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馆》最新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四.汉字词语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戊戌(xu)沏茶(qi)嗜好(shi)B.搭讪(shan)坤角(kun)淘汰(tai)
c.茶盅(zhong)造孽(nie)缧绁(shi)D.咂摸(za)神龛(kan)痞子(pi)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D.津帖 鞠躬 尽善尽美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圣人那个时代的人)
B.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千真万确)
C.都叫你咂摸透了。(反复研究)
D.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能说会道)
五.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课文分为十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
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
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
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
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六.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七.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第二课时
一.重点品味王利发的性格。
二.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常四爷的形象:
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②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2.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
4.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5.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三.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③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四.讨论:
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茶馆文化”。
五.课外活动:
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有条件的时候组织)
第二篇:《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 话剧《茶馆》
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 场馆:首都剧场
票价:80/100/120/150/200/
二、简介作家作品
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中华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感知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 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听录音,概括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4.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7.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9.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all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二、戏剧主题分析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第三课时
一、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宏大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
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二、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的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 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三、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解题指导: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3)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个旗人,虽然已经没有了“铁杆庄稼”,已经挨了饿,但是一提到鸟儿,他就来了精神,有了活力。他把鸟儿看得比自己还重,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让鸟儿饿着;一见着鸟儿,就舍不得死。让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能算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2.课后练习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附:
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
──老舍《茶馆》
老舍解放后以戏剧创作为主,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等。《龙须沟》和《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龙须沟》写于1951年,是当代第一部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剧作。作品通过解放初期北京人民生活的变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1957年,老舍完成了他最成功的名作《茶馆》。这部剧充分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个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但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声誉。1980年,《茶馆》在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 出时,轰动了欧洲,称它是‚带着中华民族风味的艺术‛,是远东的戏剧奇迹。
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预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在《茶馆》的背后,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新生与腐朽,正在进行着反复的较量,新的时代正在旧时代的没落中孕育着,发展着。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臵的人物。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争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讽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在老舍笔下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宫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侦探、打手、流氓、人贩子、相面的等种种社会渣滓,经受着生活熬煎的旧艺人、小摊贩、厨师、小学教员等下层市民。此外,还有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农村被逼得走投无路,而流入城里后的命运更加悲惨,如贫农的女儿康顺子被卖给太监为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残忍地埋葬了她的青春。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与解放前那些暴露黑暗的作品相比较,《茶馆》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写了学生运动的兴起,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参加了游击队,透出未来的一线光明。全剧结尾,三个老头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地为旧社会送终。剧本在埋葬黑暗的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潜台词。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 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青年写到老年,次要人物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等则采用两代相承的写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而又都与时代发生深刻的联系。所以,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所在。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茶馆》的语言特点
《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改造,就达到了化平凡为殊异、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升华为戏剧行动中‚奇‛‚巧‛‚怪‛‚异‛的东西,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妇女,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作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独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这本来是悲剧性的,一旦成为艺术上的‚奇‛‚巧‛‚怪‛‚异‛的东西时,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秦仲义到 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性格变化之外,《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周春刚《〈茶馆〉分析》
编辑短评:本教案深入、准确地抓住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提供了适用的背景材料,对课文语言的品味非常重视,这是它的优点;不足之处是没有呈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刘真福)
第三篇:老舍《茶馆》(教案)
茶 馆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结构
《茶馆》【二】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课文分为十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二、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 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三、.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茶馆》【三】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常四爷的形象: 2.松二爷的形象: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思考——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讨论: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
四、作业布置:
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第四篇:《茶馆》-教学教案
《茶 馆》教学要点: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 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 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 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
1、鉴赏王利发等主要人物形象。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 容。
2、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3.做“思考和练习”。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悉课文,了解剧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全剧介绍: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教师小结: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讨论题: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要: 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发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发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王利发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五、布置作业 词语注释割据: 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 体统,身分;光荣,光彩;(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抱怨: 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咂摸: 寻思,反复研究。p 1 4 9 注
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兵荒马乱: 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 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忏悔: 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盘查: 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了解戏剧主题。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学生表演《茶馆》片段。·
三、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第五篇:扬州茶馆教案
28.扬州茶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儿化发音,理解“滗”等不常用字的意思。2.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用词的确切。
3.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能正确使用动词介绍烫干丝的制作过程。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的饮茶风俗、饮食文化。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能正确使用动词介绍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用词的确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8课扬州茶馆,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扬州——一个山灵水秀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孕育着美食的天堂。中国人喜爱喝茶,扬州人尤其喜爱,茶馆成了扬州人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难怪作者这样说: 【出示】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
2.扬州茶馆里吃的花样都有哪些呢?上节课我们学习过了,还记得吗?
板书:
零碎杂食 烫干丝 炒白果
五香牛肉 小笼点心
师:在扬州茶馆里,这些都叫小吃。在这些小吃中,作者竭力推荐的是哪一种呢?(烫干丝)
你们怎么知道的?(文中说“叫茶房烫干丝是不可少的。”)板书:不可少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烫干丝既然是不可少的一道小吃,那么我们不妨一同来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味呢?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烫干丝
2.课文中的茶房又是怎样烫干丝的?
(1)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读完后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2)【出示第二节】学生个别回答,句子泛红。(3)齐读这句话。
3. 茶房做了哪些动作?仔细读读课文,自己在书上圈一圈表示动作的词。交流放PPT同时板书:切 切 放 浇 滗 拨 倒 搁 理解这些动词:
(1)为什么一浇,干丝就熟了呢?(干丝很细,开水一烫就熟了,如果很厚,是烫不熟的,说明厨师的刀工特别好,扬州茶馆里的师傅们手艺可了不得呢,一厘米厚的豆干能切出十几片呢!)
(2)滗的意思: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让液体(水、汤汁等)倒出
(媒体出示解释;动作演示。)
(4)“拨”说明什么?(厨师很讲究造型的美观)
(5)“搁”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搁”不用“放”呢?(“搁”比“放”更轻柔,更细致,因为是一撮,而且又是放在圆锥的最顶上。)师:这些词语十分准确地表达了烫干丝时的每一个动作,用得多好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媒体出示:烫干丝先将一大块白豆腐干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滗去了水,拨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齐读)
4.仔细看这段话,想一想:烫干丝的动作究竟有几步呀?
(三步:切成细丝放在碗里;用开水浇熟;滗去水,拨成圆锥形,倒上麻油,搁上虾米和笋丝)
作者给我们提示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标点符号也是帮助我们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重要标志,不能忽略它们。5.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小节,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精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6.谁能用上这些动词,做一回小作者,复述一下烫干丝的过程?(1)看着视频自己先试着说一说。(2)同桌看着板书互相说一说。7.学生交流。三.学习第三节
1.师: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瞧,接着就该点小笼点心了。你看这热腾腾、白乎乎、香喷喷的小笼点心,多么诱人。小笼点心质量的好坏离不开馅料的制作,来,让我们先读读课文,再跟着师傅一起做做小笼点心吧!
2.轻声读第三小节,完成填空题:
做菜包子、菜烧卖和干菜包子,菜()那最嫩的,()成泥,()一点儿糖一点儿油,()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
3.师:小笼点心品种丰富、馅料讲究、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想不想通过
朗读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表现出来?作者在这段描写中用了许多带“儿化”的词语,要读好这段话,首先要把这些词语读好。
(1)出示:肉馅儿 蟹肉馅儿 笋肉馅儿 一点儿 一丝儿 吃点儿(个别读、齐读)(2)多音字也要读正确
出示:细细地咀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指名读、齐读)4.师:多音字读准了,儿化的词语大家也会读了,来,打开课文,和老师合作,一起来读读第三节,感受一下扬州小笼点心的美味。
四.课外拓展
淡淡的茶香、美味的小吃,是谁让我们不经意就沉醉在这温暖的小城里了 呢?写下这些文字的正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他在扬州生活了十三年,那里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一切都化作了悠然惬意的文字,留给了我们。来,让我们读读这段介绍,一起走近这位散文家。过渡:文章学完了,作者我们也了解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五.完成练习
1.课前老师已经请大家观察了妈妈炒鸡蛋时的过程,谁来说一说妈妈炒鸡蛋时 做了哪些动作?(出示表格)板书:敲 倒 加 拌
倒 倒 炒 装
2.试着写一写妈妈炒鸡蛋的过程。板书设计:
零碎杂食
炒白果 五香牛肉28.扬州茶馆
烫干丝
(不可少)
小笼点心
切
切
放
浇
滗
拨
倒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