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万块钱一句话美文
那天我去同事华家时,遇到了华当年下放时房东的儿子陈。华给我们做了一番介绍,说陈现在在做生意。出于礼节,我问他做什么生意,他有些大言不惭地说:“只要能赚钱的生意,都做。”又笑着补充一句,“当然,犯法的不做。”我淡淡一笑,不想再与他多谈。能赚钱的,都做,你也过于自信了吧?
后来我就和华谈起了一些单位的事。华一边说着话,一边为我们削梨,削好梨后就四处找塑料袋。华抱怨说:“城市里实行垃圾袋装,我一百个赞成。但配套的服务也得跟上呀。你看,便宜的塑料袋就没地方买。用几角钱一只的袋子装垃圾,也太贵了。”我对此深有同感,所以也跟着议论了几句。
“华叔叔,你给我说说这垃圾袋装是怎么回事,这个塑料袋的生意,说不定我就能做。”陈在一边问道。
陈听完华的介绍,站了起来,说准备去市场转转了解一下行情。华说:“你要去就去看看吧,晚上回来吃饭。”
晚上华的妻子把菜都烧好了,可我们左等右等也不见陈回来。我故意调侃:“这个大老板该不会把自己弄丢了吧?”
华说:“老黄,我看你也未免太小看人了。他年龄虽小,闯荡江湖可有些年头了。”
正说着,桌上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陈打来的,他向华道歉,说没法回来吃饭了。他说他已经把行情摸了个八九不离十,主顾也找好了,要马上赶回去组织货源。
这之后不久,妻子就在菜场买到了一种价格便宜的塑料袋,8元钱100只,既能拎着买菜又能装垃圾。华告诉我,菜场上现在卖的塑料袋全都是陈组织来的。华在电话里感叹:“老黄,你不服不行,猜一猜,他这两个星期赚了多少?”
我问:“赚了多少?”
华在电话里加大了音量:“7万块。两个星期7万。你我要赚7万块得干四五年。老黄,那垃圾袋的信息,于你我一文不值,到了他那里马上就变成了钞票。”
我喃喃道:“是呀,是呀,不服不行。”
第二篇:话丢美文
丢?这和好日子有什么关系?好日子的标志应该是有所搂呀,搂得越多不是越好吗?怎么能丢呢?丢是令人惋惜的事情呀!
且请细想。
好日子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比如温饱,比如健康,比如亲情……但是不是拥有得越多,日子就越好呢?那可不一定。
过日子,不能一无所有。但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所遭遇的烦忧,往往是因为拥有、享受得太多以至过剩造成的。比如肥胖问题,比如“人情债”问题,比如“空调病”问题……以至比如坐在沙发上“煲电视粥”,手握方便至极的遥控器,面对荧屏点来点去总觉得几十个频道哪个都不好看而又都难以放弃,结果胸臆中滋生出巨大的愤懑……
因此,对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族群来说,善丢者,才是会过日子的人。
丢掉不切实际的暴富幻想,满足衣食无虑的生存现状;丢掉对浮名虚荣的向往,热爱真实质朴的自我;丢掉嫉妒心,建树宽容心。总之,经常进行心理大扫除,丢掉种种患得患失的杂念,使心中拥有充足的阳光,照耀一片清澈的净水。
丢掉多余的名片,少打无聊的电话,婉谢某些社会活动,严拒生拉硬拽的饭局、牌局,简化人际关系,淡化利害之思,断绝对他人隐私的好奇,不参与街头围观,即使是至爱亲朋,也不要思想、感情上一味依赖。
丢掉家中的赘物,丢掉无用甚至有害的印刷品,丢掉烂磁带光盘,丢掉过期药品,丢掉无用的包装箱、袋,丢掉身上越来越威胁健康的赘肉。
丢弃庞杂琐碎,拥抱单纯质朴,学会过简单生活。好日子全凭我们自己一手创造,获取必要之物固然不易,而丢掉必弃之物原来更难。能把获取与丢弃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那样的好日子,谁不想拥有?
第三篇:美文:中秋话月饼
说起中秋,怎么能不提起月饼,关于月饼,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美文:中秋话月饼,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曾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作为一种团圆的象征,如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妈妈做的土月饼。
过了立秋,天气一转凉,妈妈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就开始为做月饼忙活起来了。几家关系好的妇女聚在一起,支灶、劈柴、淘晒粮食、三三两两地拉着架子车到附近的磨坊机面、相约着挎着篮子赶好几个集,才能把做月饼的材料备齐。在秋天明亮的阳光下,在夏粮丰收的季节里,做这一切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那么快活,院子里、压水井边,到处都飘荡着妇女们欢快的笑声。孩子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小孩子跟在大孩子后头,嬉戏打闹,热闹非凡。在我们一遍遍的催促声下,在妈妈一次次快了快了的回答声中,终于,做月饼的师傅来了。杀鸡、炒菜、烧稀饭、烙烙馍,几家人一起做饭、管饭。隔壁婶婶的土豆丝切的好快、好细呀,叮叮咣咣,边聊天边切菜,看都不看,一会就切一大盆,手都不会切到。奶奶又烧凹子,又翻馍,一个人不慌不忙,偶尔冲旁边跟我们一起踢毽子的大堂姐喊一声“美侠,来跟奶奶学翻馍。”堂姐正玩得高兴,才不理会奶奶的招呼呢。“我这么大的时候,洗衣、做饭、割麦、磨面,没有不会做的。现在不学,以后到了婆家,烙不好馍,婆婆照头就是一竹坯,哭都不敢哭……”奶奶又开始唠她的山海经了。这常让我感到纳闷,正在翻馍的竹坯,直接打到头上,不是很不卫生吗?再看看满头银发、裹着小脚,走路都颤微微地祖奶奶,那么慈祥,年轻时会拿竹坯敲奶奶的头吗?好多次我背着爸爸偷问祖奶奶,她都笑而不答。酒足饭饱,师傅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指挥着开始做月饼了……但具体怎么做,到现在我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在月饼上锅前,奶奶在每个月饼上面点上圆圆的几个红点的郑重表情和第一锅月饼出笼时,小伙伴们一哄而上,一抢而空的欢快气氛。那时候,家家都要做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月饼,所以这种情形会持续好几天。
做完月饼,中秋节就越来越近了,大路上、村头边,明显人多了起来,乡村热闹起来,该走亲戚了!走亲戚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妈妈从街上买来一种方方的包点心的黄灰色的纸,还有印着双喜的鲜艳的红帖,用纸做成的细细的绳子。爸爸把四个月饼两两一起叠放在黄灰色的纸上,码放整齐,一折一翻,放上红色喜帖,用那种细细的绳旌一扎,一包包漂亮的月饼就出来了。装好月饼,换上好看的衣服,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挎起装着月饼的篮子或提包,就开始走亲戚了。远一点的,需乘票车(汽车)去的更有趣,兴奋地坐在车上,夸张地随汽车的颠簸上下起伏,恨不得路程远些,再远些。就这样,贺着丰收,带着祝福,人们嘴里尝着香甜,心里装着亲情,奔波在路上,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
现在,祖奶奶、奶奶早已离我们而去,超市里月饼花色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妈妈也不再张罗着做月饼了。吃着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出门时客气的冲防盗门里走出的邻居点点头,礼貌寒喧,转身过后,我却更加怀念起小时候那一缕香甜。
第四篇:妙话人生三部曲美文
德国诗人歌德,以一首小诗概括人生走向成熟与完美的经历:“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中国诗人刘大白,曾赋诗一首赞美人生三部曲:“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
诗坛老将臧克家,写有一首小诗这样表现旧中国农民穷苦悲惨的生活:“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女作家尤今,则通过三辈人对饮料的不同喜爱来反映现代生活:“儿子喜欢汽水,他只尝甜味;父亲爱喝咖啡,这里亦苦亦甜;爷爷要喝白开水,因为它极淡极淡。”
学者王鼎均,对人生三部曲更有其独特的体味:“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国家社会,到了老年才把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
第五篇:话不可说尽美文(本站推荐)
友人工作不愉快,掀翻桌子不干。
领导这样说:“有我在的一天,你都不用指望回来!”
站出来说这蠢话的人,一定不会是最大的老板,因为老板永远在,无须多言。自我膨胀的,通常是以为掌权立功,大玩办公室政治的小领导。
我跟吾友开玩笑,中间有否牵涉性骚扰?若有,不如牺牲一下,直接向老板下手,然后当上他的老板娘,回头把他处理掉。
什么才叫“有我在的一天”?没有人可以长踞一张椅子,大家都是打工的。
电视台因演员迁就不到档期,台庆剧易角,多位高层公开批评,扬言索偿及“永不录用”,云云。
阅之失笑。如果演员够红,你们需要他,还不是忘掉前尘?这是一个耐力的比赛,看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仍在,你已不在了。
代主子封杀并不保险。世事多变。
他们在位,言辞有力;一旦引退,已无代表性。
政坛犹然,聪明的政客从来不会把话说得太尽,更是这道理。
男女分手,也别说“永不低头”或“永不回头”。
情字横画多,总生枝节。留三分,不是为人,而是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