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镇之夜优美散文
初秋晚上七点一到,影剧院门前广场上的音乐便响起来了。
随着音乐,小镇人迈着并不十分专业,也非特别优雅的舞姿进了“舞池”。挽着恋人的腰,年轻人喜欢“快三”;拉着老伴的手,中年夫妻更偏爱的是“慢四”。但纵观“舞池”,更多的舞伴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小镇毕竟很小。
当那首《马兰操曲》舒缓典雅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像早就商量好似的,疏密有致地排列好队形。数数,不大的广场上做集体音乐操的竟然超过百人。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年老的年轻的,伸手、踢腿、弯腰,动作齐刷刷地,像彩排过很多次一样,那和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默契,很有一份动人的力量。于是旁观者的心也欢欣起来,更多的人走到了队伍的外围。伸手、踢腿、弯腰,不大工夫,便分不出谁是新手,谁是老手了。曼妙的音乐洗去了人们一天的忙碌,让大家的身心完全舒展开来,沉浸其中。
美妙的乐曲,热情的舞者,让星光下的过路人忍不住停下行走的脚步,注目欣赏。
广场东侧,是一个篮球场,那儿是孩子们的天地。穿得帅气可爱的孩子们,脚下蹬着溜冰鞋,在灿烂的灯光下,尽展活力。一得意,便钻到了舞者们中间,像一阵快乐的风,一转眼就又从飞旋的舞步中间呼啸而过。伴着一阵惊呼,那些调皮可爱的小身影又不知闪哪儿去了。
跳累了的人们,走上步行街,要上一杯啤酒,来上一碗麻辣烫,议议工资什么时候涨,谈谈房价什么时候跌,在充满希望中怡然地过着每一天。
九点时,音乐停歇了,小镇又恢复了平静,步行街对面的马路上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风吹落的一两片树叶不经意间触弄了人们的衣袖,撩拨着人们心底小小的心思。(朱 慧)
第二篇:静谧之夜优美散文
远处的钟声悄然响起,只见落日像喝多了酒的红脸醉汉,跌倒在山的那边。
我披上外衣,胡乱的抓起书包向操场走去,扑面而来的晚风轻拂过脸颊,路边的花草,在徐徐晚风的抚摸下,安静的睡着了。
天空如盖上黑幕般,整个世界都陷入夜的寂静中。操场上喧闹的人们都离开了,我漫无目的的在操场上散着步。月色朦胧,透过密布的云,隐隐约约的看见几丝淡淡的月光。夜,静谧。远处的高塔上,信号灯一闪一闪。树上的叶子随着风飒飒走动,水珠在叶脉上轻轻滑落,每一滴落在叶片上的水珠都带着一丝清新,沁人心脾。
操场上的积水如水晶般透明,澄澈,水中倒映这两旁的景物,在水中显得错落有致,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淡淡月光,静静洒下,洒向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楼中的几盏灯仍然未息,那是九年级的同学们在为中考努力的学习,奋斗着,他们正奋笔疾书,书写一道道难题,他们正向着自己的中考目标步步走去;转过身,办公楼中也发散出几道光,那是辛勤的老师在为学生讲题,给学生批改作业,或是在准备第二天的课程……这些微弱的灯光与月光融合在了一起。
夜,静谧。浓光淡影,稠密地交织重叠着,笼罩在一片银色光晕中。
第三篇:古城之夜优美散文
古城的夜晚,在灯火的映照之下,弥漫着一种白天所没有的、说不清楚却能感觉得到的朦胧的美,就像披了一层薄薄轻纱的少妇,婷婷玉立在灯光水影之中,别有一番韵味,远远地看上去更觉瑰丽神秘,更觉风姿绰约,更觉炫耀迷人。
在五彩斑澜的灯光之下,有很多人坐在酒吧里或酒吧外边排列整齐的不知哪朝哪代的木凳子上,喝着小酒或饮料,嚼着土特产或风味小吃,听着摇滚音乐或时尚歌曲,看着民族的或现代的舞蹈,故作深沉地想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心事。有更多的人成群地走在古老的街道上,或成群地坐在街边的石板上、椅子上,表情悠闲而从容,想来他们的心情也一定平静和愉悦,因为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来的神情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那样的坦荡。所有的人,不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在尽情地享受着古城夜色带给他们的美丽心情,并有滋有味地、乐此不疲地流连忘返于其中,不知归期。
我很少在夜色之下去古城,也许是惧怕古城之夜太美,我受不了那样的诱惑,也许是我还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去承受太多的浪漫。虽然我的骨子里也有浪漫的种子,而且在某个时候,在某个地点,也会在心灵深处萌动,可理智常常让我把这种情怀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让它接触氧气而长出芽、开出花来。
走在夜晚的古城里,我尽量把我的思绪溯回到古代,独自穿越漫漫时空,暗暗猜想当年那些走南闯北的马锅头们在这个夜晚的小镇上会做些什么?这样的时刻,他们一定喝够了酒,吃饱了饭,饮完了茶,喂足了马,然后兴奋地开始了他们一天辛苦之后的休闲时光。前方要走的就是去西藏的路,路途遥远而漫长,一路上生活的必需品要在这个小镇上置办妥当,远方的村庄里有相好多年的阿妹,她一定还在路口盼着赶马的阿哥给她带去一些她心爱的小礼物,这里正是购买的好地方。在古城里还有老朋友要看望,有些想法要交流,有些事情得交待,去拜访免不了又要喝一场酒。此时也是去会老情人的好时光。哪怕看她一眼,说上一句话,也能给心里一些安慰,不然,明天怎么能上路远行,怎么能翻越高高的大山,怎么能走那长长的茶马古道。
小镇悠远了的热闹仿佛还在眼前,古城浓烈的时尚气息扑面而来,更叫人沉醉其中,更叫人感叹古城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美好。
在这样的夏天,在这样的夜晚,欣赏着古城美妙的夜景,我常常想,我们究竟想从古城里得到什么?我们又能从古城得到些什么呢?除了一些记忆,也许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带不走。我们与古城邂逅,我们从古城走过,谁能说出我们又能给古城留下些什么呢?
第四篇:小镇记忆优美散文
故乡桥头小镇,头顶着一片柳叶似的天空,依山傍水屹立在冲江河西岸。在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30年里,小镇从一个寂寞的街道摇身变成一座有模有样的市镇,一个物资集散地,一个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世界闻名的旅游地。
七十年代初,小镇在我最早记忆中是一个人迹稀少的落寞街子。虽然地处交通要道,但往来的人流、物流都很少,小镇在寂寞里沉睡着。记得六岁那年,第一次随母亲赶街,那是发挥尽了自己纠缠母亲的百般手段,才得到母亲的应允的。并不是母亲不愿带着我上街或者怕花更多钱的缘故,而是从家里到街上实在需要很强的忍耐力,除了忍受徒步行走一公里的山路和五公里的柏油路外,还要忍受饥饿。那时母亲没有更多的钱,也买不到可以充饥的商品。上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排长长的队,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
当时每月有两个街天,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初十六。有一次,生产队难得地在街天放了一天的假。头天晚上得到母亲的应允后,那晚一次又一次地在梦境中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街市。天刚麻麻亮,我就从梦中醒了过来,不用母亲到床边叫起床,就在初夏的晨曦里沾着水一次又一次梳理自己的羊角辫,对着一块从小伙伴处借来的三角形小镜片左看右看,一生中第一次,最认真地打扮了一回自己。这个时候,家比我们离街更远的人们,早已组成长长的队伍从小村中穿过。母亲说,他们是在后半夜就出发的。
母亲将弟弟妹妹收拾妥当,喂饱猪鸡后,就牵着我的小手出发了,我穿着补丁衣服和露着大脚趾的踏踏鞋小跑步地跟在母亲身后。记得那一天阳光特别明媚,山风在唱着欢歌。山路上行走倒是显得很轻松,到了车路上,偶尔从眼前呼啸而过的大货车、翻斗车、马车往往把我和母亲吓得要在公路旁的树下躲藏好久。来到街上惟一的购销店时,从街道四周汇聚而来的人将小小的购销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忙着买盐、买茶、买红糖……商店里还有一些袜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记得当时摆在柜台上的布匹有白布、黑布和颜色极少的花布。据父亲回忆,当时白布最便宜,每尺三角钱,其他颜色每尺六七角钱。购买布匹需要付布票,当时发放布票的数额为每人每年一丈六,有一年只发了六尺,仅够打补丁。除了布票外,使用的还有粮票、肉票、线票。
趁着母亲忙着抢购一坨锅底盐的时候,透过人潮的缝隙,我羡慕地看售货员熟练地比划着木尺,然后“哧”的一声扯下来,就把顾客需要的布匹递过去,再把布票和一些角票收到抽屉里。母亲背上一坨二十来斤的锅底盐,牵着我的手来到桥边,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宣传队正在桥的另一边空地上边歌边舞。从悠扬的歌声中,我头一回看到水袖飘扬的舞蹈。
当时的街道只有供销社、公社、粮管所等单位低矮的砖房,街道旁几乎看不到居民的住房,冲江河水浪声滔天地向远处流去。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要想买到供应的物资,需要排上长长的队伍。购销店里主要负责供应糖、茶、盐、酒、犁铧、锄头等生活必需品。听说一开始,购销店是由解放前在小街上做生意的外地客商组成,调动了当地居民入股启动起来的。记得有一次,父亲上街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八颗香甜的水果糖,糖纸有红色和绿色的,那是父亲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后买到的供销社当天销售的最后八颗水果糖。听父亲说,在他之后还有二十几个没买到糖的人。
读小学开始,小伙伴们在不同的季节里忙着准备一些可以换几元作业本的山货。每到年边家里杀猪时,用灶灰抹在被放过血的猪背上使劲拔下猪鬃毛,然后细心地在手心里将猪毛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麻丝缠了一圈又一圈,生怕不小心会弄掉一两根。夏天来临时,我们扛着小锄头,跑遍村庄附近的每座山头挖防风、黄芩。桃李成熟的季节,细心地收集桃核、杏核,用石头砸开,取出桃仁、杏仁。记得当时,一头猪的鬃毛可以卖三毛钱左右,防风、黄芩、桃仁、杏仁是两三毛钱一两。然后,利用星期天,怀揣一肚子的兴奋跑到桥头街上,趴在购销店的售货窗外眨巴着双眼,用自己的货物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收入除了买到几张三分钱两张的白纸和三分钱一支的铅笔外,还可以买到几颗香甜的水果糖,有的时候还可以买到一两本小人书。在夕阳的照耀下,我们欢跳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一天的收获,讲述着小人书中的李向阳、薛刚等等主人公的故事,从六公里外的小街上归来。
当时,我们的作业本都是用白纸自己叠起来,然后用缝衣针穿上棉线装订出来的。学校里,小伙伴们都比赛叠白纸和装订技术,记得当时我们装订白纸的针法至少有六七种。当汽车运输总站在小镇上落脚后,小镇上的房屋、行人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小镇上只有一个能在帆布上“蹭蹭”磨刀的会理中山头的剃头匠,一些吃工资的人曾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理上带有一点时代气息的中山头,更多的农村老百姓则相互用剪刀剪“马啃头”,然后不论男女都一年四季带着黄帽子。
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于桥头中心完小,于是成为了小镇的一员。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几乎每天都与小镇亲近着,感受着小镇的呼吸。那个时候小镇上流行着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主要是汽车总站的人们引领着小镇的服装潮流。街天改为每月三天,每逢农历初
二、初
十二、初二十二,小镇就变得十分热闹。街道两旁摆着菜农们种植出来的新鲜蔬菜,一些小镇周边的人们也将自家产的小菜、鸡、鸡蛋等之类的农产品拿到街上销售。偶尔出现几个摆摊的商贩卖一些成衣、鞋袜什么的。记得第一次自己买衣服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民族班每月有六元的生活补助,原来是每月都要拿回去给母亲支配的,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自己花了四元钱买了一件粉红色的上衣,着实兴奋了半年。洗衣服的时间都要选在晚上,晾干后,第二天又穿在了身上,直到穿烂为止。后来读到中学,自己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多了起来,主要是靠学校每学期颁发的奖学金。街上出现了穿花裙子的人,觉得十分漂亮,把我们这些农村女孩子羡慕得要死。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街上出现冰棒和米线的情景。冰棒的出现要早一些,最初的时候,有水果冰棒和牛奶冰棒两种,水果冰棒三分钱一根,牛奶冰棒四分钱。冰棒刚刚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十分受到大人小孩的青睐,村子里一位妇女上街尝到这种冷冷的东西味道很好,就买了五根想背回家里让孩子尝尝,结果冰棒在半路上就融化“逃走”了。米线出现在我读初一的时候,手头有了钱,偶尔吃一顿米线是当时的最大享受。
上初二年级的那一年,小镇迎来了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长江漂流队在虎跳峡挑战大峡谷,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峡谷两岸,一向美丽矜持的金沙姑娘唱着一路欢歌,向东流去,红色橡皮船载着勇士越过大浪滔天的虎跳石。随着挑战的成功,小镇一举成名。从此小镇上出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也出现在街道上。一开始,人们会围着外国人看稀奇,我们也会加入到围观者行列中。这个时候,小镇顺着冲江河沿岸延长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有两家人办起了小卖部,主要卖一些副食品。第一次听到面包和尝到面包的滋味是在1984年。同时,有一家人办起了旅社。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小卖部、旅社、小食店如同雨后春笋在小镇上不断冒了出来。靠人背马驮的商品不断涌入街头,每到街天,人流、车流、马帮使街道发生拥堵。后来,街天由十天一街改为五天一街。
读初三的时候,小街上出现了一些背着照相机和一大堆白族衣服、藏族衣服的摄影人。如今相册里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打一把花伞的斜角像、站在布景前或者坐在布景后面的木墩上照出来的坐飞机或者骑马的照片,有些发黄了,但也记录了那一段的阳光心情。
后来,小街上建起了农贸市场,原来的公社更改为乡,再后来更改为镇。街道两旁出现了越来越多漂亮的楼房,而且大部分是居民的房屋。街道上的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起来,四周山村的人们也从寻求温饱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小镇上往来的客商越来越多,不管在街天或者闲街,人们都可以在街上买到需要的商品。
如今,小镇的交通更加方便了,赶街的日子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山头上的每个村庄都通了公路,往来的车辆会把人们接送到家门口,货物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
小镇的记忆翻过了三十年,小镇的面貌变化了三十年,小镇和周围的人们在冲江河的哺育下,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加好起来。
第五篇:鹰城之夜优美散文
鹰潭是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其古老,这里沉积着殷商灿烂的文化,说其年轻,建市才二十来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使这座城市飘荡着古风清韵,生机勃发的英姿使这座城市洋溢着青春气息。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鹰潭却总是那样风姿绰约,靓丽迷人。它不仅有着交通路的繁华、胜利路的精致,有着银座广场、东湖广场的壮丽景观,更有现代时尚的五洲路、流光溢彩的沿江大道、宽敞明亮的龙虎山大道、风光幽雅的鹰潭公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鹰潭这座城市如出水的芙蓉,似下凡的仙女浑身浸透着少女般的精灵,活力四射、春色满园、五彩缤纷。极目鹰城,天蓝了、水绿了、树多了、花艳了,街道宽敞、华灯齐放、灵秀满目、婀娜尽现,市民心中感到了一种生命被抚摸的温暖,百姓眼中看到了一种活力被焕发的律动。然而,我们的脚步最容易被留住,情感最容易被打动,灵魂最容易被陶醉,双眸最容易被牵引的却始终是鹰城的夜色。
鹰城的夜是温柔而多情的。她宛如一位身披轻纱的美妙女子朦胧含蓄、清丽婉约,让你刚刚相见就会情不自禁的喜欢上她。倘佯在东湖广场,人们仿佛置身于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如梦如幻,波光粼粼的东湖水面,倒映着华灯妆点的亭台桥栏,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倒映在水中,东湖顿时魔幻成人们梦境中的东海龙宫。散步在东湖广场,观赏洁白的张拉膜、湖中的音乐喷泉、巨幅的水幕电影以及周围的美丽建筑,诗情而惬意。东湖广场中央,骑着玩具车的幼童、活泼的中小学生、年轻的情侣、三五成群的同性朋友、气度从容的中年夫妇、精神矍铄的老年朋友都在其中,白日里所见的一个极大的圆形舞台竟是可纳千人共舞的露天舞池。池中有人们自备的组合音响在播放舞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音乐像烈酒一般陶醉了所有的人。会跳的早已挽起搭档的手,滑入池中,不会跳的也在一旁比比划划,跃跃欲试。优美的舞曲,轻盈的舞姿,欢快的人群...这一切都似乎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与诉说着鹰潭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鹰城的夜是宁静而芬芳的。俯视整个鹰城,你会立即产生一种感慨,这是一座美丽芬芳的年轻都市,它比我们所见到的无数花圃及那些刻意雕琢的盆景要美丽许多、生动许多。这个仅有百余平方公里的城区,除去那些高耸的现代建筑与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便是绿茵茵的绿化带和鲜艳的花草了。它们被修剪装饰成各种图案与造型,远看就像一幅山水画,透溢出宁谧温馨的气息;又像一个有教养的高贵而矜持的淑女,永远穿着一件由大自然织就的美丽霓裳,宁静端庄地额首伫立。清凉的夜风还不时送来醉人的清香。再走进鹰潭街市,款款踏在花岗岩或瓷砖铺饰的路面上,鞋子很难得沾上灰尘,人也觉得清清爽爽。闪耀的街灯下,没有刺耳的车鸣与烦人的喧嚣,只有大人孩子散步的怡然与情侣间的私语。在宁静安详的夜色里,邪念和不文明的行为也随着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活动的深入正在逐步驱除。在我们散步于鹰潭中心广场,巧遇一位老大爷手持摄像机扫描着城市的夜景,他告诉我们,他在新疆工作的女儿想看看鹰潭的变化,要把录好的像寄过去,她要好好看看今天的鹰潭!是呵,鹰潭古老的景观凝聚着父辈们热爱生活和追求未来的睿智,现代的风情承载着中部崛起和小市有大作为的气魄。我们怎能不豪情满怀,意气风发。
鹰城的夜是热情而奔放的。这种热情与奔放,细心品味沿江大道、龙虎山大道、鹰东连接线、交通路,可以让我们感受得最强烈。信江河岸美丽的沿江大道是鹰潭人的自豪,她让人一走近便为之迷醉,这是鹰潭的大道吗?宽敞的大道,自南向北,蜿蜒而去,数里之遥,如同“鹰潭的外滩”,灯火辉煌,行人如织。壮观的梅园大桥把梅园大道与鹰东连接线相衔接,从而打通了鹰潭的北大门。鹰潭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拉近了与外界的联系。这与其说是鹰潭人对道路交通的改善,倒不如说是鹰潭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嬗变。从城市中心的胜利路直到南面的龙虎山大道,所有的礼花灯、庭院灯、地灯、射灯全都倾泻光华,直把五洲路、天洁路之光芒贯通一气。气势恢弘,颇为壮观。
城市无眠。鹰城像喝了浓烈的酒热情豪放,百姓如品尝了清香的茶兴趣盎然,从南到北,打开城市繁华的大门,走进交通路,高楼鳞次栉比,店铺依次排列,商品琳琅满目,人海车流、五色灯柱、霓虹闪烁、扑朔迷离,繁密而均匀。人们在那数不清的店铺里,鱼贯而入、谈笑风生、欣喜购物、享受生活。难怪太平盛世的欢歌和笑语在信江南岸宣泄的如此激昂。
鹰城的夜充满着浪漫的情调,包含着绵密的诗意,萌动着无尽的生机,从一张张笑脸中不难看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从匆匆的脚步声中更能体会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