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水》读后感
《漫水》的语言趋于方言化,专有名词很多,民间传说和诗歌颇具特色,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别具一格。刚读时有点不习惯,觉得拗口,好在其与我们家乡的方言有点类似,理解起来并不费功夫。这样的语言更贴近生活,将漫水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写得入木三分,生动传神,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如余公公到后山捡枞菌对他的黑狗说:“叫你莫跟脚”,他的气恼和些许孩子气就跃然纸上了。
《漫水》的行文结构紧凑,顺序和插叙相结合。开头是从小说主人公已到暮年的慧娘娘和余公公发生在其生活中的小事写起,由狗咬人而余公公又心直口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引起二人争执,然后回忆二人年轻时在漫水所生活过的许多片段,中间穿插漫水人的习俗和生活场景,如初三舞龙灯,社员下田工作等,最后以慧娘娘被儿子强坨气死而强坨也及时醒悟悔过,慧娘娘随飞龙升天结尾。升华了小说好人有好报的中心主旨:不管一个人的出生和过去如何,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行善事,积善德,终会得善缘,获得他人的尊重与感恩。
《漫水》的情节既别出心裁、不可思议又意料之中,开头写强坨打龙头杠的主意作罢后,绕了一大圈,又因面子问题鬼迷心窍、愚蠢之极的伙同外人盗取了龙头杠,其实他并非坏到无可救药,至少还算孝顺母亲,良心未泯,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开始是为钱财也好,后来是为对余公公过意不去也罢,都已铸成大错,自己的娘因自己含恨而终,自己也落得骂名。
所以说做事三思而后行,待悲剧发生,悔,则晚矣。文中许多情节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如余公公的子女功成名就后遗他一人孤独养老,纵使过年都难得回来一趟。文中写村里人羡慕余公公子女有出息,同时也从侧面道出了他子孙满堂却只能在团圆的春节里不得团圆的悲哀,这多少暗合了现今社会许多年轻人自以为是的给父母最好的物质供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答,却忽视老人们精神上的孤寂和亲人关心的缺失所造成的落寞。
如秋玉婆终日说三道四,给别人泼脏水,揭别人的伤疤,到死都不得安宁,落得下巴被雷公打落的下场,应了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又如绿干部尽心尽力工作,如实传达命令,认真督促,兢兢业业,却落得吃力不太好,官职得不到升迁还得罪了许多人,弄得人恐避之不及。等等一些都能给现今社会沉重的一击,以小窥大,让人不得不重视。
总的来说,《漫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都不容忽视。
第二篇:水漫家乡
水漫家乡
侯贺文 六年二班
7月28日,我和奶奶刚下飞机,就听来接我们的爸爸说吉林发大水了,还说温德桥已被洪水冲断,江面上漂浮着无数个蓝色的化工原料桶,许多猪在江里顺流而下,还有许多包米杆子、小房子、木头形成一条长蛇。
刚到家楼下,只见小区里的邻居们不断地往家里搬矿泉水,原来由于江水被污泥染,造成全区停水。我们一问小卖店,一箱矿泉水竟然卖到70元,简直是趁火打劫啊!
本以为我们刚从上海回来,可以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地吃顿晚饭。谁知,一个电话,爸爸就被叫走了,而且一夜没有回来,听说是去接待被转移的灾民去了。
第二天,我和奶奶来到江边,只见江水浑黄,波浪翻滚,比平时高出三、四米,水位已经快到桥面了,淹没了啤酒大棚,江南的风帆只露出一下棚顶。
后来,在电视里我才知道,不只吉林发大水,蛟河、磐石、桦甸、永吉等地区也遭受洪水的袭击,情况比我们这里更危急。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我家共捐了三件衣服外加600元钱。所有人都在为抗洪发救灾而忙碌忙碌,包括我爸爸,已经有好几天没回家了……
我们要重建家乡,希望那些灾民早点和家人团聚。
第三篇:漫水——读《漫水》有感
《漫水》:情如水,爱如水
火车呼啸穿梭,翻开《漫水》,便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情感的清流不可遏制的奔涌而出。作者娓娓叙述,语调平稳,波澜不惊,平实的语言寄予深情,觉得颇得陶翁笔法,白描式的简笔勾勒,线条简淡,舒适。作者致力于乡土中国的塑造,笔下是湘西漫水这民风如水一般纯洁的村子,与世无争,勤劳种做,自给自足,简单而惬意,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俨然一处世外桃源,虽然有绿干部的蹲点传达外部的信息,以及其妻子的下乡改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漫水村人重复了世世代代的生活,正如那根传递了几世几代的龙头杠一样,反而历久弥坚,美好的世界令人神往。本书以平民化的意识塑造了余公公,慧阿娘两个光辉的人物形象。作者抓取中的琐事,表现着以二人的善良与勤劳,人性的真善美在两人特别是余公公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余公公大半生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有慧一家,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令人叹服,感动得几至泪下。特别是最后慧阿娘死去的故事,余公公亲自为慧阿娘洗头,穿衣,重新粉刷药箱,雕龙头杠,看着慧阿娘红扑扑的脸庞,摸着她略有余温的身体,不敢相信她的离开。这可以看做平实叙述的故事里最后的高潮,切实击打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为那份没有说出的潜藏心底的如水般纯洁的爱而心碎一地。我不知道,在乡村日益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去哪儿寻找这么一块人性至洁至纯之地,我想也只有在陶渊明的心中,在王跃文的笔下吧,作者在自己的故乡寻找着美好,也寻找着人性,读罢此文,我想,他是找到了,但只是在自己编写的文学梦中与之相遇,和沈从文一样,同为湘西乡土题材的作家,王跃文也编造着属于自己的湘西之梦,人性之巢,也给了文章如水般的美丽名字——《漫水》,情如水,爱如水,人心被清水抚明!
但又正如他所说,“ 文学或者小说,不仅是对生活的再现,也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小说不是现实,也不一定描写的都是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比如说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的民风淳朴的世界就与当时还处在混乱中的湘西的现实是不符的。”所以可以说,小说有着对历史的美好想象,作者想象着历史的美好,实际也有着对现代世界里人性的寻找与颂扬。
掩卷,列车飞驰,望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青山与原野,因为对淳朴美好漫水村的如此喜爱痴迷与向往,我又想到了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中那些可爱的女孩,主人公香雪,以及凤娇,她们居住的台儿沟贫穷封闭落后,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一列火车的闯入,在台儿沟的那一分钟停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每日有了追求,每日火车带来的新奇让
她们燃起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香雪为了那铅笔盒,竟付出了一篮子鸡蛋的代价,而且被列车带到了下一站,独自走在回家的夜路里还想着怎样像母亲解释!还有了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如凤娇对列车员小白脸暗生情愫,从来不注重打扮的她,火车来后的每晚却装饰的得花枝招展,翘首以盼列车的到来!外部世界对落后乡村的闯入带来的振动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这一过程有喜悦,也必然伴随着痛苦。而我只是希望,在这一难以避免冲突中人性真善美的永存。
湘西的美好自沈从文笔下便开始便令人心旌摇荡,心驰神往,如今又读到王跃文接踵而至的纯明世界,必将引领更多人摩挲细读,亲身往之,感受那一片乡土之美,人性之美。
我想,每人心中都有一份不灭的信仰,指引我们走在这条朝圣的路上!
第四篇:漫水与边城
我读《漫水》,最大的感受可以用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对《边城》的一句概括:“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我觉得《漫水》跟《边城》一样表现的无疑也是人情美和人性美。《边城》写的是一对年轻人的凄美的爱情,《漫水》写的是一对老年人的沉重的爱情,只不过后者的爱情却一直没有真正表达出来,而是随着慧娘的死亡深埋入尘土。因此后者的爱,更坚韧,更苍凉。但一样的是,主人公的心灵都是如同湘西大山里的溪水般透明、清澈。小说的两个主人公有余和慧娘娘,都是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都勤劳、善良、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余与一般的乡村农民相比,更心灵手巧,他不仅会多种手艺,还粗通音律,而慧娘娘简直就是菩萨的化身,漫水的人都是她接生出世,而无一闪失,她做赤脚医生,救人无数,她还妆尸——她把漫水所有的人从生到死一下子管到底了„„
这点读后感只是一些粗略的感受,若要全面地解读《漫水》,可以从老年人的婚恋角度,也可以从乡村的宗族文化角度,更可以从小说里主要几个人物的性格、命运,甚至是溆水流域的民俗学等等方面去解读,不管哪一个角度都可以做一个大评论。但我一直感觉王跃文的这个小说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漫水》里那根多次出现的龙头杠无疑象征着千年相承的民族(到具体的乡村就是宗族)文化,那根龙头杠最后被强坨伙同外人盗走了,是否象征着我们民族(或者宗族)文化被外来文化的侵蚀、冲击得难以为继?它还能找回来吗?有余可以重雕龙头杠,但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已经异化和变形应是不争的事实了。
最后说一点我感觉不足的地方:
一、我觉得《漫水》的历史感太虚了一点,很多历史大事件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丰富的特定时期的人物内心变化,显得不够厚重;二,我觉得中间有两节太琐碎了一些,譬如关于枞菌的描写和对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还可精练一些。总的来说,我觉得《漫水》是一部很牛B的乡土小说,王跃文在微博上说这个小说的名字也是他出生的村子的名字,对他有特殊的意义。由此看来,《漫水》不仅是官场小说大佬级作家王跃文的一次华丽转身,同是也是给生养他的村庄一份特殊的献礼。
第五篇:情漫山河读后感
情漫山河读后感
2016年7月25日收到了梅梓祥老师寄来的《情漫山河》这本书。梅老师很用心,用黄色牛皮纸包裹好,生怕风吹雨淋。而我不想辜负老师的这份细心与信任。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慢慢地读完这本书。
《情漫山河》全书共有56篇文章,是一部反映铁道兵战斗历程的散文、报告文学集。内容从大漠深处到长城内外,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文字读起来很深情。老实说,这本书的读后感很难写,我迟迟不敢下笔,是因为它的内容太厚重,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用自己的双脚行走在筑路的路上,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年轻的筑路人,我怕自己写不好而对不起前辈。
60多名作者笔端触纸写下一篇篇感人的文字,表达了广大筑路人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人民军队的一往深情。跟随作者们的足迹,你可以领略从白山黑水到戈壁荒漠、从南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祖国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以及那些或悲壮、或有趣、或感动的故事。
作者戚广和与战士们一起迎着凛冽的寒风,情绪激昂地唱着战歌,出发去抢修塘沽至天津的铁路。可是这一路并不平坦、顺利,“轰”数不清的地雷,在他们身边爆炸;敌机从头顶一架架飞过,时不时的轰炸,可是战士们一如继往的前行,无所畏惧。冬天抢修铁路,一镐下去,战士们把虎口震破了,鲜血冻在镐把上,但是听不见一个同志叫苦。一年来就是凭着一把铁锹,一把钉道锤,把铁路从松花江修到了天津,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
在樟河,战士们三天没有睡上十个钟头,可一个个还兴奋地唱着自编的小调:北风滋溜溜吹,吹来个二支队,修路修到樟河桥,个个情绪高……看到这里时,让我想起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画面和这里的文字一模一样,铁道兵战士沐雨栉风,保家为国,为人民的解放事情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之路。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曾一起在军旗下集结、歌唱、战斗、冲锋,一起把足迹嵌在共和国的北国南疆、雪域高原,走到哪里就把幸福和欢笑带到哪里,骄傲、自豪、勇敢的铁道兵。
《扬子江上》则是讲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战士们在长江大桥二号墩和洪水搏斗的一天。雨大水凶,船只摇晃不定,战士们的雨衣已经淋得透湿了,雨水不留情地从头上一直灌到全身。然而再大的风浪也不在他们眼里,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向前,终于赶到洪水前面,拔起钢板,船只通过,在场所有的人挥帽欢呼,拥抱庆祝。
还有《战斗在碧河线上》、《四百五十个昼夜》、《没有新娘的婚礼》等等,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歌如泣、感天动地。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流泪,突然觉得自己太过渺小、太过平凡,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学习先辈身上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学习他们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铁道兵前无险阻,铁道兵前无困难”.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南北,奋勇抢修;和平时期,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更是为适应新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脱下军装集体转入地方,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情漫山河》这部作品满怀激情、深情,文笔清新、有力,有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不仅赞美祖国山河,还讴歌劳动美、心灵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深读、收藏。
最后,感谢梅梓祥老师倾情推荐与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