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蚌壳》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格非《蚌壳》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格非《蚌壳》读后感》。

第一篇:格非《蚌壳》读后感

马那的死亡真伪

——格非《蚌壳》读后感

辣椒小仙

关于故事:

故事1:

“我”从诊所出来以后,发现钥匙忘带了,于是“我”回诊所去拿钥匙。诊所的医生是我的朋友,看起来也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医生。他喜欢玩扑克牌,喜欢把牌摆成蔷薇花瓣的形状。他见“我”回来,张了张嘴,但并没有说什么。“我”向大街上走去,一个女人喊住了“我”,她叫小羊,是从前乡下一个土匪的女儿。以前“我”见过她,那时候就想上她,但那时还是一个朦胧的想法。这个叫小羊的女人带我去一个漆着红漆的门洞里,然后她勾搭“我”,“我”们就发生了关系。(我猜小羊是个站街的妓女)

故事2:

小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河边捉河蚌。父亲将他放在岸上,然后去河里捉河蚌。有一个女人坐在圆形木桶里,也在河面上采苇叶。这个女人和父亲在芦苇丛里打情骂俏,这个女人说父亲,小心蛇咬了你。后来下了一场很大的雨,父亲在风雨里和这个陌生的女人“缠绵悱恻”。雨停以后,父亲带他回家,不停地说,刚才雨下得真大。回家以后,他们见到母亲,父亲依然说的这句话。母亲在缝被子,咬线头,阳光穿过窗骨照在母亲的脚边,他看到那个光觉得很难受。

故事3:

一个女人去诊所看病,医生给她检查身体,检查到最后,他们就睡在一起了。检查身体的时候,这个女人问医生,你喜欢玩扑克牌?睡完以后,医生拿了一条一角有个被烟头烧出破洞的手绢给女人擦汗。临了医生下了诊断:没毛病,吃蛇胆就好了。城里各个角落都有毒蛇。

故事4:

红色拱门的地方死了一个人,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的后背有伤口,警察说可能这个男人患有梅毒,前不久跟一个妓女搞在一起。可能是他患了梅毒,精神上太过恐惧就自杀了。男人的妻子说,这个男人有一个奇怪的地方,他看到光透过玻璃照到墙上就很紧张。警官对女人说,你一个人住是不是很害怕啊?我就住在附近,晚上我们可以……

故事5:

晚上,马那和妻子在家,妻子喜欢玩扑克牌,喜欢把牌摆成蔷薇花瓣的形状。马那急着去见一个情人,这个情人带有一种泥上和青草的气息,让他非常着迷。此时他要找一个理由出去,他绞尽脑汁编了一个理由,他妻子竟然听得心不在焉,吓得他又重讲了一边。他决定去洗个澡再出门,他洗澡的时候,后背被蛇咬了一口,他于是想起来,他的妻子最近在吃蛇胆,他不知道这蛇为什么会出来。

故事6:

“我”去诊所看医生,“我”大概是觉得自己精神有问题。“我”跟医生说,“我”梦见妻子要杀掉“我”,是用一把剪刀还是一段猪肠子还是一条蛇来着。医生说,这种梦境的出现和丈夫发现妻子有外遇有关。“我”问这病还能治吗?医生说,你不是害怕光照到墙上么?戴上墨镜就可以了。医生说这话的时候,掏出一条手绢擦脸,手绢一角有一个烟头烧出的小洞。

还是关于故事:

毫无疑问,作者肯定看了弗洛伊德才写了这样的小说。

马那小时候目睹父亲出轨,后来又知道自己的妻子出轨,他开始出现和多年前一样的毛病,害怕那样的阳光,因为那样的阳光让他为母亲的被欺骗而痛苦,也许他还迷恋自己的母亲,他正因为迷恋自己的母亲,才会跟着迷恋那个土匪的女儿,那个乡下女人,因为他看到过阳光下母亲的乳房,也在那样的阳光下看到过那个乡下女人的乳房(我真是服了格非他老人家了,绝对是写小黄书的一把好手,让我这书评都不好下笔了)。这样看来,这是一个恋母情节引发的故事啊。

这时马那觉得自己出现了精神问题,于是他去找自己的医生朋友,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和那个叫小羊的妓女上床的事情。还讲自己梦见妻子用一个蛇一样的东西杀了自己。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妻子出轨才产生的潜意识,戴上墨镜不去看就好了。言外之意,绿帽子戴就戴了,别想太多了。(格非你是在开玩笑吗?)

我们现在再来看前五个故事,马那的妻子去检查身体,检查什么呢?检查有没有被他的丈夫传染上梅毒啊。因为第4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个死去的男人被妓女传染上了梅毒。那个死去的男人肯定是马那啊,因为第5个故事告诉我们,马那的后背被蛇咬了,而故事4里的男人后背也有一个伤口。马那的情人肯定是小羊啊,因为马那喜欢情人身上泥上和青草的气息,这是乡下女人的气息,而小羊就是来自乡下,一个从G省来的女人。

那么,前五个故事是马那的想象还是真的发生了,也就是说,马那到底有没有死?那就要看看这六个故事片段怎么排序了。

排序1:

(1)(马那和妻子性生活不和谐,妻子和马那的医生朋友搞上了)——(2)故事2——(3)故事1——(4)故事3——(5)故事5——(6)故事4——(7)故事6

按照这样的排序,马那就没有死,只是被他的朋友和妻子当成一个神经病一样戴着一顶绿帽子。然后他把那些臆想出来的然而又非常真实的东西写成小说,他是一个傻缺的写小说的文艺男青年。

排序2:

(2)(马那和妻子性生活不和谐,妻子和马那的医生朋友搞上了)——(2)故事2——(3)故事1——(4)故事6——(5)故事3——(6)故事5——(7)故事4

按照这个排序,就细思极恐了,医生朋友就成了一个高智商的心机婊了。医生听完“我”的人生经历和梦境后,决定利用“我”的臆想造成一个自杀的完美假象。因为“我”嫖过,所以“我”会染上梅毒,然后“我”就可以在病痛的恐惧中有自杀的理由;其次,“我”幻想过被蛇杀死,那么就让蛇杀死马那,然后再说是他想象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他自己用蛇杀死了自己。

总结:一个短篇小说,玩成这样,我也是服了,只能说学霸的世界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格非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这么玩读者可以理解,很好很好很好啊。/(ㄒoㄒ)/~~

唉,这就是叙事空缺,叙事碎片。

(看完都是真爱啊O(∩_∩)O谢谢;看完还看懂笔者在说啥的都是和笔者一样的——神经病O(∩_∩)O哈哈~)

第二篇:书评格非《人面桃花》

人面不知何处去

——书评格非之《人面桃花》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任中文系讲师(1987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1998年)。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曾先后出访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作品也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1986年,格非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迷舟》,而后声名鹊起,以善于营构叙事迷宫而成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先锋作家之一。1988年,格非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后来人们谈论先锋文学必然提及的一部重要作品。

格非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及《人面桃花》(第一部),中篇小说集有《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等。1995年出版有《格非文集》(三卷)。此外,还出版有小说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讲稿《塞壬的歌声》,散文集《格非散文》等。

格非曾在自己作的小传里这样写道:“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了还原的可能„„”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格非出版于二OO四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作为这一话语理想的延伸,在重绘语言地图、解析世道人心、留存历史记忆上,都富于创造性的发现。他对这一发现的深刻表达,不仅达到了中国作家所能达到的新的艺术难度,还为求证人类的梦想及其幻灭这一普遍性的精神难题辟开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摘要:格非小说《人面桃花》以陆秀米追求大同理想社会,走上革命道路为主线,通过对秀米内心感情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一段历史时期里的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本文试图通过对女主人公陆秀米随着中国革命,追寻她无法企及的大同理想世界,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革命背景之下的人们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人面桃花》 陆秀米 大同世界 命运悲剧

《人面桃花》故事梗概

光绪二十七年春,罢官回籍的陆侃突然从普济消失,不知所终。其女陆秀米开始第一次正视她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几天后,革命党人张季元以养病为名来到了普济。在秀米的眼中,张季元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象征:他查访一个六指木匠,联络地方革命党,购运枪支,准备起义;他去过日本横滨,与母亲的关系也令人生疑。而对于张季元来说,这个他暗中渴慕的美貌少女的存在使他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两人之间的情感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但随着革命党的被剿灭,特别是张季元猝死而告终。

秀米于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绑票,被劫至偏野小村花家舍的一处湖心小岛上。但同一时间,土匪云集花家舍亦在酝酿着一场重大事变。在岛上,秀米从一名尼姑韩六的口中得知了花家舍的所有秘密。她对父亲在普济建立桃花源的疯狂举动似有所悟,而阅读张季元留下来的一本日记,也使她了解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真正动机。随着土匪头领们一个个神秘死亡,花家舍这个“人间仙境”于一夜间变成一堆瓦砾,而暗中活动的革命党人六指木匠则控制了局面,并收编土匪于第二年发动起义,攻打府州梅城。起义失败后,秀米被送往日本。

几年之后,陆秀米受革命党人指派从日本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普济,联络地方豪强,进行革命准备,并建立普济学堂。在当地人的眼中,秀米已经变成了与父亲一样的“疯子”。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于桃花源的梦想,张季元的“大同世界”,当然还有花家舍的土匪实践,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在清兵的一次围剿中,秀米被捕并押解至梅城,她的孩子也于乱中被杀。就在秀米被清廷处死的前夕,辛亥革命爆发。秀米被关押一年半后获释,回到普济,最后在平淡的生活中逝去。

《人面桃花》[1]就是这样一个叫人又痛又牵挂的故事。桃花的意象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历史寓意,既讲它的转瞬之美,也讲它的生生不息。桃花既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女子,也是此刻依旧笑春风的自然,更是众人寻觅的世外桃源。

这故事写的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桃花源。不仅写这桃花源的缤纷梦想,更写那做梦的痴人疯子,写他们的狂野和矛盾,还有梦想的幻灭,鲜血洒了,头颅抛了,虽没看见遍地开花,但信念恒存。初看是儿女情长,结果却是大开大阖的历史、牺牲与反省。也就是说,桃花虽美,它不是永远开着;飘落的过程虽美,总是落到了泥里面;花泥虽烂,但明春就有了开花的可能。

本文就是基于对女主人公陆秀米追寻她无法企及的梦,即追寻她的爱情和她大同世界的理想,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之下,革命志士陷于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中,却又始终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大同革命思想的萌芽

小说开篇即以十五岁的秀米羞觉初潮、神思恍惚中回忆、思忖着父亲发疯、离家出走、不知所终的情节,暗喻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困的混乱局面,而中年男子、号称“表哥”的革命党人张季元借住秀米家,遂牵惹出秀米母亲、秀米与“表哥”之间的性爱故事。小说开篇笔调于琐碎凌乱、恍惚如谜中,别透出一种乱世中的凄凉落寞、荒谬无奈。

秀米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遭贬回乡之后产生了归隐田园、创建几千年以来文人仕子共同向往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他要将陶渊明的桃源梦化为现实,是一种中国固有的大同世界理想。这种思想或多或少都无形的在秀米的脑海里植下根子。

然而,真正对秀米大同革命思想萌芽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其“表哥”张季元。张季元在秀米父亲发疯离家出走后来到秀米家中,在与秀米母亲私幽过程中,也与秀米产生了暧昧。秀米对张季元的爱慕情感,使她开始参悟这个未知的世界。虽然张季元在革命党被剿灭后猝死,但是他留在陆家的日记本不但让秀米彻底了解了张季元的革命理想,还使秀米更加肯定了他们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的爱情。从秀米陷于张季元猝死的伤心欲绝中开始,她的心已经随着张季元一同死去,她的躯体似乎已经不再是她自己的。所以她对自己的婚事漠不关心;当她在结婚的路上被土匪劫持能镇定自若,当她被强奸后想到张季元已经不在人世,甚至怨恨起他来。这是革命中无望的爱情,而爱情是改变一个女人的最佳的契机。对张季元的爱恋使她带有几分自觉地肩负起了实现张季元理想的念头,唯有在追逐他理想的过程中秀米才能感受到自己还在爱与被爱着。与其说秀米之后在普济开办的“普济学堂”是被革命巨浪裹胁进去的疯狂想法,还不如说其中也有几分为了追寻她所爱的人的脚步而带有的自觉成分。

然而秀米始终是动荡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她悲剧的命运并不仅仅体现在她追求革命理想的失败,还表现在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时代扬起的汹涌洪波来展开自己的生活。同时秀米与身具有的探知外在世界的好奇心、渴望轰轰烈烈生活并慷慨悲壮死去的狂野内心,使她这个只断断续续读了几天私塾,从未见过世面的乡村少女,具有了一股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勇气。在秀米的内心深处,一直充满了叛逆,一直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所以,她能从容地与花家舍的土匪周旋,忍受土匪的欺凌。又能在花家舍惨烈争斗之后逃生,还远赴日本留学、重返普济,演绎一场惊天动地的乡村革命。

在送亲路上被绑架到花家舍是秀米悲剧命运的正式上演。虽然她只是作为一个柔弱的受害者在花家舍附近的小岛上居住着,并没有直接地参与到花家舍的生活、兴亡之中,花家舍兴建和灭亡的历史都是她通过“看”和“听”得来的。但是她的所见所闻无疑加深了她从父亲、张季元那里接触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认识。尤其在王观澄被杀害的当天,秀米做的那个离奇的梦中,王观澄说花家舍迟早要变成废墟,但是秀米命中注定会继续他的事业。这无疑是对秀米命运的一次点拨,为她之后建立普济学堂走向革命道路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

大同革命思想的实践与失败

花家舍的毁灭源于其土匪的内讧,在花家舍毁灭之后,秀米作为人质的囚禁生涯戛然而止。作者将秀米远赴日本的过程一笔带过,径直讲述她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党人回到普济。此时的秀米努力将儿女私情抛在脑后,成为一个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革命志士。她心中的梦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一样的,不仅生活一样,连心中所想都一样,从而使每一个人都享用共同和善幸福的大同世界。这个图景看起来很诱人,事实上毫无实现的可能。因为它企图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实现大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陷入了空想境地。同时她“忽略了人是一种有限的个体存在,抹杀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无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细

[2]微不同,势必使一切变为泡影”。

更何况秀米组织成立“普济地方自治会”,创办“普济学堂”,身边聚集的一帮人马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混混以及乞丐、陌生人。在一个把“革命”理解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想打谁的耳光就打谁的耳光,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或者认为“革命就是杀人,和杀猪的手艺按说也差不了多少,都是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勾当”愚昧无知的人群中,没有组织、发动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如何奢谈“革命”?又如何能使桃源梦想得以实现?在革命实践失败之前,秀米的脸上又增加了悲哀的神色,她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努力也将会成为泡影。面对自己的结论她不禁显得惊慌失措,惴惴不安地观望、等待着革命的去所。她之所以继续做事,也只是为了忘记那些伤心的记忆,为她过去的情感做力所能及的祭奠。这种毫无目的、毫无希望的理想,是一种多么沉痛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 “革命同志”为了加官晋爵和骗取她的家财而出卖了她,摧毁了秀米用尽一切代价聚集的革命力量。最终以她的亲骨肉小东西惨死于清兵乱枪之下,自己被打入深牢这一幕惨剧终结了她的大同之梦。直到出卖她的“同志”成了革命新贵,她才被释放出狱。

陆侃、张季元、王观澄、陆秀米等这些思想启蒙者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的过程中,都单纯地将理想等同于现实,从而产生了错位,遭受失败的结局:陆侃砍柳植桃,下决心修筑连接家家户户的长廊,要把普济变成晋代的武陵源;张季元组织反清的“镂蛤会”,为实现“天下大同”而奔走革命,为乌托邦理想注入了现代意义;张季元死后,秀米出嫁,途中被土匪劫持,没想到匪窝竟是总揽把王观澄精心构建的一个世外桃源—她父亲的设想竟然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而它最终却毁灭于土匪的内讧;秀米从日本回到家乡普济后实施变革的蓝图就是混合了父亲陆侃、张季元的理想和花家舍的模式。而这次革命最终也以失败结束,秀米也被革命的“同志”出卖人狱。

他们的失败和“疯狂”都来自于乌托邦理想与现实发生“断裂”造成的“错位”。无论王观澄等土匪还是张季元、陆秀米这些革命党人,他们的心理上都存在着对革命的困惑。当秀米不得不将自己交给革命,而她却只能从一个口风很紧的信差那里接受革命的任务时,她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娱蚁,而且被他人施了法术,镇在雷峰塔下„„”①失败的感觉,被异化的感觉,革命内部的分歧与争斗、出卖终于使得他们离最初的“革命”越来越远。

与此同时,革命所要拯救的对象、革命的主体力量——民众对革命更是充满了困惑与误解:他们宁愿守着贫穷,也不愿意过乱世的生活。在民众的眼里:“革命就是杀人,和杀猪的手艺按说也差不了多少,都是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勾当”。在这样的情形下,革命只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革命的意义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逐步瓦解。

悲剧就是把个体无望的痛苦和毁灭借助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出来。作者要借助秀米美好的生命随着时代的洪流卷入中国近代的历史悲剧,来写出个人脆弱的心灵在时代的混乱之中承受的巨大痛苦折磨。而历史却不顾个人的悲喜,依然以其强大的趋势推演向前。个人的力量在历史中仅是沧海一粟,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秀米身处在中国晚清这样一个悲剧时代,外来入侵势力和几千年文化形成的封建思想,迫使革命精神长期在一种绝望的野蛮形式中生存。经受这一形式的奴役之后,秀米传奇的生涯就与家庭及乡村文化的崩溃相联系,与历史的动荡、激进革命的失败相关联,随着中国革命经历着悲剧的命运。

失败后的心灵感悟

当她回到“物是人非”的普济自己的家,当她流下第一滴眼泪,当她坐在五岁时就因为自己而死去的儿子的坟前,那样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幻灭感、沧桑感在她心头升起,她终于意识到“她不是革命家,不是那个梦想中寻找桃花源的父亲的化身,也不是那个在横滨木屋前眺望大海的少女,而是行走在黎明的村舍间,在摇篮里熟睡的婴儿”。于是选择了以“禁语”来面对她之后的人生。“禁语”暗示着她在对自我内心进行审视和惩罚。此时此刻,回想起曾经有过的革命理想是那么的虚无和不堪一击。秀米继承了父亲、张纪元、王观澄等人想要建立桃花源、大同世界的理想。虽然她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但是她不仅没有将这一美好愿望实现,还被社会现实逼迫,不断遭遇失败,不断走向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反面。的确,大同愿望仅存在于当时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中。秀米等人企图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消除世间丑恶,建立美好无忧的大同世界;想以一己的安宁、善良取代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深沉的宁静改善世道、安顿人心这种理想主义,违背了历史潮流。

小说结尾秀米看到瓦釜中结着的酷似父亲与人对弈的冰花,恍然再次回到十几年前。而“冰花是脆弱的,人亦如此”,随着冰花的消融,秀米也悄然而逝。

“人面”已去,而“桃花”依旧灿烂地开放在春风里,人世的一切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行,现代人也依然在困境中探索思考,在强大的命运中生活。

注释: ①本文凡征引《人面桃花》之语,出自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参考文献:

[1]人面桃花〔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2]齐涛.中国通史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刘格非事迹简介

刘格非事迹简介

刘格非,女,9岁,泗水县龙城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她品学兼优,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刘格非自上一年级以来,一直担任班长。她尽职尽责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老师的喜爱和信任;她热心为同学服务,关心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敬和爱戴。

刘格非同学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异,才艺突出。她能歌善舞,善于交际。喜爱音乐,积极参加古筝学习,顺利通过了古筝五级考试。在第四届中华民族器乐艺术节中,她表演的古筝独奏《洞庭新歌》获得了铜奖。

刘格非在家是个好孩子,经常帮家长做家务,体贴父母,关心老人,还会做简单的饭菜。

刘格非同学在老师的关心下,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正在健康茁壮地成长,相信她将来一定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大家对她的关爱!

第四篇:克洛德格读后感

《克洛德格》读后感于振东发表于 2012-01-05 10:14:15如烟往事维克多雨果写于1834年的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主题同写于1862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相似,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克洛德格读后感-如烟往事。《克洛德格》梗概是:巴黎一个穷苦的工人,为了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去偷了东西——能给妻子和孩子维持三天的面包和取暖的柴火,而被判了五年的监禁。克洛德格饭量很大,经常吃不饱,同监的人也只能勉强唯持自己,无能为力帮助他。有一天,一个也因偷了点东西被监禁的小青年——阿尔班吃饭时找到他怯懦地说:“自己吃不完,要让给他一半,”克洛德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小青年还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以后每天都这样分……”从此,一个像老人,一个像孩子的人之间的默契友谊形成了,读后感《克洛德格读后感-如烟往事》。这样的时光没有多久就被监狱工场场长狄先生打断了。狄先生出于对克洛德格威望的嫉妒和忿恨有意折腾克洛德——把阿尔班调走了。于是,克洛德围绕‘阿尔班的调走’ 一再向狄先生低声下气地肯求,说尽了魔鬼听了都会感动的好话。但狄先生始终无动于衷。矛盾就这样展开,致一八三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傍晚克洛德跟场长狄先生摊牌:克洛德正视着场长,“请您考虑。今天是十月二十五日,我让您考虑到十一月四日为止。”克洛德在痛苦等待中度过九天。十一月四日到了。克洛德找到一把斧子,在塑像般呆立在那儿的八十一个监犯注视下杀死了场长狄先生。克洛德自戗被抢救过来,后来被砍掉头颅……这篇写于十八世纪的短篇小说内容取材真人真实(据译者),读后感触颇深。联想当前社会一些恶性命案之初,与克洛德跟狄先生始初的纠葛何其雷同!?都是很容易解决的小纠纷,后来竟激化、演变成生死矛盾,为什么!?不能不找找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今天,我们大力强调和谐是对的,但配套举措或方法必须跟上!不然,强调的‘和谐’不亚于一句宣传口号。——我认为。行者C发表于 2012-01-05 17:57:35那些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东西,往往沉醉在滥施淫威的快感中,忘记了人性还有一个不可触碰的底线——生存与尊严。

第五篇:《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5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1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第一次看的是漫画,偶遇的那个下午,从艳阳到黄昏是时间也是心情。全篇都是压抑和撕心裂肺的气氛。

很久很久之后,看到了动漫,再一次,陷入这个绝望的故事。片尾那个苍老的乞丐记忆犹新。

如今第三次见到这本书,犹豫很久后还是毅然的决定再会一次。可惜,没有前两次的抑郁触动了。却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同。

叶藏从小讨厌人类,却能舍弃自己讨好人类,多希望,我也能如此,有这种即使讨厌却能相处很好的能力。

“我倒并不觉得可惜。我这个人,本来就没有太强的占有欲,即使偶尔也有可惜的感觉,但也没有精力来与人抗争,大胆主张自己的所有权,”时常,我也是经常被抢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众人以为我不在意,非也,不过是我不敢去争罢了,自己总是劝服不了自己。

困境总是对朋友的试探,堀木无疑不是个好朋友,小人嘴角令人憎恶,却又无可奈何。我总是选择相信,无法辨认人性。幸运的,至今未遇大恶。

叶藏一生悲惨又传奇的命运也非尔等常人能经历的,却只是旁边一次,也是绝望到不行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2

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感受颇深,似懂非懂。

这本书以手札的形式表现了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只不过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叫叶藏的青年。

面对世人,叶藏总是怕得发抖。他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他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生来就是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他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叶藏只交了两个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们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叶藏顿悟了。梅勒斯请求他的朋友作为人质等待他赶赴刑场。如果梅勒斯没有回来,那么他的朋友将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着风雨赶到了刑场。

叶藏也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至少他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太宰治曾说过:“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这就是《人间失格》。在这里,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

《人间失格》读后感3

有点丧的书,但不得说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虽然我读的没有很细致,也很断断续续,摘抄了两段喜欢的话,第一段像坠入人间的魔鬼,一种满满的失意;第二段像坠入地狱的天使,一种满满的温暖。

01哭的对于我来说,如今已不再有什么幸福与不幸了。只是一切都将逝去。

在我一直过着地狱般生活的这个所谓“人”的世界里,这或许是唯一可以视为真理的一句话。只是一切都将逝去。

02.天使隐去翅膀,宛如降落伞一般,飘落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我飘落在北国的雪原上,你飘落在南国的柑橘地里。而这群少年飘落在了上野公园。差别仅此而已。少年们啊,从今以后,无论你们如何长大,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除非逢年过节,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去爱一个姑娘,一个腼腆而又有点臭美的姑娘。

其实说真的,这本书,断断续续读,懵懵懂懂中窥视太宰治描述的那个失去“人”的资格的这个世界,我感觉自己始终并没有真正走进那个世界。或许如果真正走进去了,如果出不来,应该会很痛苦吧!真正领悟了,才能向死而生。

光明的背后也会有阴影,可是我们还是选择向阳生长!

《人间失格》读后感4

这本书叙述了又一个与父亲不无关系的人的悲剧故事。

父亲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既有对儿女无私深厚的爱,又对儿女有着无法抗拒的压力。

书中的主人公就自述“我的不幸乃是一个缺乏拒绝能力的人的不幸。我时常陷入一种恐惧之中,以为如果别人劝我干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绝的话,就会在对方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永远无法修复的裂痕。”

我觉得这不幸的根源也许就来自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严。

同样一生都活在父亲压力下的作家还有卡夫卡。不过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广阔得无边无垠,可以让他有足够的空间逃离自己的父亲。但是即使这样,卡夫卡活得也很别扭,不自在。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打败了自己的父亲泰坦众神登上众神之王的位置的。而泰坦诸神也是因为击败了他们的父亲才能屹立在天地之间的。俄狄浦斯也曾经弑父娶母。

可见对父辈的反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所面临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是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甚至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战胜自己的父亲,那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可是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啊!那如山般的爱意,即使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又如何能让人能够去反抗呢?

关键是,当我们成长到能够战胜父亲的时候,看见曾经如山般的父亲如今衰老的背影,又如何能让人激起去反抗的意志呢?

匆匆写就,疏漏甚多,见谅。

《人间失格》读后感5

你永远不知道在一个乐观开朗甚至能时时刻刻给你带来快乐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世界。

在叶藏眼中这个世界和他格格不入,他毫无头绪,不知怎么融入。

常有人说他幸福,他却总觉得自己身陷地狱。

于是他伪装自己,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小丑”,以此来维系与人类的联系。

他能骗过世人却骗不过自己,于是在一边逗乐的同时一边痛苦着。

给人们带来欢乐的那个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隐藏在厚厚的壳中,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在经历了自杀未遂,休学自谋生路,妻子被玷污等事件后,叶藏彻底崩溃。

他醉酒,他沉湎药物,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最终精神失常进了精神病院。

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在叶藏生活的时代是日本战败后的时期,整个社会似乎也充满了颓废的气质。

叶藏小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成年后仍然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以至于认为自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水手在海上翻船后好不容易抓住了灯塔,却在看到灯塔里一家团圆的景象后不忍打扰放弃求生的机会。

这种不打扰应该深深的刻入了太宰治的骨髓里,纤细敏感,自杀五次,最终在完成《人间失格》的当年也自杀身亡。

他或许也和水手一样,已经拼命在求生了,却发现自己不配打扰人世间的美好幸福。

而我知道人间永驻希望。

《人间失格》读后感6

1.叶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许是缺爱导致的,我觉得有点讨好型人格。又因为他心思的敏锐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恶,尽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这个善竟然也会被恶利用,经受本不该她来承担的痛苦。

2.这本书应该是从头丧到尾,我也没看到什么对于生的希望,只能说如果最差的不过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还有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因为本来生活就很难,我们不能一步一步丧失做人的资格,当然他并没有丧失做人的资格,只是他一步步就这样走向了这个结局,对生活的失望还有羞耻感,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3.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叹作家总是与众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还生出一点羡慕来,他肯定是有才华的,所以才写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为他过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无法写出人间失格这类悲观到极致的作品,很矛盾。

《人间失格》读后感7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金钱,名利,长生……相信答案会有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己的身躯给予自己死亡,也就是自杀。他的名字是太宰治。

而太宰治先生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则是在他的经典之作《人间失格》中。《人间失格》描写了主角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说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什么呢?

“与其纪念他的生,不如纪念他的死。”是后人对这位一生多次求生直至1984年结束生命的无赖派大师的评价。亦或许,死亡是太宰治先生的一种重生吧。

人间失格,即为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小说从虚拟人物大庭叶藏的一生去体现着太宰治先生眼中自己那“充满羞耻的一生”,是一篇半自传体小说。

《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

《人间失格》读后感8

故事是由三张照片引起的,上面留下的是“大庭叶藏”幼年,青年,壮年的人生痕迹。自然,也暗藏着作者的前半生。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他在家之时,做的几乎为违心之举。过年时,家父要为孩子们采购礼物,便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单。他并无所求,准确的说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于是父亲对着他问想不想要舞狮,他莫不作答。可是当别人都睡去时,又偷偷往心愿单上写下“舞狮”二字。他的灵魂无欲无求,写下那二字只是为讨父亲欢心。他具备了那个年纪不该拥有的“欺诈”的.人格。

最后,他被“亲人”送往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他自己所要求的)——精神病院。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9

这不是那种可以一气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说,这是需要细细品的那种书,要周围安静,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书,大多书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点镜花缘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写者笔下,都是假来假去的一时相互利用,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虽然笔下冷酷,现实也正是如此。只是,写者对男人偏爱,粉饰得太好,对女人不但少几分笔墨,还会刻意让其格外“生动”,似乎不如此不尽意,倒也的确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终于让女人美了起来,却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写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场,可能是写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杨所说,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

原以为是应该抱着严肃认真地面孔去面对字码的,读书的过程中却是其乐无穷。因此,不得不感叹写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间,能写出漫画的效果,如此的少。

叶藏的搞笑,也许就是写者对自己的无奈,自己笑对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欢笑。很有趣的人,一边流泪,一边笑,也许是笑着走的。

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很棒!

《人间失格》读后感10

我有些理解阿叶,不停地用酒精,用女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读完《人间失格》,我沉默了许久,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有许多想说。

悲哀和不幸的人总是格外能感知同类,也更容易被自己身上所缺失的特质吸引,甚至一度当作救赎。疯子的话没有人信,即使并不是疯子,有人大声嘶吼反驳否认,回应的是世人难以接受的怜悯或是嘲笑,反正人都想要找点什么乐子活着。

阿叶的每一次纵情似乎都并没有让自己得到救赎,而是去了更深的深渊,直至走到毁灭。以一种边缘人的状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活着,伸头试探又打回深渊,假面戴得看起来越来越自然,要不是难以逃避的恐惧,怎么做得到小丑般逗乐。

虽说为了纵情的欢乐不惜悲哀接踵而至,可是每一次期望何尝不是一次死亡,阿叶死了很多次,于是真的死了。

再黑暗的深渊都会隐约有一些光,像良子,可是世人那容得下良纯,也难怪都失去未来,倒是多了许多不幸的阿叶,酒馆老板娘。伤口传来的痛楚反倒成了对伤口的情感,阿叶就是用纵情声色的伤口拯救了他许多年,可是伤口的痛楚总有一天会超越对伤口的情感,于是除了死亡一无所解。

我不确定死亡是否意味着拯救和解脱,倒是好像无数人都选择用死亡救赎自我。海子是,三毛是,阿叶也是,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可是我大概不会。死亡救不了我,唯有爱,唯有阳光能让我一次次死亡又重生。

《人间失格》读后感11

书中虽是由故事构成,但是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在读一个人的自白。的确,这也几乎是太宰治的自述了。以主人公叶藏的身份去展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很阴暗,读完会让人难受的书。我却不以为然,书中所记录的个人内心纠结和想法,其实是世间很大一部分人也曾经有过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读这本书,而是放在自身的角度出发,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我和主人公相似的地方是,我也经常感觉周遭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也曾经想在一天阳光最灿烂的日子结束这一生,但是走过来了。相信很多抑郁症患者读过这本书的,会觉得这个书描述的跟自己内心很像。只是我们没能像作者一样表达出来,也希望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要坚信,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不要往消极的方面去想。

看了这本书以后,摘抄了一句话并发了朋友圈,朋友们都以为我想不开。

那句话是:姐姐,我先走一步,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下去,让想活下去的人活下去就行了,人既然有选择的权利,那应该也有死的权利,我这样一根草,在这个世界的空气和阳光中是很难存活的。

我之所以感叹是因为,原来世界上,会有人跟我想法如此之像,即便是书中,原来大家在每个角落里都在挣扎的生存着,我没看过这段话,但是却感觉这段话是我内心的自白。但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低谷的时期,过了那道坎就会过去的,看完书,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没这么糟糕了,比我辛苦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要加油努力生活。

《人间失格》读后感12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便去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细细品味……

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自暴自弃的代言词(失去了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也是我一读再读,感慨无限的佳作。作者用平淡的口吻,纤细的语言,叙事着绝望的故事,在书中能看见太宰治的影子,也能看到生而为人,每个人的影子。

这是一部残酷而美丽,永恒而至上的青春文学。它确实让人感受至深,直逼灵魂,令人无法逃脱。

这是太宰治灵魂深处无助的生命绝唱,同时也是村上春树绝望凄美的灵感源泉。可能有人觉得这只是几些小故事的组合,也觉得书中描述的只是一个懒人如何混迹社会,可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些,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评价欣赏呢。它值得我们一看,人们的绝望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本身的绝望 ,即使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也要遵循生活本身的规则去努力的生活,这才是生活。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世界里本是阳光明媚,温暖四季,你来时,狂风暴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带走四季,我久病难医。人生来,为了喜悦也为了悲伤。一千种生活,我们也有一千个自己的哈姆雷特,向着自己的未来努力奔走吧。

《人间失格》读后感13

不得不非常遗憾地说,《人间失格》又是一本曾念念不忘终于开读却无力继续的读物,这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

慢慢感知,书犹人也,有其内在的气息。气息相投,相得益彰。看来,太宰的文字与思想,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记得去年从图书馆借来时,仅仅读了几行便感文字有一种灰蒙-----沉重阴郁压抑。不死心,想坚持着读读,“好奇心的驱使:不吃猪肉,只为见猪如何走”。这样想着,仅仅开了个篇,还是撂下了。

新年伊始,又把该书列进书单,并特到新华书店采购,只希望能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细致读完,仍是无法从麻木中自拔。一个认为失去当人资格的人去写人生,是带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消沉、病态?

开篇说。“我曾见过那男人的三张照片。”

这三张照片从作者的描述上来看,幼年的一张、学生时的一张、中年的一张,都不令作者满意,甚至有些古怪,古怪的不像人。

这是作者对自己极为不满意的一种人格体现。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猜测一定是病了,精神上的伤痛引起的疾病,充斥在每一个文字里,使人趣味黯然。没有哪本书令我如此读得焦躁麻木。直到最后看到太宰治的简介,发现,读者的感觉是对的,他原来是一位生活的消沉着,一直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

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人间失格》读后感14

留在我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里哭泣,一次又一次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甚至很讨厌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落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三张照片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嗜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我自己有那么消极的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这才是读书尤为重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太宰治,感谢一个和自己抗争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气,为所有在未来或许将投入这漫长战争中的后来者们,留下了这样一首挽歌。

《人间失格》读后感15

人间失格大正和昭和时代下的矛盾体,读的是童潇骁北京联合出版社的版本上评分最低的一本,然而然而当初买的时候是因为折价书籍,翻译阅读上并没有带来不畅快。

一共收录六目录,我看了人间失格一目录字数不多约莫两小时。

因为之前看了《东京百年史》,所以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小说家多少带了一点世界社会影响的眼镜去看,也便使得对这样的小说或者是作者本人近乎狂魔毁灭而没有衍生出救世反抗的力量,并不那么追随的心境来。

那个时代阴阳怪气,慌乱矛盾表里不一社会思潮野风一般,谁都说不来谁是正确的,谁都急切证明自己剑走偏锋,不少虽然要谨慎的大历史观来看个人,却也正是一大堆这样的个人生灭可能才推动着一个社会的车轮吧,地震空袭太多的绝望了,反倒是如川端康成这般的带着微弱温情和物哀在尘埃中让人开出美丽和希望来才称呼为不枉人世,甚至在世界上受到认同,拿下文学奖。转而也就忽然明白太宰先生笔下的近乎自传体的主人翁确是人间失格草芥不如,在这样矛盾的世间存活,野狗一般,是伤己伤人,越是求越是无,确是多数人的现状,只得一条跳进大川。那是缺少进步教育独立人格封建残存的时代。

家庭的温暖和认同,很重要家庭里面的成员也需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言难尽其主人翁的酸苦弱鸡,改变吧青年选择不了时代就换一种想法积极推动一些事情吧。

下载格非《蚌壳》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格非《蚌壳》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太宰治也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高代表,在日本文坛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无赖派文学用戏谑的态度......

    《赫索格》读后感

    没有地址的书信——读《赫索格》有感捧起索尔·贝娄的书,是因为最近在着手准备写一篇关于20世纪中西方作品高端人物形象对比的论文,他的作品《赫索格》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 “我这一生,尽是无耻之事。”日本三大无赖派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治在自己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巨作《人間失格》第一手札的第一行如是写......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 这是一个人在世间坠落过程的记录,主人公叶藏失格了,失去一个做人的资格,他说生而为人,很耻辱。叶藏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当官,家里兄弟姐妹......

    读后感(任格) (推荐)

    《单翼天使不孤单》读后感(任格)失去了父爱或是母爱的孩子,被称为“单翼天使”,读后感(任格)。他们表面看起来快快乐乐的,和一般的孩子没什么不一样,但内心里却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忧伤......

    人间失格读后感

    名为叶藏的神-------读《人间失格》有感 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残酷,复杂以致难以忍受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这种“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颓废性的人生哲学? 总有人认为,叶藏,太......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

    篇一:格列夫游记读后感12月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