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当前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体现
1.1学习模式无效或低效
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变为大部分教师渴望达成的目标和成绩。但教师通常习惯地将几种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上教授给学生,导致其很难独立思考、阅读、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对要求提出、内容设计、小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导致大部分合作学习呈无效、无序状态。
1.2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
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多提问,以致每讲一两句都要问“对吗”、“好吗”等,而学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着异口同声“对”、“好”。事实上,教师问了什么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因为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一堂课过去了,提了一大堆问题,看上去气氛激烈,实际上较为空泛。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过难,远离学生现实的知识层面,导致学生无从回答,头绪混乱,造成课堂氛围沉寂。
1.3对学生激励无效或低效
激励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不错,请坐”等,好像评价性语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样,倘若学生回答的没有意义或似是而非时,也会进行激励、表扬,不论如何都不会有纠正、争议、批评,导致学生随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踊跃。
1.4教师语言无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机械重复、了无生气、平淡乏味是教学中语言无效或低效最明显的表现。一些教师总为让学生能听懂课程,觉得所讲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导致一个问题要讲上几遍,毫不厌烦,殊不知学生早已没了耐性,而结果就是教师的课程虽然讲了许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因此,呆板无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2、提升阅读有效教学途径
2.1用生活经验解读阅读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乏味枯燥,但结合生活就不一样了,不但丰富了内容,也牵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其充实活力。倘若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对阅读内容体验进一步加深,再把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进行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真本领。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诗歌的主题是离别的伤感与眷恋,而对于“离别”学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经历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
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阅读目标、完成阅读过程、达到阅读高质量,其学生是最后的根本点、落脚点。可见,在阅读中,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本着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引导阅读思想的出发点,遵循学生一般学习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在阅读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是否难易、大或小,教师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二为一,形成推动深入阅读的合力,尊重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即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
2.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主体情感态度应被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过程,即为积极阅读过程。脱离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需求或态度是不可能有内化的。因此,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是重中之重。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读者心境体现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可谓最好。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强化刺激力度,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产生内心上的阅读需求。比如上《声声慢》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特色,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4强化语言训练意识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模版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本语言精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那会失去语文课原有的个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的阅读教学表面是认真走过程,实则糊涂得结论,对学生语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华并不重视。倘若语言品味全无,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面目。苏轼《赤壁怀古》中,是“拍岸”好还是“裂岸”好,是“樯橹”好还是“强虏”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品析鉴赏的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品质提升。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认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阅读退化已经成为时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不断减少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也明显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也会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且杂。每位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知识,甚至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占据了绝大部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板书,演示,说教,学生在不停记笔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的目的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不断充实自己。
二、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面对当前的现状,教师更加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从高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泛读或者精读的方式,能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认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的半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思想的欲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学生乐于参加,勇于表现的课堂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应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的现象;在小组讨论中,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展示个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观看着和引导着学生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教师应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在课文教学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品等等,既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学习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识在出现和发展,教师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每天也在增长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通过总结,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学理论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给养。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战。语文教学与其他任何教学都不同,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教学背景。正是这种状况,新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无论时代任何变化,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最终追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体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精读和泛读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未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回归文本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范围上超越文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1)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学作品为主,更要让学生涉猎课堂阅读未覆盖到的而有利于自己的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2)将课外阅读引进到课堂。课外阅读是出于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真实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而课内阅读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所以,教师就应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它不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高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指导学生进行感悟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感悟学习是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特征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感悟式的阅读,强调感悟,品味和体验。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并且使得学生切实成为阅读的主体。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最高目标就是感悟,感悟是要求学生在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当中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散文教学更加要求实施感悟式的教学策略,这是由于“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比如,对于《边城》这一篇课文,它的意境跟梦一样,它的语言如诗一般,这是文章本身能够使学生产生的感受。然而,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是苦涩的,在湘西幽暗野地的花香当中,又能够使学生产生异样的感觉:一次的苦笑,一点点怀旧的感情,要么是其它的一些东西。这一篇文章的实质涵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意味与情感形态,所进入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进而对历史与人生都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情思与人生感悟。
二、分析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作者要么表达观点,要么反映生活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一定要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切实感受到文章的本质内涵。教师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分析。比如《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是非常优美的,这一篇文章在具体描写北平具备地方特点与历史文化的事物的基础上,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气氛,表达了作者较难化解的浓郁的乡情和乡思。那么,这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先是表达自身想写北平,然而较难描绘发生在北平城的所有事情,尽管是这样,作者深深地思念着北平和爱着北平,尽管是“想说而说不出”,可是还要说。首先通过侧面比较形象地描写了北山果子、西山与韭菜叶的新鲜情形,说明了北平动静结合、具有丰富的物产,这生动和真实地表达了北平城的特点是接近自然的。最后讲到了细处和深处,激起了自身的无比留恋之情,比较明显地表达了作者“要落泪了”,以及对北平的想念,可以说,这一篇文章当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服务于抒发作者乡情和乡思这个主题的。通过进行这样简单的梳理,我们就不难明确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三、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有序宽松、平等民主,以及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阅读环境。倘若在充满压抑感的气氛当中,那么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尽一切策略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文章当中。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通过描绘或者是其它一系列富有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某种景象、状态或者是情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跟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情境”联系的。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固有的认识经验索引与同化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将某种意义赋予新的内容中。倘若固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能够对新的内容进行同化,那么就应当“顺应”过程,也就是重组和改造固有的知识结构。总之,只有在“顺应”和“同化”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建构新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当中,因为不能够创设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情境,所以学生难以建构新的内容,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进入一定的阅读情境,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月下荷塘的景色,且要配上悠扬的音乐,这样就创设了苦闷和幽静的阅读教学情境。教师再根据教学目的,将有关的分析内容拟定,以此当作学生的提纲,这也是学生的任务,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固有的知识经验,索引与同化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使得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四、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和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互相配合,长期地坚持下去,不断地改进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的口才素养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
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
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
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用感情充沛、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去塑造与我们身份相符的情境,用卓越的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
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职教中心王满槐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收集、“编码”中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沿波计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求同求异,培养迁移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分析综合能力 ; 鉴赏能力 ; 迁移能力 ; 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
“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夺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
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研究性学习正是打开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三。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鹧鸪天》、杜牧《赠别》、罗邺《蜡烛》、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
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讓其“五味俱全”。這樣,語文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鑄魂”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並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湧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願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冸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於中學語文教學是多麼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鬱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淨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要想給語文課堂引入“生活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既有經驗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冺用,創設各種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冺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等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導入“新聞味”,讓語文教學“導航”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抓住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徵,將社會與人生緊密聯繫在一起。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導入具有時代特徵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啟動他們的思維。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冹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例如,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發佈會”活動,充分冺用電視、網路、報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聞資訊,有針對性地進行發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瞭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從各類新聞中瞭解眾生百態、人情冷暖、世間萬象----這些對整天呆在教室讀書的學生來說,無疑既是一頓豐富的營養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質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