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教育个人的心得体会
小学是学生正式教育的起始阶段,一年级又是起始阶段的起始年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任教一年级有三年了,从最初接手一年级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轻松应对,积累了不少教育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耐心是教育的前提。“耐心”两个字当老师的都明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年级学生身上还保留着幼儿园时的玩性和依赖性,他们对学习有好奇心,却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当你在课堂上强调了十遍纪律,当你把学习任务说了十遍后仍然有学生不明白,这时候你还有耐心吗?所以,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要时刻告诉自己:“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有了耐心,便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爱听好话是人的本性,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表扬自己,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学生有了一点小进步,老师就要及时表扬。表扬学生的方法可以延续幼儿园时的表扬方法,如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小红旗……
走进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一年级小学生单纯可爱,接触久了,我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下课后总喜欢和他们玩上一会,有空便会和他们谈谈心。慢慢的,孩子们都愿意和我亲近,对我敞开心扉。学生信任老师,才会更好的学习。
教育心得体会是一个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在教学之余,静下心来写一写教育心得体会,既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途径,也是一个放松的好方法。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教育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中,女儿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结束了,这一年里,我真是喜忧参半。在这里,我把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小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家长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进一步做好各家宝贝们的教育培养吧!
以前,我总是简单的认为,只要让她吃好喝好玩好身体好就可以了,至于学习嘛,那肯定是老师的事情。上学后,才发现想要孩子全面的进步,首先就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各家的孩子性格都不同,需要家长去向老师介绍,还有家里做作业的情况,有哪些知识面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及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学习和思想)家长是不知道的,这些都需要通过和老师的沟通来达到共识,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和你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教育。
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家的孩子做作业很是拖拉,我就对她进行放宽政策,给她空间和自由,每天做完作业,直到睡觉时间,这之间的时间全部由你自己自由支配,家长不予干涉,你想多玩下,自然就要写快点吧!她在写作业时,如果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一般都讲给她,给予一定的提示,也尽量克制自己不去训斥她,尽量不让她觉得家庭作业很可怕!还有就是,我以前有时陪她写作业时喜欢拿着手机在旁边玩,她对此觉得很不公平,妈妈可以玩游戏,而我要写作业,对此,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这样做,也影响到她写作业时的态度,立马改正,可以不陪她写作业,但是一定不能边玩手机边在旁边看她写作业。做完作业我一般都是让她自己先整理一下书包,然后我再帮她看一下,争取在二年级里,让她养成自己整理好书包并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第三,鼓励和表扬,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孩子也是一样的。我家的孩子如果一件事情做得好,我一般都大方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做得不好的时候,及时指出,及时鼓励,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需要过分的惩罚,不依不饶的指责,这些都会让孩子恐惧,让孩子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的,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多多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棒的。
第四,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兴趣爱好,而不是把家长自己喜欢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只有自己喜欢才会心甘情愿的学习和练习,才会做出成绩,有收获,孩子才会自信的站在人前!
最后,让孩子爱上阅读。我家的孩子坐不住,就是那种外向运动型的孩子,我想要是她能喜欢上阅读,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于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超市或者书店看书,或者买一些孩子喜欢的书,让她在家看。买回来的书,我把它们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比如枕边,沙发上,书桌等地方,这样,她可以随时随地地看,不用拘泥于时间、地点,想看就看。刚开始时,她不愿意看,我就尽量抽点时间和她一起看,和她一起讲一个故事,她讲一段,我讲一段,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因为没有几个小孩不喜欢听故事,时间长了,她就可以自己看了,遇到不会认的字,我一般都立马告诉她,没有让她去查字典,因为一查字典她就把前面看的故事情节给打断了,她的兴趣就会减半,要不了三次,我估计我的小孩就不愿意再读书了,个人觉得,如果是那种坐的住的小孩,很自愿的去查字典当然更好。
以上这些就是这一年里我对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希望家长们有时间的话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好方法,让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103班
家长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林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促进和发展为主,而非治病救人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2、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3)熟悉学校环境。3、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4、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告别幼儿园,踏入小学的门槛,一切都是新的,感觉非常不适应。他们天真烂漫,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
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会有竞争,也会有压力,更会有失败。要教育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
3、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十分重视班风建设,经常举行班会活动,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4、教师首先要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6、家校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家长会,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专家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要以高尚的师爱之心去抚育幼小而纯洁的心灵,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尝试。
一、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死对头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 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即使成绩人合格,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会以学生的心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我常常奖给学生“小红花”、“小五星”,学生都视为“珍宝”,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玄耀。这不就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后心灵碰出的火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他们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
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乐学。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上课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学生听起来就会枯燥无味,学的生字也记不牢。在识字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想了许多好办法帮助学生牢记字形。一是通过猜字谜的游戏活动来记住生字。二是编口诀来衰亡容易混淆的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口诀编得好。三是编讲与字形有关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所学的生字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快乐的心理,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没有压力。这样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健康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现在所教的班,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讲空话,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家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呵护下,听好话多,受夸奖多,兹生了不少娇骄二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鼓励其坚持、发扬;错的要反对、纠正。其次,要明确三点认识。一是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是每个人要进步,就要勇于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所以批评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一件好事。三是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好。承认缺点错误是勇敢的表现,改正则是进步的开始。再次,积极开展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的活动,使班集体始终充满其乐融融,奋发向上的气氛。
五、家校同步,积极做好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共同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具有健康心理。
一年级也有少数学生有心理障碍,原因多方面的。老师必须十分细致地找出原因,积极争取家长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以爱心去感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个别辅导、多表扬他们的进步等。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没有消除不掉的心理障碍。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充分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要我们付出高尚的师爱之心,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由于受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许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碍。及时的分析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5.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一旦受挫,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波及孩子,对孩子的爱甚至出现天壤之别,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产生厌学心理。
2.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学生不能自理自立。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少,舍得花费最大的投资来保证孩子的一切。所以宠爱、溺爱、过分期望与保护,使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发展的优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
3.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与人合作起因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当。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常由老人照看。由于隔代,老人们更是心疼孩子,今天替他叠被,明天帮他穿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到头来,失去了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感、不会谦让、难以与人相处。
三、在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进行集体性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增加与同龄人交往机会。如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穿衣比赛、集体分工合作就餐、打扫卫生等,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体验感受。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积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讲艰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让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参观农业生产劳动等。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作适当指导),自己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或者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自主发展,逐步具备交往、组织和创新等能力。
3.针对性地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如“挨了批评该怎么办?”“照镜子,谁最美”等。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孩子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4.“今天我是班长”,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针对孩子愿出风头、争当干部的心理及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可以采用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的方式,每人当班长工作一天。工作结束后,由班主任、学生代表评议。班主任充当每个班长的顾问,给以工作上的指导。这种做法,不仅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为班级做事的能力。
5.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学校、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
6.教师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长中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目标。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进行挫折教育,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适时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珍惜并鼓励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提高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一、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另外我们开展的“花儿朵朵开”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此特点来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文1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1、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2、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文2
新学期开学了,我仍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开学第一课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数学课程纲要”,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容易理解,我给这节课起名叫《这学期我们学什么?怎么学?》。课堂上,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过了一个假期,都长大了,更懂事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都学会了自己翻看目录,自己说每个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我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请思考一下你在接下来的新学期里打算怎么学习呢?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还在小组内先给成员们交流自己在这个学期里有什么新的学习计划?打算怎么学?怎么和同桌一起进步?最后在班里在派出代表发言,令我很是惊喜!虽然这些只是只有七八岁的一年级小朋友,但是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问题,他们也能像模像样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就是进行了新课,我课前做足了充足准备,因为我认为第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难,孩子们在上学期都已经熟练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这些平面图形对于他们来讲,算不上是难题。所以在课上,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己分类,自己总结的形式,认识平面图形,虽然刚开始,孩子们有些混乱,因为他们在幼儿园里学过这些图形,但是一看到大屏幕那么多被打乱放在一起的图形,他们就懵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成功分类,并总结每个图形的特点。最后在游戏阶段,我设计了三个游戏。游戏一:我说平明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相应的学具图形。游戏二:同桌两个同学一组,一个人闭着眼睛摸图形,另一位同学判断同桌说的对与错。游戏三:猜图形。老师用卡纸遮住一个圆或者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一个角,或者一小部分,让其他同学猜他是什么图形,并且说出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圆的'特征最好认出来,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别容易混乱,只有最后全部揭示才能认出它到底是哪个图形。
我认为:勤于思考是数学课上必须帮助学生锻炼的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认知学习数学的一个慢过程,是数学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孩子就不会真正的进步,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