
(6)掌握拿书的正确姿势。当老师或学生读书时,其他学生要把课本立起来,两手左右平握。
(7)当学生写完字或作业时,要随时把铅笔和橡皮放回文具盒,以免掉落地上,用时再拿出。(这种要求既保持了教室的安静,不会把铅笔摔坏,也从小培养了学生自觉整理内务的好习惯)
5.下课后,把本节课的书本收回,准备好下一节课所用的学习用具。
二、对教师的要求
(一)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二)熟悉掌握教材 把握训练重点
(三)对各部分知识点教学的几点建议
1.关于识字教学 2.关于写字教学
(1)指导学生观察笔画跟随表
(2)观察田字格,正确使用田字格。
(3)教师示范写字时,黑板上的田字格要尽量画的高一些,大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尝试在实物投影上写字。(4)把对字形的分析与田字格里的范字结合起来。(5)学生的书写与屏幕展示结合起来。(6)加强展示纠错后的书写练习。3.关于课文教学
(1)课文是识字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凭借。
(2)低年级阅读教学绝不是单单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也不是像中、高年级那样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其主要任务是以课文为凭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生字、认读字和大量的随文识字,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逐一落实到位。(3)低年级课文阅读教学以阅读为主,对课文内容一般了解即可,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4)一年级小学生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熟悉字音、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
(5)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围绕重点语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要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感受。
(6)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扩大阅读量。{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4.关于课文朗读的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快速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量。但是,各年级段读的要求不同。
5、汉语拼音的教学,一二年级永不放弃。{可以在课前复习和本课生字有关的生母韵母或相关整体认读音节.} 例:低年级段读的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三类字的读音要求)(1)生字读音;(2)认读字读音:
(3)生字、认读字之外的字的读音(随文识字)2.不丢字,不添字。3.词连读。
4.长句间的停顿。5.读通、读顺。
6.有语气朗读(有感情朗读慢慢推进)。7.按课文要求会背诵。
段落背诵;篇章背诵;按考试要求能填补空白(指:生字)。
三、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研究教材各部分的教学重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教材特点,要突出“识字”这一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如:加一笔、减一笔、换一笔、熟字加熟字、熟字加偏旁-------培养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要以语言积累为重点,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课文朗读、背诵、练一练、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积累。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积累。如:用字组词,用词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积累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语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4.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
5.创造性的使用课文,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春夏秋冬四季教材内容都有,教师要做到全册教材备课,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实现做好观察准备,为教学打基础。
四、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在学习中积累.}
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一、二年级为28课时,三、四年级为35课时,五、六年级为36课时,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2012年3月5日
第五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xx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对于我们xx,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不断的努力,课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进而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加强领导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校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完善各项制度,为课改提供保障
在制度方面,我校通过教代会重新修定了《全员聘用方案》、《教学常规考核要求》、《初三出口奖励条例》、《教学质量奖励条例》、《请销假制度》、《教师规范性要求》、《程序性制度》、《评价体系》等30多项重要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以制度确保课改的顺利开展。学校把课改经费的投入纳入全年预算,统筹安排各项费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改培训,课改培训费用实施报销制度;鼓励教师购买相关参考资料,同时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加大对课改工作的奖励,如对课题研究的奖励、对各级获奖论文的奖励及对课改中的先进个人、教研组进行奖励等,以制度保障课改的经费需要,从而增强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程改革,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也缺不了社会、家长等外在配合力量。为让社会了解、关心新课程实施改革工作,使学校、社会、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做法、汇报新课程的进展情况等。并采取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中心,切实推动课改深入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参加市、区的各级新课程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自课改以来,我校外派参加国家级培训17人,省级培训6人,市级培训27人,区级培训42人,校本培训则达到了全员参与。
其次,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交流外出学习经验和自己课改中发现的经验与问题等。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周星期一下午第四节课为专门的学习交流课,全校在职员工全员参与,交流促进,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总结提炼和交流推广,有利于课改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三,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领导作相关的讲座、报告。自课改以来,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家讲座,使其认真学习,而后回校交流;另一方面重视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保证教师学有实效。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第四,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的集体成长。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课堂教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