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岳阳楼的全诗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宋人黄鹤《少陵年谱》)。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后半抒情。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第二篇:《登岳阳楼》说课稿
玉门三中新进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教研组 张忠良
尊敬的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借着这次学校给予的机会,我上午给九年级(22)班学生执教了一堂《登岳阳楼》,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堂课设计加以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单元总标题——“人生境界”。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目标
九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古诗文,也具备了初步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我结合课程标准及文本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诗,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3、以读促学,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价值:
4、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悟主旨 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经储备的杜甫的诗,积累古诗词,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通过推荐赵翼的《论诗》导入,引出文本,让学生读出“新鲜”。
(四)教学过程:有感于王艳玲老师在上周五“研课标说课标”活动上的发言,我将诵读贯穿诗歌学习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第一遍:初读。听读,读准字音节奏,第二遍:单读多读集体读。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三遍: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乐自由朗诵,读出自己的感悟。第四遍:品读。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分析意象。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
2、描绘画面。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感受诗人情感。重点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第五遍:美读。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第六遍:全班齐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从景与情的角度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以置身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李白诗中的景与情。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景 情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第三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提示:“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有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 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第四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品读诗歌
1、请学生朗读这首诗,前四句是什么描写? 景物描写,描写的是洞庭湖。
2、用一个词语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
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3、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反映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4、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从诗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
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5、为何“凭轩涕泗流”?
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老多病,报国无门。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娴熟地运用映衬和对比手法,使读者收到强烈的感染。如颔联与颈联,一开阔,一狭窄;一豪壮,一黯淡,两相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单》。
第五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略
(一)疏解字词
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静听,潜心感受。播放朗读材料。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师概括)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模块测评课时作业。板书设计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