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

时间:2019-05-13 02: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书写生活——浅谈学生写作“回归生活”能力的养成

【摘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引导 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 书写生活

所谓“只闻古人语,不见今世情”,这是对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堆砌古典文学方面的材料,作文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关注现实生活,不表现现实生活等这类情况的总体评价。这种现象在考场作文中尤为鲜明而集中。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现自己盘点生活的能力,成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思考重点问题。

其实,当我们的学生在写自己心爱的日记的时候,在编写自己班级或年级的报纸、刊物的时候,在出板报的时候,当周记内容随意的时候……学生的文章、那些文字是可爱的,充满灵性的,情感真挚且书写生活的。可是,当他们正襟危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那些文字却往往充斥着古人华美的诗词歌赋,一遍遍重复着李白、陶渊明和司马迁等古人的事例,填塞着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抒情文段,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述着牛顿、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的故事……看着这样的文章让人感到一种无话可说、或者不是如何说的尴尬。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是的,到底是什么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丧失了那些可爱的文字、那些亲切的情怀、那种充沛的情感、那一颗颗敏感的心?文章本应展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可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众多鲜活的人和事,为什么总也走不进学生的视野,一进入考场,那些生活似乎便被屏蔽在头脑之外?从2007年的“细雨闲花”开始,越来越多的考场作文在论据的使用上深陷入古人和古文之中,事例的陈旧和事例扎堆已经不再是个别问题,文章体现出的是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学生似乎正在失去“盘点生活”的能力。

作为考场作文试题,近几年高考常用的“材料+评议”的试题形式,无一不在为考生提供着多种思维角度,启发考生的多元思维,在鼓励考生写作的独创性同时,又尊重着每个考生不同的“着力 点”,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写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写作。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分析情况、分别指导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作文呈现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

(一)古典情怀

学生中,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或者一些情感细腻的女生,他们一般来说会比较容易被拥有浪漫情致的古典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感伤情怀所打动,特别偏爱那些浪漫感伤的古诗词并进而了解作者的轶事(如李煜的生平、遭际)。他们在阅读作品和平时写作、乃至说话的时候,比较喜欢引用和交流这些诗词歌赋,在写考场作文时也不例外,而且常常因为太喜欢某个作品或作家,将文章写成了作家传记或者诗词赏析,从而形成作文偏题、跑题的情况。

这类学生由于阅读量比较大而且情感丰富、感受力强,所以写作的问题不再文笔上,也不在对题意的理解把握上,而是在于阅读视角过于单一,由自我个性来选择阅读的类型,让书来迎合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比较局限于某一方面,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对生活的感悟不够丰富。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可以通过文本及作家讲解来指导学生阅读,并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课下,可以通过给书目、给文章等方式来要求学生阅读必读读物,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单一的选书眼光,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这些学生由于感悟力比较强,所以一旦接触新的文本和篇章,很快便会有感怀、有心得,进入到新的图书天地中。随着阅读领域的不断拓展,书写并抒发个人感悟的需求增加,在写作时便能够新旧并驭,从而改变事例泥古的状况。

(二)积累有限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材料积累丰厚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大的学生,他 们的文章中出现事例陈旧和事例扎堆的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少见。而那些文学功底比较薄弱,材料积累不够丰厚,又对书籍没有特别喜好的学生,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事例老旧、论据与观点不和等情况比较常见。

在这些学生笔下,牛顿、居里、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司马迁、屈原、陶渊明等是他们常写且爱写的对象。在这些事例里,有的是他们从小写到大的,如居里、牛顿等,这些事例由于使用频繁早已烂熟于胸,所以好写也就常写。而在课本中频频出现或者老师在讲课时特别强调或特别偏好的那些作家事迹,如李白、陶渊明、苏轼等,因为他们被介绍频率高、事件丰富又好记忆,于是也成为了论据的首选。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他们文中的论据类似甚至连人物事迹的选取点和评论语言都相类。但是,由于积累的论据较少,且对于所写人物事迹的了解不够具体和翔实,仅靠自己听课的一点记忆与模糊的感知,所以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论据与论点不合的情况,或者是现人物与事迹张冠李戴。

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论据是关键。途径有二:

其一,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培养兴趣进而拓展阅读视野,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研读相关的书籍,把有限的积累做深做透,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体悟生平遭逢中的生命感怀,进而丰富自我,体验生命,感怀生活,提升眼界和写作水平。

(三)剪裁不当

在行文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又一个的叠加事例,有的学生会在举例论证时采用叙述抒情的方式来大段的书写事例,有的学生则喜好大量引用诗词歌赋或者名人名言等。这类文章整体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文章的剪裁不当,文中例与理的比例失衡,学生行文时忘记了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以致文章呈现本末倒置,甚或出现文体不明、文章偏题的情况。

具体分析一下,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应对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当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较弱时,他往往会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用事例代替说理。学生似乎认为“事实胜于雄辩”,通篇是“例子+结论”,每段都是“事例材料+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分析、阐述、重逻辑,只不过是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分析什么。这类学生平时课上一般不爱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一旦被问到也会很容易的以一句“不知道” 敷衍过去,他们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能力较弱,且畏于改变。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提问——回答”这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指导学生在平时就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一旦看到学生有畏难或退缩的情况出现,要及时鼓励和引导,通过训练表达来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段落写作。写一篇文章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写一段有事例有分析的文字,学生会因为篇幅短小而乐于写作。而且,段落写作规定内容不规定字数,学生在写作时更能专心于写下的内容,而不是时时操心够不够800字。但是,文章其实正是由这一个个段落构成的,累段成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修改一个个小段落要比修改问题满篇的文章容易的多,所以学生在教师点评完之后,会很快修改完毕,并再次找老师批改,“回炉”速度快,这就更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学生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过于感兴趣,太过喜欢以致难以割舍,从而导致文章写作重心转移,论据反客为主成为文章的主角,导致文章偏离中心而成为人物传记或诗词鉴赏。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课上写作训练时加强针对性指导。这样便于教师时时掌握学生写作动态,提醒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时时牢记中心是统帅且要围绕中心剪材料,并让这一观念在动笔写作时就浮现脑海中,从而实现从强制执行到自觉体验的过程。

其三,满篇都是诗词歌赋,美则美矣,然而却光顾着美意朦胧的语句却而且文章扎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现今事,没有体现出一个高中生对现实应有的关注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认为古香古色、之乎者也就是好文章,而背诵的诗词歌赋可以随时结合作家事例添加到作文其中,以增加文章语言的文采,从而弥补自身语言贫乏的不足。因此,学生行文好用诗词,堆砌诗词,乱用诗词。

这一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它体现出学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只不过对于“文采”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引用美文,或者大量使用修辞就是好文章。对于这一点,要鼓励并支持关注语言,使我们的行文语用典雅而充满情致。同时,也要通过范文展示与点评,让学生知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语言追求,目标对了,也就有法可循了;另一方面,要及时遏制住学生盲目追求语言华美的势头,要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和高考范文,明确写作目的与评价标准,了解文章应展示思想的深度而非罗列辞藻,从而将学生对语言过度锤炼、过分打磨的能力,及时转移到对思想高度的重视与展示上。

(四)调整态度

有的学生一遇到老师留的作文,一遇到考场作文,那些充满性灵的文字便被排除在作文纸之外。而这类学生,是把作文作业、考场作文看得太重了,太过严肃了,甚至太过神圣了,以致认为自己平时所想所写都太不入流了,都登不上“作文纸”这个大雅之堂。端着架子写作文,架子太沉,笔太重,头脑带着紧箍咒,作文写得太累,老师看的太累。作文渐渐的与学生真正的所想、所感、所好有了距离,作文内容高于了生活,却也脱离了生活,那些文字没有了生活情感的依托,变得淡然寡味了。

这类学生一般来说比较又思想,同时文笔不错,只不过一到正式场合便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忘记了自己平时的感怀,一门心思要写“大作”。教师要把指导重心放在调整他们的写作态度上,即调整写作态度、放松紧张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放松心理,时时提示作文就是展示自己的所想所感,要让他们知道作文是展示自己思想的舞台,不是条条框框的八股文,让他们像平时那样放松的写作。

二、灵活教法、主动引导

虽然上述情况各不相同,解决的方式方法似各有异,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

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法来主动引导学生养成盘点生活的能力。如课前演讲、周记和辩论赛等。

课前演讲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学生喜欢讲且乐于边讲边析,甚至是边讲边和下面不同的声音论辩。可见,课前演讲是一块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基地。教师可针对学生写作中反映出的脱离生活的问题,规定演讲内容。如,演讲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事与理。事,包括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班级问题、生活中的人和事;理,包括评论自己宣讲内容,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和见解,展示他人的评论并加以分析,阐述自己褒贬喜恶的原因等。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逐步将目光转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事新闻逐步纳入到素材积累范畴,扩展了积累面,开阔了视野。同时,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能够开始个性化的思考,并对他人评论展开分析,体现出个性化阅读特征。

结合演讲内容和引发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还可以用课上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分析探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类比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采用写周记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一周演讲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写作。由于学生是自主选题,这样就能够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在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便自然成文,这也让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便明确了记录思想、阐发问题即是写作的观念,从而调整心态放松写作。

此外,这类写作训练不应过分强调字数,防止学生因字数问题而凑字的盲目写作。观点和分析最重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苛求字数。还要注意写作的及时性,抓住学生的灵感闪现、精彩语段,有必要的话布置成当堂写作练习,防止布置成作业后回家写作的懈怠,保证学生课上研讨探究的兴奋点及时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而对于争议较大的话题,可以布置成辩论题,找单独的课时来展开辩论。分析辩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寻找论据能够开阔视野,增加积淀,辩论稿的写作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展现,而论辩本身就是一个展示语言的舞台,一个思想的交锋前线,一场头脑风暴的呈现。用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广度,加深学生思考生活的深度,同时有助于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

“演讲——写作——辩论赛”,这一系列的训练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不应仅仅限于古人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不应只关注华美的词藻、惯用的事例,现实生活往往更加贴近人心,更加鲜活而生动,生活远比我们的视野更为广阔,比我们的文本更加丰富多彩。以此入文,文章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能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人对现实的审视角度与随之体现出的思考力度。

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这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关注生活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思考生活要从现象到本质,盘点生活要渗入自己的感悟与思索。作文是个舞台,老师是教练,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关注作文教学,积极探究教法,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舞动绚丽青春吧!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杂志社 2.《课外阅读》(高中卷)华夏出版社2009.1 3.《2007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课堂内外》高中版 增刊)课堂内外杂志社 2007年专辑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的口才素养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

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

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

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用感情充沛、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去塑造与我们身份相符的情境,用卓越的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

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职教中心王满槐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收集、“编码”中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沿波计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求同求异,培养迁移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分析综合能力 ; 鉴赏能力 ; 迁移能力 ; 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

“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夺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

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研究性学习正是打开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三。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鹧鸪天》、杜牧《赠别》、罗邺《蜡烛》、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

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

一、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轻松活跃就需要老师有效地结合学情,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也只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之后,学生才能以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其中。高中生喜欢直观形象化的知识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小品表演、课堂游戏、朗读比赛、情景表演等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机会和评价空间,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还缺乏一定的交际技巧,再开口评价的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积极的引导评价,由此建立起学生课堂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开始参与评价之后,还要适当采取小组竞赛、大组交流等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评价能力,掌握评价技巧,提高评价信心。

二、强化评价引导,给足评价时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评价的有效、真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手段比较单一,很少给学生评价的机会,造成学生开口困难,敷衍心理较为严重。另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堂评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价,说得不好还会遭来同学的鄙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明显不足。为了让课堂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的了解学情,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对于处在中下层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并且让他们多评价,在课堂上保证他们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做到引导为主、激发潜能。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评价的难度,在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提出相关的要求,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开放性评价,不约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评价习惯和评价能力。

三、重视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形成三者的有效结合。高中生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教师更直接,更有代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视野是相同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自评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开展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朗读、背诵、生字默写、考试测试等方面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会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给予改正,这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起不到的效果。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也是目前课堂评价使用较为频繁的评价形式,有效的学生互评不但可以让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鉴定能力和同学友谊。学生互评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对于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优点的东西学生要借鉴学习,缺点的东西要反思总结,假如是自己,你会怎么做,这样不但进行了课堂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的评价必然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和助推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内容提要】“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何变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本文从语言交际、课外读写、各学科、影视、网络......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44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本站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

    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