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6:1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

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

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

这本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传在我书单里排在前列,但是迟迟未看,这次回家之初,内心有些忧虑,对待该做之事尚有许多过去偏见在其中,总是不得安宁。遂开始翻看此书。这套书是以小说来体现出来的,大概翻看了字数有100多万字,于是想起之前看的巴菲特传也是100多万字,如果用纸质书表现出来大概有1000多页的样子。心中欣喜,觉得能看一段时间,结果,这些天不做本职之事,一直翻看此书。看着看着,没过几天就看完了,归家之初的逃避之心也大概收敛。从明日起就该重操旧业了。

翻看此书之前,对待曾国藩的认识仅限于历史书上的卖国贼,对其生平事迹不甚了解,恕我愚昧,其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在其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等事迹更是不清,在印象中,不愿去了解那段尽是屈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书上,总是赞美我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看尽了中国的繁华,又遭遇了如此的屈辱,加之当代是从百废待兴中奋起之时,心中难免抵触过去的颓废。在教科书中,总是将事情分的如此分明,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年幼之时,总认为清朝落后、腐败。中国人民懦弱、奴性。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到的人逐渐增多,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再从是非对错、从事后结果再去看待了,而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再去看待,以这种视角看待历史人物,顿觉跟随主人公活了一个时代。常有感,人生苦短,若白驹过隙,活着活着就没了。传记,不就是让人重新活一回么。

这本书,感受颇多,过去认为的清朝,好的一面是康乾盛世,极尽繁华,加之各种狗血电视剧的渲染,对清朝徒增好感,过去还以自身为满族人为豪。后来看过清军入侵中国时的各种屠城记录,以及遗留的名篇扬州十日,顿感心凉。当然,只要是战争,总会有死亡,有人类的兽性的展示,这是人性使然,在《乌合之众》中对这现象有过剖析。只是这打破了小时看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各种幻想,过去的自己还是太蠢,现在也蠢。这本书,其时代背景正是清朝的末期,以曾国藩的事迹为主线,迁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人的认知状态以及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社会风气。当以个人带入其中,将主人公看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会发现很多有趣、值得深思的看法。

从思维角度来进行分类,曾国藩前期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读书人,满脑子都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加之仕途顺利,想的便是成为国家宰相,位极人臣,光宗耀祖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此人不仅深信儒家的道理,最可怕的是其坚持以此道理入世,个人认为,儒家那套,学学,大概了解,对自己言谈举止有些约束,显得有些修养之外,要以此入世,基于这些道理来行事,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等,会处处受挫。个人认为,儒家的道理是好的,如果个人完全遵守,只能对这个人钦佩。如果所有人都严格遵守儒家的道理,那为人处世当遵守于此且不会碰壁,但是儒家的道理很多方面都反人性,人心叵测,读再多圣贤书,人性依然无法泯灭,你一个人遵守此法,并不代表其他人也遵守此法。在曾国藩前半生,他以儒家之学入世,处处碰钉子,无论办事还是与人处事其结果都不甚满意,但是其严格遵守儒家之道,其品格无可挑剔,其目的是辅佐皇帝重建康乾盛世,为民造福,以佛教的角度看,曾国藩是以渡世人的大乘佛法来行事的。然,当时的清朝,早已疲敝不堪。时逢乱世,人性的贪婪、自大、嫉妒、一切只顾自己利益的一面在这种时代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性,或隐藏在那些饱读圣贤书的斯文面孔之下,或被流氓地痞直接体现。这个时代大概有以下一些阶级,皇亲国戚阶级,也就是各种王爷、皇帝以及依据血缘关系的各种官员。这些人中,胸无点墨、贪图享乐除了恭亲王奕訢之外,再无有大本事之人,根本无法从中找到什么电视剧中的英明神武的各种阿哥,看到的只是娇生惯养之下的纨绔子弟。想着与当权之人建立关系,好舒舒服服的苟活于人世。这个阶级的富二代,每天只想着花前月下,三妻四妾,寻花问柳,饮酒作乐,不过想想,嗯…的确蛮爽的。这些富二代还真不像如今的富二代,如今好些富二代是真正的社会精英,有远见,见过大世面,有格局。时代不同,人的追求也不同了。这个阶级,是当时中国的掌舵者,中国前进的方向在其手中,其治理措施和处事原则是不信任汉人,但是本族又没啥有真正才干之人,表面上对各个臣子恭敬有加,实则视其为蝼蚁,其决策反复无常,目的只为了维系破碎的山河,想让这种享乐的日子延续下去。

这个阶级之下,便是各种官员、臣子,这帮人太无聊,在做任何决策时都要磨磨唧唧,思前想后,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更多的是想着通过对一件事的表态来建立各种关系,并根据自身的目标对问题加以评论,没事就从古时候的历史找例子,也是,一个个读历史读的是真好,毕竟能当上官也是那个社会的精英阶级,引经据典,张口就来,加之中国历史那么长,发生的故事那么多,无论做哪件事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也正是如此,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找不同的例子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也因此,在做任何决定之前总会用历史讨论一番,而且事后,无论结果好坏,总会有多种评论。关系好的呢,支持、吹捧,关系不好的,贬低、嘲讽。不只靠关系,还要看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个人做了一件有好结果的事,各个官员过来吹一波,做了有不好结果的事,一个个避而远之。无聊至极,但又是人性使然,当然,这个阶级中不乏以孔孟之道自律之人,有信仰的人,有职业操守的人,这些人真是值得钦佩。但是在当时,这些人还是太少了。大多都是蛀虫。

在曾国藩前半生,有一个阶级与他息息相关,姑且将其称为太平天国阶级,这个阶级在历史书上是给予正面的评价,说是对封建制度的动摇等等。这样评价是从共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角度看的,且认为共产阶级就是好的角度来看待的,认为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当抛开这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状况,因为清朝官场是在腐败,百姓活的十分不开心,造反这是必然,这个起义,不从阶级的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一场**,让本就颓废的国家更加雪上加霜,总觉得像是给一个陲迈的老者吃了一记大剂量的春药,让其加速灭亡。这个阶级信奉的耶稣,建立结合国情的拜上帝教,本身就是狗屁不通,但由于其思想恰逢当时百姓信赖,也便是一呼百应,迅速形成势力。但是我觉得,这个起义,从结果上没有任何好处,其领袖目光短浅,急于享受,就算是推翻了清朝,也不认为中国百姓活的会更好,这场**中,最倒霉的还是百姓。这个阶级,就是一堆反动分子。还有入侵的歪果仁,这些人自诩文明,实则是一帮强盗,仗着科技发达,欺凌弱小,实在让人不齿。

再一阶级是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处于乱世中的百姓是真倒霉,天天打仗,这个城被清军守着,被太平军打一波,防守住了依旧受清朝的欺压,破城了,免不了太平军的一番烧杀抢掠,奸淫掳掠,被抢完了,再被太平军的欺压,之后清军再来收复此地,再守城,再被破城,再被抢一波,哇,这就很难受。这个阶级不只是单纯的百姓,也是十分复杂的存在,不能一概而论,这些人分很多类,一类是普通读书人,这些人想着忠君报国,读圣贤书,修身养性。一类是有武艺,胆大不要命的武夫,这类人没有什么伦理纲常,一切只为了赤裸裸的私欲,从乱中得好处,希望这个世道越乱越好。剩下的便是普通的想过平平安安日子的百姓,但是乱世之中岂能过好日常生活。这类人中不乏地痞流氓,拉帮结派仗势欺人之辈。实际上,真正倒霉的是那些遵守日常规范,渴望过上平安稳定生活的寻常百姓。无论是哪类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普通百姓想过稳定的生活,其并不关心是谁骑在她们头上拉屎,这类人也是受害最深之人,被这帮人抢完被那帮人抢,被这帮人剥削完又被那帮人剥削。那些地痞流氓,不要命的各路人,也都怀揣着乱世之中捡便宜的心思,想着浑水摸鱼,越是不遵从所谓的道德规范和为人之本的人越是得到更多的好处。这类人有几个出处,要么加入某方势力,入清军或入太平军。要么加入各种组织,串子会,哥老会等。要么一伙人拉帮结派占山为王。除此之外,便是隐居山林。每逢朝代末期,战争迭起,大致的出路也便几条。每个人从小的认知不同,看待世界、生活的角度不同,其目的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根据着自己的目的进行选择,不同的选择又形成了不同的人生。面对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也因此,出现各种故事,或美好或凄惨或令人愤怒或令人惋惜。各色人马,齐聚晚清末期,迸发出了许多有趣之事。

而曾国藩,他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阶级,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前期将那个时代看的并不是十分透彻,他也有自己的私心,有自己的目标。他的目标就是辅佐清朝皇帝平定叛乱,再创盛世,他希望人民对他赞赏,希望自己可以名垂千古。这都是他的私心,都是他个人的目的。这也许是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目的所在吧。目的有了,之后便是做法,曾国藩前期是用儒道来实现其目的的,以此修身,以此办事,本身当之无愧是一君子,正气凛然,善恶分明,完全照着古代圣贤之活法来约束自己。每日写日记,三省吾身,常整晚工作,为国分忧,每日早起临帖,读诗。从自身修养角度看,没有任何不妥。但是从为人处世来看,除了被那些真正的君子所钦佩之外,无论是官场还是战场均是失意的。建立湘军之初,以此交际,大家都是当官的,别人不要面子啊,天天绷着个臭脸,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其他人都是迂腐之人,活该被人排挤,活该被人嘲讽和处处做对。在战场上,以此之道行事的曾国藩第一次出征就打了败仗,然后便觉得无言以对父老,直接跳河,但是没死成。回去之后又想死,又被左宗棠骂了一顿。之后重整旗鼓,又打了一仗,结果又是自己跳河了,还是没死成。总之是贼惨,各项事宜都不随人愿。

在家休整一段时日之后,被人启发,研究老庄之道,恍然大悟,并决定以此来应对世人,遂再次出山,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策略上的改观,运用老庄之道竟屡获成功。曾国藩运用此道与各个阶级、有着各自不同目的的人周旋,通过冷静的分析,对人性、世道的洞察,最终算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其目的在大清朝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他促进并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大力发展洋务,倡导出国留学,倡导学习西方技术,这些举措在如今看来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举措提出之时便遭到各种派系的人的抵触,不知是真的蠢还是有所目的,如此为了国家大计着想的事也被一阵怼,不过好在是着手操办了。

我认为,曾国藩此人并不是什么旷世奇才,他用兵打仗不如左宗棠,才干不如李鸿章,曾国藩更像是一般意义上的常人,只是此人严于律己,善于思考,懂做人、识人、用人。一些人性在其身上很难看到,比如他不贪财,不好女色,不自大,有自知之明,虚心,不是献媚而是真心的思考别人的批评,能做到这些又显示出他的不平常,因为常人很难做到如此并长期坚持下去。总之,他不是那种旷世奇才,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什么天资聪颖,英姿飒爽,不努力便才高八斗。他更像是普通人,由于恪守严格的规则和做人方式而变得不普通。曾国藩会识人,并能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人进行评价,之后便依据其能力对其进行委任,别人不说,就说李鸿章,便是曾国藩一手提携、教导出来的。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一是看面相,二是看气质、作风,三是看谈吐。他深信面相之说,面向之说不敢断言,但我知道,面相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表现,而健康与否又是与做事之成败息息相关,所以这点上我是认同的。气质和作风上,他看的是此人过去做过哪些事,用什么方法处理的事情,这种做事态度的好坏自然有其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没有绝对的好坏,有些态度在如今可能并不适用了。除此之外,其看中的更多的谈吐,也便是此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的标准是:不卑不亢,说话时挺胸抬头,心中无所畏惧,气宇轩昂,对任何事不附庸别人观点,有自己的主见,并且这个主见有一定道理。换句话说,就是对待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要么是深度的看法,要么是广度的看法。这便是其认为是有才干之人的标准。

总的来说,好的标准是:做人上,坦荡、胆大心细。做事上:有独特或深度或广度的见解。此两点便是其识人的大概标准。

其用人,不能说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至少是以此为出发点,而且一旦重用,便充分放权,不对其具体事宜进行干涉。但是原则性问题又是十分严厉,容不得半点马虎。也正是如此,其手下将领能充分发挥其本事,曾国藩众多辉煌的被人称赞的事迹都是靠这些将领打下来的。也正是其知人善用,广纳良才,于是广大的中华土地上又有各路贤士向其靠拢,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这也便是其另一高明之处。

再说其做人,曾国藩最高明之处我认为便是其做人,对待自己十分严格,完全是照着古代圣贤的叮嘱而制定的标准,在我看来,有些苛刻了,他制定了很高的标准,厉害的是能做到,更厉害的是能坚持,而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这就有点可怕了,我认为,这点便是曾国藩的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成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整本书,我学到的,关于做人,修身是十分重要的,儒家很多的道理对于做一个坦荡的君子而言是极好的。对于与自己之外的人,如何相处,怎样看待外界的一切,当属运用老庄之道,老子洋洋洒洒的五千字道德经是真的蕴藏着大道理,需潜心学习。这些都应属于术,而真正的道还在于自己,自省,不断地找自身的缺点并改正,还有便是坚持,寻常之人通过坚持也便成为了不寻常之人。坚持,也是不寻常的开始。本来还想写太多,结果前面写太多了,不想写了,加之本人愚钝,只能看到一些皮毛,还有太多感受,不想写了,困

第二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三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我希望能在《曾国藩传》中寻找到答案。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不太远,些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四.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

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他是屠杀太平军的侩子手,冷血无情;有人说他是是汉奸,卖国贼,坐拥几十万大军而不思恢复汉室,而是甘做朝廷的鹰犬;也有人说曾公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是有功有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古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所处位置的上去考理解他。而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我们不得不佩服,倘若认真研读,我们必能从其中发现人生的财富。

第四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五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 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 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 ,创立湘军 。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 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传读后感2

虽曾湘潭大胜,对于靖港之战,曾要求其每一次的失败都要吃透,常说“悔生吉”,总结反省失败,自省后决定严厉整顿,凡临阵脱逃一律不再录用,并且将表现并不好的弟弟赶回家乡,大公无私。

接着,曾国藩反思后把保卫长官作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其优于绿营军散漫无力,上下不齐的一大策略。保住长官,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悔生吉,失败后反思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众多战役生活工作中凡是相互影响,激励战斗,上下亲睦,各护其长背后必定有严格的原则或制度。我们也需要学习善于用制度解决一些用道德解决的问题。

这项制度在后来的城陵矶之战中也发挥作用。两名都是猛将军官,危急关头,互不上下,然曾军的亲兵抓住机会在其军官危观时机,保护长官,刺伤对方军官,赢得战役。

曾国藩传读后感3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平平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平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平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4

湘军大胜,咸丰大悦,命名曾为湖北巡抚,然确遭到军机大臣及对头的谄媚,被怀疑危险国家朝政。皇帝猜忌与不信任,湘军整体计划被打乱。

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曾国藩的想法是先捡枝叶,再伐根本。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的考虑。

曾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地理形势,先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解决南京,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但是咸丰不理会曾的计划。曾的考虑立即东下三大困难,却不受重视,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我也犯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这个时候不妨学习曾国藩,善于借助失败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当下如何做是更好的决策。另外还需要去借助相关的过去经验。

下载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曾国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直想读些他的传记,但是每次去图书馆看到厚厚的一本就放弃了,这次下定决心要读一下了,这篇文章......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9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

    曾国藩传读后感

    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晚清之楷模 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自省,成功的基石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其一:善于反思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

    《曾国藩传》读后感

    作业题目:《曾国藩传》读后感 专业及班级: 姓名及学号:具体的分工: 纺织1302班,纺织1304班 周炎华(1310150403) 李宇江(1310150413) 李宇江 写读后感,做PPT 周炎华 课堂演讲《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