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过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过程教学研究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存在狭义的“方法论”和广义的“教学链”两个考察角度。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结果本身。然而,关于过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国外经验借鉴形式化、教学方式选择不当等问题尚需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过程教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教育体制
1过程教学的内涵
1.1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数学教学领域,部分数学教师把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依据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和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数学教学工作。例如,何良仆认为,过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详细分解解题思路,阐析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1]。之后,这种以过程式为取向的教学方法又应用到了英语教学、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等领域[2-4]。学科教学中运用认知理论来发展过程教学是必要的,但该视角仅把过程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研究。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适用领域存在局限性,它比较适合那些具有明确的步骤衔接或因果关系的学科,对于人文社科等诸多不具备此特点的学科则基本不适用。因此,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论是一种狭义的研究角度。
1.2作为“教学链”的过程教学
该视角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认为过程教学是由前后相继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条。过程教学要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出发,依次经过大纲编写、教材研读、教案书写、课堂设计、教学组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答疑解惑、教学评估等环节[5]。过程教学重视上述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将教学分为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的视角是广义层面上的过程教学研究。但该理论采取流程式的线性研究角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立体化与多元性特征,容易造成教学实践的枯燥乏味。此外,几乎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如何授好课”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容易形成唯授课是论的偏隘。最后,“教学链”理论只探讨了课堂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更为广阔和重要的课堂外教学环节。
1.3过程教学新解
过程教学是作为传统教学理念的修正而出现的。其要义在于,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仅仅看重学习的结果;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过程方面而非结果方面,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作为结果的意义。教学结果并非不重要,但是没有立体丰富的教学过程就难以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好的教学结果只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之水到渠成的副产品。所以,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朴素但却长期被遗忘了的道理:过程决定结果,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结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源于过程,结果只是过程的体现方式。以过程为导向,过程教学理论不但强调课堂教学,而且更加重视课堂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强调良好的教学结果,而且更加重视科学的过程设计对达成良好教学结果的决定性意义;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存量积累,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教学理论期望通过对教学中“过程”观念的强调,克服学生学习短视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通过对立体多元、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能够达到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终生钻研的目的。之所以称之为“过程教学”而非“教学过程”主要有两点考虑:其一,“过程”放在“教学”之前,意在强调过程之于教学的首要意义;其二,“教学过程”的提法在传统教学惯例下很容易被误解为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实际上过程教学理论的内涵远远超出课堂之外。
2过程教学势在必行
2.1对课堂教学中心地位的审视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传统教学在经济与效率方面的优势。但课堂教学过分凸显了教师的权威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填鸭式的知识传递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操练思维的空间,这是导致学生主动思考与勇于挑战的精神消淡的重要原因。课堂时间比例过大,学生对课堂上的所学没有时间去体味和消化。课堂教学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课堂信息交流变得极为困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以中低职称为主,专家教授难得一见,这也使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课堂外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课堂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远远超过课堂时间,能否把握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
2.2对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思考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变迁有关,同时也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当前各类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体制沿袭了几十年前计划时代的思路。国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标准来考量学校的办学情况,学校又以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框定和要求所有的学生,以致学校难以特色办学,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难以各抒所长。其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了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负担,自上而下的学习压力很难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学习动力问题。西方哲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种,火种的点燃需要过程教学理念的实践。
2.3对学校教学考核机制的探讨
中国教育系统现有的考核指标多数是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的关键词为“结果是什么”,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结果是如何达成的”。此外,学校教学考核中突出强调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多学校采取专家督导、同行评教、集体备课、学生评教等途径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些措施集中于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课程设计层面的考察,没有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重视教学考核无疑是正确的,但传统考核机制避重就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培育学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做得显然不够,与之相应的考核标准也严重缺失。结果,表面上严谨的教学考核方式难以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实现。
3关于过程教学的几个难题
3.1过程教学在理论研究上的难题
国内理论界尚未把过程教学发展为包含完整教学要素的理论体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至少有两个。1)如何从理论上阐述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问题。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成为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指标。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杜绝教育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提高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统一的标准在实质上抛弃了“因材施教”理念,忽视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应当允许、鼓励并提供条件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奋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显然,过程教学是一种基于差异性的教学理论,是对所谓的教育标准的修正,但过程教学理论目前也尚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如何从理论上厘定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行政对教学的干预由来已久。政府行政干预校内行政,校内行政干预教师教学,于是教育与教学无法按照自身规律科学的发展。自上而下行政一体化的教学体制,其实质是以行政为中心而非以教学为中心,是以行政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非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是以行政领导的政绩为归宿,而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归宿。去行政化研究几乎没有可资依赖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形成学校去行政化的基本路线图。过程教学理论的提出从过程导向的角度对去行政化问题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3.2过程教学在国际经验借鉴上的难题
当代教育格局早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研究西方的办学模式,但在借鉴中却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1)办学主体的界定问题。西方的名校多是私立的,有自己的董事会、基金会等,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而国内学校多是公立的,学校的管理者宏观上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微观上是校内行政系统,学校职能部门与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走了一条行政一体化的道路。改变的途径之一是转变法人主体性质,不过该路径的难度很大。2)借鉴的有效性问题。真正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过程导向的办学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导师制和寄宿制。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与今天中国普遍实行的班建制和学分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班建制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限于短暂的课堂时间,课后师生互动很少发生。学分制以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不在教与学的过程,而在最终的分数。导师制更像是一种师徒关系,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目前中国只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实际上本科和中学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试点。以高校为例,按照中国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1:14的规定,高校推行导师制并没有技术性障碍。寄宿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导师制的进一步延伸,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师生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3过程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难题
1)课堂之外的教学问题。学生课堂外时间的分配呈现两极分化倾向。中学以下和大学以上阶段,学生的课外时间非常丰富;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之上。现在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如何科学的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上的时间分配。对此,我们尚没有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主要的做法是因循传统和借鉴他国经验。其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对于中学以下阶段的学生,主流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至于其他方面则没有更多的要求。对于大学及其以上阶段的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完全任由自己随心支配,在没有硬性任务、指导方案和评估体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课外时间近乎放任自流。实际上,任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之外都有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与。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自修、兴趣小组、主题辩论、情景模拟、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等等。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都被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替代。2)课堂教学方法问题。过程教学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6]”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因为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依,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知己知彼,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的把握。传统教学理论多是从“教”的角度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方法与规律,很少从“学”的角度寻找创新性的教学路径。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带有主观性,课堂实施效果未必理想。此外,在现代传媒普及的条件下,一些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学中的技术方法和语言技巧方面,试图通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或语言风格的吸引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良好的技术与语言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取代诸如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方法,片面追求风格的异化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良仆.揭示数学过程及其要素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9):17-19.[2]张永中.过程教学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进的新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8-110.[3]万敏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实施物理“过程教学”[J].中学物理,2010(3):17-18.[4]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1-4.[5]王松国.简论过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27-128.[6]王玲.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与创造性的教学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6.
第二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摘要: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授学生算法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算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组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所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尝试及其实施效果,并总结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算法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96-03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IT行业早已走出之前的低谷,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名城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具备突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理论知识较为全面,但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和考核形式的种种限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相对单一。教师偏爱讲授被公认为成熟和系统的算法理论知识,采用纯课堂授课的“一言堂”上课形式,却容易忽略了算法这门课应带给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以及对算法领域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的关注和学习。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考试成绩,所有学习活动均围绕考试而展开,大多数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主动性和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很难支持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显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急需的软件人才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如何弥补这种差距?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对那些进入研究所和大学继续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也可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因此,在算法课程教学中有必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现有算法课程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为课程导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案和思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面向学生能力提高的算法教学改革目标
“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建设和探索改进,目前已具有较好的前期教学与研究基础,并形成了完整的与课本相配套的课件、实验指导书和课程体系。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教师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算法素养和开阔的知识眼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教学的本意和最终目标,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算法课程在长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法、[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模式[2]等。但这些方法虽然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首要目的却还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对比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期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算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协作、实践、创新等各项能力为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另外,算法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3]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来不及消化课堂知识、难点内容无法理解等各种问题,而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算法课程要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不抛弃”、“不放弃”,必须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项措施来共同作用,才能保证自始至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绝不是一两项单纯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或解决的。
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着重从课程内容的拓展、专题教学环节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等几个方面,介绍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组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专题环节设置
1.教学内容拓展
算法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尽量精选课程教材中必须讲授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当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原则进行。只有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举例均选取恰当,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适应课程体系,尽快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理构建的脉络体系中领会到算法思想的精髓和妙用,最终深入掌握算法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是将教材中没有包括却有必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延展课程的宽度和内涵。这部分内容不能选择得过于宽泛,也不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而应扎根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更深层次的应用,甚至与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发生联系。
补充知识可通过课堂上采取更加多样的手段实现,一部分由教师对补充的算法案例加以介绍,另一部分则通过分组讨论、撰写学习报告、课堂交流等种种方式,将一些由多个逐步深入的算法问题所构成的专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坐等老师讲授的惰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习惯。
2.教学手段改革
学生要真正做到将课堂讲授的算法思想学以致用,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用已经掌握的算法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老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主动投身于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认真思考和追踪把握学术研究动态,笔者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以外主要增加了分组讨论、算法专题学习、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编程能力和兴趣方向都存在差异,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和要求的课题题目,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之外的知识领域,了解和追踪学术研究动态,深入学习算法专题。
专题讨论题目主要分为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专题学习内容较为集中,重在实现和全面讨论,而专题研究背景较为宽泛,重在了解和学习总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加以选择。
3.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题目一般均选择算法领域中具有较高代表性,且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算法问题,重点加强学生对算法领域优秀成果的掌握和算法理论基础。如:
(1)二分图匹配问题。其中的最大二分匹配问题还可以用网络流相关算法来求解。完美匹配问题可引申出诸多的具体应用,如稳定婚姻问题等有趣问题。
(2)网络流算法。该问题很经典,可考验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尤以最大流算法最为重要,应用非常广泛。
(3)贝叶斯公式与贝叶斯网络。要求将马尔可夫链和贝叶斯理论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学习贝叶斯网络[4]解决非链式结构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模型建立和优化、机器学习、参数训练等基本概念。
4.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则将算法教学与科研中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算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术研究的动态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体会算法思想在科研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如:
(1)社区发现算法。社会网络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其中的社区发现问题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核心任务,与算法中的图论和聚类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该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小世界特性、中心性等基本概念,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和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并体会不同聚类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特点。
(2)MapReduce算法。云计算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而其中的核心算法MapReduce其实就用到朴素的分治法思想,将一个非常大的计算任务自动分解成小的子任务,分别在一些计算能力不是很强的计算机上求解,最后将子任务的解合并得到最终结果。学生通过学习MapReduce算法的实现机制,能体会到其实看似简单的分治法思想在学术前沿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视对经典算法的学习。
5.实施效果
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环节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问题的资料和解决办法,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共同分析和求解问题,完成相关的编程实现、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工作,并对学习所得加以整理,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分享。
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学生除了对这些算法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还领会到算法课程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无处不在且互有关联,知识是死的而应用是灵活的,只有各项能力共同发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环节的始终,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同学团队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锻炼,而结论分析和报告撰写部分则需要逻辑分析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最后课堂分享环节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为了评价专题环节设置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任课教师特地安排了匿名评教环节收集学生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学习专题环节特别欢迎,效果普遍满意,学生留言“老师组织的学习研究很好,是新的教学尝试,能很好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的东西”。学生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部分也自发的学习和使用了很多课堂上未曾教过的技术,如Flash、MFC编程甚至Matlab仿真软件等,完成情况超出预期。但总体来说,专题学习的完成质量要好于专题研究,主要是因为专题学习的内容较为具体且成熟,可供参照的资料较多且实践性较强,专题研究涉及到的知识点则相对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吃透甚至实现,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
三、考核方式改进
1.考核方式占分比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和调节杠杆,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方式,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让学生主动去学去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算法课程的总分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约占30%~40%,而期末考试约占60%~70%。为了与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平时成绩占分比取上限40%,以适当加大实践环节和专题环节的考核力度。具体成绩比例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考核
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拷贝、抄袭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但是算法课程作为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紧密结合的计算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查范围。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手段,尽量避免在上机实践考核中拷贝和抄袭现象的出现,以获得相对公正的考核结果,并将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如:上机实验时要求学生进行在线点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提交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整体查重等,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随堂测试,时刻提醒学生做好日常复习工作,对每阶段的学习成果检验结果被纳入平时成绩等。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投入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手段并不反感,在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之后,匿名评教环节中纷纷表示了欢迎和赞同。
3.专题环节考核
专题环节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课堂讲述、书面报告和代码几部分构成。课堂讲述环节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算法讲解是否条理清晰、幻灯片制作水平等。书面报告和代码主要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涵盖是否全面,算法是否讲解清楚透彻,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是否了解,代码实现和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结果的分析是否正确等。
四、结语
在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课程配套,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鼓励,将能力培养目标想方设法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新型人才的改革和创新。
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仍将坚持脚踏实地从课程的每个环节出发,培养能力发展全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和媒介,进一步拓展课程广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下一步计划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拓展算法课程介绍的内容,增加对概率算法、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的简单介绍,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算法的相关知识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录制讲课视频。正因为无法保证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对所有知识点做到当堂消化理解,课后复习就变得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形式精简的课件难以让学生回忆起上课的具体内容,复习时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得不到保证。视频资料作为辅助可以方便的实现课堂和网络学习的结合,提升课外学习效率。
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一门课程、多种考核路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擅长,选择采用统一命题试卷的理论形式考核,还是采用撰写学习报告并提交程序代码的实践形式考核,又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参加两种考试方式并计分。若考试中包含上机测试,可要求学生从一组上机考试题目中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代码调试能力,又通过题目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考试的难度,进一步检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姜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4-75.[2]韩军,许可.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66-69.[3]张怡婷,付雄,陈蕾.算法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4):86-90.[4]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49-256.(责任编辑:王意琴)
2012:
第三篇: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发展潜力和工作业绩等全面情况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正确地发现和使用人才,首先要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从而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王忠法厅长在全省水利人事劳动工作会议上,要求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我们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指明了思路。
一、确立人才评价标准
要准确地评价和识别人才,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确立科学的、客观的人才评价标准。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历、职称和资历都只是人才的外在标志,而不是本质特征,如果单纯依靠这些条件选拔人才,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因此,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观念,要从以学历为本转变为以能力为本,克服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做到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在“三个认可”上下功夫。对党政人才,要坚持群众认可,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把群众支持不支持、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衡量尺度,凡是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干部不能确定为考察对象;对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强调经营有方、业绩突出的原则。要把企业经营人才置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去考察评价,看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经营业绩是否满足出资人的要求,把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不认可作为企业经营人才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对专业技术人才,坚持社会和业内认可,强调技术拔尖、成果显著的原则。要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引入社会化的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把社会和业内认可不认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三是要建立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在进行人才考察、评价时,要针对三支队伍的不同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包括品德、能力、知识等内容在内、量化的分类评价标准。对党政人才,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岗位职责规范,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对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资格考试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公正和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企业经营人才,要制定反映经营业绩的财
务指标和反映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标准。
二、完善人才评价主体
人才评价是否准确、科学,很重要的一条是看评价的主体是否完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在过去的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方式比较单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广泛吸收群众、社会专业评价专家、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和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参与。在评价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使评价主体做到组织、群众、专家和中介机构相结合。避免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受某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保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利用专业性中介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中介评价机构在人才评价工作中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增加人才评价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才评价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和专业的依据。
三、创新人才评价手段
人才评价要坚持把传统有效的人才评价方法与国内外先进的人才测评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科学的测评技术、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手段,对人员的素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办公
自动化软件的普及,要注重把计算机管理技术引入到人才评价的过程中,按照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不同要求,完善各类人才评价管理软件系统,如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软件、人才评价信息管理软件等系统。通过实行人才评价工作的微机化管理,突破人工评价局限,克服因评价主体自身因素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的负面影响,为人才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依据。
四、拓宽人才评价渠道
一是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文件等多种方式,宣传人才评价政策、告知人才基本情况和工作实绩,落实群众对人才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对党政人才,要坚持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完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制度,将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二是扩大考评范围。既要考察人才的工作圈,了解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又要考察人才的生活圈、社交圈,将考察对象的“八小时”以外时间的表现作为考察内容,从中了解考察对象品德品行和生活作风。三是建立差额考评机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察结果好中选优,真正选拔出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得到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四是加大经常性的考核力度。坚持定期考核,做好任期目标考核,推行培训考核,注重重大事件
考核,通过不同层面的考核,切实掌握人才全面的现实表现。五是建立人才评价联系制度。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广泛征求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意见,对比并参考社会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对委托评价对象的考评结论,充分掌握考评对象廉洁自律、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情况,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增强人才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六是坚持综合评价。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人才,按照同类别横比、同岗位纵比、同要求互比等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既看取得的工作实绩,又看抓基础性工作的力度,既看平时工作能力,又看重大事件中应对能力,通过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准确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克服单纯以票取人的倾向。
五、用好人才评价结果
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结果与人才使用的有机结合,把考察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人才的使用、奖惩、教育和管理中去,充分发挥考察工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大胆使用、破格提拔各种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作者系湖北省水利厅人才资源开发中心干部)
第四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
实践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文章以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为例,尝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自主学习概念源于Knowles提出的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即在有或没有他人协助下,个体自主判断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评估并利用人力物力资源,选择实施适宜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及反馈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化学、生物、药理学等学科知识,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复杂,内容既枯燥又乏味,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仅关系到教学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将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自主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我校?物化学教研室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药物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把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药学人才作为始终坚持的目标,在教学方法方面,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现状分析
在药学领域,知识的更新、岗位的变换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更是决定了药学专业人才必须依靠自身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目前国外众多院校已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范围。我国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世纪初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强调教育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药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围绕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而药物化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基础上,为药物的分析、制剂、贮存、运输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导安全、合理用药,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物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把陈述性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药物化学内容繁杂,如何利用有限课程学习,协调好学生接受知识与学会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自主学习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习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科学文化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新的世纪里,教师的角色特征亦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向学生提供药物化学课程的参考书目、数字化期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加强自我设计和管理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短期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师要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是发展学习自主、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讨论,并采取分组、调配等措施促进与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推动学生积极体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下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这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所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教师是平等的关系,但是从知识层面来讲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指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合理的辅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准备、开展和结束等环节来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采用问答、课堂练习、测试、竞赛活动等方法,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自我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考核,考核形式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考试外,还可以创新性地增加其他考核项目,例如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成果展示等。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严格管理者。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丝毫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与互助,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充分的行为和情感的参与。教师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促进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开发团队应变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社会交往技能。
三、开展药物化学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仅关系到教学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将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培养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并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药物代谢的过程中含有羟基的药物的代谢方式时,讲解乙醇的代谢生成乙醛,进一步代谢生成乙酸排出体外,但是部分人因缺少乙醛脱氢酶无法将乙醛代谢成乙酸,表现出乙醛刺激血管和肝脏毒性;讲解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时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相比较,介绍多巴胺与人们表现出的冲动购物、一见钟情等情绪有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培?B质疑精神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勇于对所学知识提出为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GABA衍生物普罗加胺临床上用作抗癫痫药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GABA不能直接作为抗癫痫药物应用于临床?将GABA制成普罗加胺前提药物的目的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开展新兴的学习方式
网络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化的今天,教师将学习资源上传到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逐步开始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已经建立药物化学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网上的答疑、批阅作业等工作,使药物化学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依据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物化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学到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2]蒋坤,魏晔.探析药物化学课程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817-820.[3]刘丽群,欧阳志.路径依赖: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层困境[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74-77.[4]尹振东.高校课改理念下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152-154.[5]孙伟,张彦通.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江苏高教,2012(05):92-94.
第五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2012年6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借助示范校建设的发展机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一)开展行业调研,明确人才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教师深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合川分公司、重庆达方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钓鱼城电脑城、重庆市万注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制10家企业开展了行业需求调研,全面掌握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及其对应的要求。同时,对重庆市渝南职业中学、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进行调研,了解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从而,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典型任务,确定职业能力
邀请了职教专家谭绍华、计算机领域的行业专家、开县职教中心和铜梁职教中心的计算机教师到我校与我们一起参加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
(三)围绕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组织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分析得出应开设的课程名称,并确定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最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确定出各门课程应的时间和课时,从而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四)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核心教材和特色教材
为了使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我们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和《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等5门核心教材和《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等3门特色教材。
(五)校企深度合作,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
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关系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邀请了企业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四个方向的教学方案,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初稿。最后,邀请了课程专家对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评审和定稿。
(六)集中优势力量,开发精品课程
集中企业精英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开发了区级精品课程《图形图像处理》和市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同时配套开发了相应的电子教案、题库等。
(七)凝聚集体智慧,共建数字资源
企业专家、专业教师齐参与,共同发挥智慧和力量,建设了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案例、试题库、课件、电子书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等增大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构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了传统的只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格局,引入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岗位技能,构建了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开发了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实训》、《office 办公软件实训》、《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5门核心教材,《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3门特色教材。把《图形图像处理》建设成了区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建设成了市级精品课程,并完成了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提高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在2012年――2014年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在《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有4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专业带头人,8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7%。
4.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2012年――2014年间,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一、二、三等奖56人/次;参加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获二、三等奖4人/次。
三、体会与思考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构建和推广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一)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的教师习惯了以前的课程体系,对新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的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都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时刻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有效平台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知识、技能、素质等相距太远,学校没有做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教师真正地进入企业锻炼;让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引入企业文化、企业项目或产品;与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校内或校外);企业接受学生教学实践等,使学生在就业前能提前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则,明确工作流程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待真正工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
为了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应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们的教师需要走出去向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同行精英等汲取更多新的理念、把握更多新的动向、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带回新的方法,注入新的血液。这样会刺激教师正视我们的缺点,努力提升学校的声誉,专业的品质,让教师看到自身价值,找到成就感和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闵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3]丁洪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城轨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