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子恺《送考》的教学反思
在我教丰子恺的散文《送考》时,我用“生活化”作指导思想,做到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效果挺好。我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考试经历,何人送考?当时情景给你留下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思考三分钟,口语表达。上了高中的学生当然参加过多次考试,这样他们有生活基础,大部分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于是,很多学生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地再现了当时情景,可谓来了个开门红。
然后,我话题一转提出了新的问题,咱们看看丰子恺《送考》中所写与我们的经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们用心阅读,画出他们认为关键的句子。小组交流,共同探究,推选代表陈述,得出了大家认可的答案:作者是以家长的身份写的,而咱们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写的,作者的内容更详实,写了考前的情况,考试结束时的情况,录取案发表时的情况。这样,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接着,我们重点研读考试结束时一段和录取案发表时的一段。先看考试结束时:
“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我先让学生范读,让其他学生标出重点词句,反复研读。“活泼”告诉我们什么?写他们的议论时用了什么手法?很快学生们达成共识:“活泼”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考试的压力让他们压抑,考后恢复天性。“你的”、“我的”、“有的”、“有的”,这些是从整体方面写的;“男的高声”、“女的恨恨”,是从个体方面写的。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并且能抓住人物特征。分析完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每次考后的情形,利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让学生朗读交流。而录取案发表一段,则抒发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对此,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对现今的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有什么建议?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上掀起一波一波的高潮。
综观以上,这一课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迸发出很大的热情。参与过程中,训练了读、说、写三方面的能力。
我希望教材多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第二篇: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反思
今日,上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第一课时,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反思。整节课我似乎都在梦游,随之也残害了我可爱的学生们。因为我的不用心备课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深表歉意。
整堂课问题主要是这么几点。
1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主要是在备课时我未预设到学生会在生字词方面有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我在教学时仓促地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转移到生字词教学)
2没有很好地把握有效时间(师傅说我整堂课有许多的地方是“添枝加叶”了,如在介绍丰子恺是浙江人时就不应该再拓展那些浙江的名人,在教学“角”是多音字时就不需要强调“jiao“的读法,而是应该强化”jue”,在写生字时就应该有重点强调个别的字,不应该是全部地都讲一遍,在字词教学方面没有很好地强化学生应掌握的,“历”与“厉”的辨析,“邻”是前鼻音的问题)
3朗读时间少(师傅点评时指出整堂课的时间太少,且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没有给予指点,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的朗读,应该从前面白鹅的姿态引出,这里可以适时地加入情境,从语境语气方面入手,教学反思《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反思》。在教“叫声”这段的时候,我只是出示了重要的词,而没有再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感知)
4课文教学的起点太低(本课的重点词“高傲”我没有把握好,导致我教学时感到了力不从心,在开始教学时我就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高傲”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而再体会白鹅的“高傲”,这样方便学生入情入境。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5板书问题(师傅严重指出板书的重要性,这堂课我的板书只是多音字的列举,这样正是闲置了板书的重要作用。板书上应着重强调课文的脉络,且我的字稍嫌潦草)
6课堂问题(课堂调控能力不足)
7水平问题(提问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评价不够)
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本人。以此为训!
第三篇:送考教学设计 - 上课
送考教学设计(上课)
教学目标:探究文章主题,领会作家创作意图 导入:他是画家,书法家,又在文学音乐领域造诣不凡,中年以后皈依佛教,虽未正式出家,却深得佛教奥义,取法名为“婴行”,这个人就是丰子恺。(学生说说“婴行”的意思)
(展示“婴行”的含义,丰子恺对孩子的向往)
婴儿行:为涅盘经列举菩萨所修五种行法之一,多为天台宗所用。据大乘义章卷十二载,婴儿行有自利、利他二义。就自利而释,菩萨之所行,为远离分别之大行,犹如婴儿之所作,故称婴儿行;就利他而释,则人、天、声闻、缘觉等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度彼等,起大悲心而化度之,故称婴儿行。
“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我带了这虚空而寂寥的心,彷徨在十字街头,观看他们所转入的社会,我想象这里面的人,个个是从那天真烂漫、广大自由的儿童世界里转出来的”。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孩子考试的文章《送考》(展示课题,作家简介)主题解读
教参对本文主题的概括是:“文章记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分解题目,合作探究
(一)孩子是否纯真烂漫?
(二)作者对所送考的儿童有哪些情感?
(一)纯真
1、第9段考前考生拿古怪的题目考“我”,孩子好为人师,难倒别人后沾沾自喜。“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不顾尊敬长者的礼节。(不拘礼节)
2、第14段学生对看榜学生久待不来的咒骂。虽然不善意,却是焦急心情的真情流露。彭英在《丰子恺散文与漫画作品分析》中提到:“丰子恺始终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的文化自觉,在价值观照上坚持以‘真’为标准,肯定儿童人格构成的天然复杂性,从不刻意刈除儿童天性中夹杂的恶的野草”。(真情流露)
3、发榜后,考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率性自然。“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孩子易于哄骗。(率性自然)4、16段“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但这些“我们”之中,其亲切的程度有差别。大概考取省立学校的人所说的“我们”是亲切的,而且带些骄傲的。考不取省立学校而只得进他们所谓不好的学校的人的“我们”,大概说得不大亲切些。”考生谈论考取的学校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或失落。展示名言
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 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 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 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 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丰子恺 《儿女》
不纯真
1、不好奇。好奇是天真烂漫的儿童面对世界最正常的反应,但本文中的孩子们却失却了好奇心。赴考途中,面对运河两岸百年不遇的为抗旱而男女老幼一起踏水车的新奇壮观的景 象,连阅历丰富的作者都感触颇多,可本应对热闹对新奇事物最该好奇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两耳不问窗外事,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那些远离自己生活的乏味枯燥的东西。
2、不快乐。赴考时孩子们 “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 怜”;考试回来后,大家“沸反盈天”地议论答案,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等待放榜的几天,孩子们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这样的生活充满的是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哪里有天真烂漫?
3、不真诚。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嘴上大家都准备不取的”,甚至以“取了要死”这样的血淋淋的话来赌咒发誓。其实所谓的赌咒发誓的“我横竖不取,取了要死”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心中那份憧憬与不取后的失落。发榜时,取了自然高兴,不取那也就有了台阶可下,这是怎样的算计呀。考的得意的,却偷偷地去“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考的不得意的也屈指计算着发榜的日期,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但在问了“发表还有几天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果真不关己事吗?
4、功利思想。这群投考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像成人一样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得如此清楚专一,小小年级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学校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自己一定要考“省”立的学校,即使今年考不取,也预备下年再考。因为考进“省”立学校,将来就可以“爬得更高”,便会“一辈子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过早地成人化,已逐渐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欢乐,功利思想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小结:儿童是纯真烂漫的,但也在逐渐消逝。
(二)作者对所送考的儿童有哪些情感?
1、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第9段“我老羞并不成怒,笑着”。
2、对儿童的关爱。这一点在《送考》的字里行间表现得很充分。对孩子们愁容满面地上车赴考,作者觉得“看了真有些可怜”,对轮到自己同去看榜,作者说“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心情太紧张”,孩子们不愿自己去看,作者也“不愿代他们去看”。这数秒钟的紧张是作者也难以承受的,而结果却要十几岁的孩子们承担,作者对要受此折磨的孩子们无比爱怜。对发榜,作者认为这是“晴天霹雳”,真是“残酷”,并想方设法去安慰落榜伤心的孩子,甚至孩子气地“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通,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直到他们破啼为笑。在以后各校发表录取案的时候,作者“有意回避,不愿再尝那种紧张滋味”。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关爱至真至纯。
3、对孩子功利心的忧虑与惋惜。孩子们“明知自己的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而之所以这样,全是因为“在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杭州的学校排列着高下等第”,是因为“万一考取,可以爬得更高些”。对孩子们这样的功利心态,作者不禁发出了“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记,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的评论,功利的气味已经深深地诱惑着原本天真的孩子们,功利的想法已经随着成人的教育而烙在了孩子们的心头。作者对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爬得高”“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的想法是不认同的,所以他说这一切都是“似乎”;作者对孩子们这种功利化的成长是充满深深的忧虑的,所以他有用“似乎”二字来说明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对比删节,分析牵牛花的象征义)删去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结尾: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这牵牛花与这群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报考“省”立中学的孩子们何其相似。这牵牛花的“爬”其实就象征了孩子读书的普遍心态:读书是为求荣华富贵。作者用牵牛花的结局暗示了自己忧虑:失去丰润水土滋养的牵牛花光“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终不免憔悴;失去了生活滋养,失去了赤子之心,失去了纯真热情的孩子们爬得再高也枉然,终究是不会走得长远,难有绚烂花开的。文章中这一群孩子的世界正在被名利的缰绳愈勒愈小。对此,丰子恺先生感到悲哀,内心的忧虑与惋惜之意显露无遗。展示名言
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
总结创作意图: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来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象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对儿童童心渐泯,走出黄金时代的怜悯、惋惜。
拓展提升:当我们走出黄金时代 十几岁的我们正渐渐走出“黄金时代”,是对童年时代割舍不下,还是对成人世界憧憬万千,每个人思绪各异。请以《当我们走出“黄金时代”》为题,模仿格言的形式写一段感悟。
第四篇:丰子恺竹影教学设计
篇一:《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竹影》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然后引发出对中国画意味的体验: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描述对象、实体,而是功能、韵律。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但有些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太强,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是很好,想象能力也不是太好,所以对于像《竹影》这么具有想象力的文章,有些同学还把握的不好,这也是文章较难突破的地方。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美术课学习,已经初步学习了美术、绘画等知识,但对中外绘画只是表像上的认识,可以通过本文深入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3.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2.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描写。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领会艺术和美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2.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类型】
新授课、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谜底是影子。我经常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2.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3.词语积累
蘸(zhàn)惬意(qia)朱砂(shā)参差(cēn cī)一缕(lǚ)肥硕(shuò)
幽暗(yōu)丰子恺(kǎi)口头禅(chán)赵孟頫(fǔ)水门汀(tīng)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本文以几个少年月下描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主旨)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第三自然段)
有趣的发现:①细看月光下的人影,头上有烟气。②水门汀上的竹影像中国画。3.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引出下文,为下文画竹影做铺垫。
4.文中写到“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孩子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情,而且已全被父亲看在眼里,担心会受到父亲批评。5.文章对父亲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主要有三处:
第3段: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第3段: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第8段: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6.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竹是否难画的问题;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7.文中的孩子有怎样的天性?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孩子们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不仅精通艺术更精通教育,尊重孩子的兴趣,从兴趣中进行引导教育。8.爸爸的表现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爸爸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把孩子带入艺术殿堂。
【学生活动:
朗读、讨论、交流。】
三、研读探究: 1.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特点?
①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②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几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3.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你怎么理解?
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式;西洋画重写实,要求与实物一样。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4.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即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课堂小结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五、课堂练习
一句话来概括感受、收获。
六、作业设计
a:课外搜集整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b: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课后反思】
一、有关本文主题理解
有的老师认为丰子恺散文《竹影》是表现童真童趣的主题,而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文章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文章的主题是由题材决定的。《竹影》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然后引发出对中国画意味的体验。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描述对象、实体,而是功能、韵律。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也就是说,中国文学艺术是重写意,而不是重写实。从全文2107字来看,其中描“竹影”的文字大约1000字,介绍“中国画知识”的文字也有1000字左右,几乎是平分秋色,各领半壁江山。但是,写竹影和体验中国画的艺术意境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寓艺术意境教育于孩子的游戏活动之中。显然,作者以描竹影的过程为写实部分,是为后部分引发道理作背景、作依托、作铺垫、作张本、作基础的。为了提升主题,作者又着意引出对中国画艺术的体验,这是写意。所以介绍“中国画知识”,为的是提高人们对中国画知识的认识和体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是增强文章的内涵。由此可知,这部分是作者表达主题思想的所在。这说明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感。
从文章的结尾“??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也可明显看出,它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中国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这就是《竹影》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我们也不忘记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我在《竹影》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读──说──练──结”的板块式教学方式,并把它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四个板块:
读:给学生创造一份收获的机会。
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
结:给学生一个感悟反思的空间。
板块式教学思路之所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不过,“板块式”教学的设计性和程序性,很容易使它流于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层面,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觉得“板块式”思路的使用必须结合课文,“因文设法”,注重实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切不可生搬硬套,致使表面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应该优化、整合、活用、巧用课文内容,用线索串连起各 个板块内容;或者从“整体运用”课文的角度,提炼出几个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可以产生“碰撞”的板块。不容回避的是,“板块式”思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体现着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带有倾向性的认识,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意志。且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限定了思考的范围和活动的领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阅读文本的自由。事实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个性化的。一旦享有学习的自主权,必能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如何正确、适度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并把它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篇二:18.*竹影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趣。3.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从儿时的生活里、游戏里创造出了艺术之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多媒体展示丰子恺两幅取材于生活和游戏的画作)。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在音乐、绘画、散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是如何从游戏里,从生活中创造出了艺术之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竹影》,领略一下源于生活和游戏的艺术之美。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意徘徊(pái huái)口头禅(chán)弥漫(mí惬(qiâ)n)参差(cēn cī)不齐 乱撇(piě)朱砂(shā)蘸(zhà 2.解释下面词语。幽暗:昏暗。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疏密:文中指绘画时需要考虑的一组辩证关系。疏,距离远,空隙大;密,距离近,空隙小。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直接用禅宗常用于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朱砂:红色或棕色的矿物质,无毒,中医可作镇静剂,外用可以治疗疥癣等皮肤病,也可作颜料。
参差不齐:长短、高矮、大小不齐,不一致。3.作者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2.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交流点拨】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3.读完全文,你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
①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②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本区别:
①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②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③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④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⑤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4.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交流点拨】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深层探究
1.“爸爸”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爸爸是一个宽厚的长者的形象,他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并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交流点拨】“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三)赏析语言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你认为作者的哪些描写最生动有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把体会写下来。
【交流点拨】1.美妙的叠词。文中用了大量叠词,使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基调,极具音韵美。如:“红光渐渐地减弱”“作出萧萧的声音来”“一缕一缕的细烟”“参参差差地描画出许多竹叶来”等等。2.精美的修辞。如:
①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亮一点点减弱的情状。
②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有情有意,优雅迷人。
③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自然的光景当做一幅图画或一支乐曲来描绘。光景如图画般由暖色调变成寒色调。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院子里的光景如乐曲一般由大音阶的热闹明朗变成小音阶的沉静幽暗。3.传神的用词。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句中的“弥漫”,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
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
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一句中的“升”“隐”“切”“映”
这些动词都极富层次感和画面感。(3)“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
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这句中的“藏”字生动地写出了华明害怕爸
爸责备的神态和心理。
4.富有童趣、生趣和理趣的对话。孩子们一边看光、看影、看月、看竹、描人影、描竹影,一边谈天。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童趣和生趣,无不让人会心而笑。爸爸的话,平易亲和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大气而笃定。
课堂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课后习题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板书
篇三: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胶州市第二十八中学 七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真完成预习,查字典、词典解决课文中字词,并记下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漫画:骑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穿爸爸的衣服;建筑的起源。(只说题目,不做解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分享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板书课题:《竹影》丰子恺
二、作家小档案:
哪位同学们能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教师展示:请看大屏幕,我们齐一遍。一定要记住这些词语。
2、感知内容,完成图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提示:a、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b、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先指名回答,再展示:叙述几个少年描画竹影的的游戏,在爸爸的指引下得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语言:
课文写几个小伙伴看天看月看竹影,充满童趣.请找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句, 并说说好在哪里?(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能显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子恺先生学过佛理,性格内敛,因而语言显得古朴简约,力求明白易懂。
如文章一开头:“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写得十分简约,但表达流畅。同时,作者又不落入流俗,他在用词 方面注意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隐”字把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人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热心”二字本来是用作待人态度,但用在这里,非常新鲜,同时又成功地描述了华明认真的模样。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场面描写
修辞运用恰当使文章生色不少,本文中几处比喻就写得非常传神,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黑色的窗际恰似电影幕布,合情合理。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形象地把天空上的光线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既突出了小孩的顽皮劲儿,又较好地点出光线不明给我们视觉带来的模糊印象,符合生活常理。
这些比喻被作者运用得如此生动,一方面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想像力丰富的原因。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1、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像符号,重写意。
(2)西洋画像照相,重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的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的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2、欣赏作品,鉴别不同 屏幕展示中外名作,引导鉴别。
3、小测验:你能说出下列哪些画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4、小结: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艺术,并学会谦虚地请教别人。
七、拓展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八、走进童年: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 ?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九、结束语: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心体会处处有滋有味,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在。
诚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五篇:丰子恺的《白鹅》的教学设计
丰子恺的《白鹅》的教学设计精品
丰子恺的《白鹅》的教学设计精品1
一、教学方针
(一)了解写作配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心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咀嚼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并且全诗总共才18字,没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患上多,语言也颇有特色,生动幽默,并且富有童趣,值患上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者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配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许多人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落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傲岸、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个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傲岸: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傲物,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很是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夸大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制止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详细的语境来分析,如:“好1个傲岸的动物”中的“傲岸”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详细来分析。--头、啼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称霸的一些人的气概。
啼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自在,大模大样,显患上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怀孕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褒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患上“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何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患上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啼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自在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应了鹅的生活癖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个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1个伴侣,读来很是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应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心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誊录并解释下面所开列词语:
冥顽呐喊引吭局促奢侈窥伺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轻手用力小脚
3、完成“思考与操练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它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详细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外形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实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啼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不寒而栗,显患上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啼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1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1个步调自在,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花脸出场。最能反应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它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逼真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患上很是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步伐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草率)自在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格调,勾画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心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心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士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房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粉饰庭院,增长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役环境下,许多人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于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役,作者只患上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个日子的岑寂的味道,直到现在回想还觉患上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少气无力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患上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伴侣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抬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落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情了。”
三、根据“思考与操练四”的要求举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丰子恺的《白鹅》的教学设计精品2
教材简析:
《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难点: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教、学具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设计特色: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我会认”的字,理解部分词语。
教学流程:
(略)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美文赏读,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写的,他在这篇课文的前面曾经这样写到: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我对这小屋是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想问点什么吗?
是啊,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什么会让作者恋恋不忘呢?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三.学习课文。
1.课文有些语句就直接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划横线)。
2.全班交流。
重点体会:
句1: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a.指导学生抓住“左顾右盼”体会高傲。b.指导朗读。)
句2: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句3: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句4: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想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要你一口。(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指导读出“高傲”。)
3.文中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白鹅的高傲,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也分明感受到这是一只高傲的鹅,你还能找出来吗?(划波浪线,并在旁边标注阅读感受。)
(这时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品味,进行个性化地阅读。)
4.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给同学听,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如果有同感可以采纳,有异议可以辩论。)
5.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a.由“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想开去,提问如果鹅会说汉语,它会说什么?
b.尽管这只鹅如此高傲,你讨厌它吗?这段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鹅的高傲?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第四自然段。
学生演示净角出场。并与鸭对比感受鹅的高傲和可爱。
3)、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段同样也写出的鹅的高傲和可爱,读读想想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习并体会“反语”的好处。)
四.总结全文。
在这荒凉的环境中,只有这只白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躯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