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晚清最后十八年》读后感
《晚清最后十八年》读后感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朱业
0
1像这种文史方面的读物,一般对我来说都是打发时间,休闲娱乐的另外一种方式,但是这本小说《晚清最后十八年》深深吸引着我,都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一段屈辱史。我不这样认为,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宝贵的财富。有了以往的失败和错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才有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国家。经济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的落后。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都有反腐;放眼海外,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掀起的“习式反腐”却让世人眼前一亮。知名历史作家二月河说,当前的反腐势头可谓是“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了反腐之于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晚清时期的“国家最高权力集团”并没有这种意识,当时两大利益集团,以光绪皇帝为中心的帝党集团和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集团,为了权力,明争暗夺,各自为营。
0
2晚清时期,日本一直虎视眈眈的看着清朝,如果想得到些什么,必定要先改变自己,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成功,制度实现华丽转型,国家实行君主立宪,结束封国,跨入现代国家行列。更有甚者,日本著名学者福泽谕吉,在当时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而此时,清朝“戊戌变法”熄火,整个版图继续在制度上落后。
戊戌变法之所以会失败,在于后党的领导人物慈禧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变法的,“维护社会稳定”才是她的第一需求,社会稳定,也就意味着权力的稳定,只要现有的权力平衡不被打破,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也就是说,变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彻底改变,还是利益集团之间为了平衡权力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这一点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清朝亡,日本兴,变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通过中日战前对比,晚清积极进行的“洋务运动”促使国力大增,所建海军,北洋水师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书中对海战细节描写的相当细致,北洋主力军舰,即:“六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和操江。”而参战军舰即“八远”、超勇、扬威等12艘军舰,还外加鱼雷艇,典型的船坚利炮。而日本海军则摒弃坚船利炮原则,炮以速射为主,军舰以速度为先),却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被实力明显逊色于北洋水师的日本海军全歼。
当时,清朝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日本经济总量只有清朝的1/5;占世界总量比例,清朝为17.6%,日本为3.5%。坚船利炮,指的是硬实力;制度与人心,则是软实力。只有硬实力没有软实力,就是清朝被打败的关键。表面上的富强,只是虚弱的面具。
0
3表面富强的清朝,并不能抵抗日本穷追不舍打击,最后清朝走向灭亡也是事出有因的。由于洋务运动的先天不足,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形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在这场运动中,虽然口号是“自强”和“求富”,但仅仅是富了官僚集团,要想更好的变法,首先要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刻反思和真正的总结,改进洋务运动中的各种弊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实现全民富裕,才能更好的实施变法。真可谓:兴一利不如除一弊。有了经济上的充分准备还不是关键,要有政治上的觉悟。有前人分析,“清国的腐朽风气源于明末”,全民贪图金钱、享乐之事,丧失信仰和追求。最可怕的是,清国虽然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民心涣散,想的不是如何改变,却是在“虚张声势”,塑造一个强国应有的形象。
政治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徒有强大的外表并不能抵抗住列强的入侵,唯有脚踏实地,实干兴邦,才是正道。
第二篇:晚清二十年读后感
传统文化对晚清的影响
——浅读《晚清二十年》
有人说当你真切的了解到某些事情的真相时,那种心灵的冲击之感就如同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一样。从《晚清二十年》这本书中了解到完全不一样的历史述评时,可以说我的整个世界观就被彻底摧毁了,如同公关上说的那句话:公众是无知的一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无能无知的,所看到的只是事情他允许我们看到那一部分。这感觉与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无异。
在迷信教材且思想狭隘的中学时代,总只会将整个大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归咎于经济的落后,总是会将一个个买过之名冠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现在看来这样总是有失公允的,对历史也是极不负责的。一个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凭一己之力又怎能改变一个名族的命运呢?历史创造了这些被我么不误解的人,而他们也终将 被历史所毁灭。
文化,或者说一个名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而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可谓不厚,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统一,亦是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置身其中的人,清王朝也不例外。
一、闭门造车,错失良机
日本,作为一个清王朝曾经的藩属国,千百年来,一直奉中国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来源,一直具有典型的东方形态。但是到了近代,当中日两国同时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之时,日本却选择了“脱亚入欧”,积极进行明治维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通过各种政策,将资本主义发展引向全面与深入。
而与此同时,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天朝上国又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呢?
面对西方势力的刺激与挑战,以及如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也能够较早地作出反应。在中日后来的交往过程中,日本很自然地向中国方面通报了自己明治维新的成果,李鸿章甚至早早地预料到日本的维新将会给中国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认为中国如果依旧裹足不前必将日本推入列强的队伍,从而使日本成为瓜分中国的一份子,而中国,亦将被世界所抛弃。
李鸿章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然而既有此认识为何后来还是难免沦为日本猎物的厄运呢?归根到底,原因只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过深厚。极端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抱着敌视和排斥的态度,而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其所采取的“脱亚入欧”的政治态度则是无论如何也是瞧不上的,认为日本不能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随风而倒。而相反,中国在19世纪中期之后的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里,即使屡战屡败,被迫签下城下之盟,也还是不愿意尽弃其学而学习西方的社会文化。
一味的固执,闭门造车,终使天朝上国错失良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自己曾经的藩属国拉开一个很大的差距,且形成了严重的利害冲突。
二、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前期无可否认识足够强大和富饶的,这就使其成为周边小国的宗主国,包括越南、缅甸、朝鲜以及后来脱亚入欧的日本。在前期朝贡体制下,清政府长期与周边小国保持着藩属关系对各个小国给予关照和保护,在履行宗主国责任的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持公道、正义”的王道政治。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不断渗入,各藩属国相继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就连曾经的宗主国清王朝也因裹足不前,闭门造车而致使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尊严丧失殆尽。
甲午战争,可谓是对清政府的又一记当头棒喝,惨重的伤亡和沉重的战败赔偿使整个中国人心激愤,强烈要求改变挨打的现状。各个先进人士在痛定思痛后,开始接受和学习盛行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丛林法则。但是这一理论却是素来不被儒家伦理看好的霸道政治,所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领导人在被迫放弃传统的王道政治时,将西方的社会文化一分为二,分为本与末,去本
而取末,只学习其科学技术而置西方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于不顾。这就难免会导致中国社会形态的畸形,经济有所恢复而政治落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相和谐,必将使中国难以进步。
三、中庸迟疑,贻误战机
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事件向中国发起无理挑衅,而面对日本的真实意图,我们很难相信请政府高层是茫然无知的,可即已准确洞悉对手目的,为何在后来的交手中依然是兵败如山倒呢?我想这与清政府高层所采取的政治态度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在整个中日交战过程中,清政府高层始终保持一种中庸的政治态度,虽战,却不知战略目标何在,竟主动将自己放在因挨打而防守的被动地位上。另一方面,对日本的主动来袭,也没有完整详尽的作战计划,甚至对于战败对整个政局的影响也是不甚了解的。
相反,细看日本,我们却不难发现,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其战争目标是十分明确的,每一步可以说都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服务,包括战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建立的谍报网,事实证明,这个谍报网在后来的战争过程中为日方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这就是日本真正的做到了知己知彼。另一方面,从一开始,日军就立足于在战场上见胜负,在气势上就完全的压倒了中国。
如果说中庸的政治态度致使清政府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那么,盲目乐观,寄希望于列强则进一步将清政府推上了战败的深渊。
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高层采取的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的中庸之道,既不想开战,又不想挨打,在未充分认清国际局势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列强调停。盲目的和平幻想,给了日本更多地战前准备时间,而清政府却始终纠结于打与不打。严重的贻误战机,将最后的希望也消耗殆尽。
四、小结
马勇曾说将一个民族的悲惨历史全部归咎于文化是不公平的,政治才是将一个国家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然而,我想: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统一,其对于政局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第三篇:《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蔡元培
——题记
有些书读了可以增长知识,就像我初中时看的《上下五千年》,读后可以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某个时期或某个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我高中时读的《世界历史地图集》,读了之后便可以了解到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有些书读来可以增长智慧,也就是我刚读的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在这本书中,我们的中国历史经过唐德刚老先生的解读,便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先生的作品,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或许你会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晚清历史的书,其实不然,它虽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它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介绍历史。确切来说,它主要是围绕晚清七十年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框架和主要脉络,它包括五个部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它采用新的历史解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大家似乎熟知却实际陌生的历史。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否则,若只是单纯介绍历史,那我们直接去看历史书好了,何必浪费时间来读此书呢?
读这本书,还需要大家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好呢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成见”。书中采用了敏感的借古讽今手法,按照“五卷本”来讲说“历史大三峡”,这就是作者以历史趋势提出的观点。“改革开放”在唐德刚先生眼中,放在大历史之中叫做“小平变法”,我觉得这个词很是恰当。谁能说后人不是这种叫法呢?“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小平变法”是在1978年,我读的时候发现都是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转机。其实清末就已经提出“四个现代化”,但是还有一个现代化也就是“民主现代化”却一直没实现。或许我们还会有机会见证走出“巫山十二峰”的那个时刻,1840年到2040年是作者推出来的时间表,这二百年里每十年一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真的是多灾多难,那真的是大年代,可这个是以前面的三十年,甚至三百年的积弱做的铺垫。可以说物极必反,凡是易于常则必有妖,我们用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观来看历史也是明了简单的,只是难以解释关于中国强权的影响太大了这一问题。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强权政治会有许多好处,毕竟很多时候,美国人也需要我们来救场啊!可是这背后不是强权,也不是计划,而是无数小人物们辛酸的占据海外市场,赚取可怜的人口红利,他们不懈奋斗,他们被“投机倒把”憋屈了三十年。我想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政策提供了稳定,这稳定又是建立在各种限制上,中国人用各种手段去突破,去创造奇迹。
时代在进步,而且强权也比以前强大了许多,曾经我会坚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会到来,现在我又开始怀疑了,当然在当代军事传媒再也不可能有起义了。说实在的现行的集权制度仍然还是主席建立的“千年仍行”的秦律,晚清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秦律出了问题。那么,也就是说,真正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靠的一方面是没有了所谓君命天授和君臣家主的价值观;一方面是一个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的万象更新;最后,靠的便是开放了,只有开放,我们才会看到外面的人和事,不管是好是坏,我们不能只是陶醉在自己的梦里,把窗户敞开,吸收外来的好的东西,使民众的教育越来越好,那就不会出现利用义和拳去面对洋枪大炮的尴尬了。所以,就让语言和思想自由起来,融入世界,不要一味地去打压、封杀、屏蔽影响社会“和谐”的话语,终于会有美好的一天,且不会太远。
《晚清七十年》提及了许多历史评论观点,有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在第一章节中,唐德刚先生综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在这个章节中,首先是回顾了晚清时代的历史事迹,那么我们今天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过去百年的史迹,又会觉这其中有很多线索可循。当然,唐先生也写到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包括早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上比较重大的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德刚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探索和深究。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是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可算是我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了,他表示,在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当时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失败的教训,才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才开始意识到实用科学的重要性。所以自恭亲王以下,有识之士也谈“洋务”。这样才有了各种路矿机器船政及新式南北洋海军的建设。不论当时的守旧派如何反对,这个时期的“洋务”建设是相当有成就的。这之后就有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个运动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对比,主要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和孙中山主张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起到的巨大历史作用。文章中还提到,他们人虽有不同,但对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后来由于清廷的腐败昏庸,助成了激进派的成功,就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二阶段。从唐先生的描述中还可以发现,许多的重要历史事迹不是单独发生的,恰恰相反,它们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一个接一个的发生,最后形成一个总运动。
其实,在我看来,历史观点该是任人评说的,因为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即使不完全对,也会有几分对,有的时候他们思考问题角度会比较新颖,这也可以供他人借鉴。读了史书,我才发现如何看待历史真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然也不是很简单。对于每一种历史解释都是有它的意识形态的,要是讲不清楚历史的复杂性,坐在课堂里的中学生如果将来没有机会再去读一些历史的书籍,就可能永远记得某些事情是必然的,却不知道历史是被无数个偶然的时间、空间、人物,全面或局部,程序、方向或方式影响和决定着,成为了一种必然;可能还不知道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另外一条道路就无法分析判断;他们还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殊不知人总是功过于一身的。
《晚清七十年》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把历史的真实还给人民,还给公众。尽管老先生的书中充满了戏谑、调侃的语气,尤其是对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有众多不敬之辞,但是唐老先生只是一介书生,他是基于真实的历史有感而发,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历史博识而任意涂鸦。
向大家传播真实的历史知识不仅能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还能促进民智的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化社会国家的发展。在我看来《晚清七十年》是我读之后自我感觉最最增长智慧的一本书。我觉得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唐先生基于历史的“戏谑”而将这本书列为禁书。
第四篇:《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读后感
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有感
班级:12软件4班
姓名:刘晓健
学号:20120030115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徘徊在软件园校区的图书馆,拿出这本富有历史沧桑的书籍,映入眼帘的便是恢弘大气的书名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这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读一本这样的历史小说想必是极好的事情,结果也的确是这样。
打开百度,输入“李鸿章”,在百科里面,有长达十数页的篇幅介绍这位晚清重臣,足以看出李鸿章肯定是一个奇闻轶事众多的名人,也可以了解其对晚清的重要影响。
怀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晚清第一重臣的敬畏,我开始翻阅《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很快就被其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渐渐的,我发现这不仅是小说,更是历史——是一部用小说的笔法忠实反映王朝走向没落的晚清史。
我们李鸿章并不陌生。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年来却又颇具争议。他是晚清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亲手创建了北洋海军,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李鸿章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争议纷纭;盖棺后对其千秋功罪也难有定论。但在以前的教科书及某些辞书中对其都持否定评价,因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上签名的正是阁下,加之,镇压太平天国他居功至伟,毁掉北洋舰队他难辞其咎,种种历史无不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有辞书称其“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但这位中堂大人到底是“英雄”还是“卖国贼”呢?读完这本小说,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历史本身是复杂的,从古至今总有人把历史当成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巴,不是掩盖就是歪曲历史真相。而在我看来,本书作者余云叶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真正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从网上得知,他为了写这本书,光在国家图书馆就泡了数月,几乎收集了所有有关李鸿章的史料,也请教了不少专家,并沿李鸿章当年的重要足迹,考察采访了天津、保定、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等十余省市,耗时3年,数易其稿。只看在余先生的认真劲,也可以想象出这本书有多优秀。
本书从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李鸿章进京考中丁未科进士(时年24岁)写起,按时序一直写到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以李鸿章的为官生涯为主线,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悬念叠起,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李鸿章那充满危难惊险而又屡屡逢凶化吉的一生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历史背景波澜壮阔,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官场的激战中,让人时不时地为主人公的成败捏一把汗的同时,却又在残酷鏖战、血腥风雨的间隙,时不时地享受着师生间深厚的交情、同窗间真挚的友情、家人间浓浓的亲情中传递出来的那份感动、喜悦与温馨„„
李鸿章的一生以做曾国藩幕府的一只鸿鹄、建立淮军联手湘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为起家,通过剿灭东西捻军屡建奇功、查办贪污贿赂案件左右逢源、开展洋务运动有声有色„„,为自己的仕途添上了一块又一块稳稳当当的铺路石,于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读此书中,我也有所思考,在晚清时期,究竟是什么让李鸿章的历史地位顿时拔地而起,最终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考虑再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鸿章是个清官,当然不敢加“绝对”一词修饰,但是教育现在的为官者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也是关于李鸿章的小说产生洛阳纸贵的原因。
(二)、在他任北洋大臣期间产生过许多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第一次出国考察,第一次派留学生,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虽然没有让中国从此富强,但起码为中国的重新崛起而奋斗过!就像一个爱做好事的人,不能因为没有办成好事而被怨声载道啊!况且,在清朝末期他是支持维新派变法的,只是那时的他已是昨日黄花。
(三)、正如历史课本上讲,贻误战机,签订条约他是身不由己,因为整个大清国已不再是东方雄狮,他不签也会有人签,不应该一锤定论他是罪魁祸首,他只是无能的大清国一个代罪羔羊。因为,他上头还有皇帝、太后,战与不战、是战是和、签与不签他做不了主。他不应该一个人扛下无能的大清国所有统治者的罪!
李鸿章忍辱负重,因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受清王朝指派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视其为平生之奇耻大辱,耿耿于怀。直至他去世那一刻,还写下《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慷慨悲歌,一述平生。此诗的最后两句,是警告后人莫忘东邻小国的狼子野心。果然,他去世后不到30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就踏上了中国的国土。李鸿章真是“卖国”吗?此诗也作了回答。当然,这部小说的本身更是一种回答。
李鸿章从一个翰林院的编员到建立天下第一军——淮军,在到总理衙门发展洋务、做外交家,到最后的晚清第一相。其官路可谓一路坎坷,历尽千辛,最后终于功高至伟。其间,他完全可以推翻支离破碎的晚清,自己封王,但是为报慈禧知遇之恩,他没有。他文武双全,是个军事家,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可以说做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他所经历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王朝(其为官作为主要在最后三个王朝),正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尽管李鸿章用他的才识力挽狂澜,创建淮军与北洋水师、办洋务等等,企图自强富国,但结果都与他愿违。难怪梁启超感叹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可悲正是他所处的境遇,即腐朽的晚清王朝。
在本书封面背后,有着这样一句话:“有位哲人说,历史材料中潜藏着某些属于未来的东西。”虽然这是说作者作文的勤奋和睿智,但是我觉得在其他方面历史也对后世有着属于未来的东西。李鸿章为官一生,信仰两条原则:
一、要在草莽中崛起,必须有依靠。
二、提拔人要对自己绝对忠诚,否则,无异于自搬石头砸自己脚。诚可谓至理名言。今日之从政为官者,不宜当醒乎?悟乎?
总之,如梁启超先生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毁英雄,若李鸿章的老板不是慈禧,而是武则天,我想李鸿章今天的历史地位或许要另当别论了!不管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起码他一心一意为大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李鸿章现今还有几个?
参考资料:《晚清第一相》——余云叶 《是小说,更是历史》——余仁杰
第五篇:十八年同学会致词
十八年同学会致词
亲爱的同学们:
丹桂飘香,风清云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xx经济校九四级会统班的同学又相聚一起,共忆美好的往事,共话美好的生活,共铸明日的辉煌。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班同学,向为此次聚会付出辛勤劳动的xx、xx、xx等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大家在阔别十八年后的相逢聚会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亲爱的同学位,十八年前,我们揣着拳拳之心,稚稚之情,踏入了经济校的大门。在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用如花一般美丽的青春,如绢一般纯洁的真情,如诗一般瑰丽的梦想,共同憧憬着伟大的理想,共同创造了美丽的往事,共同谱写了一首最美丽的乐章。金沙江畔,天池湖边,蔡坝机场,翠屏山上,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青春的梦想。所有这此,让我们在之后的日子里永远地珍惜、回味,追寻……
亲爱的同学们,十八年来,我们都有了自已的生活,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或从商,或从政,或平淡,或辉煌,或者,我们过得并不如意。再次的相聚,我们有太多的话要向大家倾诉,我们对这次聚会已期待太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们此次的相聚是短暂的。让我们以此次聚会为新的起点,更好地发扬我们班优良的精神:团结一心,真情相待,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加强联系沟通,工作上加强协作提高,生活上多一些问候关怀。今后,无论哪位同学遇到困难,我们其他同学都应在能力范围内鼎力相助,共渡难关;因为,我们九四级会统班永远是一大家人!
让我们共同祝愿每一位同学明天更好!
让我们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