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5:3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抓住关键找出相对应的量,去分析数量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2。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习全面地分析、考虑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促进迁移。

1。提问:

(1)甲买4本练习本,乙买6本练习本,谁付的钱多?为什么?

(2)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也一定多吗?当每本价钱相同时,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怎样?付的钱少,说明买的本数怎样?

2。出示:(同种铅笔)

小红买:///

小刚买://///

(1)知道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若告诉小红付出1元2角,怎样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板书:12÷3=4(角)。)

(2)还可告诉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让学生补条件。估计会有:①小刚付出2元。20÷5=4(角);②两人共付出3元2角。32÷(3+5)=4(角)③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8÷(5-3)=4(角)。)

(3)(结合所补条件①、②的解答)提问:求每支铅笔的价钱,关键要找出什么?(铅笔支数及相对应的价钱。)(结合所补条件③)请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遍。教师出示:同一种铅笔,小红买了3支,小刚买了5支,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二、尝试练习,归纳思路。

1。学生独自思考,尝试解答上面的例题。

2。同桌交流,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指名学生列式,并结合算式“8÷(5-3)”提问:为什么用8除以2呢?(让学生根据铅笔实物图说理。)

4。进行鼓励性评价:同学们想得真好。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小刚比小红多买2支铅笔,从这两个相差的数量中找到了相对应的量,即“2支铅笔的价钱是8角钱”。这样就很容易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5。练一练。

一辆汽车用同样的速度行驶,上午行了120千米,下午行了200千米,下午比上午多行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让学生画线段图表述题意,借助线段图找出对应量,进行解答。

(2)由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进行评析。

三、分层练习,发展思维。

第一层:

选择正确算式的编号(用手势表示)。

1。同一种自行车,第一天卖出8辆,第二天卖出的比第一天多2辆,第二天收款1500元。每辆自行车多少元?

(1)1500÷2(2)1500÷(8+2)(3)1500÷(8+2+8)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进行选择。在作出正确选择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①若选算式(1),应怎样改变条件?②若选算式(3),应怎样改变条件?从中突出关键是要找相对应的量。

2。水果店运来若干箱苹果,每箱苹果一样重。一共运来250千克。已经卖出4箱苹果,卖出100千克。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1)10O÷4(2)(250-100)÷

4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选择,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提问:若要选择算式(2),条件该怎么改?从中强调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有关信息,关键是找出对应量。

第二层:发展题。

学校新买来10盒羽毛球。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只,剩下的羽毛球正好等于原来的8盒。买来的10盒羽毛球共有多少只?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再指名展示思维过程,师生一起作评价,突出解题关键在于“取出的羽毛球相当于原来的2盒”这个对应量。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所学的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第二篇:《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与专家评析[小编推荐]

《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与专家评析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促进迁移。1.提问:

(1)甲买4本练习本,乙买6本练习本,谁付的钱多?为什么?(2)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也一定多吗?当每本价钱相同时,买的本数多,付出的钱怎样?付的钱少,说明买的本数怎样?

【评析:这里(1)题的设计颇具匠心,题中有意不说乙和甲买的是同样的练习本,让学生判断谁付的钱多。估计学生中会有两种反馈,一种认为乙买的本数多,付的钱也多;另一种认为不一定乙付的钱多,因为没有说明是同样的练习木。然后在(2)题里,运用反问句强化每本价钱相同这个必要条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看问题要仔细、全面,不能粗略作出结论。】

2.出示:(同种铅笔)小红买:/// 小刚买://///(1)知道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若告诉小红付出1元2角,怎样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板书:12÷3=4(角)。)

(2)还可告诉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让学生补条件。估计会有:①小刚付出2元。20÷5=4(角);②两人共付出3元2角。32÷(3+5)=4(角)③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8÷(5-3)=4(角)。)

(3)(结合所补条件①、②的解答)提问:求每支铅笔的价钱,关键要找出什么?(铅笔支数及相对应的价钱。)(结合所补条件③)请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遍。教师出示:同一种铅笔,小红买了3支,小刚买了5支,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二、尝试练习,归纳思路。

1.学生独自思考,尝试解答上面的例题。2.同桌交流,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指名学生列式,并结合算式“8÷(5-3)”提问:为什么用8除以2呢?(让学生根据铅笔实物图说理。)

4.进行鼓励性评价:同学们想得真好。小刚比小红多付8角钱,小刚比小红多买2支铅笔,从这两个相差的数量中找到了相对应的量,即“2支铅笔的价钱是8角钱”。这样就很容易算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评析: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运用形象直观而又简明通俗的实例,提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在教师的点拨下,补出各种不同的条件。然后从学生所补的条件中,选择一种,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样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意向,主动地掌握这类问题的结构以及解题的关键,完全改变了教师一步一步发问,学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回答的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从学生的思维来看是变通型、创造型的。】 5.练一练。

一辆汽车用同样的速度行驶,上午行了120千米,下午行了200千米,下午比上午多行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让学生画线段图表述题意,借助线段图找出对应量,进行解答。

(2)由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进行评析。

【评析:练习题的情节变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未变,要求学生画线段图找对应量进行解答,组织学生自己展示思维过程,相互评议,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使学生的心态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感受到互助合作与成功的愉快。】

三、分层练习,发展思维。第一层:

选择正确算式的编号(用手势表示)。

1.同一种自行车,第一天卖出8辆,第二天卖出的比第一天多2辆,第二天收款1500元。每辆自行车多少元?

(1)1500÷2(2)1500÷(8+2)(3)1500÷(8+2+8)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进行选择。在作出正确选择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①若选算式(1),应怎样改变条件?②若选算式(3),应怎样改变条件?从中突出关键是要找相对应的量。

2.水果店运来若干箱苹果,每箱苹果一样重。一共运来250千克。已经卖出4箱苹果,卖出100千克。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1)10O÷4(2)(250-100)÷4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选择,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提问:若要选择算式(2),条件该怎么改?从中强调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有关信息,关键是找出对应量。

【评析:这两题都采用选择算式的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算式改变应用题的条件,使算式与题目的要求相符合。这种练习方式,既有利于辨析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强化解题思路,防止思维负定势,又渗透了事物之间的千变万化,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这确是一种较好的练习形式。】

第二层:发展题。

学校新买来10盒羽毛球。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只,剩下的羽毛球正好等于原来的8盒。买来的10盒羽毛球共有多少只?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再指名展示思维过程,师生一起作评价,突出解题关键在于“取出的羽毛球相当于原来的2盒”这个对应量。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所学的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评:潘小明老师的这节课,曾在本市和外省市借班上课,教学效果甚佳,表现在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甚至于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还要讨论下去。究其原因,一是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改革了应用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来的“读题→分析(或画线段图)→列式计算→写答句”的模式,改变成“直观形象的实例→提出问题→分析解答→组成语言文字的应用题→完整解答→变化条件或问题→深化认识”的认知过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三是紧紧把握住题目里数量之间的关系,突出解题思路,训练学生思考力。当然,要做到这些还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在力,力求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宏观上的信念,才能组织好一堂课。从这堂课里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相信对“投资”和“创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吧?谁给大家说说。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张阿姨合伙开了家书店,第一年,她们各投资5万元,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利润10万元,你们说,她们各应分得利润多少万元?

2、小结:刚才两位阿姨由于投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资了5万元,张阿姨投资了4万元,除去一切开支,共获利润18万元。这一次,你说她们的利润该怎么分合理呢?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利润要按投资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阿姨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板书:按投资数的比5:4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5:4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阿姨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75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2题是把180块巧克力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里的3:2,也就是在30个方格,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4份,一共有5份,红色方格占了方格总数的3/5,黄色方格占方格总数的2/5。求红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黄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红色,2份是黄色。总份数3+2=5,红色方格为30÷5×3=18(格),黄色方格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合图)

3、展示“试一试”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例5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练一练”第2题“练一练”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板书: 比----分数 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比----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 :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 : 7 : 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保税区小学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76页,1、2、3、4。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一要知道分配的数量,二要知道按怎样的比分配

第四篇:“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荆林中心校

杨春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58-59页,例

2、例3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重点:能够应用已有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它是“平均”问题的发展。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知的材料,如中奖金额如何分配等,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相互启发、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听说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都购买过彩票,说说你们是怎么买的,有人中奖吗?

看来只买

一、两张中奖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如果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把钱合在一起买彩票,中奖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出示例1:甲、乙两位同学,共同出资10元钱买了体育彩票,中奖200元了,请你说说这200元钱怎么分配呢?

老师想请同座位的2位同学自己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分这笔钱。学生讨论后汇报。(大致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

1、平均分。

2、共同再买彩票──再次支持体育事业,如果中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请客,剩下的平均分。

4、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

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怎么分配最合理?引出课题。

解决问题: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怎么分这200元钱?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00÷10=20(元)⑵

4×20=80(元)

6×20=120(元)

你认为第⑴、⑵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老师小结:这样分大家都没意见(合理、公平)。除了甲出4元,乙出6元,他们两个还可能是怎样出资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成:

5元

5元

按1:1(平均分)

2元

8元

按1:4分

3元

7元

按3:7分

„„

刚才大家认为按各人出资的比例来分比较合理,这叫按比例分,其中两人各出自5元时,平均分实际上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用不同分钱方法的争议中,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过程,就“怎样分配最合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种分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按比例分配”最合理,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性”,很自然地解决了平静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二、主动探索,归纳方法

我们学校的徐老师与张叔叔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彩票的经验都认为合伙买彩票能挣钱,就约定了出资比为,同学们对这个2∶3怎么理解?

①徐老师出资2元,张叔叔 3元;

②徐老师出资20元,张叔叔出资30元; ③徐老师王叔叔出资4元,张叔叔出资6元; 老师引导:徐老师占总出资的()张叔叔占总出资的(); [复习铺垫,只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环节,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作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必要环节,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内涵──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教学方案更具有效性]。

出示例2:徐老师和张叔叔买体育彩票,按2∶3的比例出资共中奖500元,同学们想怎么分这笔钱?(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把自己列式以及想法告诉大家。(着重是分数的方法。)教师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一个数量(500元)按一定比2∶3来分配,这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解题步骤如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说明)

生活中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很多很多,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P58~~59页,看书上的例子,不懂可以提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多向思维的发展,凸显个性化学习。]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应用

徐老师、张叔叔中奖了,很高兴,两人一商量,准备请请他们的朋友小聚聚。准备花80元买肉和买鱼,其中用钱比是3∶5,买肉和买鱼各用多少元钱?(口答)

师引导:宴请朋友,单买鱼和肉行吗?买鱼、肉、蔬菜你认为应该按什么比例去分配80元钱呢?(分小组讨论,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

例如,按鱼、肉、蔬菜比为3∶2∶1来分配,(告诉大家这个叫连比)

按自己设想的比例,算出买鱼、肉、蔬菜各需要多少钱。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⑴一个运输队一共运货物140吨,上午运了3小时,下午运了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运了多少吨?

⑵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长和宽的比是3:5,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拓展提高(每人选做一题)

⑴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男生比女生少7人,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⑵一种药水由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在8000 千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千克?

⑶、一次,吴明、朱强和李红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大家合理分摊,吴明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到三分之二处朱强也下了车,最后李红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90元车费,请你帮他们算算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练习设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同时也注重开放问题情景的内容、条件和结果,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通过练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师生评价

上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就将把教师零散的知识,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知道如何有序地,重点地重温知识点,达到增强理解记忆又培养整理知识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分析、解答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二、渗透“移多补少”、“对应”、“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主动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1.师:把12本练习本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几本?

2.师:现在把这些练习本分给甲、乙、丙三人(师分给甲3本、乙4本、丙5本),他们得到的本数平均吗?你能使三人得到的本数平均吗?(学生操作:①从丙的本数中取出1本补给甲;②从乙、丙的本数中分别取出1本和2本,再将取出的总本数平均分给甲、乙、丙;③把三人的本数合并后重新进行三等分。)师:上面的方法中,哪种最简单?你能很快使三人的本数平均吗?(揭示:移多补少。)

3.师:你认为“平均”是什么意思?(生:一样多,相等……)到底什么叫“平均”?请看——(屏幕显示:“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移多补少,使各个数量相等,叫做平均。”让学生默读。)

4.显示:

师:①这三组棋子数平均吗?②要使三组棋子数平均,老师这样做可以吗?(移去部分棋子,使余下的每组都是2颗。)为什么?(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③谁能使三组棋子数平均?(让学生操作演示。)④(指着棋子图)经过移多补少,现在三组棋子数平均了,每组都是4颗。这“4”就是“4、2、6”的平均数。想一想:什么叫平均数?(不要求回答。)

5.思考:

(1)14,10;(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19,__;(师: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0,其中第一个数是19,问第二个数是几。让学生从平均数概念出发进行思考;①由于第一个数比平均数20少1,所以第二个数应比平均数20多1,是21;②由于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0,则两个数的和是40,用40减去第一个数19,得第二个数。)

(3)9,10,11;(师:怎样能很快知道它们的平均数?)

(4)66,74,100。(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能很快知道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吗?有没有办法来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呢?让学生尝试、相互交流并展示思考过程。板书:(66+74+100)÷3=240÷3=80。)

【意图:学会求平均数的应用题,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构建概念,遵循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从原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对实例用多种方法进行操作实践,获得对“平均”的感性认识,同时为用多种方法求出平均数提供原型;再学习“平均”的概念,通过正、反例使学生加深对“平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强调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在运用中具体、清晰、牢固地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特别地,设计第(2)题,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概念出发作推理,既利于概念的内化,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第(4)题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求知心理产生不平衡:用移多补少很难知道它们的平均数,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能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呢?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而经过思考发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为学习应用题作了准备。】

二、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成绩如下:

男队

女队

问:哪个队的成绩好?

(1)师:①谁的得分最高?②哪个队的总分高?③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普遍认为男队的成绩好,理由是男队的总分高。)④总分高能说明这个队的成绩一定好吗?(教师的设疑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许多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总分高并不一定说明成绩好,若人数相等则总分高成绩也就好。那么,到底怎样进行比较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比较每个队的平均成绩。)

(2)尝试练习。(男、女学生分别计算男、女队的平均成绩。男队:(96+90+80+70)÷4=84(分);女队:(87+89+82)÷3=86(分)。)

(3)指名学生展示求平均分的思考过程,并比较两队的平均分后,得女队的成绩好的结论。

【意图:若给出男、女两队的得分表后,让学生直接计算出每个队的平均分,再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这样设计教学,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的。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此,联系学生实际,创设上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尝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亲身体会到平均数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学感到亲切又有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总分高成绩一定好吗?”的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要辩证地全面分析问题,从而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2.先出示四名少先队员为敬老院做衣架的画面,再逐个出示:

(1)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共做8个,小芳做7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1)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各做8个,小芳做7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3)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刚各做8个,小芳上午做3个,下午做4个,平均每人做几个?

(先出示第(1)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出示“(5+8+7)÷3”问:这样列式正确吗?为什么?然后逐个出示(2)、(3)题,让学生列式。最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道题的条件在变化,但什么没有变?求平均每人做几个,我们都是怎样想的?)

【意图:通过这组题的列式及比较,使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出示:三(1)班40名学生分三组为希望工程捐款。第一小组捐43元,第二小组捐38元,第三小组捐39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1)学生独自思考。

(2)选择正确算式的编号(手势表示)。

①(43+38+39)÷3=40(元)

②(43+38+39)÷40=3(元)

(让学生说出选择理由,并结合算式②问:老师从结果是平均每组捐3元,就知道肯定错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用平均数概念对结果进行估算。)

(3)提问:若选算式②,应该提怎样的问题?(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是将捐款总数按组数平均;后者是将捐款总数按人数平均。)

【意图:选择时启发学生运用平均数概念对算式②的结果进行估算再作出判断,有利于学生巩固平均数概念,从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估算方法;而通过只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比较,则有利于学生从问题出发搜取有关的信息,展开有序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出示:

某厂加工零件个数统计表

问:平均每月加工零件多少个?

(1)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生:(1008+1001+1004+1003)÷4=1004(个)。)

(2)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学生再作思考:有的用“移多补少”方法,有的列式:1000+(8+1+4+3)÷4=1004(个)。)

(3)小结:在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们既要会用一般的思考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来求,也要会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采用灵活简单的方法。

【意图:巩固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多角度地灵活思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由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行的小结,使学生学会以一般性原理为指导,从事物特殊性出发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归纳)

下载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按两个差求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75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

    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第4?7题,练习八的第5、6题。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

    四年级讲义1.2和差应用题教学设计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讲义1 四年级《和差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什么样的应用题属于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两......

    六年级数学下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2、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1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