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作业题目:《曾国藩传》读后感
专业及班级:
姓名及学号:
具体的分工:
纺织1302班,纺织1304班
周炎华(1310150403)
李宇江(1310150413)
李宇江 写读后感,做PPT
周炎华 课堂演讲
《曾国藩传》读后感
借着这次马克思主义概论课课外实践的机会,我和小组成员认真阅读了《曾国藩传》。作者: 何国松;出版时间: 2010-01-01;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三.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四.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评价: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的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书,他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不断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他总能从自己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学习。二是镇压太平天国。他选择官兵以“朴实稳当”为第一要义,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这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们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读了这本书我们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我和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以后要多读一些像这类的书籍。
第二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三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毛泽东,一个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我希望能在《曾国藩传》中寻找到答案。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 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用人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不太远,些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当时聚集在曾氏之幕府中有百人之多,有文学、军事、法律、算学、天文、洋务、机器制造等,几乎集举国人才之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
四.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
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五.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他是屠杀太平军的侩子手,冷血无情;有人说他是是汉奸,卖国贼,坐拥几十万大军而不思恢复汉室,而是甘做朝廷的鹰犬;也有人说曾公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是有功有过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古人,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所处位置的上去考理解他。而对于曾公的处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我们不得不佩服,倘若认真研读,我们必能从其中发现人生的财富。
第四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第五篇: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 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 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 ,创立湘军 。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 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传读后感2
虽曾湘潭大胜,对于靖港之战,曾要求其每一次的失败都要吃透,常说“悔生吉”,总结反省失败,自省后决定严厉整顿,凡临阵脱逃一律不再录用,并且将表现并不好的弟弟赶回家乡,大公无私。
接着,曾国藩反思后把保卫长官作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其优于绿营军散漫无力,上下不齐的一大策略。保住长官,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悔生吉,失败后反思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众多战役生活工作中凡是相互影响,激励战斗,上下亲睦,各护其长背后必定有严格的原则或制度。我们也需要学习善于用制度解决一些用道德解决的问题。
这项制度在后来的城陵矶之战中也发挥作用。两名都是猛将军官,危急关头,互不上下,然曾军的亲兵抓住机会在其军官危观时机,保护长官,刺伤对方军官,赢得战役。
曾国藩传读后感3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平平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平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平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4
湘军大胜,咸丰大悦,命名曾为湖北巡抚,然确遭到军机大臣及对头的谄媚,被怀疑危险国家朝政。皇帝猜忌与不信任,湘军整体计划被打乱。
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曾国藩的想法是先捡枝叶,再伐根本。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的考虑。
曾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地理形势,先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解决南京,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但是咸丰不理会曾的计划。曾的考虑立即东下三大困难,却不受重视,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我也犯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这个时候不妨学习曾国藩,善于借助失败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当下如何做是更好的决策。另外还需要去借助相关的过去经验。