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创新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英语学科来讲,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尽一切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力图结合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交流一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在对话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针对对话课的特点采取的一些方法。一是移花接木法。英语对话课一直以学生反复操练课本中的对话内容为重点,以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但是从初一开始一直使用这样的模式就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而且有的对话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又过于复杂,语言背景也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和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常常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虽然学生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学生的兴奋点却被激活了,他们在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后,不再把学习对话当成包袱,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二是改写法。针对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用不同人称、不同形式改写成日记、故事、书信、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对话。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三是辩论会。有些课文可以将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大部分同学都很感兴趣,经过认真搜集材料和精心准备展开辩论,很有针对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尽管有些同学未能发言,但他们深受感染,决心以后更加认真地练习,争取下次机会。
2。在课文讲授中培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朗读是对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开出的最有效的一剂良药;其次,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语调;再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第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第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
二是采取复述和缩写方法激发创新。复述课文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我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抓住文中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对相关词语和句型进行替换或改写后按照一定的线索把课文口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再加工过程,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前后联系、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又不拘一格,无固定的标准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分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缩写,同复述课文一样,都要求在抓住文章核心意思后,用已学过的熟悉的短语和句式创造性地把文章加工成一篇中心明确、简洁明快的短文,不同的是,必须动笔整理成更加简洁的书面文字。三是放开思想续写文章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四是适当采用列表方法强化创新。3。在试卷讲评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英语试题题量大,不可能逐一详细讲解,即使选部分题目细讲,总还会有一些同学听不懂,没讲的题目就更不用说了。我尝试着给学生参考答案后,让他们展开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弄清整个题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还可以怎么样”,然后总结得失。一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讲评。主要让学生讨论“该题考查点是什么”、“为何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围绕这个考查点,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明确了考查点,联系了相关知识点,也学会了合作学习。二是针对完型填空题的讲评。完型填空题是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题型,难就难在一篇完整的短文被剜去十几个空格以后,学生阅读时思维出现断裂,难以得到一个连贯的整体意思;注意力也被分散,想看文意,忘了短文结构,想看结构,又忘了前后意思。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建议学生不看选项直接在文中空格处填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断裂现象,保证了思维的连贯性,从而逐步养成跟着前后文章做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感觉效果不错,而且减轻了负担。三是针对书面表达题的讲评。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写作训练,即完成“给学生材料——学生完成——老师批阅——老师讲评”这样一个过程,很难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果在第二步前加一个步骤——求异思维加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思考,运用所掌握的句型结构,尽可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材料中的要点,这样的训练效果大都事半功倍。
二、课外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1。强化英语课外阅读,重视英语起始写作。学校一般会订阅配套英语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每天或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语篇,用小本子摘下生词,并抽时间讲解。久而久之,词汇量会有所提高,语感也会增强。另外,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在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做一篇习作,通过练习学生兴趣大增。2。用足有限的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学生身边有资料,要留时间给他们做,然后收上来批阅并讲解,表扬态度认真、错误少的同学,帮助部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3。强化课外参与,拓展创新空间。学生的课外参与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生活视野的拓展,因此,学生的课外参与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首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感兴趣又有乐于完成的课外任务;其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参与手工性任务;再次,角色性任务参与也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一,如节日时给老师用英语打个电话等。事实证明,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任务都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篇: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洪庙中学 张英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它还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 “要重视共同基础,为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奠定基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课程应多样化;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养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及风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标准和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育观相比,明显的加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使学生在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创新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重视常规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本身要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自觉地,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当今高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指导学生自学,养成自学习惯,使他们主动地吸收知识,处理信息,了解高新科技知识,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习惯。
二、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注重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情惑
创新学习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润滑剂。人是有情感的,中学生的情感尤为丰富。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学生,要及时捕捉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首先,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不是我教你学,而是双方交流;教学效果不只决定于教,也不单决定于学,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英语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使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有机结合,以便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牛津教材以贴近生活而著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正襟危坐、严格区分师生关系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把课堂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师生之间通过交际传递信息。例如,在牛津教材6B Module 2 Unit 3 Spending a day out together 中有一部分介绍照片的内容,我们教师会布置学生拿一些照片来。如果教师手拿照片,站在讲台上对着学生说:“请同学们看着照片,回答我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感觉一定是“我现在正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接着的想法是“回答问题最好不要出错。”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无法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创设教学气氛。如果教师看学生的照片也象看朋友的照片一样,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不时地问这问那,相信学生一定会自然流露,兴致盎然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照片。老师的信息---教学内容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传递给了学生。
(二)注重训练技能,更强调掌握方法
创新学习强调教师只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必须自己探索规律,自己总结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就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需要一定的环境。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创造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灌溉,培养”,而不是拔苗助长。如在上“Water” 这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了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 2 杯子,请三位学生上台品尝。每一位学生在尝了以后接受在座学生的提问,而学生提问的问句正是前一堂课学过的内容,如:How does it taste? 最后学生根据答案猜出第一杯是咖啡,第二杯是茶,第三杯是水。教师接着问,我们用水来做什么?学生回答:泡咖啡,泡茶;然后教师又问,水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此,在轻松自然的情景中,教师自然地从旧的知识过渡到了新课的主题“How do we use water?”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坡度,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顺利展开。
(三)注重答疑解惑,更强调质疑问难
创新学习要求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对常规进行挑战。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而创新学习则要求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由“一言堂”“满堂问”的课堂转变为群言堂,讨论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亲自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旧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下面是一道难度颇深的推理题。
John,Bob and Bill are friends.I don’t know what each of them does.I only know:one of them is a teacher,one is a doctor and one is a worker.I also know 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the worker is younger than Bob;and Bill is not as old as the worker.Can you guess what each of them does?How can you guess?学生运用了数学学科中的推断归纳法和表格分析法:
Bill is younger than John.John is younger than Bob.3 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John is not a teacher.The worker is younger than Bob.Bob is not a worker.The worker is older than Bill.Bill is not a worker.John is not a worker.John is older than the teacher.The teacher is younger than John.Bill is younger than John.Bill is a teacher.Teacher
Doctor
Worker John
×
×
√
Bob
×
√
× Bill
√
×
×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把数学中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思维训练,更强调实践操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探索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随时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授“Four seasons”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各个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四季。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用学过的英语歌曲改变成四季歌;有的小组将四季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的小组将四季画得栩栩如生。整个课堂全是学生自己擅长的智力长项的发挥,因此,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尝到甜头,表演的成功带来更多学生对英语保持强烈兴趣,学生会更积极参与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 80%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优化目标教学,教学程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的全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试教育”使得教学目标多而杂,广而深,教师任务过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难及顾及学生德、体、美、劳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知、能、体系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选择优化教学目标,便其明确、具体、完整、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程式
优化教学程式就是优化“复习——介绍——操练——实践——巩固”这个基本教学程式,使之高效,优质化。复习(Revision)求精,既精选那些学习新知必备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抓住两者的契合点。介绍(Presentation)求“新”即介绍使用的语言要新,切入的角度要新,采用的方式要新,特别是介绍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操练求“准”,即内容选得准——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音调,结构模仿得准——学生准确模仿语音,语调和句子结构;“时”与“度”把握得准——操练要“适时”“适度”。实践(Practice)求“多”。通过各种形式适为增加吸收语言材料的量和语言实践的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巩固(Consolidation)求“实”,把口头练习过的语言落实到书面上,使学生能够在新的语境中加以应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通过教法体现的,因而教师要注意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
1.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国斯州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牛津教材中提供了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比赛,调查等等,合理利用这些活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traffic, construction sites, power stations 等单词时使用了brainstorming活动,教师用已学过的smoke and dust做核心词,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旧带新。活
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学单词的枯燥感觉。这样的活动穿插在教学环节中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2、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首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再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教师在教“How to make a kite”时,学生不只自带丝线,竹竿等物品,上课时还让学生进行扎风筝,可以使他们很快地掌握如何用英语对各种事物进行描述.。又如,在教“Dragon Boat Festival”时,布置学生自带粽子,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充分利用所带的各式粽子展开对话,使教学内容显得更生动,更贴近生活。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创造语言的情景,使学生学以致用。
3、导学一一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种引导、启发、鼓励的导学策略,不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适应信息万变、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牛津英语7A Module 5 Unit 2 Choosing a new flat 中的 “Look and read” 为例,课文内容如下: A: Hello.B: Good morning.Jolly Estate Agency.Can I help you? A: Yes.I’m looking for a new flat for my family.B: We have flats and houses everywhere in Garden City.What kind of flat would you like?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A: I’d like a flat with…
B: There’s a lovely flat in Deepwater Bay.It’s 150 square metres.There are four large bedrooms, a large sitting-room, two bathrooms, a big kitchen and a balcony.It’s 6 near the beach and it costs only ¥1,900 a month.Come to my estate agency and look at the photo and the plan.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这几个句型的操练上: A: What kind of flat would you like?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B: I’d like a flat with…
但我认为这几个句型只是为了完成Task所需的语言媒介,本课的重点是当今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主题——购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纵横两线展开。纵向是实际生活的过程,即:提出住房困难——想象理想中的住房——选购新房;横向围绕这条主线,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如:首先,我让学生从谈论课文中李家的住房困难转到自己家的实际困难(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接着,从李家成员各自的愿望引出学生自己的愿望(Listing),然后,仿效李先生为自己购房(Problem solving);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购房愿望,给学生房型图,请学生为教师挑选新房(Creative tasks)。这样既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知识点,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现学生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控,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创新学习课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课堂教学还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应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习惯培养等因素。
2、全面性原则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全面评价,既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真正形式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3、主体性原则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面广泛,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二分之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有机结合,贯穿全过程。
4、创新性原则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合作,积极讨论,拓宽思维,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培养。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为加速培养成千上万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而辛勤耕耘,让我们的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探讨自然界未知领域的奥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2.蔡俐萍 “开展开放式 duty report 活动,优化英语课堂”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3.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4.朱云“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中学教育》2001年第8期
第三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
关键词:实践;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1.培养学习氛围
注意英语口语的练习。曾经有人向老外请教,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学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老外随口便说:“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 American movies(看美国电影)。这些话就告诉我们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教师不能减少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在口语表达时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2.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⑵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⑶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⑷?慕萄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⑸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3.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4.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5.熟练掌握语法
初中英语的语法比较多,基本上英语中的语法大多都是在初中教材上。它包括了各种句型、时态,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你要记住句型、时态的模式,而且重要的是要会应用它。学习英语语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头疼非常讨厌的。英语语法本身就把许多学生搞的糊里糊涂。有的学生学完英语,不会自己把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这说明他的语法没有学会。那么我就得刚开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我们都知道初中英语最先学得是一般现在时,这个时态很关键,因为这个时态学会了,再往后学会好一些,也就是说这个头开好了,以后会容易些。那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时态以及常和那些词搭配。同时要让学生多做练习,这个练习包括口语的练习、做练习册上的题、或自己做新的句子。这样反复地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会有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学习语法一定要真正理解,不要死记硬背。比如很多老师在教孩子时,会特别强调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成分,分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动名词可作定语、主语、宾语、表语。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记混淆。其实分词就相当于形容词。形容词能充当的成分分词基本都能充当;动名词就相当于名词,名词能充当的成分动名词基本都能充当。这样也便于理解为什么动名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而分词则不能。理解语法并不是要对语法规则刨根到底,而是要联系实际情况来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方法有很多,只要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适合的方法,持之以恒,多记、多背、敢说、多写、多说、多看,就会有好的收获。我认为任何成功的获得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端正态度,充满信心,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相信这样一定会学好英语的。
第四篇:广告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广告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传统的广告教育事业也在这股潮流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广告教育事业的改革,注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我国广告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保证其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广告教育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在当今社会,广告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广告凭借其独有的市场经济功能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浸入到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因此,广告教育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的广告教育事业的现状却并不是那么的令人乐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日益接轨,我国传统的广告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所以,大力推进我国广告教育事业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现笔者通过对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广告教育的改革尽一己之力。
一、传统广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院校的广告专业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非常的少,尤其是与当前广告市场的联系,“封闭办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课程、教材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相悖而驰,并且广告教育节的同行也缺乏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样严重导致了广告教育的不切实际和学生锻炼其实
践能力机会的不足,同时大量的学生动手能力与心理素质较差。第二、很多学校的广告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一整套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安排体系。我国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的课程设置安排并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的要求来加以合理的安排,而是根据其拥有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来设置课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广告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广告事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的片面化,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法得到提高,很难在广告策划、设计、制作或者市场开拓等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广告教育师资的匮乏。我国的一些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在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设立了广告专业,如此造成很多广告教育的专业老师都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的,不仅无法对当今的广告市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且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另外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很擅长理论描述,但是对广告实际运作没有一个必要的感性认识,缺乏对广告教育内涵的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告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经费不足,缺少后劲。广告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发展历史不长,要想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实施是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多数高校没有深刻意识到广告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投资进行改革,使得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升级也只是纸上谈兵,举步维艰。
第五,就接受广告教育的学生自己而言,对广告专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出现误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广告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在理论学习上不能对广告专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将广告的理论知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广告相关的实践活动,实际操作能力很弱。由此导致大量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的自豪感相当缺乏,毕业之后不愿意到广告公司就职。
二、解决措施
第一、注重交流,构建一个有效交流的广告教育平台,营造发挥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对学校的广告教育事业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加强与社会以及各种广告经营单位的沟通,营造和谐有序的广告教育大环境。可以通过邀请各种广告知名公司和协会的负责人或者是广告界的杰出人物来学校进行演讲,成为客座教授等等,同时也可以组织院校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见习、鼓励本校的专业老师不定期的到著名的广告公司学习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其对广告事业实际操作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以“创新性、实践性”作为其改革准则,大力调整广告课程的设置模式。可以参照国际先进的广告教育模式来改革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广告课程的安排可以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4大部分组成,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的课程都承担着不一样的培养目标和职责,促进其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
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对广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扩充教师的数量,通过各种途径招聘优秀的广告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可以聘请一些有着丰富的广告经验的人来学校做兼职。
(二)提升教师的质量水平,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实施相应的晋升机制和奖惩机制。另外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促使其知识的更新。
(三)倡导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专业的比赛,并实施专业老师指导学生的制度,从各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四、加大对广告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应该重视对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通过学校本身对广告专业资金投入的倾斜和寻求赞助的方式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五、改变广告专业学生的错误思想,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巧妙简化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来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于广告事业的认知。在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总结
广告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广告事业腾飞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由于我国广告教育
发展的滞后,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对其未来的规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更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来提升竞争力,在全球的广告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广告教育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陈洪波 东南传播2010年3期
2、高校广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傅琳雅 教育教学刊2010年3期
3、新媒体广告趋势下的广告教育革新舒咏平广告大观2008年4期
4、关于广告教育改革的构想 邹明陕西教育2007年12期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体会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4、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