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尽力倡导的是()
A.称霸天下
B.王道仁政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B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3.本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
A.梁惠王治国有方
B.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不同
C.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D.梁惠王愚不可及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孟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
参考答案:轲;子舆;战国
2.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用仁政统一天下
3.《孟子》一书和______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参考答案:《论语》
4.孟子在本文中认为只有____________,民才能加多。
参考答案:施行仁政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参考答案:凶: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参考答案:加: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曳兵:拖着兵器。走:跑。
4.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胜:尽、完。
5.斧斤以时入山林。
参考答案:斤:斧头的一种。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参考答案:树:种、栽种。
7.谨庠序之教。
参考答案:谨:认真办好。
8.申之以孝悌之义。
参考答案:申:反复教导。
9.不可,直不百步耳
参考答案:直:仅,只
10.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数罟:细密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参考答案: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毫无遗憾,这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参考答案:五亩的宅基地,在上面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咚咚地敲起战鼓,双方兵器已经交接,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参考答案: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拿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农事收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五、简答题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2.本文在结构上是围绕什么问题论述的?
参考答案:本文在结构上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3.在本文中孟子阐述的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划分宅基,发展家畜,分配土地,加强教育,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最能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是哪三句话?
参考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六、分析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网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元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日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盂子在这里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施政措施?
参考答案: 一是经济上,使民有“恒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含畜禽)即是。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二是教化上,搞好学校教育,调艇人的行为准则。
(2)“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针对的是土地兼并加剧、民众失去生活来源的现实。反映了孟子力图恢复传说中的井田制度的经济思想,即《孟子·滕文公上》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可能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倒退。
(3)这段话在语言上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排比
2.阅读下列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入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描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描述,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对比方法。
(3)这段话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写出喻体和被喻体。
参考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上述比喻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揭示民众饥饿而死的现实,揭露统治者归罪于自然灾害的推脱罪责的行为。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尽力倡导的是()
A.称霸天下
B.王道仁政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B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3.本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
A.梁惠王治国有方
B.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不同
C.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D.梁惠王愚不可及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孟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
参考答案:轲;子舆;战国
2.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用仁政统一天下
3.《孟子》一书和______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参考答案:《论语》
4.孟子在本文中认为只有____________,民才能加多。
参考答案:施行仁政
第三篇: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训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2、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
A、《幻灭》
B、《虹》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子夜》
3、下列诗句出自闻一多的《发现》的是()
A、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B、啊,我年青的女郎!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4、《背影》为刻画一个慈父的形象重点描写的是()
A、人物的语言
B、人物的行动
C、人物的背影
D、人物的画貌
5、《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
A、表演艺术家
B、文学家
C、美学家
D、语言学家
6、下列作品中属于四言诗的是()
A、《从军行》
B、《国殇》
C、《关山月》
D、《短歌行》
7、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B、李清照号青莲居士
C、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
D、辛弃疾是宋词史上作词最多的词人
8、柳永《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修辞方法是()
A、象征
B、拟人
C、借代
D、比喻
9、《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A、虎兕出于柙
B、先王以为东蒙主
C、是社稷之臣也
D、且在邦域之中矣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A、杜甫
B、韩愈
C、刘禹锡
D、自居易
11、下列各句中,“服”字作“佩带”解的是()
A、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B、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C、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12、“逝者如斯”一语源于()
A、《孟子》
B、《前赤壁赋》
C、《论语·子罕》
D、《醉翁亭记》
13、《氓》是一首()
A、寓言诗
B、叙事诗
C、哲理诗
D、抒情诗
14、《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A、《史记》
B、《国语》
C、《后汉书》
D、《汉书》
15、冰心的《往事》(之十四)是赞美大海的,作者却在开头写道:“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铺垫渲染
B、欲扬先抑
C、侧面烘托
D、对比反衬
16、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A、设问 比喻夸张 拟人
B、拟人 比喻夸张设问
C、拟人对偶 比喻设问
D、比喻拟人夸张设问
1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是()
18、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译文: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C、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
译文:因为事情很顺心,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归去来兮》。
D、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译文: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
19、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靡:没有
B、于时**未静,心惮远役 惮:害怕
C、彭泽去家百里 去:距离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寻:寻找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21~23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憩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夙孚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2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祚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成现代汉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中有哪些沿用至今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24—26小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4、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4分)
25、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26、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2分)
(三)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7~29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日:“客何好?”日:“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27、冯谖弹铗而歌,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28、这段选文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4分)
29、这段选文在刻画冯谖形象上起什么作用?(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30~32小题。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耄耋,老悖聋瞑,甚至“佳丽当前,未能缱绻”,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的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30、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4分)
3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论述时间的宝贵?(4分)
32、本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二)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下列33~35小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33、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时运用了什么手法?(2分)
34、在重兴“香市”后,“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35、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分)
(三)阅读全诗,然后回答下列36~38小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闯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6、这首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成几层?(4分)
37、请找出本诗中象征形象并说明其寓意。(4分)
3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四、作文:50分。
39、题目:从“胸有成竹”谈起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能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A
3、A
4、C
5、C6、D
7、B
8、C
9、B
10、B11、A
12、C
13、B
14、A
15、B16、B
17、A
18、C
19、D 20、B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21、成立:成人自立。祚薄:福薄。祚:福。儿息:儿子。息:子女。婴:缠绕,缠身。
22、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形影相伴。
23、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4、这首诗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出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些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5、《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绘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从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26、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27、左右认为冯谖无好无能却“贪而不知足”。有人认为冯谖是装愚试探。
28、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倚柱弹其剑”,属于行为细节描写。
间接人物描写:用他人的反应刻画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
29、先抑后扬,凸显冯谖与众不同的“奇”。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30、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31、从中外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体验来论述观点。
32、比较论证方法中的类比论证。
33、对比、铺垫、反衬手法。
34、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
35、这一结尾已点明了20世纪30年代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军阀势力的渗透下,民族经济出现了萧条停滞,市镇的农民和小商人都深受其苦。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了农民生计困难,身无分文。他们作为农村商业经济的最大消费者,已无任何购买力,这是市场无法活跃的原因。本文的结尾揭示了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经济萧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绝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反动政府的统治。
36、全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8行),是用鸟这一象征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中华大地饱含深情的至爱。第二层(最后两行),再次强调诗人的哀伤是出于爱国情感。
37、本诗中的象征形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作家用一组意象群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丰富的感受和复杂的情感,如用鸟来象征爱国诗人,用暴风雨来象征侵略者和反动势力,用土地来象征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祖国,用悲愤的河流来形容人民悲愤的情绪,用激怒的风来指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声,用温柔的黎明来比喻美好而有希望的未来。
38、抒发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
四、作文(略)
第四篇: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
对话体议论文。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发:打开 .2.岁亦恙耶? 岁:年成 .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 .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故:通“顾”,反而之意; 通“胡”,哪有,难道 .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恙:忧患 ...翻译句子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凶:收成不好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 名词作动词 .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
涂:路途
发:开仓放粮以救人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 ..解释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选自《庄子 秋水》 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本文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运用大量比喻说明 抽象的道理的(类比论证)论证方法。
解释加点字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辩:通“辨”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望 ..拘于虚也。虚:局限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夸耀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像 .解释句子 1)东面而视。
面朝东边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过上百种道理,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啊。3)无非至于自制们则殆矣。
如果我没有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知识,轻视伯夷的节义。6)不是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在大仓中一样吗?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本文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本文利用正反并论,厉害对举的说理方法。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重点在“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解释加点字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来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治强:治理富强 ..强公室。杜私门。
杜:杜绝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所以:如果
说:通“悦” 此非所以夸海内、治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它来„„的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 欧阳修
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使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解释加点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谴从事以一牢老告庙。
告:告诉于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取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捆
组:丝编的绳索
函:木匣 ...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
莫:没有谁 ..解释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有柔中寓刚的语言特点。
解释加点字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聒:声音嘈杂
见:初 ..重念蒙君实视厚。
视遇:看待 .遇.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实行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排除
壬: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胥:副词 相与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 做动词 .解释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5)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本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解释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本文讲述了: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解释加点字
亟(qì)请于武公。
亟:屡次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bì)避免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无庸,将自及“用”
及:遭殃 ..。
庸:大叔完聚,缮,具卒乘(shèng)。
...甲兵...完聚:修葺
缮:修理
兵:武器
具:准备
乘:车乘,指战车 公伐诸鄢(yān)。
诸:“之于” .请以遗之。遗:增加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挖
隧:挖成隧道
其: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 .解释句子 1)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4)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5)君将若之何?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7)其实之谓乎?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本文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
解释加点字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以,因为
为:担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负:靠着
数:屡次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通“阵”,摆开阵势 .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所:大约,左右 .胡虏易与耳。与:对付 .急诣部,如书!
诣:往,到„„去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横渡 .解释句子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2)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4)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5)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祭十二郎文》 唐 韩愈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本文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解释加点字 吾去汴州。去:离开 .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长立业 ..然后惟其所愿。然后:这样之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没有心思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即使这样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解释句子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段太尉逸事状》 唐 柳宗元
本文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解释加点字
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 ..一夕自恨死。
恨:羞愧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货:货物,本文指贿赂 .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xùn):通“逊”,委婉 .其故封识具存。
识:标记 .太尉为人姁姁..。
姁(xǔ)姁:和好的样子
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出入:不外乎
..解释句子 1)尚不愧奴隶耶。
尚且面对奴仆,你就不感到羞愧吗 2)无伤也
没有什么妨碍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敢把这篇文章私下交给您,谨记 4)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5)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6)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北宋 苏轼
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本文包含成语: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解释加点字 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初不自贵重。
贵重:看重 ..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成 .发函得诗。
发:打开 .以书遗余曰。
遗:赠送 .吾将以为袜。
以为:把„„当作 ..解释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第五篇:2013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作文指导
2013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作文指导 导读:作文是综合考查语文水平的重要形式,作文除考核写作能力之外,对考生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分析能力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作文满分为60分,占试卷总分的1/3强,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
大学语文作文应试指导
作文是综合考查语文水平的重要形式,作文除考核写作能力之外,对考生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分析能力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作文满分为60分,占试卷总分的1/3强,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有的考生《大学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作文写不好是其中的一个重妻原因。为了提高应试作文的水平,我们需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问:应试作文的命题趋向和评分标准是怎样的?
答:命题趋向和评分标准,就像模型和尺度,规范和要求着我们的作文考核。要写好作文,就得把它们作为目标,予以明确和熟悉。
关于命题趋向,《大学语文》考核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功,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也就是说,面对材料和题自,要看你能不能迅速、恰当地确立作文的中心意思;有了中心意思,要看你能不能完整、合理地构成篇章;有了中心和构想,又要看你能术能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作文的体裁来看,考试大纲要求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从这些年的考试情况来看,除2008年的作文要求写一篇兼顾叙事、抒情和议论的文章外,主要考查的还是议论文,考生应在兼顾其他体裁的基础上着重加强议论文写作的训练。作文的命题范围多是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它熟悉,是因为命题的现实性很强,或者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者与应考者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乐观自信”、“压力与动力”、“一本好书给我的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阳光总在风雨后”、“目标”等。这些话题,虽说有些陈旧,但却是一些永不失“效”的话题。说它陌生,是因为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越是熟视无睹。就像以上试题,看似熟悉,其实平时很少会有人去专门思考,考试时就难以确定一个周全、积极、适中的立意。这样的命题,既有广大的覆盖面,避免了“偏”和“怪”;又有一定的难度,常常是软中带硬的。
关于评分标准,近年来执行的一直是“五等三项综合评分法”,具体标准也没有变化。“五等”,是把作文按优劣分为五个等级。“三项”,是把作文按要素分解为内容、语言、篇章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在不同的等级里有不同的标准,是给一篇作文划等归类的基本依据。“综合评分”,是说虽然分解为三个项目,但评分时并非给三个分数然后相加得出总成绩,而是经过综合考虑只给一个得分。对于考生来说,这个评分方法意味着:第一,内容、语言、篇章三个项目一个也不能忽视;第二,应设法保证达到三类卷标准,并努力争取向二类卷、一类卷标准靠拢。
那么三类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一是“中心明确,内容尚充实”,二是“语言通顺,有个别病句”,三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这里的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都是文章之所以为文章的一些基本标志和基本要求,只要有一条达不到标准,作文就不能及格。但作为三类卷,还允许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内容欠“饱和”,有一定的“水分”,材料不足,展开不够,力量不强;语言欠完整,有个别(5个以下)病句存在,这些句子或因语法错误或因词语搭配不当而导致文理不通;结构欠精细,只有开头、中段、结尾的大概划分,前后文的照应、上下文的过渡以及主次详略的处理有不当、不妥之处。当然,“允许”决非“提倡”,写作的时候还是要尽力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要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与三类卷相比,二类卷、一类卷的标准都有相应的提高。二类卷的标准,一是“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二是“文从字顺,语言基本准确”,三是“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各项的首款与三类卷没有什么区别,但次款就不一样了,除语言一项可以偶有不足外,其他两项不能有什么不足存在。可以说,二类卷是一种虽不精彩但也没有明显缺陷的文章。一类卷就有了显著的同,其标准一是“中心突出,见解深刻”,二是“行文流畅,语言准确”,三是“结构严谨,层次明晰”。应当承认,能达到这三项标准的作文只是少数。“中心突出”是说全篇的材料、结构、语言都能紧扣中心,运笔能“劲”往一处使,甚至还会借助于技巧,使中心得到充分的表达,读完全文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见解深刻”是说能避开“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的“正语”,透彻地认识事物对象,把握其实质,提炼其精华,或者观点新颖,或者角度独特,有助于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行文流畅”是说能熟练地驾驭语言,句间联系紧密,能开能闽,能简洁而充分地表情达意。“语言准确”是说用词恰当,个别词语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和表现力;句式灵活,使用复杂长句时没有漏洞;注意修辞,语言有气势,表达效果好。“结构严谨”是说文章的各个部分形成了内在的逻辑联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顺理成章,浑然一体。“层次明晰”是说层次段落的安排能恰当地体现文章的内在有机性,善于使用特殊段落,全文看起来井井有条,读起来能形成自然的节奏。
按照我们上述的解释,在限定的时间内要使作文达到一类卷标准似乎太难了,所以“评分细则”规定,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一类卷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的,该文即可进入一类;只要语言项和另外一项达到一类卷而第三项达到二类卷的,该文即可获得一类卷基准分(47分)。
可以做一个不十分恰当的比喻:二类作文就像平坦的大地,规整、安全、干净;如果这平坦的大地上有些坑洼,那它就变成了三类作文;如果这平坦的大地上矗立起山峰,那么它就是一类作文。“保三争二创一”,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问:应试作文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与失误?
答:历年《大学语文》考试,凡在作文上丢分很多的试卷,都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一种情形是,考生既明白道理也刻意追求,但效果不佳;另一种情形是,考生对有些细节问题注意不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纰漏,影响了成绩。
应试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严,立意不明
由于对题目和材料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明白可写与不可写的界限,有了一个意思便不加权衡地写下去,因而全部或部分偏离题意的现象便产生了。我们平时写文章,总有一个动机,而考场作文就不一样,要你写的文章不见得就是你正好想写、正好有内容可写的文章。于是面对题目,有些人就慌了手脚,加上时间紧迫,只好仓促下笔,东敲敲,西打打,到写完时甚至作者自己都不明白中心是什么。
2.材料陈旧,“馊”味十足
有不少考生,他们或是对现实了解太少,或是读书太少,或是懒得去蹚新路,年复一年,总是嚼别人嚼过不知几遍的馍。有些人甚至把几个事例、几段言论当作“万能胶”,今年用的是它,明年用的还是它;表达甲立意用它,表达乙立意用的仍是它。不论什么样的题目,三转两转,就转到了这些事例和言论上,文章“馊”味十足、“酸”味十足,很少带有时代的气息,哪里还有什么动人的力量呢?
3.罗列事实,缺乏分析
缺乏分析,是一些考生的致命弱点。面对一个文章的题目,有的人只是罗列、堆砌有关的事实,而不习惯从“为什么”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有的人能够确立中心论点,但不习惯把问题“掰碎”了说,不会设置分论点,议论园圃吞枣,没有层次感i还有的人孤立地看待文章涉及的言论和事实,而很少注意事物间的联系,更不论它们之间往往为
人忽略的细微差别。有些人熟悉事物的状态,也能确定事物的性质,但却不善于剖析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善于推测其可能的后果,文章便无法展开和深入。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缺乏分析的文章其所讲道理必然肤浅,要知道,讲道理是要提供深刻的思想见解,而不是观点加例证就可以奏效的。
4.结构混乱,条理不清
这里的“混乱”,还不是指那种不成体系的混乱,而是指结构大体成形但其中毛病较多的那种混乱。文章结构最基本的内容是有头有尾有中段,要构成篇章,三者缺一不可,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我们说,写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应该心里有数,顺序应该合理。但作文中常见的情形却是各部分互相“抢话”,开头、结尾、中段互相抢,中段的各个层次互相抢,真像混战一样不可开交。另一种情形是动笔之初“胸无成竹一,想一截写一截,断断续续写下去,首尾不相照顾,中段形不成合理的逻辑关系,甚至“头重脚轻”,草草收场。再一种情形是不讲究段落安排,首尾两小段,中间一大段的所谓“保险三段式”尚属可行,而全文安排两个段落或者一段到底的,就令人莫名其妙了。结构混乱,说到底是思路混乱,不要以为?有头有尾有中段”就算完整,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要有所讲究、有所体现的。
5.语言贫乏,空话连篇
一切好的立意、选材、构思,最终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好坏至关重要。然而相当多的应试作文其语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贫,是说词汇不丰富,一篇作文,从头至尾难得见到几个新鲜、贴切的词语;乏,是说语言乏味,尤其是缺乏气势、缺乏力度,要么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奇不有”之类的陈词滥调,要么就是结结巴巴、勉勉强强、前言不搭后语的“豆腐渣”,总之是难以卒读。大话、空话、套话,目前仍是作文语言的大敌,它常常与贫乏的思想内容结为兄弟,貌似宏大,实则可厌。语言表达应该学习书面语的准确、洗练及口语的生动、朴素。现在有些考生恰恰走到了反面,含糊、啰嗦、枯燥、浮华,以这样的语言写文章,无论立意、选材、构思怎样好,最后也只能落空。
以往应试作文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技术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就可避免。因此特别指出来,希望考生能加以预防:第一,标题错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有的考生忘记拟题。而命题作文一般只在命题中规定作文标题,并不把标题直接以大字印到方格稿纸中,有的考生或忘记写标题,或者写了自拟的标题,或者在写规定标题时有丢字、加字、错字的现象。第二,格式不当。写一般文章,标题的位置或者过于靠前,或者过于错后,而未能大体居中;每个段落的开始空四格、三格、一格甚至一律顶格,而不是空两格。出现这种情况,会被作为结构问题而适当降等减分。
第三,标点马虎。有些考生没把标点符号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待,标点常常是在无意中写出,用一个小圆点来代替;也有的考生则“一逗到底”。
第四,用字有错。现在写错别字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有的字确实不会写而写错,有的字虽然会写却因紧张而写错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写不规范的简化字。其中既包括作为第二批简化汉字公布后又撤销的,也包括考生自造的。错别字每3个扣一分,扣满3分为止。
第五,书写潦草。有的考生的字连笔太多、省笔太多,或是东倒西歪、过长过扁,或是大而拥挤、小而难辨,加上有些人的笔、墨欠佳,笔道太粗的漫漶不清,墨色太浅的文气黯然,阅读起来十分吃力。虽然评分标准并未就字迹和卷面作加减分的规定,但实际上,书写不工整对作文评阅者的心理影响很大,评阅人员决无一字一句辨认作文的工夫,印象不好,阅读吃力,给分必然不高。
第六,字数不足。按照试卷要求,作文应在800字以上,不足800字是要适当扣分的。有些考生思路不畅,不善于展开文章,三五百字就把要讲的话写完了。还有的人则根本没有注意到作文的篇幅要求,虽没写够字数,也不觉得是个问题,说不定还在为自己写得快而自鸣得意呢。
第七,半途而废。文章不论长短,都需有个收柬,否则就是不完整。有的人写不完是因为时间不够,有的人则是因为收束不力,即看起来好像写完了,实际上文意并未完整地表现。写文章构思时不考虑结尾,出现问题时便无应急措施可采取,而不完整的作文只能是打入三等以下。
第八,有所暴露。考试作文,严格禁止在行文中暴露考生的真实姓名、地点和工作单位。一旦暴露,即被认为是有意作弊,至少被扣掉10%的分数,甚至全文作废。有些考生并
非有意暴露,特别是写实性强的文章,无意之中,就把三种名称写出来了,这是应当特别警惕的。
上述问题和失误,我们应该区别对待。“问题”是“慢性病”,了解了病症,也难以立刻治愈,需要下“慢功夫”,从平时的点滴努力做起,逐渐解决;“失误”是“硬伤”,一眼就能看出来,治疗也比较容易,可以速见成效。
问:提高应试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答:明白了考试的要求,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大体上也就清楚了努力的方向。当然每位考生的基础不同,长处短处不同,学习条件不同,那么努力的具体方向和具体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关乎共同性的两个大问题,那就是:审时度势,做好心理准备;有的放矢,采取相应对策。其中,“审时度势,做好心理准备”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关注目前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从以往的作文命题来看,题意常常现实性强。也就是说,材料和题目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形势和中心工作,但又与当前形势和中心工作有一定的联系.熟悉了解目前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遇到有关的话题能说出个究竟,定然有助于对题意的把握。比如"小议‘希望工程”,如果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什么是“希望工程”,如何能够展开议论呢?退一步说,即便题目与目前的形势没有直接的联系,至少还可以把这些材料运用于举例说明或:沦证过程中,决不会白下工夫的。
第二,关注自己和自己周围的具体生活。作文命题,特别注意不脱离广大考生的生活实际,像“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一本好书给我的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朋友”等,都是非常切近考生生活实际的题目。然而应试者常常有些好高骛远,注意了远离自己的大话题,而忽略了身边日日经历、日日发生的“小”事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要注意了解、思索、评价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物、事件,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并把它们与写文章联系起来.不妨这样试一试,每天晚上熄灯后,把白天的经历、见闻“过过电影”,看能不能定下一些题目,然后试着在脑中把它构思成文章。这样经常坚持,必有好处。
第三,关注历年来的作文命题。命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仔细研究每年作文的命题方式、写作要求,一方面可以耳濡目染,避免临场作文的生疏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此外,知道了已经写过的题目和内容,还可以避免平时准备的盲目性。
第四,关注历年来作文的“样板文”。阅卷时,常常要挑选和印发一些“样板文”,阅卷人员自己发现有代表性的文章也会抄录下来,这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找不到这些“内部材料”,也可以参考高考和自学考试的应试作文,以及编辑成册的例文选,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样板文”。读这些“样板文”,有可能的话再读一读阅卷人员的给分、评语、讲析或综合论述,从中便会领略到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是差作文,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怎么写。
做好以上四方面审时度势的工作,就可以科学地“逼近”将要面临的作文,从心理上为将要面临的作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