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5: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非的世界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第一篇: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中秋节期间,我在家读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所以读上去不免有些枯燥。但是,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坚持读下来,我读懂了许多人生道理。

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以一本故事的形式,“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书中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吸引了她。从此,在一位神秘老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这门课程,开始思索大哲学家们思索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这位老师不断送来的信,让世界谜团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企图用自己的常识与悟性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比这更怪异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新理解,对现在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识有了新认识和新看法。书中每一章提炼出来的观点都很经典,它们揭示了历代哲学大家们的言语或理论。其中有两句话我记忆很深。一句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另一句是:“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我喜欢这两句话的原因是它们不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童年那种对万物都有陌生感的纯真性格,才能学好哲学,做哲学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哲学家被人们认为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的原因吧!书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还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一只白兔比作整个世界,我们则是一些在兔子顶端的微生物。一开始,我们对这世界都深感好奇,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逐渐熟悉了这个世界,也就滑入兔子的毛皮深处,并在那里舒适地呆了下来。可是,哲学家为了探索全人类的问题,他们踏上了爬向兔毛顶端的危险旅程。我想:大人们也许就是因为平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些芝麻琐事而烦恼,而对大千世界慢慢失去了好奇,最终在兔毛深处度过终生。怎样才是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呢?根据我对书的了解,也许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假如在见到狗时,婴儿也许会激动地学狗叫:汪汪!汪汪!而我们则会漠然无比。但如果我此时去思考例如: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种动物?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动物称作狗?狗为什么会这样吠?的问题,就应该称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了。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予以指教。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的生平简直难以猜测,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文一字。我们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的著作中去了解他,所以,就导致了意见的不统一。从《苏菲的世界》中,我了解到:苏格拉底从前大部分时间爱在广场上与别人谈话,话题一般都是哲学上的问题,在这方面,许多人最后都会与他争论,但结果总是苏格拉底胜利,这使得许多人讨厌他,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脸面的人。最后,他被服毒而死。可是,我在平常的阅读积累中,有一篇文章是说苏格拉底临死前叫他的弟子找一个传人。最后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弟子自己,告诉人们要自信的道理。这两个故事对苏格拉底的死法有着不同的描述,究竟谁对谁错?

我现在对于《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理解还很浅显,还要继续研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

篇二:苏非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人们发觉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不只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责任。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第二篇:苏七块读后感

苏七块读后感

——多活一小时

今天读了作家冯骥才的《多活一小时》,颇有感触。

文章讲的是写天神突发奇想,允许10个“恋生的死者”每人多活一小时,看看这10位死者将会有怎样的安排。结果他决定先问问他们的打算;第一个人:想把干过的一件缺德事告诉亲人,以减轻压力。第二个人:盼望在着复活的一小时内,科学家把致死的病由找到,并找到特效药。第三个人:希望在这最宝贵的一小时里,守在妻子女儿身边。因为他活着时天天忙工作一直没能够同她们安安静静地度过一小时。第四个人:想回去就要把自己立的遗嘱撕了!第五个人:决定这次要把孩子们的住房办下来不可。第六个人:希望得到她一小时的爱,就满足了!第七个人:想利用这时间,写一篇真实的作品。第八个人:觉得要是能出国转一圈,开开眼,这一生也就不算白来了!第九个人:想知道李四的胖老婆,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如果是女孩儿,他就觉得这辈子的气顺了!第十个人说:要不浪费每一秒,拼一下,把画了4年,仅仅剩下一个人物的左耳朵的那幅画画完,死而无憾!

从文章中我们看出其中第一、三、四、六、七、八、十个人把这难得的一小时看成如同黄金一般有价值,希望能把这难得的一个小时做到充分的使用;而第二、五、九位却是在浪费时间,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价值,而是一直在把时间用于一些琐碎、无意义的事情上,把时间用来打发。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时间永远是公平的,时间是不会停止的,时间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价值。就看你怎么利用了:是每个小时看成如同黄金一般珍贵,把每个小时都做到充分的使用;还是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价值,在把时间用于一些琐碎、无意义的事情上来打发时间。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时间一旦错过,就不可能再回来,如果你抓紧时间,那么你就没有虚度光阴。正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三篇:《苏宁》读后感

《苏宁》读后感

——三(1)班 应嘉敏大家知道,刘胡兰、赵一曼、邱少云、董存瑞是革命战士,但你知道苏宁吗?他是炮兵团的参谋长,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苏宁是一位埋头苦干、热爱军队的人。他热爱学习,又一次在王参谋的床头上发现了一本书,他二话不说拿起来就读。还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1991年4月21日。在投掷手榴弹时,苏宁发现自己的战友有危险,他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保护战友。不幸的是,苏宁受了重伤,在手术台上躺了八天八夜后他不幸地光荣牺牲,为国家为战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虽然苏宁走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还留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祖国的自豪。他身上那种不畏艰险、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现在要刻苦学习,主动帮助别人,像苏宁一样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苏非-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单位会员

首页 > 精英专访 > 逆生长是个心理过程--俱乐部执行会长 秘书长苏

非专访

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

四川好搭档精英俱乐部执行会长、秘书长 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 成都翰文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文_好搭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正如诗人约翰〃多恩所写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2005年,苏非发起建立四川好搭档精英俱乐部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家们摆脱孤军奋战的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智能化社会。社会交往方式的革新,却让人际关系结构变得越来越脆弱,许多人却患上了沟通匮乏症。这造成的一个结果是,那些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们被无形地排斥在社交网络圈外,成为一座座“孤岛”。苏非说,自己曾在外企工作多年,发现上海、北京的商务俱乐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成都这一领域却有着明显的缺失,发起成立俱乐部的初衷就是想为各行业的精英提供一个商务交流、文化沟通的平台,让会员们通过俱乐部拓展更多的人脉、结识更多的行业精英及成功人士,共享商务信息。

成立九年,好搭档精英俱乐部的会员单位超过1000家、个人会员超2000人。苏非和好搭档精英俱乐部也一直致力于聚集社会各界慈善爱心人士,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一起弘扬慈善文化,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转化为现代慈善的力量。

2012年年末,为了在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和加强市内外交流与合作,苏非和商界朋友们发起成立了“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苏非和好搭档俱乐部,迎来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他坦言肩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了。

爱是被需要

有个7岁的小男孩曾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女孩你喜欢她的花裙子,她就每天穿着她。”有个16岁的男孩曾说:“当你爱上某个人,你的睫毛忽上忽下的,小星星从里面出来。”而40多岁的苏非会说:“爱就是责任,爱就是帮助很多很多人,当你看到他们时,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被需要。企业家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社会的培养和支持。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是企业家对社会的感激和回报。”这是他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看法,他不仅经常提到这句话,同时也在身体力行。

四川好搭档精英俱乐部在九年的发展历程里,赢得数千会员信任和支持;亦用拳拳爱心和浓厚社会责任感,为众多弱势群体捐资募款,会员亲身捐助残疾人事业、慰劳军烈属,扶助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公益慈善和企业家社会责任,是俱乐部一直以来努力和坚持的宗旨之一。尤以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期间,四川好搭档精英俱乐部旗下上千名会员和优秀中小企业家,在俱乐部发起和号召下,捐助物资、深入灾区,为抗灾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号召更多爱心人士投入公益慈善事业,2013年12月,四川好搭档精英俱乐部慈善基金携手成都市微电影协会拍摄了一部公益微电影《在路上》。苏非介绍说:“电影真实反映了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三清乡真相村基点校的情况。经基金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并同基金会中各爱心企业负责人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划拨25万元人民币改建真相村基点校。”俱乐部组织的慈善捐助及公益活动还有很多。苏非希望更多企业家除了关注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企业盈亏外,还能担负起社会责任。他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把做公益当成习惯,让慈善流行起来,让爱传递出去。

苏非的心中有一座天平,时刻规范着他的言行。苏非的心中装着个马达,让他无法停息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苏非的心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文人情怀,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是他的大爱。

10年前的照片里的苏非长得有些“着急”,老气横秋地摆着一些过时又僵硬的动作。而10年后的他似乎是逆生长了:表情放松,语调有力不带尾音。用苏非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0多年来,走着走着就年轻了”。

第五篇:六国论苏洵读后感

六国论苏洵读后感

六国论苏洵读后感1

最近看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文章,发现:古人好“古”。有许多文人志士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纵横,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孔子曰:“吾非圣人,好古,敏儿求之者也。”看来古人对“古”热议有加,但我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认为史论仅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有点纸上谈兵。

以苏辙的《六国论》为证。子由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甚疏,才致以亡国。他指出,六国中韩、魏紧邻秦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志诸侯。”六国当团结一心,援助韩魏,方可挡强秦。但于我个人看,这说法有史论常见的三大矛盾:

一、苏辙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反观历史,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但是谁知道秦国会统一天下呢?这就像一个人去考语文,等考卷发下来一看,阅读没做好,追悔莫及,然后再说当时我要如何如何理解就好了。事实上,你当时多花时间做阅读,可能后面的作文就写不完了。要是按他说的做,灭了秦国,说不定一统天下的就是楚国了,然后苏辙再写个《新六国论》,讨论秦国和其他五国怎么对付楚国。这就是史论第一大矛盾——时间矛盾。

二、六国有没有过对秦国的联合征讨?有。苏秦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六国合纵,齐力攻秦,迫使秦国弃地入关,据险以守。然而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请注意,六国是六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六个省。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要自己的利益没了,立马卷铺盖走人。而苏辙想让六国不依不饶地长久抗秦,这就是让历史的潮流,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发展,太过理想化,所以史论的第二大矛盾就是——理想矛盾。

三、苏辙说:“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意思是让韩、魏抗秦,其余四国在暗中帮助。假如你是韩魏之君,与其牺牲自己国家的领土完整,却让那四国金瓯无缺;自己舍命攻秦,却让那四国安居乐业,还不如直接投奔秦国,坐享秦国的俸禄算了。这就是史论第三大矛盾,让个人和组织干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我称之为动机矛盾。

综上所述,可见所谓“史论”跟历史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甚至根本是矛盾的。还有很多写个人的史论,像《豫让论》,认为豫让在其主智家被灭后附于刺客之流谋刺赵家公不是义举,当在智家因侵吞邻家封地被灭之前以死相谏。还有《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说蔺相如完璧归赵是运气,还把理还给了秦国……这些史论观点标新立异,也不无道理,但看一个人过于片面,仅从单一的历史事件来研究。太史公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些文章就不可谓通古今之变了,有失全面。

话虽这样说但史论也有不小的`文学价值,倒也无可厚非。但我个人以为,历史的作用不在历史本身,更不是用来标新立异,显示自身观点的厉害。最重要的是,透过历史看到今朝,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只有链接现实的史论,才最有意义和价值。

六国论苏洵读后感2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

那么苏洵的六国论又是怎么说的呢?苏洵说“六国破亡,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他的理由是贿赂秦国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强大的依靠,还使“暴秦之欲无厌”,从而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我说非也非也。

这“六国破亡,弊在赂秦”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深一些,问一句“为什么六国要赂秦?”当年秦攻赵,说,信陵君和春申君帅军击退了秦军,但还有后话。后话是赵向秦求和,赵国割地。看,秦军已被击退,困乏不已,按常理来讲赵国即使无力追击秦军,最次也应该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赂秦,但赵国却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时之安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之势在当时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国灭亡不在于赂秦,而在于惧怕秦国之势。

秦以其势统一了天下,其实纵观当时之局,可得势者并非只有秦国。在当时可与秦较力者,还有齐、楚二国。此三国实力其实难分伯仲,只是秦国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在此,秦国的连横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国气势的作用。楚王因张仪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齐国的联盟,又经过与秦魏齐之战,使之锐气大减,即而灭亡,起因受苏秦谗言,广树外敌,连年征战,致使其国力削弱,孤立无援,结果导致齐国气势锐减。此后,秦国以其无以可敌之气势占尽天时,地利,从而一统天下。

由此,我们知道其实统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过于强大的军队,有的应该是气势。商汤凭七百里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号令诸侯。凭的是什么?是气势!秦国有强大的气势,而诸侯畏惧它的气势,这就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六国论苏洵读后感3

怎样才能读好书?毫无疑问,一个好的时机非常重要,而暑假就是一个好的时机。走到书店,买了一本《苏轼传》,翻开了它,我仿似翻开了苏轼那传奇的一生……

苏轼,南宋著名豪放派诗人,与其父和其弟:苏洵和苏辙合称三苏,被列进唐宋八大家之中。一门三杰,多么令人惊叹啊!苏洵没有考上进士,只得期盼两个儿子,不料两个儿子都那么争气,双双中举,这也是苏轼传奇而又不幸人生的开始。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苏轼有一段潇洒的时光,试问天性爱玩的他怎会安于寂寞?此时,兄弟、妻子都在身边,也许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在神宗上任,用王安石来变法后,他可就不是这么好过了,因为朝廷分为了保守派和新法派,两个派别之间斗争不断,苏东坡也时常受牵连,从这里调去那里,然后再去那里,要知道以前的交通可一点都不方便,这样的舟车劳顿也许只有乐天的苏东坡能受得了了,他的妻子王弗在这之前去世了,苏轼为纪念她而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在不久之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让苏东坡悲痛欲绝,回家为父亲和妻子守灵。在他人生中后段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后来他与司马光在是否完全废除新法这个问题上有争议,在司马光去世后,与他一个派别的人就设计去陷害他,大发文字狱,让苏东坡受了不少无妄之灾,著名的“明月几时有”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晚年的苏东坡就更加凄苦了,被当时的皇帝一再贬职,永不升官,而且三个妻子都先他而去,这让人如何说苦!

当然,苏轼的一生不可能都是悲苦的,他的诗书才华可是完全免检的,他的才气也让他拥有了很多朋友,在他受苦难的时候,可没少朋友来帮他。他与朋友佛印之间有许多趣事,还记得有一次在船上,他们出的对联“狗啃河上骨(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让我哈哈大笑,大喊妙绝了。东坡的另一个朋友陈季常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人,因为“河东狮吼”就是从他怕老婆流传出来的。

苏东坡可不只受朋友们的欢迎,他同样也是百姓爱戴的对象,对于一个会苦中作乐的人是不会悲观的。他每到一地都会尽量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做事,深受百姓喜爱,从诗中“为报倾城随太守”就可以看出,这可不是因为他长得帅,是因为他心系百姓,当然,可能也与他的名气与才气有关。记得在书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看了《苏轼传》,仿佛经历了他的一生,往事历历在目,给人以启迪,又让人感慨无限。在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传说:在苏轼出生时,旁边有座山一夜之间草木枯死,怎么救都是荒地,后来在苏轼去世一年之后,那座山又恢复了生机……这个传说给人无限遐想,也许是因为他吸取了那山的灵气了吧,所以他才这么出众……

闲暇时,捧起一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下载苏非的世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非的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苏羽霏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本既有趣又有个性的作品,《昆虫记》带有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心血,他努力发现昆虫的奥秘,最终创铸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昆虫记》是一部严肃的科学作......

    苏娟五月份读后感

    读《如何当好班主任》有感 洋河实验小学 苏娟 姜校长经常在会上说,会做班主任工作的人做起班主任事一点也不觉得繁琐。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如何去定位自己的班主任角色,如何发挥......

    任正非读后感

    读《任正非内部讲话实录》有感 公司为我们推荐了《任正非内部讲话实录》一书,本书涉及企业管理、领导力、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化、创新等多个领域。学......

    格非《蚌壳》读后感

    马那的死亡真伪——格非《蚌壳》读后感辣椒小仙关于故事:故事1:“我”从诊所出来以后,发现钥匙忘带了,于是“我”回诊所去拿钥匙。诊所的医生是我的朋友,看起来也是一个心不在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

    饮食文化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第一批(2001年)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