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是一壶禅茶美文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第二篇:茶中人生美文
茶不像酒能表达出世人的多种感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壮怀激越,“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畅快淋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哀愁悲恸,这些茶都不能表达。它只是生长于山间的一抹天地灵气,带着隐士的骨、诗人的魂、智者的魄,给人以安静祥和的心境。
茶之为茶,必采山间朝露,吸取日月精华,经历晒、炒、焙等九九八十一难,方为茶。宛如人才必须经历世事艰难、挫折和失败,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成不了材。因此茶的身世沧桑,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茶自出世起就带着一抹微微的苦涩。待跨过劫难,迈过艰难,看透沧桑,得到的必然是感悟人生真谛的幸福与淡然。幸福是甜的,所以清茶滑过喉咙,于苦涩之后必然是清甜。
烧一壶滚烫的开水,慢慢注入茶杯,看茶叶渐渐升腾,伸展开身躯,将水染绿,又默默地沉入水底,多像是智者的一生啊。年少时,豪气冲天、仗剑天涯,随着风浪勇往直前,“弄潮儿向涛头立”;待达到巅峰之时,便犹如成熟的麦穗低下头般,退世而出,沉入杯底,将自己的智慧于无声处遍播,将自己的大爱于无言中尽撒。
品茶需有采菊东篱的恬淡,同时饮茶也能沁染人心,培养“而无车马喧”的淡然。性以养茶,茶以养性。明月清风,幽兰篁竹下细品,调一张素琴,解一局珍珑,和一首短诗,焚一炉檀香,手捧一盅淡茶,冰清入肌,物我两忘,自然是惬意不已。午后黄昏、华灯初上或者雨打阶梯之时,邀两三个好友,展一两本好书,沏一壶好茶,畅谈五湖四海,神游天地内外,也是人生幸事。
春水煎茶,花魂焙炉,茅屋听雨,踏雪寻梅,诗意的生活很清瘦,一如细细的茶叶,却犹见风骨,是诗人之茶;忙忙的中云种月,闲闲的风餐露宿,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散聚,是道家之茶;身怀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是佛家之茶。茶中有诗,茶中有道,茶中有禅,茶中有感,茶中最多的是生活。
风在茶中,云在茶中,雨在茶中,日子也在茶中。一则参禅的故事说,一人问禅师:“佛何在?”禅师答:“吃茶去。”生活便在茶中,平平淡淡,有苦有甘。在日子中品尝茶味,在茶味中窥探生活。在茶中,你品到了什么,在生活中,又品到了哪些?
茶淡然,氤氲的茶气中人生在凝推。
第三篇:有关茶禅与人生的感悟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茶禅入性明心见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简约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第四篇:禅情感美文
饮下泪中淋漓的爱憎
望着黑暗笼罩已久的长夜
滞待着天明
这样的晚候
何时才肯停歇
滕草上的露珠尚未消散
研墨却在伏案走笔后尽数枯竭
承受着至深之痛的情劫
是对你肯定的信奉
若携过征程万里
掠过薄冰万层般苦苦追寻
可叹这破碎浮生
有谁不曾如此
相逢错过天意
时光辜负我情
迎来的第一缕的霞光
影照着如血色蔷薇盛开的缤纷
模糊掩盖了这一切
不过是幻海中
你的身影略现须臾罢了
由此
化不开的冰冷
却一次次
撼动着我沉眠的天真
纵已不得不消瘦今生
怼视瀚海苍穹
过去
没什么理由去尘封
秉着现有的念想
从未背叛初衷的忠诚
哪怕是等
彻骨冰寒加身的等
我也要一个初衷的我对你百般忠诚
我从不羡煞旁人
却误许你的温柔
丝丝扣入心扉
对你
放不下的是眷恋与些许贪妄
待到面对的那一刻
怕仅是失了言语
乱了心绪
遮挡住我所有的感情
世人都说
人走茶凉
离久情疏
可那别离所产生的相思
又何从淡去
三千红尘路
寥寥九州土
曾有的诚挚
无关岁月
无关长路
无关命运捉弄
有过丝毫松动
略显佻薄
一向不俯就
不谄媚的我怎何在情爱面前
如此失仪
难道是
生命中尽头的确立
颠覆了所有对自我的认知
时光交错
却不曾遗忘
融入异乡笛音的言语
使我如沐春风般沉沦
那一刻
不知觉所见的其余都渐淡漠
诚然
一道道为你曾筑的墙
只经你一抹余晖掠影
击溃便是瞬息
波澜不惊的日子
已不再适合我路口的守望
在季节杯盏的交换下
显得格外持久
流年斑驳
望瘦了几许岁月清秋
也风化了数回苍老等候
忘记了转换的流夏
在字里行间里
却时刻镌刻
铭记你的笑容
听厌了周遭的呢喃
却难以忘怀你
谈吐的每次话语
回望
淌悠深巷里
细呷相思苦味
廊隐清风枯瘦
前瞻
月岚西山时
轻挼忆中眸眼
念你如初纤姿
换我翩跹梦缠
第五篇:禅茶茶艺表演解说
禅茶茶艺表演解说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汉时,甘露禅师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茶圣陆羽自幼生长在寺庙中,茶与佛门结缘2000余年。禅茶是采用严格地融于佛法的加工工艺,经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以茶参佛、启迪佛性﹐昭示佛理。“莲缘禅茶茶艺”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放下世俗的烦恼,赢得一时宁静,暂抛却功名利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品一壶莲缘茶,领略一下茶禅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