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5:1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材分析】

这单元内容分为两部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本课时是笔算乘法的起始课---不进位笔算乘法。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一个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计算乘法,最后介绍笔算乘法的方法。因此,理解乘法意义、掌握表内乘法、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笔算加减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上、方法上的基础,同时,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笔算进位乘法、笔算多位数乘多位数提供算理依据和算法模型。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建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竖式学习必要性。

2.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自主建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呈现两组题目: “同学们,你会算吗?”

(1)8+16= 45-9=33×2=?? 42×2=? 13×2=??

177+64= 305-87=

二、建构方法

(一)体会笔算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

学生列出算式12×3(板书:12×3)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怎么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指算式)(讲完再贴:多位数乘一位数)

“那么,12×3你会怎样算呢?”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

※ 根据乘法意义变乘为加算出得数,※ 口算

这时,学生根据刚才汇报的算法,联系加、减法可以笔算,推测乘法也可以笔算。(板书:笔算)我对学生大胆地猜测加以鼓励,并提出:如果可以笔算,我们就从竖式写法、笔算顺序和结果定位三方面来研究吧。

(二)探究笔算方法

1、多种算法、引发矛盾

借助口算算式提出疑问:“同学们,根据口算的过程你能写出心目中的乘法竖式吗?”

放手让学生带着思考,自己尝试写出乘法竖式。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这些笔算中,哪些是合理的呢?”

2、比较算法,分析矛盾:

(1)竖式写法

因数位置如何写?学生会借助加、减法竖式的书写格。“棒极了!孩子们,写乘法竖式时因数的末位要对齐。”

(2)笔算顺序

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前2个竖式,其中的6、30、36,分别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会结合口算算式说理,是用3分别去乘12个位的2和十位的1,再把积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笔算乘法是用第二个因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

(3)结果定位

“那么,这道竖式结果也是36,怎么算的呢?”我充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笔算过程,结合学生的说理先动态演示,30的零可以省略不写,直接在十位上写3,合起来就是36。然后我在黑板上完整地示范笔算过程。

(三)优化笔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巩固乘法的笔算方法,我出示两道对应的练习:1 2

3× 2 ?× 3

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算得这样快?你有什么小窍门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用这种方法算得又快又准,我喜欢这种简单方法。”真的吗?我们用这种简洁的笔算方法尝试再算两道题。并且边算边说出笔算过程:1 1

1× 2 ×

5三、巩固应用

(一)基础练习

(1)出示课本第7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积的书写位置,自主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简洁笔算方法的优越性。】

(2)第 75 页第2题的三小题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二)综合练习

出示课本第75页第1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四、总结提升

这个部分,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回顾。

第二篇: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教学设计 执教:王晓艳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六单元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即教材P60页例1.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大量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2. 难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笔算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和多位数乘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等知识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乘法,且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对多位数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及运算法则规定的合理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情感目标:初步形成数学表达的意识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唤醒认知起点

师:同学们,去过长寿湖吗?今天想跟着王老师再去游览游览长寿湖吗?在此之前得先通过老师的考验,敢挑战吗?

1.2*4= 3*2=

10*4=

20*2=

200*4=

300*3=(开火车说得数,并指名说说算理)。2.1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13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师:恭喜同学们获得了通行票,跟着王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师介绍)师:同学们平时去游览时有乘坐过游览车吗?今天我也把景区的游览车请到了大屏幕,瞧,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谁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解答?谁来解答?说说你是怎样计算12*3的得数的?

师:计算时还有别的算法吗?

预设1:想12+12+12=36,12*3=36

预设2:口算先算2*3=6再算10*3=30最后算30+6=36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那像这样的乘法算式能像加减法那样用竖式进行计算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乘法(板书)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尝试笔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第三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

返璞归真 以人为本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设想、实践与反思

教学设想: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的效果要真正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堂课中如果教师从过程的安排、课堂的组织等方面都表现得还算不错,而惟独学生的学习。因此,任何一堂课的设计都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学习”而展开。

1、学习材料的选择。

一段时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老师在课前花上很大的时间为学生组织学习材料,不管自己重新组织的材料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好像认识只有重新组织了才会显得本课内容的“新颖”、“更有学习价值”,而把书本中很好的学习材料丢弃在一边。本节课设计中笔者就以书本中的情境为学习材料,简单地呈现,力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出算式并计算,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做目的就在于节省复杂材料呈现过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效地学习中。

2、学习内容的把握。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学生计算出结果的策略是多样化的,而竖式计算是本课中学习一种新的计算表达方式。考虑到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对于用竖式计算乘法我觉得有必要对其要进行规范化,怎么列竖式、用竖式怎么算、它与别的算法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内化后形成知识技能。但用竖式计算乘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其它的计算方法均可以,因此对学生的其它算法,通过让学生自己适时的优化,然后选择常用的、好用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当数据越来越复杂时,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随之体现,这是我在这节课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思路。

3、学习过程的组织。

本课可以简单地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初步学会竖式计算乘法,第二部分进一步学习用竖式计算乘法,并掌握计算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是练习。过程是简单的,但学习是有层次的,有坡度的。前两个环节都是由老师提供学习材料后由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交流、探讨后形成本课学习的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在过程在老师的调控下,而学习的主角都是由学生来扮演。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图出示)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腊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这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学问题?

生: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腊笔?

师:那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2×3

师:那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3表示有3盒枝数一样的腊笔,每盒有12枝。

生2:表示有3个12。

二、探究算法,初步认知。

1、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算出来呢?

生:能。

师:那么就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组间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谁先来说:

生:我是这样的算的,我先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结合学生的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生:他是先用第二个因数先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然后再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再把两个得数加想来。

师:哦,好的,那不是这么算的有吗?

生:有。我是这样算的:先用10乘3等于30,然后算2乘3等于6,最后算30加6等于36。(结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那你们说说她又是怎么算的呢?谁看懂了?

生:她是先算十位上的1乘3等于30,再算个位上的2乘3等于6,最后算30加6等于

36。2

× 3 6

师:嗯,那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学生有些怯场,不敢将自己的算法展示出来,于是便将一学生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投影在屏幕上)

师:这是什么呀?你们认识吗?

生:认识,他列的是竖式。

师:我们以前计算哪些算式用过竖式的啊?

生:加法、减法。

师:是的,这确实是一个乘法竖式。(边板书边说竖式的写法)乘法竖式一般先写第一个因数,再在它下面写第二个因数,末位要对齐,还要写上乘号。

那你们知道怎么算吗?

生:先算“2”乘3个一等于6个一。

师:哦,6个一,那6写在哪?

生:“3”的下面,就在个位上。再算3乘一个十等于30。

师:那30怎么写。

生:“3”写在“1”的下面,要和1对齐。

师:你们说“3”为什么要和1对齐?

生1:十位要和十位对齐。

生2:因为“3”表示3个十,所以3要写在十位上。

师:从哪里知道“3”是表示3个十的。

生:因为“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师:1个十和3相乘就等于3个十,所以我们要把3写在十位上。

同样是用竖式,但不跟刚才一样先算2乘3的同学有没有?

没有是吗?那么请你们看看这个竖式,跟这两个横式有联系吗?

生:有。就是把竖式要算的全部写成了横式。

师:那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学生举例,老师用箭头表示有联系的地方)

师:原来用竖式算的时候,以前就会算了,只不过在写法上有些不一样。我们已认识了乘法竖式,想不想用它来算两道啊?

3、及时练习。

师:那我们就用竖式的方法来算两道题吧!(两学生板演)× 4=

213 × 3=

师:算好后向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

生:我是先算个位上的2乘4得8,把8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1乘2得2个十,把2写在十位上。

师: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做的。

生:我先算个位上的3乘3得9,把9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1乘3得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最后算百位上的2乘3得6个百,把6写在百位上。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同学已会用竖式来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那我们想想,我们算的时候是从哪一位开始算的啊?

生:是从个位开始算的。

师:有没有从十位、百位,也是就从高位开始算的?

生:有。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哪一题是这么算的?

生:第1题。

师:说说看!

生:我是先算“1”乘4得4个十,把“4”写在十位上,然后算“2”乘4得8,把“8”写在个位上。

师:第2题用这个方法能不能算得通呢的?我们看一下,好不好?

生:能。

师: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也能从高位算的,是吗?

生:是。

生:我是第1题从高位算起的的,也好算的。

师: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既可以从个位算起,还可以从高位算起的

三、深入研究,形成算法。

1、情境出示,独立解决

师:用竖式计算乘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我们再来看看。

(情境2出示,王老师买书,每套18本,一共买3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生:能。

师:谁来列算式?

生1:3×18。

生2:18×3。(板书)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来算出这个算式,你喜欢从哪位算起就从哪位算起吧。

(学生独立计算,一学生板演,此学生刚才认为从高位算起)

2、反馈交流

师:这位同学在黑板上也算好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算?把你刚刚是怎么算的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好吗?

生:我先算“1”乘3等于3,我先不写上去,记在脑子里,再算“8”乘3等于24,前面算出来的3再加2等于5。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师也听明白了。他先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可是这个“3”他先不写,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先不写吗?

生:因为3乘8等于24,要写4进2。

师:哦,看到了个位要相乘,8乘3等于24,个位满二十,要向十位进2。所以他先不写,等会要和进上来的2相加,脑子里要多记一次。如果从个位算起,会不会这样的?

生:不会。先算个位上的“8”乘3等于24,写4进2。

师:写4进2是什么意思?

生:在个位上满二十了就向十位进2。

师:进2的怎么表示出来的?

生:写个小“2”。

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跟加法一样,进位了就写一个小小的“2”。

师:我们继续算。

生:再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2”等于5个十。

师:这样算要不要像刚才一样,先把数记在脑子里,再和后面进上来的数相加了,你们说从个位算起方便还是从高位算起方便呢?

生:个位。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了用竖式计算乘法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但还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知道吗?

生:进位了。

师:那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呀?

生:进位的时候用一个小小的数字记在个位和十位的中间。

3、小结算法。

师: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我们也想出了办法。那么一个数乘一位数用竖式计算是怎么算的呢?我们能总结总结吗?

生1:我们是这样算的,先算第一个因数个位乘第二个因数,如果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生2:我还是觉得从高位算起比较好。

师:哦,是这样的,那等会再用这个方法算算,如果觉得不行再改回来,好吗?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练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2=

× 3=

× 5=

1241 × 3=

师: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下面就用几道来算算,我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关注计算有误的学生及刚才一直认为从高位开始算的那位同学)

在学生独立计算时,与刚才一直认为从高位开始算的那位同学有一次对话:

师:你怎么现在从个位开始算了啊?

生:第3道我从高位开始算,算起来很麻烦,所以我都从个位开始算了。

汇报、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算得对不对?(投影学生的练习)

第1 题?

生:对。

师:第2题?

生:错!

师:那把他错在哪里找出来,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会错的。

生1:这一题应该是78,不是38。

生2:十位上的3是因为他没有进位。

生3:十位上算的时候直接用2加1等于3,他没有乘。

生4:他有可能是用进位的1乘3了。

师:那我们问问这位同学是怎么算的吧!

生:我是直接用2加1。

师:现在怎么算知道了吗?

生:先用2乘3,再加1。

师:好的,你已经会算了。我们再来看后面的题目。

师:对他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他的十位上涂改过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生:我知道,他原来没有把个位向十位进的2加到百位上来了。

师:百位上要加吗?为什么?

生:不用,因为这个“2”是个位向十位进的。

师:好的,看看最后一题。这个进位怎么写到这儿来了?

生1:有可能他写得不好。

生2:3个十乘4得12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要向进位进一。

2、提高练习: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 □

× 4

□ □ □

师:同学们的计算本领真高,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没有算完的算式,你们想不想帮老师算算好呢?

怎么填才能满足要求?

要求:

(1)不进位,□里填几?

(2)只有个位向十位进位,□里填几?

(3)十位向百位进位,□里填几?

学生在经过计算中一一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而且第三个要求也较容易地完成了。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啊?

生1:我学会了用竖式来笔算乘法。

生2: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但不进位的时候也可以从高位算起。

生3:我还知道了怎么进位

„„

课后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 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第四篇:《笔算乘法(进位)》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交流。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后反思: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共7课时总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收南瓜。(练习十六第2题。)

(1)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2)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3)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

(4)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

(5)奖励优胜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2)指名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3)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

(4)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组织交流。

2、游戏:蜜蜂采花蜜。(练习十六第6题)

(1)师讲述蜜蜂采花蜜的故事。

(2)6只小蜜蜂上台采蜜,余生在草稿纸上计算。

(3)比一比哪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对?

(4)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第五篇: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76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题。

一、设计思想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76页例2是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进位,所以这里安排了一个数目较小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例子,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位的道理。

例2出现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只有一次进位的乘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和全班进行交流。应组织学生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先乘哪一位?再乘哪一位?使学生体会到应从个位乘起,否则遇到进位就很麻烦。二是遇到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怎么办?在竖式中,对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应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自己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以及笔算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十位上的乘积时,把个位进上来的数记错或忘记,这时可让他们把这个数暂时先记在竖式十位的横线上。

在学生做过一些练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么知道该进几?怎么进位?启发学生得出: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

“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五、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行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老师听说你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

师: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题目:

①口算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1×2+5=

生口答。

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的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②用竖式计算。

2

× 4 3 2

× 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师问生:你是怎么算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师板书: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引入新课。

PPT出示P76例2主题图.新年快到了,王老师准备给她们班同学买一些连环画作为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应用题。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板书:18×3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

2.探究“18×3”的笔算方法。

(1)估算

师:现在先请大家估一估,18×3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尝试计算18×3

师:18×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

生探索,师巡视。

师:已经写好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师巡视,请几个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思路,全班交流。

让学生充分解说自己的计算思路。教师适时纠正或者学生之间纠正。

(3)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8等于24,写4向十位进2。1乘3表示3个十,3个十加上进上来的2个十,得5个十,所以十位写5。

师:进上来的2,为了怕忘记或记错,我们可以把它记在竖式横线上十位的下面。

老师一边说,一边让小老师用红色粉笔把进位的2写上。

师问:谁跟他想的一样,也来给大家讲一讲?

再请一名学生讲一讲。学生说计算方法,师课件演示18×3的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把竖式的计算过程再重复一遍,使学生明白笔算乘法进位的过程。

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怎么算?

2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十位上的5又是怎么来的?它表示什么?

现在你会说18×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这题完成了吗?写横式答案、单位名称。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通过计算过程的思考与探讨,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6做一做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看:老师给大家 带来了什么?(师出示粘贴。)想得到它吗?不过有个要求,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数学大冲关的比赛。只有顺利闯关的同学才能得到它。有信心吗?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课件:第一关

书上P76做一做

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前两题任选一道,第三题都做)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校对。

(2)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个题和上节课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进位。

师完善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师:想一想,做笔算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不要忘记进位。

教师小结:

师:说得真好。如果一个数位上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二十呢?满三十呢?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积满几时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刚才我们计算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乘的呢?哪一位上的积满几时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以及从个位乘起。

师:成功闯过了第一关,我们来看第二关。

3、师:播放课件(考考你们的眼力)

1 2 2 1 4

× 1 9 ×3 4 × 3 4 2 7 8 8 4 6

()()()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预设:(1)分清楚进位与不进位。

师: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满十就要进位,不满十就不进位)

(2)

弄明白进几?

师:怎么知道该进几呢?(积满几时,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4、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们真了不起,顺利闯关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板书: 笔算乘法(进位)

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每套18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18×3=54(本)

学生的板演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是否注意为学生创设自己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时间?你是否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载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 2、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 教材第46页的例1及“做一做”。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骆忠华执教(核桃村小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实录与评析郝峰执教(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 梁秋莲评析(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数学书76页例2。教学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0×9= 9×9= 1......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连续两次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需要连续进位的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