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峭壁惊魂纪实故事(推荐)
那时,我还在做药材收购的生意,听说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里有上好的中药材,我便甩开同伴,将车子停在小镇上,一个人趁着夕阳急匆匆地朝着那个小村走去。
从我停车的小镇到那个村庄,大概有20多里路,几乎全是窄窄的山路。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眼看着太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已被群山挡住,冷飕飕的山风也越刮越紧,我的心开始跳得不规则起来,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就在我一路小跑着时,眼前突然出现一抹忽明忽灭的灯光,此时天已经完全黑透了。有灯光的地方,就应该有人家吧,我长长地松了口气,才发现不知何时自己的身上已汗湿。眼睛紧盯着那抹暗黄色的灯光,一路追随着它朝前走。它始终不远不近地飘在我的前面,我慢下来,它也慢下来,我紧走几步,它也飘得快一些。想开口喊一声前面打灯的人,喉咙却像给什么卡住了,张开嘴,竟然发不出一点声音。那会儿,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那盏灯,一直跟到那个村里去。
从来没有想到过,20里山路会是那般难行。那个夜里,我的脚步似乎就没有停下来,而那盏灯也没有停下来。我们一前一后,不远不近,就那样走着……
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村里早起的公鸡发出第一声报晓声,我面前的那盏灯忽然就莫名地消失了,而我也像做了一场大梦,一个激灵,一下子醒过来了。醒过来的我,一身冷汗就出来了。天哪,我竟然站在一座高高的峭壁上,脚下就是十几米的深沟。我的脚,离悬崖边,不足半米的距离……
深更半夜的,想呼救都没人听得见,只能乖乖地站在那里等着天亮。像一截木头人一样,我一动也不敢动,一直等到村子里鸡鸣狗叫有早起的人家外出了,我才敢大声喊“救命”。村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爬上这峭壁。明亮的晨光里,我才发现那个悬崖顶上,是我留下的一圈又一圈儿的脚印,把那一片草皮都踏平了……
我没有办法解释那一夜的经历。村民们说是“鬼领路”了,我说那“鬼”可真调皮也真善良,捉弄了我一番却没让我出什么危险。朋友们说是我自己太过紧张一时迷糊了。我又觉得自己很高明,在悬崖上表演了一晚上杂技还能全身而退。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可靠,我一想起来,还是头痛……
第二篇:峭壁边缘 读后感
从《峭壁边缘》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读《峭壁边缘》有感
20120800303 陈玉敏 管理五班
亨利 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入主财政部之前曾担任高盛集团的总裁。就是这本书《峭壁边缘》的作者。
读一本书,最先就是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事迹。因为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往往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就和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查找他的事迹便发现,他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的农场里,1964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大学,也是美国常春藤名校最佳橄榄球手之一。大四那年他认识了温迪,温迪后来成为了保尔森的夫人。1968年,保尔森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保尔森出任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保尔森的得意之作,是自1999年担任高盛总裁所取得的成绩。任职期间他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金融高手之一,一度被美国媒体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2006年,保尔森接替约翰 斯诺,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在他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后,很快,保尔森就面临着一大考验:拯救峭壁边缘的金融系统。就像这本回忆录向我们诉说的一样,历史上的那段“非同寻常的动荡时期。”
正如我们在书中所看到的,保尔森在书中解读了当时一个接一个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AIG、美林、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再到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等等。特别是作为危机发源地和中心,美国政府如何应对处置这次危机,保尔森的回忆录提供了最全面最真实的解释。他向我们描述了危机中深陷其境的感受还有试图去分辨一些教训,从以让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保尔森回首金融危机尤自心有余悸,他在书中如此评点风雨飘摇中的华尔街:“在崩塌的保险公司巨头、奄奄一息的购物中心、濒临破产的银行和几乎破产的汽车公司之中,美国人民目睹着一个比一个软弱无力的机构,一个比一个步履蹒跚的机构。”
书中不仅仅只是保尔森个人的回忆,也包括了与美国总统布什、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在书中,保尔森真实记录了自己和奥巴马、麦凯恩以及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谈话。保尔森最后的印象是,奥巴马“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意思”,而佩林却对经济危机和救市计划毫无概念。这或许能说明保尔森所在的共和党为什么会在大选中落败。从保尔森的书迹中我也对这些领导人有了更不一样的了解与认识。
在这一本书中不难看出保尔森是个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他也为自己救助美国国际集团及其他华尔街公司的决定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者来说,在换作任何其他时候,他都会对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感到深恶痛绝,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可能瓦解现代金融系统,作为响应危机的第一道屏障,美国别无选择、必须出手救助银行。正如我们所接触到的金融知识一样,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在某些情况下能某种程度上地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使经济的发展走向正轨。在干预市场的过程中,有几种方式的选择:一是直接拯救身处困境的金融巨头。稳定市场信心,从而使市场在稳定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轨道。这种方式背后的价值观即政府是“救火员”,采取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救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尽管这些参与者往往不是受危机影响最深、度日艰难的人;二是直接给与危机受害者援助,比如直接向因房价下跌而面临“负资产”的房主提供临时信用支持或房价担保。这种方式背后的价值观是纳税人的钱必须用在纳税人身上,而不应该给那些银行家,投行。
书中提到,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对于历来崇尚市场“自由竞争”理论的美国政府来说,选择对雷曼不加任何干涉,任由其被市场“优胜劣汰”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书中回忆的那几年以来的贝尔斯登、房地美、房利美来看,美国政府对大型金额机构多采取政策扶植,甚至以国有化的方式进行拯救,雷曼兄弟同样是华尔街重要的投行大鳄之一,却不能列入援助名单之中,不免有所唏嘘。从全文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在08年美国金融里的常规被一次又一次地打破。
此外,保尔森在《崩溃边缘》一书中透露了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国所持的态度。保尔森认为,当美国金融面临崩溃,世界金融体系走向灾难的时候,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却背叛了美国,而俄罗斯也在美国处于金融危机时幸灾乐祸。唯有中国人,却坚持不卖出美国债券,为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而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局的变化,保尔森也做了如实的记录。
除了书中主要讲的金融事件之外,从保尔森回忆的字里行间,还有他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行动和感想,不难看出他是个不害怕面对恐惧和挫折,有着敏锐的金融嗅觉认知能力,执着,强硬,但不乏温情的人。正如保尔森所说,他拯救的金融世界曾处于峭壁边缘,但幸运的是,倔强的保尔森并没有让金融帝国坠入深渊。
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对《峭壁边缘》的评语中提到,保尔森是“美国建国以来最有中国情节的财长”。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保尔森的回忆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正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就是:峭壁边缘中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幽灵也是否在中国游荡着?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人也包括我都在思考:这些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呢?可能发生在中国吗?中国将来要为自己的金融变局支付怎样的代价呢?
第三篇:《峭壁边缘》读书笔记
《峭壁边缘》读书笔记
金融11111103110243陶彦宇
曾经一次偶然机会读过《峭壁边缘》,而今,我再次拿起了《峭壁边缘》。有了金融市场课程的理论基础,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看不懂的部分已大大减少,对2007-2008年那场危机的认识也深入了许多。
保尔森作为华尔街银行家出身的财政部长,同时也是一个共和党人,信奉政府不干预市场行为的信条,是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但是,随着《峭壁边缘》这本书的展开,当次贷危机已经铺天盖地华尔街已经越陷越深的时候,保尔森痛苦的意识到,自由市场主义可能已经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金融体系。是坚持自由市场主义的信仰,还是挽救已经滑到峭壁边缘的金融体系?保尔森面临着抉择。当08年3月危机缠上贝尔斯登的时候,保尔森让贝尔斯登自己寻找买家,这是私人经济部门在自由市场主义框架下的自救,最终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达成交易;9月雷曼陷入困境,保尔森力促巴克莱收购雷曼,甚至召集华尔街各银行联合为雷曼的有毒资产出资以促成交易,尽管最终因英国监管部门的否决而功亏一篑,但这仍是保尔森在自由市场信仰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接下来的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保尔森领导下的财政部仍未出手„„然而,当雷曼破产,危机由个体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甚至连GE这种制造业的翘楚都受到影响的时候,保尔森发现,自由市场主义已经无法自救。为了挽救危如累卵的金融体系免于崩溃,保尔森所代表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市场,保尔森的“火箭筒”该开火了。于是才有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有了国会山上民主共和两党就如何救市的激烈交锋,有了政府接管“两房”,有了财政部向系统重要性银行注资„„我无意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歌功颂德,尽管这在我国司空见惯,我只想说,保尔森的干预行为,是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因为两害相权不得不取其轻。保尔森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干预行为存在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干预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把保障纳税人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指引,并且在书的《后记》中建议通过“程序性预防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我想,这种“程序性预防机制”应当是指采取干预措施前必须取得国会的特别授权。这种对于权力的“敬畏”,或者说是在权力面前的自我约束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是投资银行家的保尔森没有意识到2006年美国房市回落、次贷违约率直线上升的风险么?从书中看,保尔森意识到了,但却认为这个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因为他
错误的估计了次贷的规模(“最坏的情况”3000亿美元作用)。而犯这个错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住房抵押贷款的恶劣质量。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会被忽略呢?保尔森把它归咎于原本用来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既然债权人通过CDO和CDS可以把债务人的违约风险完全转移出去,债权人也就无需再关注债务人的信用情况。
为什么次贷违约率的上升会在金融系统内掀起如此轩然大波?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二是金融机构拿短期借款来投资房地产这样的低流动性资产。当市场年景好的时候,高的杠杆率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当市场突然转坏,杠杆也会将金融机构的损失放大。随着房价的下跌,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便成了最早的牺牲品之一。金融机构拿短期借款投资房地产,为的是获取更高的收益,因为短期借款成本更低。具体而言,投资房地产是通过购买CDO这样期限较长的衍生产品来实现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期限错配”的问题。当市场发生恐慌时,短期资金往往被最先抽走,进而使借短期资金的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
为什么危机会最先从投资银行而不是商业银行爆发?因为同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拥有更高的安全保障: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美联储可以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在商行发生挤兑的时候提供资金稳定市场。而投资银行则不同,它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美联储无法为投资银行提供融资工具,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无法为投行提供融资。这也就是为什么危机之后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会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原因。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高于投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商行的融资依靠存款,而投行的融资却主要依靠债券回购。当市场形势恶化,参与者对回购担保品或者交易伙伴的可靠性丧失信心时,没有人愿意再进行交易,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会迅速枯竭,而且枯竭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保尔森在书中写道“在这个星期之初,贝尔斯登手中还有大约180亿美元的现金,现在只剩下2亿美元左右”。坦白地说,在这次重读《峭壁边缘》前,我没有意识到信心会对市场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
正如我在前面所阐述的,保尔森对金融体系的救助方案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人部门之内的互相救助;第二个阶段则是政府出面主导的救助。私人部门之间的互相救助仅在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时候可以使用,但当风险由个别机构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时,只能由政府出面主导救助活动。政府的救助活动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案:一个是银行资本重构计划,另一个是股权注资,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国有化”。具体而言,银行资本重构计划是“斥资不超过5000亿美元从银行购买非流动性的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便清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并鼓励借贷”。这个方案似乎有点像我国对四大国有银行不
良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的处置模式。在这一方案中,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人由银行变为政府,除了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政府可以主导对已经违约的房贷进行展期,或者变更还款条件,使房贷借款人不至于丧失房产赎回权,这一措施符合美国政府一直以来提倡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计划。当然,如何对已经通过证券化高度分散的房贷进行展期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资本重构计划中,银行和政府间是卖和买的关系,政府通过市价购买问题资产,并不去过多干预银行的经营。但这一方案也有不足,那就是实施起来需要太长的时间。而危机在金融系统中的恶化速度已不允许保尔森采取这一方案。对于股权注资方案,它最大的优点即在于实施迅速,银行可以立即获得资金,进而把新获得的资金投入市场,激活信贷市场。但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会被认为是“国有化”。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美国人对“国有化”所抱的那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政府绝对不能替企业做决定。最终,保尔森选择了购买被注资机构的无投票权优先股,并且要求了5%的股息(5年后提高到9%)。这是另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政府要求注资必须能够保值增值,同时,也是在要求金融机构对政府的注资负责。反观我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历史上对国有银行的几次注资,全部都是财政兜底买单,完全没有要求银行对坏账负责。我更欣赏美国人的做法。
回顾保尔森在“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上所采取的措施,全部紧紧围绕着“稳定金融体系”和“重启信贷市场”两个目标展开,而对于监管制度的变革则鲜有提及,正如在本书开篇财政部处理两房时,保尔森认为当务之急是让两房和资本市场稳定下来,对于两房的“结构性问题”以后再说。尽管保尔森意识到了当前的监管制度是一个“无可救药、七拼八凑的过时大杂烩,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时代和形势”,但在08年的那种情况下,他无暇也无力去促进监管体制改革。毕竟,当一个胖子生命垂危时,心肺复苏式的抢救远比让他减肥更为重要。现在,距离次贷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4年有余,次贷危机未平欧美债务危机又起,在此种恶劣的环境下,政府是否有精力去变革监管体制?我对此深表怀疑。
第四篇:火车道上惊魂的百姓故事
xx年的某天,我和小朋友英子捡煤渣回来,我们每人挎着一个篮煤渣,顺着火车道往回走。这时前方几百米处一辆飞驰的列车向我们驶来,只见英子急忙往火车道的左边跑,于是我也跟在她往左跑。到了左边以后,英子以为我还在右方,她又往右折返,于是我也跟着她横穿火车道往右折返。这时火车的汽笛声像要把天空撕破似地狂叫,于是我受惊过度双手捂住耳朵蹲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我只感觉到火车呼啸着从我身边飞过,狂风几乎要把我卷走似的。我和英子哭了好一阵子才往家走,到家后我一边哭一边对母亲说“妈妈,今晚你一定要叫叫我啊,我被吓坏了……”。那时,母亲根本不会像现在我对孩子那样搂搂、抱抱、亲亲等给一些安抚,母亲只是淡淡地笑一笑,简单地说了几句,反正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安抚。也许是生活的艰辛,母亲没有心情来精心呵护我,也许在我睡着以后母亲“叫”过我。但是,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在梦中惊叫,不知与那次惊吓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婚后,当老公第一次听到我的梦中惊叫时,着实被吓了一跳,他一边推我一边说“你快起来,你快起来,不然邻居以为我在虐待你了”。婚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的这种惊叫时有发生,幸好老公从来都没有嫌弃我,每次都是很有耐心地把我叫醒,帮我翻身,给几句安慰的话等。这一点,我比母亲幸运多了。因为母亲也有这种惊叫,但父亲当场就表现出不耐烦,这使母亲心里很不快。也许,我的惊叫与遗传有关,也许母亲在童年时也受过惊吓,这些只有医生才能说得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第五篇:“峭壁的边缘”读后感
今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我看到过的书,写写读后感!不然随着时间了流逝和岁月的蹉跎,作者书中很多经典且发人深省的思想容易忘记,“峭壁的边缘”读后感。我想是对作者和知识的亵渎,略加个人思想的记录可以更加提升自身思想的生化。
近来由于工作的安排,闲来无事。翻阅我那可怜的小书堆,及其前些日子在亚马逊购买的几本书,还有几本未读,随性拿起一本翻阅观之。
作者亨利鲍尔森《峭壁的边缘》
内容讲述的是他在担任布什总统那届财长期间如何应对08金融危机的事情记录,虽是带有记录性质的纪实文学。但作者力争带领读者亲身经历了他一个有一个的危机处理,读后感《“峭壁的边缘”读后感》。情节紧凑内容流畅,对于我这个经济领域的初学者来说,受益匪浅。阐述的道理实在且不缺乏专业。
作者通过自身曾在金融投资银行的经历和站在国家的利益出发,透彻的讲述了整个美国由于次级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和结果。
同时也让我在这部书中寻觅到了一条隐藏的线索,那就是其实金融危机对于整个社会可能是负面的,但不一定对每个人是负面的。在08的金融危急中,看到了一个个并购,这些大型的企业不也是在经历了危机之后吞噬对方,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寡头垄断地位。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或者决策者,冒险一定是必须得,但其实对于他们更重要得时资产的安全性。如果我们始终保证这个底线,我想很多的企业会避免覆灭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