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见了,花奶奶》教学反思
《再见了,花奶奶》是一篇感人的生活故事。故事中以花奶奶身边的小猫为主人公,用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它眼中的老人花奶奶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和精神。通过对故事的欣赏和理解,让孩子们对正确的生活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很多孩子在欣赏完故事后由感而发,不但明白了生老病死对每个人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懂得了用微笑代替悲伤的积极人生态度。
死亡,这是个早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亲人的死亡,朋友的死亡,宠物的死亡,最后是自己的死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如果我们不好好面对死亡这个话题、这个课题,总有一天,它会站在我们的鼻子尖上、眼皮底下,逼着我们面对它、正视它。尤其当年幼的孩子仰起天真的小脸,问我们:“老师,死是什么?我会死吗?”如果我们没有对死亡的正确认识,我们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两大人生的根本问题,在生命之初就被孩子敏锐地感受到了。他们体验过产出时被压迫的苦痛,体验过由疾病带来的呼吸困难,体验过由宠物和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恐惧……这些直接或间接经验被深深地沉入到无意识之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并且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死亡概念。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然而回避其实只能压抑人们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使各种体验和感受难以寻找到疏通的途径。
在本次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幼儿对故事视角的接受和理解。事前我先让孩子们欣赏相关的故事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感知人物特点,使幼儿对人物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欣赏故事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孩子们的情感也由此激发。“再见”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说,就是走掉了,一会儿见。就是明天见。就是回家去了。谁知道呢?“再见”居然也可能再也不见。那“死亡”是什么意思呢?班级气氛居然一下子凝重,大班的孩子对这个词语是有模糊概念的。死亡就是到天堂去了。死亡就是去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死亡就是没有了,不存在了。原来他们知道。他们也知道,有生命的东西,就会有死亡。死亡可怕吗?可怕!但也有孩子装着勇敢:老师,我觉得不怕!活动中,也有“感动、悲伤、想哭、勇敢、温暖~~~”等等词从孩子们口中说,更有孩子掉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死亡,但更应该让孩子们懂得活着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要快乐生活,珍惜生命、更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动物植物……特别在结束的环节中,孩子们还将学习到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讲述了自己身边亲人离开自己的感受和他以后将懂得用更好方式。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刚刚结束了青年教师汇报课,近段时间,我一直揣摩着究竟该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在这次《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我小试牛刀,至今仍有种种遗憾在心头难以释怀。现把本次汇报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伊始,从题目入手。组织学生质疑:在你心中谁是你们的“亲人”,亲人会为你做哪些事情呢?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火车站站台上和你的亲人告别,你会怎样来读“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呢?在开课前,就为后文的亲人离别积蓄情感、做下铺垫。
我还从典型事件入手,组织学生填好表格,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二、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在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中,感悟中国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学生先自主学习,挑选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句段,做上批注,然后在自己组内读文本,谈感受,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品味文本,感受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中,学生们朗读形式多样,感悟深刻,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三、音乐渲染,以读促悟
备课时,我就把本课的“课程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情美读中体味情感。”我选取了有着淡淡忧伤夹杂离愁别绪的曲目,在学生品词析句后,边播放背景音乐,边用话语渲染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道别时的情景,组织学生体悟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引导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志愿军战士,女同学读朝鲜人民,我对课文进行简单的修改。其实“再见了,亲人”既是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战士说的,同样也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讲的,所以我把课文改写成两国人民互相对着告别与呼喊,最后合说“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结尾时,我这样结束“中朝两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生死相依,他们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跨越了国界,穿越了时空,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都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呼课题)”学生们积蓄已久的情感像“泄洪”一般,声音哀而不伤,含情脉脉。
不足之处:由于投影仪不是太清晰,会议室的钟表时间不准,我组织的学生汇报过多等问题,耽误了我的教学进度,有些重点片段还没有请学生试读,激情美读的主要素地位没有彰显彻底。
我会把本次教学实践当成一个引子,一个开端,继续用心探讨如何“教语文”,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如何使学生积淀受用一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王凤茹(11月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发情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