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操《短歌行》的赏析
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短歌行》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曹操《短歌行》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赏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两家。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在帐内设酒席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南鸣而去,曹操对此形此景,感慨万十,他横槊翩翩,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在第一节中忧叹人生苦短,要人们对酒当歌。诗的开场就劝说人们“对酒当歌”,诗人的理由是:“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能有多久啊,它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会干了,还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猛一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劝人们及时行乐,其实不是。这里讲“人生几何”,是说自己要抓紧时间,及时建功立业。这从表面上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的情感,发愁时间太快,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应该赶紧拿定主意来施展抱负。“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接下来诗人说,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而诗人的忧愁难以消除。用什么来解消愁闷呢?只有借助酒。世事混乱,诗人目睹百姓的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他的《蒿里行》中可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以这八句作者写的不是“愁”字,也不是“愁”需要用酒来消解,要人们“及时行乐”,而是奉劝人们真正懂得人的生命规律而及早成就事业,下面的诗意由此伸发开去。
第二节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样子。“青青”,原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情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引用此诗,并一直低低地吟唱它,巧妙至极。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接比喻对“贤才”的思渴;也省掉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两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事实上曹操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向他们发出信息,希望贤才能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在《诗经》中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这里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这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由此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这八句情味深长,感情缠绵,但仍然没有明确点出“求才”二字,而是用典故作比,内涵丰富,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起到的社会作用巨大。
第三节抒写诗人曹操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犹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这里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为求贤而愁”和“待贤以礼”,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这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是对以上的强调与照应,从结构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节抒写曹操对犹豫不决贤才的关切,渴望天下贤才尽归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作比喻的深化。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是说,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周公为接待天下之士,洗一次头,吃一顿饭,有时中断几次。这种传说几乎很夸张,不过用这个作比,它能说明求曹操贤若渴的心情,使天下有用之材汇聚到他的麾下,贤才全部归己。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不存在“人满为患”,这些句子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诗,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而服务的,将自己的政治内容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此诗中采用言志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曹操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名句,表达诗人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礼遇。以及“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短歌行》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千万不能理解为曹操劝人“及时人乐”云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
第二篇: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作品出处《曹操集》 文学体裁
作品原文 其一
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4,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8。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契阔谈讌13,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4,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短歌行·周西伯昌》
周西伯昌16,怀此圣德17。三分天下,而有其二18。修奉贡献,臣节不坠19。崇侯谗之,是以拘系20。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21,为仲尼所称22。达及德行,犹奉事殷23,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24。九合诸侯,一匡天下25。一匡天下,不以兵车26。正而不谲,其德传称27。孔子所叹,并称夷吾28。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29,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30,天威在颜咫尺31。晋文亦霸,躬奉天王32。受赐圭瓒,秬鬯彤弓33。卢弓矢千34,虎贲三百人35。威服诸侯,师之所尊36。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37。河阳之会,诈称周王38,是其名纷葩3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 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为‚䜩‛)。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wěiwěi]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 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论语·泰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这两句是说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好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死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为仲尼所称:仲尼,孔子字。此句指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曹操这两句是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天下‛。但另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夷吾,即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
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天威在颜咫尺:此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受赐圭瓒(zàn),秬鬯(chàng)彤弓: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即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酒一坛),虎贲三百人(天子近卫虎士)。
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bēn):勇士,武士。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生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 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五月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八方闻之,名亚齐桓:《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花。白话译文 其一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叹失去的日月已经很多。
慷慨激昂地唱着歌,内心忧虑却不能遗忘,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而来致意问候。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月儿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乌鹊寻找依托向南而飞。绕着大树飞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树枝?
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7] 创作背景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 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 ‚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其一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 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 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 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 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 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其二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 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5-6] 名家点评
唐代吴兢: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乐府古题要解》)宋代刘克庄: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明代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古诗归》)明代许学夷: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诗源辩体》卷
三、卷四)清代沈德潜: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诗源》)
清代陈沆: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诗比兴笺》卷一)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第三篇:《短歌行》曹操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领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孙权争夺江东之地。大战前夕的夜晚,明月皎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于是大摆酒宴,与众将士痛饮一番。席间,曹操诗兴大发,慷慨而歌,写下了《短歌行》。这时一首典雅厚重的文人乐府诗。
短歌行(汉乐府)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篇:曹操短歌行教案
曹操〃《短歌行》
本篇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表现了作者宏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襟。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慨叹人生短暂,功业难成。
联系全篇,诗人不是在劝人及时行乐,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的生命,珍惜有限之年,思及时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汉高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接着就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了:
二 抒发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心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随口吟咏诗中成句,自续两句,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鸣”四句,是《诗》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诗人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
三求贤不得的忧虑和贤才已得的欣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人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大家久别重逢,谈笑饮宴,时常怀念着旧日的情意。四 进一步渲染和深化主题
我知道还有大批的贤士尚在歧路上徘徊,它们像南飞的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诗人向天下贤士发出由衷的呼喊:“表示自己有宽阔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就像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永无止境,并且,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辅导》P72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写统一天下的抱负,表达渴求贤才的愿望,体现了他宏大的理想和宽广胸襟。开篇八句以凄苦之调抒深沉之慨,感社会纷乱、慨天下不宁,感人生短促、慨壮志未酬。诗人苦人生因为忧天下,故情调悲而不伤。紧接下来十六句,以殷切之词写渴求贤才:八句写未得贤才之忧,八句写已得贤才之喜,使求贤才建功业成为全诗昂扬基调。最后八句望群贤毕至,表宽广胸襟,壮怀气度,感人至深。
本诗融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通过“慨当以慷一”的直抒胸臆、《诗经》成句的巧妙化用、乌鹊夜飞的形象比喻、底昂回旋的反复曲折,把复杂起伏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中昂扬的理想,深沉的感情、刚劲的语言,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思考和练习] 一为何说本诗表现了曹操的博大情怀?
诗中抒写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急于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二
这首诗用了不少比喻和象征性的描写。如用“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显示了求贤若渴和建功立业的紧迫感。”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用明月难掇比喻人才难以罗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用乌鹊南飞比喻贤才投主,用绕树未依比喻择主未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自己招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用周公自比,用吐哺来象征虚心地接待贤才,用天下归心来象征以德服人,统一天下。这些比喻和象征性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把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表达得更为真切动人。
第五篇:《短歌行》魏晋 曹操
短歌行
诗人:曹操 朝代:魏晋 对譬酒如当朝歌露,人去生日几苦何多?。
慨当何以青青但为呦呦我有明明忧从越陌契阔月明绕树山不周公以慷解忧子衿君故鹿鸣嘉宾如月中来度阡谈宴星稀三匝厌高哺忧思难唯有杜悠悠我沉吟至食野之鼓瑟吹何时可不可断枉用相心念旧乌鹊南何枝可海不厌天下归。。。。。。?。
吐,,,,,,,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深心 短歌行古诗赏析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