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隆中对说课稿
一、对课本的明白
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
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
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
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
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
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如许将活泼讲堂氛围,引发门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配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期间很迢遥,因此有须要对门生举行有关配景的先容,如许有助于门生对课文的明白和意会。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解的好,就象交给门生一把意会课文的钥匙,能使门生从团体上掌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答复、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门将接纳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门生自读,开端感知课文内容;老师范读,进一步明白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标是范例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关键一环扣一环使门生渐渐加深对课文的明白。这表现了语文课程尺度中对阅读讲授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讲授都要器重朗读。。以造就门生的语感。这部门将用10分钟时间。
4、深入课文,熟习课文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摆设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使命。新课程尺度要修业生:可以大概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为了变更门生积极到场讲堂学习,我开展:课文翻译角逐运动,对每个门生的翻译,老师要多发明长处,实时表彰和鼓励,这表现当代老师讲授举动的特点:那便是要夸大恭敬和赞赏门生。对门生在翻译历程中出现的疑难,我们师生互动,配合解答疑难。这反应了当代的讲授观: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
5品读课文、明白课文布局
这是课文的难点部门,将占用15分钟的时间,方法是:老师引导,门生讨论,让门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明白,门生讨论,表现了新课程:互助探究的理念。
在老师引导方面,我出示一系列的题目,板书: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目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
依据(须要性-----荆州)
大概性------益州
这三个题目标提出不是根据课文的次序,而是根据由总到分的次序,这切合门生了解事物的纪律。
老师在门生交换总结的底子上对课文布局举行归纳总结,目标是使门生团体掌握课文布局,熟习课文内容。
五、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砚们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网络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传说,如许做的目标是:扩大门生的阅读量,开阔门生的视野。表现新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存的外延相称的大语文讲授观。这部门用1分钟的时间。
第二篇: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隆中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对刘备问“计”所作的回答。文中诸葛亮精辟分析当时形势,依据形势提出战略措施并为刘备绘出最终的蓝图,文章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对这篇对策而言。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句子已基本理解。但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可能还不够牢固,需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课文重点是“隆中对”,其中设计到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提出的策略及政治目标等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有必要重温,并借此更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内容,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结构布局清晰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
四、说教法及学法
1.复习巩固本课的知识点,如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重点词语的解释(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以提问的形式检查。
2.梳理课文内容,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解答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在基础知识回顾复习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的文言词句。
在课文梳理环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写作思路,重温隆中对策的内容,巩固刻画人物的方法,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过程:(一)复习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 3.解释词语 4.翻译句子 5.找出成语
(设计意图:扣住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复习,让学生有的放矢积累和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巩固隆中对策的内容,并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感知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三)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五)作业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本课知识点。)
《隆中对》复习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翠红 授课班级:九年级(17)班 授课时间:11月18日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隆中对》选自()主编的()一书(2)司马光,字(),()代著名的()(3)“隆中对”中的“对”意思是()
(二)读准字音
乐()毅 由是诣()亮 度()德量力 屏()人 欲信()大义 汉沔()吴会()徐庶()凤雏()遂用猖蹶()民殷()国富 存恤()帝室之胄()戎()越
(三)解释词语
(四)翻译句子
(五)找出成语
二、梳理课文内容
1.“隆中对”中“对”是什么意思?文中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刘备问计时说了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献策的?
提问:
(1)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时指出与曹操“不可与争雄”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的原因又是什么?
(2)对于荆州和益州有夺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是什么?(3)刘备具有哪些优越条件?诸葛亮这样分析刘备的目的是什么?(4)据此天下形势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战略方针?(5)诸葛亮替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你觉得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
完成《隆中对》这一课的试卷。板书设计:
第三篇:《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
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四篇:《隆中对》
《隆中对》1994——2006中考题
编辑整理:李景堂
(甲):《隆中对》(亮躬耕„ 乃见)2006、天津、课改(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伶。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光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扶风:汉朝郡名。(2)、平陵:汉朝县名。(3)、徐县,汉朝县名。(4)永平:汉明帝年号。(5)、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6)校书郎:官名(7)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由是先主遂诣亮:(2)、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文是: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
4、①、研 ②、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于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不通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第五篇:《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西工大附小三年级:崔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