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500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第二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1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2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
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第三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特别是看了案例1及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感触颇深。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就拿我来说,从教近30年来,对学生付出的爱可以说比自己的孩子多,特别是对行为偏差生的关爱,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曾经的学生王永昌就是一个实例,当他病了,送药上门,没饭吃,给他打饭,学校也是倾注了极大的爱心,给与他特殊的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第四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探究”与“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姚萍 在学校图书室一眼就看中了这本书,因为书的题目吸引了我:“教育智慧”,哪个老师不想拥有,哪个老师不想当个智慧型教师。特别是书的副标题对我这个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尤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点评100个教育案例。“枯燥的教育理论看起来多少有点累人,而教育案例是一线老师所经历的教育事件的经验之谈,能入选的案例肯定是成功的精彩的。这对我的教育工作肯定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要是将来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问题就可以参照案例中的办法解决了。”当时心里就是这样美滋滋地想着。
打开书,我才知道了王晓春老师所选择的这100个案例是许多老师在教育中遇到了问题,在网上向他请教,请他指点的。这些案例中有一部分是老师的成功经验之谈,但还有很多则是大背景下的教育困惑,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王老师之所以要选择这些案例,是为了避免陷入“不成功则不提”的误区。是的,王老师不是在兜售什么所谓的“教育秘方”,他只是在引导我们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他是在指引我们学习教育的智慧,让我们向着智慧型的老师迈进。
细细品味,王老师点评的案例无不精彩:他以独特的角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一线老师剖析每个案例所折射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他不会因为某个老师偶然的成功而人云亦云地盲目肯定,也不会因为某个问题的普遍存在而空洞乏味地套用理论草草了事。他与老师互动,鼓励老师不断地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逐一尝试,最后就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他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例如:王老师在点评“意外的收获”这个案例时,王老师对案例中的老师用师爱感化学生,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故事不置可否,但他却清醒地指出:“爱”不能包治百病,不要过于神话“师爱”的力量,不要把这种偶然的成功与问题的彻底解决画上等号。教师的爱应该与智慧同行,只有遇到问题努力探究的老师才会让自己的业务不断地提升。
读完此书,我突然认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盲目:曾为自己的偶然成功沾沾自喜过;也曾为套用某些教育大家的教育方法达不到教育效果怀疑过。其实教育本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使是同样的纪律问题,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年龄特点,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寻求现成答案,而应深入研究,因为只有研究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育智慧哪里来?唯有不断“探究”才能与教育智慧不期而遇!每个老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反复探究,寻求答案,走出教育的困惑,是王老师最迫切的心愿。而我也该向着研究型教师努力!
第五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延秀小学刘云强
看了很多专家的理论,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但是要把这些理论变成自己的工作措施,总觉得难以如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实用性很强,书中举的这些案例,就像是我们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一样,王晓春老师针对这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既有理论的支撑,又具有操作性,给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思路。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体会。
一、爱心与智慧。
我们在谈班主任工作和转化差生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爱了,认为爱体现了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也认为爱能够解决诸多的教育问题。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第一个案例王晓春老师就对师爱进行了分析。案例中描述的那种学习障碍生,恐怕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恐怕我们采取得最多的办法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老师认为对待这类学生,不宜再进行说教,而要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这些办法,科学、具体、可操作。王老师还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在第76个案例点评中,王老师又说:爱,不能改变一切。如果教师只有“爱”这一条路,自己又走不通,剩下的就只有焦虑,一焦虑行动就会过激,于是简单粗暴就上来了。他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所以王老师说;作为教师,没有爱当然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除了爱以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这就解决了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我们老师在正式场合大谈特谈对差生的爱,而在私下说得多的却是对差生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和抱怨。这就是因为我们只走了爱这一条路,而忽略了教育的智慧,因为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二、教师的心态。
第34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屡教不改,请教王老师。王老师在出招之前,要求教师先了解下列问题:
1、孩子幼儿园表现如何?
2、家长的职业是什么?家庭经济情况怎样?
3、孩子是谁带大的?家长教育思想是否一致?
4、父母关系如何?
5、孩子在哪一门课的表现最好?
6、总起来看,他的作业是不会做,还是不愿做?
7、孩子的爱好是什么?
恐怕我们采用得多的是这么几个步骤:
1、告诉孩子不做作业有那些坏处。
2、问清不完成作业的原因。
3、补作业。
4、要学生承诺从今往后不再拖欠作业了。要不然就联系家长。这样省时又省力。
两者相比较后,我深感自己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我自惭形秽,王老师的深邃与严谨,折射出自己的肤浅与草率。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1、对问题的敏感性不够;
2、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够;
3、教育学生草草了事,没有探究问题的精神。
所以王老师告诉我们,要搞好教育,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研究心态。当人有了研究心态后,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就像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发脾气一样。教师要先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为什么有的教师教育方法惊人地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看见问题就管,缺乏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才是教师真正的专业工作。
王老师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干涉式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这是“低科技含量”的教育。另一种是“帮助式教育”,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改正。“帮助式教育”是隐蔽的教育,学生甚至可能没感觉到老师在教育他,可是他已经受到教育了。案例7就是讲的这种教育,一个极不讲卫生的孩子,老师穿了一件纯白的外套向他招手,说让老师抱抱,孩子自己发现了自己的脏,并说等明天穿干净了让老师抱。王老师说:这样的教育就很专业。
三、对待学生。
案例30讲的是一位老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学生吵闹不休,老师静等、表扬、批评的办法都用上了,可效果一点也不好。我是刚从一年级教到二年级的,对案例中讲到的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有同感了,我甚至怀疑我教这批学生是不是由于属猴,天生就这么吵闹。王老师在点评中的一句话让我摆正了心态:“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在某种干扰中讲课,鸦雀无声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王老师说: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水平绝非一日之功,既然孩子的有意注意水平太低,只好先借助无意注意了。教师慢慢地磨,学生会慢慢地好起来的,教师要有耐心。他还支出了具体的招:就是可以发动学生做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做个怪异的动作,甚至搞个恶作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我在实践中用上了这些办法,发现学生慢慢地在转变,有几个特爱走神的学生现在还是爱开小差,但只要我一提醒,他们会马上意识到,并回到课堂上来。我想这样训练下去,他们总有一天会上课集中注意力的。
王老师在点评第31个案例时打了这么一个比方:说“我”遇到急事需要用钱,找一朋友借5000元,这位朋友却说:“你注意到我眼中的失望了吗?我们的同事,至少都有十几万的存款,你还没有储蓄,你怎么这样不努力呀?”“我给你讲讲笨鸟先飞的道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这个比方真是太精妙了,我们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扮演这个朋友的角色,当学生带着困难来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对他们进行如此文不对题的批评和空洞的鼓励,老师对他们失望,他们对老师更失望!王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是研究这些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记忆特点,帮助他们找到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学生是形形色色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五彩斑斓又充满挑战,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教育的智慧。读了这本书,有两个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它们是:“调查研究、技术含量。”它们时刻提醒着我,更是指导着我,教给了我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