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谁一起玩儿的杂文随笔
*翻U盘黑历史。
*谜一样的童年记忆。
——————
和谁一起玩儿
小时候,家里有八个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老妈偏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那本线装书,蓝色的封皮泛黄的纸页,内页倒是规规矩矩的简体横排,七绝五律排成整齐的小方块。每天吃完晚饭——在我蹑手蹑脚妄图溜进房间玩儿一会儿前,老妈就会窝在沙发里打开那本书——并且准确地叫住还停留在角落的我,从“海上生明月”开始抽查,背完五律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再从“空山不见人”直到“劝君莫惜金缕衣”。而阴谋未能得逞的我只好苦着脸在客厅里转圈圈儿,背着手踱步冒充一个旧时私塾里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重复念着某一个句子,以为靠这种拙劣的模仿,就能想起下一句是什么。
老妈哗啦啦翻过一页纸,几个小方块被埋到了两页纸中间,我眯起眼睛——那个时候我已然近视,约莫是趴在被子里看书害的——看见下一页上有更多的小方块,再想想我房间里的小人书,便觉得人生真是无比的凄凉。
长大之后我总会暗搓搓地猜,后来我更喜欢宋词元曲,说不定就是因为,它们永远没有办法排成小方块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搬到市中心住,客厅很大,左邻右舍又常年不在家,我可以肆无忌惮地一边拍着皮球一边大声背书——嘭!狠狠拍一下球,“城头铁鼓声犹震”。嘭!又是一下,“匣里金刀血未干”。老妈在诸如“背诗时在干什么”这些细节上面从来不管我,只是懒懒地靠着椅背,聚精会神地刷着手机的屏幕,在腿上摊着那本唐诗三百首,听见我卡壳了低头确认一眼,然后带些鄙夷地提示我前几个字。——老实说,我一直很好奇她是如何做到一边看着网络上的冷笑话,一边准确地听出我的吐字不清,然后嘲讽地纠正我那首诗到底是“乾坤日月浮”还是“乾坤日夜浮”的。
一个晚上背完整本唐诗三百首,跳开那些我妈觉得“写得太烂完全不值得一背”的内容,还有那些动辄两三页的乐府故事,少说也有150首。我在客厅里转的头晕眼花,老妈在沙发上躺得舒舒坦坦;我背书背得口感舌燥,而她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嗯。”她会哼一声表示我没有背错,然后头都不抬,“《竹里馆》?”尾音自然上扬一点,意思就是“你可以开始背下一首了。”
——那个时候我觉得,背那么多唐诗的用处就是在我妈无聊的时候,充当她的自动点读机,又或者是她在刷微信QQ的时候假装成播放背景音乐的唱片机。无论哪一种,我猜这都是独一无
二、至少特立独行的……好吧,姑且算作童年体验。
当然,她自己也会抽空复习。只不过每当她背到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诗句的时候,我总会犯一些现在看来简直蠢透了的误听。那时她热爱“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南方人的发音总会有些软糯粘连,再加上声音从客厅到卧室的需要度过漫长旅程,以致于我整整三四年都以为这首诗是在描写一个生在江南、名叫“张丽丽”的美女。
就这样我囫囵吞枣了李白杜甫、王孟刘柳、温韦李杜的诗,苏轼柳永秦观贺铸大晏小晏的词,乃至关汉卿张养浩的散曲王实甫马致远的杂剧,一个一个规则或不规则的墨水方块在肚子里堆积,等到看见郑燮那句“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时候,真真怀疑了一下自己的功底是不是也“龌龊耐不得”。
不过那个时候,我从来不知道我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饭后消化”或者“自动点读”,我也从来没有把这种带着玩闹与抱怨性质的习惯当作是在“学习语文”,直到正儿八经地进了学堂,老师开始认认真真地讲解那些我已然觉得成为了“常识”的东西,我才恍然惊觉——哦,原来那种东西,叫做语文功底。
我记得有无数的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古诗文有什么用?更加愤怒而情绪激动的,会把手中正在苦苦背诵的古诗积累卷子一摔,拍着桌子骂道,学语文有什么用?其实对我来说,这差不多也是个无解的命题。大概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太过于奇特,我自始至终无法站在神坛底下瞻仰那些文豪的伟岸身影,在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我就蹬鼻子上脸地跳了上去,和他们玩儿得不亦乐乎。
刘禹锡永远在上蹿下跳地嘚瑟,雄赳赳气昂昂地大骂玄都观桃花;柳宗元蹲在角落里垂头丧气地种着桔子树,看小石潭里的鱼游来游去;李白举着导游旗扛着酒葫芦,高歌着带我看遍巴蜀关中的奇山秀水;李商隐捧着自己精雕细琢的象牙球,笑得温温文文地等着后人破开隐喻……文科生特有的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感让我先天地失去了仰望憧憬他们的可能:杜牧韦庄并不比左邻右舍陌生,孟郊登科后的兴奋也不多于同伴中考分数出炉后的欣喜若狂,王维絮絮叨叨地和裴迪讲着山里的景色,其实颇有些我乡下的太外婆送过来的家书。
是谁偏要把他们捧得老高,一点鸡毛蒜皮的牢骚都要上升到人格崇高志向远大,不许我们感同身受地嘲笑?神坛太高太寂寞,其实适合朱熹程颐这类哲人圣人,那些家长里短的诗人词人,就该生活在市井民间。
古诗文有什么用?古诗文其实并没有用,而那些诗词歌赋说到底也只是一些大大小小规则不规则的铅字方块。然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千年前那些书写这些方块的诗人词人们,他们有血有肉地活在字里行间,愉快地过着自己不朽的生活,并且从文字里伸出手来,邀请你和他们一块儿上蹿下跳、玩儿得肆意又自在。
人们不是说了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要读谁的文章?我要和谁一起玩儿?
第二篇:不在一起杂文随笔
你要读诗,
要文雅,要檀香,要平静,要儒雅的公子,要秀丽的园林,闺房外有月满西楼,内有烛火安详。
可我谁都不服,我想仗剑走天涯,想看人世的繁华,我背着一根铁棍就要砸了天庭玉帝,千刀万剐,天火淬身,也不困樊笼。
你只问我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你不知道,你在红楼,我在西游。
第三篇:一起唱《十年》的杂文随笔
春节假期刚过,但2018年已将近过去1/4,前两天在KTV唱陈奕迅的《十年》才猛然发现,听我唱的高中同学跟我认识已经整整十年了。不经意一回首,就发现岁月不饶人,曾经在一起只顾学习玩耍的我们,已经开始背负以前从未想过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关系最好的几个朋友,就是十年前就认识的。很有幸,他们今天仍然在我的身边,关系如铁,虽相聚时间不如从前多,但相聚时刻的放松和欢笑有增无减,只是脸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在心底里,我很心疼,曾经我跟他们一样在外四处奔波,努力拼搏,甚至通宵工作,只为提高业绩,增加收入,在繁华的都市能够有自己的家,给另一半一个温暖的港湾,不让家人担心自己在外的生活。
可是面对高房价、高物价的都市压力,总是觉得离自己要实现的小目标很远很远。1993年左右出生的我们其实才毕业不到三年,要赚钱,要恋爱,要结婚,有的已经要养家养孩子了,不是我找借口,只是觉得大众应该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去成长,去沉淀。
你们应该可以看得到,我们绝大部分已经抛弃了梦幻西游、QQ飞车、英雄联盟,NBA直播也不看了,更有甚者,我一大学同学是科比的铁粉,但偶像的退役仪式直播他都没赶得上看。我们在忙着努力工作,忙着创业,不再是被你们一直所诟病的脑残“90后”了。
还有一点你们一定要理解,我们不是不谈恋爱,更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我们有前提,要遇到对的人。尤其是催着抱孙子的长辈们,我们理解渴望抱孙子的迫切心情,可是你要问问即将成为爸爸妈妈的两位做好准备了没有,养育孩子可不是儿戏,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如果没有准备好,请不要生小孩,记住,千万不要苦了无辜的孩子。只要我们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拥有假期的时候,记得跟家人、朋友一起看看山,玩玩水,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忘记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给自己紧张的神经放个假。别忘了,一起唱《十年》??
希望2018年我们能实现自己的小目标,至少能够看到小目标在哪里。
第四篇:跟着波浪一起入睡杂文随笔
第一次乘这样长时间的船
躺在上铺觉得自己跟着海浪的节奏起起伏伏
以自身为一个轴开始转圈
当浪将我抛到上方的时候
身体依然留在下方
意识可能还在从下方到上方的旅途中
身体与意识的脱离 就像脑子与脑壳之间存在缝隙
该如何填满这缝隙让它不再移动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我因为无法避免晕眩而想降低重心
在船上蹲着刷牙好像要比站着好
那么即使躺着是重心最低的时候
也想着下铺也许要比上铺要安稳一些
但在晕眩的紧要关头
想到与别人解释这件事情是多么地麻烦
于是只能留在上铺 逼迫自己按照海浪的频率
也一同活动着缝隙
这相较海平面如此之高的船
对于上铺与下铺 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在晕眩的圈子中
寻觅着睡梦的踪影
第五篇:和太阳一起奔跑杂文随笔(推荐)
我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奔跑的人,十几年的光景里,他风雨无阻地在跑道上挥洒汗水。每年工厂组织跑步比赛,他都能拿上名次,这与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然而生活却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前年的一次事故中,他被机器切断了四根手指。
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是残缺的,郁郁寡欢,不愿和人交流。后经工厂领导的多次看望和工友们的开导,他才慢慢走出了阴霾。有时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如今他又开始跑步,还时常邀我一起。我说年纪大的人不能跑太多,他却把“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挂在嘴边,来说服我。父亲说,即使追赶不上太阳,但是至少可以和它一起奔跑。那个时候,我知道他是真的释怀了。
这让我想起,我们退伍后要去技师学院学习的经历。以前觉得这么做挺浪费时间,自己是一名文科生,却偏要学习机械知识。可是现在想想,公司专门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在抱怨中停滞不前,那才是真正的荒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把事情干好。
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人生的路上,我们都是奔跑的人。沿途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我们始终无法预测,那不如平静的接受生命里的馈赠,把心态放好,这样才能够吸取更多养分,早日长成参天大树。
也许,奔跑的过程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速度,不要因为过快而力竭,也别因为散漫而丧失斗志,在自己的轨迹上跑出精彩。领先时,不骄纵,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如果暂时无法超越,那也别停下脚步,至少,你可以和太阳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