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④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课前准备
①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②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①初步感知。
a.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b.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交流。
a.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b.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c.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三、再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②学生读画,教师观察学情。
四、写字写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
②指导书写。
第二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名篇。课文通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现了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喜读爱读想读。这么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应如何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体现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呢?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的利用课本资源,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一、置疑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因此,课伊始,我便置疑导入:出示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美景中,问,知道这是哪的美景吗?迅速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对小兴安岭产生兴趣,迫切地想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融入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情境,体会美、感受美。
通过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录像,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小兴安岭四季美景一幅幅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陶醉其中,不时指点着,发出一声声惊叹。在优美的情境之中,孩子们感受着美,并有层次地感知了课文,真切地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雪景壮丽的冬。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紧扣中心,让学生充分说。
紧扣“绿色的海洋”“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让学生先从词语表面意思进行理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说它们在课文中的体现,使学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进而理解美。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读。
采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喜欢的季节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好词佳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凭借朗读,唤起他们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并将之内化融合为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进行朗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反复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关注思维,拓展训练。
一堂语文课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除了把语文和工具性落到实处外,还要透过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活化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力求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在请学生当小兴安岭的导游,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时,周佳伟同学的介绍特别的精彩,他不但介绍了书中小兴安岭秋季的特点,而且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让游客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季果实累累,这样巧妙的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现场的掌声就是给他最好的评价。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上完了,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重点句的突破还存在问题,虽然借助了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但有些环节的引导还没有抓住中心问题,以致在学习时耽误了时间,冲淡了学生读的时间。其次是教师本身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练,有时重复学生的回答,显得有点罗嗦。还有,语言上进行了总结,但板书上最后的大括号没有及时的写好。多媒体出示布置作业也时出现了小毛病。正视存在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快地进步,更好地成长,教学相长正是如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钻研教材,特别是对重点句要认真分析,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
第三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穆棱市兴源镇小学 郑学飞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层次清晰,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同时还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宝贵资源,文章在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我在教学时,首先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层层推进,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中的情感产生碰撞,最后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升华,在阅读中感受到景色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教学中感我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美”。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视频,并配上了一段轻松的的轻音乐,使学生在视听中深深地被小兴安岭的美景吸引,此时我因势利导,看了眼前这幅美景你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点燃了,争先恐后的说起了自己的感受。
2、以读促悟品味“美”。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理清了课文脉络,感受到了文章的情境,再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领悟能力,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重点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在学习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哪些词用得好?”学生说:“汇、淙淙、涨满。”我接着问:“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汇生动显示出春天冰雪融化后有许多水流向小溪的景象。淙淙形象写出了小溪不紧不慢,哗啦哗啦流淌的样子,让人读后有一种特别惬意的感觉,而涨满则体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通过词句地探讨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词句的生动形象,从而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拓展延伸创造“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学完这课的感受,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都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小兴安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那在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美景呢,谁愿意说说呢?”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说家乡的美景,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内容安排得比较机械,过分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联想深入体会。对学生的点评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以点评。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造成没能让大多数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文美景。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穆棱市兴源镇小学 郑学飞
第四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李新新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这篇文章,我在三年级两个班分别执教,七班磨了一次课,在同年级听课老师的指导下,又完善了教案,才在自己班上课。下面说一下我执教本课的感受。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小兴安岭特有的美丽,运用电教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他们看得非常投入,被小兴安岭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内容的时候,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感受“汇”、“浸”、“千万缕”、“利剑”的用字优美时,学生对这些词语难以抽象想像,运用多媒体,学生在享受美图的同时又理解了课文难以理解的词语,一举两得!
二、抓关键词,以读促悟,读中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教学本课时,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如:在指导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让学生加动作读出小鹿的可爱,在情境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导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让学生读出树木的茂盛,并配上遮天蔽日、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的树木,入情入景的以朗读来体现树木的特点。
三、重视积累,学以致用,提升素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作者在描写小鹿时用到了“有的······有的”句式,这时我就让孩子自己练写“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到达学以致用。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课堂语言值得精炼;对于一节的容量还要合理安排;对于学习的指导还要扎实一些。有付出就有回报,今后还要在教学上好好钻研,多参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
第五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片断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片断
《美丽的小兴安岭南》这篇课文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在课文中把这一特点作为描述重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这是本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文字视频等资料对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物产景色有了直观印象。在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
教学片断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⑴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 ⑵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重点指导理解相关语句。
提问: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理解重点词句)
.ppt: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实,挡住了人们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a、提问:夏天的树木怎样?读相关句子。出示句子。b、用换词法体会”密密层层”,”封”的准确性。
c、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森封得来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挡、遮。).PPT: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看图理解“浸”。提问:找出不理解的词。整个森林像是泡在雾里,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雾气,所以用了一个“浸”字。.你要是置身在其中,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指导朗读).PPT: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看图理解“缕”、“像利剑”。这一句是比喻句,突出了阳光刺眼的特点,这样写让语言更形象直观。.朗读这个句子)
.PPT: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小结:这一段用了四句话把小兴安岭树木葱茏,阳光灿烂,浓雾弥漫,野花盛开的诱人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你用一个词语概括夏天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吗? ②指导朗读:配乐读、指名读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PPT: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PPT: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Ppt: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1)雪水有什么特点?
(2)雪水流动的声音大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3)描写流水声的词你还知道有哪些?
③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兴安岭的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学生齐读,指名配乐读该段。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⑴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读一读,找一找: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划出这个季节中写了哪些景物。
②、读一读,说一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所在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
③、夸夸,读一读:用积累过词语或句子夸夸这个季节的小兴安岭,并带感谢情读一读。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⑶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PPT :出示描写秋天的段落。
提问:小兴安岭的秋天美在哪?都描写了哪些景物?(ppt:出示各种植物特产)你喜欢哪个句子?
(ppt:出示落叶在林间飞舞。比较让学生理解飞舞更能表现树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动感,更能表现秋天的欢快,活泼)用哪个词语概括小兴安岭的秋天比较合适呢? ②指导朗读。谁能美美读一读小兴安岭的秋天? ③ppt:出示描写冬天小兴安岭的段落
提问:冬天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树木、雪花、西北风、黑熊、松鼠)
冬天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有些可爱的动物在过冬?(ppt:出示各种动物)说说小兴安岭的冬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导朗读秋冬两个自然段:读出丰收的喜悦及动物的不同表现。
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贵的中药材,冬天,小兴安岭雪花纷飞,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四、总结,深化认识
1、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视频:美丽的小兴安岭
提问: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大花园、宝库)齐读最一个自然段 小结
“以学定教”——变学会为会学。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教师不是涛涛不绝地讲,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地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美的体会就从字词和朗读中去慢慢品味。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了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我国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针对本课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选择了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审美方法的指导下,读语言文字、看教学录像、谈学习体会,亲身感受自然景色美,文章语言表述的美。
首先从小兴安岭最突出的景物—树木的描写入手,让学生先从树木四季的特点初步理解四季景色的既有独特美,同时又有相同美,既实实在在、生机勃勃,从而去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美。然后以夏季美为例,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审美方法,春季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并用此方法自己选学秋、冬三季,在学生自己读文体会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并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化组合,放录像感知,引导自学,用课件指导学法,讨论启发,朗读等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全面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做到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共同欣赏优美词句,提出问题,一起思考解决。读懂其他季节的美。体会到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
四、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感受春天的活力之美)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能找一找这里藏着哪些景物吗?(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把这幅画面读出来吗?
预设:(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枝条是怎样的长出来的呢? “
那如果换成“长出”好不好呢?为什么?
是啊,一个“抽出”写出了树木的变化,多么有活力啊!多么的富有生命力啊!
我们把小兴安岭树木的变化读出来吧!指导读句子
(2)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A、自由读读,透过这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B、这声音大吗?不大。你从哪儿知道的?淙淙。描写流水声的词你还知道有哪些?如:潺潺 叮叮咚咚 哗哗
C、播放课件。那我们来听听这水声,是这样的声音吗?那积雪化成的水分别从不同地方,淙淙地流进小溪里了。“汇”字让我们想到雪水汇成小溪的样子,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遍吧。
(3)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A 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鹿? 你能把这样的小鹿读出来吗?指名读
B 我们现在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鹿,你正在干什么呢?
小鹿,你现在的心情怎样?(愉快、高兴、自豪)
C是啊,多么可爱的小鹿啊,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能像课文里一样把小鹿的动作、神态写写那就更了不起了。
出示:说话训练:小鹿们在小溪边快乐地嬉戏着,有的();有的();还有的()。
2、啊,春天真美!作者在这段中交代了什么?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五、总结学法
教学反思如下:
关注一:动态生成的“温床” ──和谐合作,让课堂活力涌动
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生本对话,“披文入情”;生生对话,互启智慧;师生对话,引领精彩;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情感和智慧的共构同生。
关注二:动态生成的“源泉” ──生活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的不同程度,就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带上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在这种呈多元化的理解中,鼓励超越“常规”的想象,“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让学生在活动化的学习时空里,不拘于教材,融生活直观体验、感性经验于文本中。
如在教学“春天的小兴安岭”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小鹿会在小溪边干什么?”有的说:“春天,小鹿在溪边和溪里的小动物们打招呼呢。”有的说:“春天,小鹿也迫不及待地下溪去洗澡呢。”„„这一设计使学生从文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为文本增加厚重感,鼓励学生用学过动作和神态来描写小鹿,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动静之美,这样,有想象的升华,成为我们课堂流光溢彩的“源泉”。
回首“百度寻觅”的“磨砺”,到“柳暗花明”的“再磨砺”,一路不断反思与关注《美丽的小心安岭》,反复录像,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一路上也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一池春水”,更在探索实践中“上了一层楼”。虽无王崧舟老师的“起承转拓显风流”的精湛,也无于永正老师的“矣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但闪耀着人文精神、让孩子们能张开双翼飞翔、让课堂彰显着动态生成,怎样和学生融为一体,是我所继续努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